周扬青百度百科非主流qq图片从“视听艺术”探寻电视法制类节目的创新之路
——以央视 《撒贝宁时间》节目为例
袁丽丽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 276800)
摘 要:在新的形势下法制类电视节目一直寻新的创新发展方向,在这一时期《撒贝宁时间》凭借主持人品牌效应,鲜明的节目风格,和情景再现的虚拟演播室形态成为了法制类节目中的领先者,节目在视听语言的运用上娴熟又独特,具有深刻的研究价值,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撒贝宁时间》中视听技术的运用手法和实际效果。
关键词:电视法制类节目;视听;影像剪辑节约用水演讲稿
一、剧情纪录片形式的影像剪辑
剧情纪录片是一种基于事实真相的影像再现手法,纪实的独特之处是在叙事的过程中保持内容层与表达层的一致, 以保证再现事物的真实效果。而视听语言的真实性,则成为了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效果得以实现的前提与基础。[1]《撒贝宁时间》是通过模拟过去案件剧情发生过程作为主要呈现方式,在进行情景再现的同时增加了故事化的彩。该节目剧情纪录片形式的影像剪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撒贝宁时间》以剧情纪录片的形式,在节目的影像剪辑上对蒙太奇镜头的组合。通过意义相同,镜头不同的拼接组合产生了单个镜头存在时所不具有的特定含义。节目的叙事以警方的侦察线索为主线,在模拟警方对某一案件进行侦查过程中,导演借助人物之间的场面调度元素,通过正面镜头、过肩镜头、正反打镜头等的穿插使用,从而表现画面中不同人物间微妙的对话关系。在节目《第二张火车票》中为了表现周艳萍和三个男人的复杂感情关系,用过肩镜头来表现赵丰收与周艳萍单独吃饭的场景,将视觉重点置于追求者赵局长身上,并通过景深的虚实突出主体,展现出二人的亲密关系,让画面更有富有层次感和起伏变化。此外,用面对面侧拍人物对话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立感,在这种位置上无法看清对话人物面部的过多感情,导演用小景别构图拉近了这种对立感,产生一种复杂的交往关系,随后一系列事实也证明,赵局长与周艳萍属于友情以上,爱情未满的复杂感情的关系。从观众视角上考虑了镜头的角度,通常选择从较远或边缘角度拍摄,配合前景的遮挡物,由此产生一种窥视的刺激感,制造故事悬念,迎合了观众揭秘的心理。
其次,在节目的影像剪辑中对视觉惯性进行合理安排。在影像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导演透过镜头所要表现的画面内容,通过不同景别的转换,展示画面主体,塑造影像主体形象,丰富画面信息等。在节目《假面真凶》中对犯罪案件的描述过程里通过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景别的切换来表现腿脚不便的赵胜利实施犯罪的过程始末,将真相直观、形象的呈现在受众面前,在拍摄证物盗取他人身份证的动作特写时,突出证物本身,虛化背景,呼应了洞见事实的主题。腿脚不便的动作特写更是直指案件核心线索的细节,奠定了节目整体风格,渲染了真实的气氛。
金坛二中黄老师最后,在影像剪辑上对运动镜头的速率进行调整。在关键情节发生时,采用推、拉、摇、移、跟等多种运动镜头的交叉运用,通过对镜头运动的调速,加上变焦镜头实现主体由实变虚,由虚变实的画面,烘托出张弛有度的节奏感和紧迫感,赋予更有感染力的画面,强化了观众的视觉效应。
二、力求真实的视觉建构
视觉建构是由画面元素所组成,由镜头语言所搭建的一个作品的完整影像框架。对视觉建构的阐释应该分为两部分,一是建构的过程,这一部分主要是由视觉元素和镜头语言完成的,第二部分是建构的结果,在视觉元素的表现下以及镜头语言的搭建下,整个作品呈现出最终的风格,从而完成了纪录片的视觉建构。[2]在节目的视听语言方面,节目对案发始末主人公还原,法医尸检化验、警方勘查案发现场等细节进行了情景再现。《撒贝宁时间》通过塑造真实感的视觉要素安排,提高了节目的观赏性和真实性。在还原案发现场创作过程中,进行光线调控,突出关键的人证、物证等关键要素,引导受众的视线紧跟镜头,产生强烈的临场感。在节目《假面真凶》中通过对案发地点看电视的场景还原,昏暗电视光影下产生的犯罪心理,人性的险恶在黑暗之中暴露,犯罪嫌疑人对被害者进行侵害,对被害人父亲的杀害。真实是通过过程来实现,而过程又是真实存在的基础。[3]在《为了一个女孩的尊严》中对案件进行实地考察时,通过一些细节镜头进行心理暗示,在全黑的夜中借助烟头的标志、脚印等符号,对节目中人物的角进行定位。
电视纪录片制作人需要表达对象主题的心理真实,才能在情感层面产生相对应的美感,这要求对拍摄主题的心理进行如实的揭示,并通过外部的条件或社会生活的环境作为载体表现,拍摄主体的心理真实与社会真实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同的。在《乡村警察故事》中节目将镜头对准了中国刑警队长,通过展示他们的生活与事迹,来展现整个公安机关在政法面前坚守信仰,借助蒙太奇的运用展现出他们的职业心理素养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展现了我国优秀面貌的警察队伍形象。确保了价值导向正确,增加了节目的观赏性和可视性。吴秀波出轨了
三、音乐音效的双重配合
在纪录片中,仅靠画面及现场声,有时是不能充分表达出内容所需的复杂情绪的,而主观音乐的介入就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能深入到角的内心世界,利用旋律、节奏、和声、音量、音的变化等手段着力抒情,将相关人物的感情、思绪以及事件变化的“波形图”淋漓尽致地显示出来,从而使纪录片有静有动、有景有情。[4]《撒贝宁时间》在解读的过程中,主持人通过对案件的诉说,展开故事内容,采用解说词完善节目叙事,用紧张刺激的音效配合镜头画面,表现神秘感。在关键处用合理的背景音乐来丰富画面内涵、烘托环境气氛、
(下转第87页)
需要将传媒作品向视频形式大幅度倾斜。例如,通过动员职工和众参与视频拍摄、制作工作,并由
工会将优质视频制作成合辑,形成不同主题的微纪录片,这样能够有效提高视频类宣传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同时还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作品进行推送、宣传,有效扩大工会宣传的影响力。再如,工会可以选择企业内的先进代表的相关事迹进行视频的拍摄、制作,将本单位的精神和文化外化为任务故事,并采用季播的方式在视频社交软件、学习强国App等平台上播放,每季播放量保持在8-10条,这样不仅能够有效节约成本,同时还能增加宣传渠道、获得更加理想的宣传效果。
