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阴虚
此时正是商王朝的第二十任国王盘庚的统治时期。为了