3.利用社交软件,汇集工会会员社
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不同事物的受众呈现圈化的特点,无论是职工还是众都会加入到各自认同的社中去。例如,爱好足球的职工会更加支持自己参加的足球协会;爱好书法的职工则会更加认同书法协会。针对这样的现状,企业工会在开展宣传工作时,可以通过组织不同项目的赛事或活动,将具有相同爱好的职工汇集到一起,引导他们创建、运用相关的社交账号。例如,对于爱好足球的职工,可以鼓励并支持其通过微视频分享足球赛事,讲授足球运动的相关历史、技巧、经验等,这样能够吸引到有相同爱好的众,以此来提升工会宣传的影响力。同时,还可以定期制作有关的趣味活动,例如表演与足球相关的小品,并将其上传到不同平台上,以幽默风趣的特点来吸引关注,不仅能够丰富职工和众业余文化生活,同时还能在工会的领导下迅速形成多元化的社矩阵,形成更加庞大、规范的工会组织架构。除此之外,只要工会组织发布的信息能够及时触达到每个社的主,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影响数以十计甚至百计、千计的员工,不断提高工会宣传工作的存在感,让工会活
动能够以职工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开启企业工会新媒体工作新征程势在必行。因此,企业工会工作人员需要充分利用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便利以及社交媒体的强大宣传功能,一方面创新宣传工作的形式,另一方面拓宽宣传工作的渠道,并动员组织广大职工和众积极参与到企业文化和精神的宣传中去,最大限度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工具的优势,促进工会宣传工作质量的提升。只有以积极开放的心态拥抱新媒体、弘扬正能量,才能更加充分地凸显工会的社会职能,发挥工会的社会作用,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为新形势下工会宣传工作开辟新天地。
参考文献:
[1]解雯.新媒体背景下工会宣传创新路径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商业,2019,(7):186-187.
[2]李宁.新媒体时代下事业单位政工宣传方式的创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0,(15):56-57.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什么意思[3]李爱辉.新媒体形势下工会工作宣传报道方式的创新[J].记者摇篮,2020,(6):149-150.
[4]孟海波.新媒体背景下工会宣传创新路径的探索与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5):262.
(上接第85页)
控制节目节奏和引导观众情绪。《较量》中镜头对于得知犯罪嫌疑人死亡的转场,配有重击音效,使画面表现效果增强,为案件的进展又制造了一个悬念,并引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到底他是不是凶手,开棺验尸的结果是什么?此外在展现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的过程中,通过跟拍和低角度固定镜头拍摄前后路过农村小路的村民,加以紧张的音效让观众感觉危险或冲突正在靠近,从而产生紧迫压抑的感觉。
在纪录片里,音乐可以成为全片结构的组成元素, 与影像共同完成纪录的传达和表现功能。[5]在《为一个女孩的尊严》中女孩夜班结束,在短短的下班路途中遭遇了各种坏人的觊觎,节目采用情景再现的手法跟拍女孩,特写自行车倒地等画面塑造了坏人跟踪女孩抢包,以及在墓地小路旁扑倒女孩紧张惊险的气氛,制造了故事的悬念。观众在感知电视画面带来的视听艺术的同时,能够通过提炼的解说词了解影像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和事物本质现象,这种桥梁的收效才能真正打动受众。此外在《假面真凶》中节目采用解说词,办案采访同期声配以惊险的音效和抢劫的案件文件的画面对赵胜利的往事作了流畅简要的概括,刻画一个恶人的形象,音乐音效的双重配合,增添了画面的感染力。从整体上来看,《撒贝宁时间》在视听语言上保留了纪录片的真实感和纪实性原则。
总而言之,在法制类电视节目纪录片中,视听艺术是其不可或缺的创作元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广泛应用到法制类节目创作的构思及创作中,创造出人意料的效果。
四、结论
节目影像技术的创新为法制类电视节目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针对当前我国电视法制节目存在过度娱乐化、缺少形态特、忽视人的作用、收视下滑严重等问题上,法制类节目《撒贝宁时间》在视听艺术上的成功,以及在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上的创新,实现了技术与内容在视听艺术上的完美结合,这对于我国电视法制节目的创新和突破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烨伟.关于电视纪录片中的视听语言研究[J].戏剧之家.2018(06).
[2]蒋博冀.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视觉建构艺术研究-以《资河派》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2019.
[3]李耘.对提升电视纪录片视听语言真实性的思考[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
[4]王静波.纪录片创作的艺术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5]张欣.纪录片音乐的特征与价值探析[J].中国电视.2013.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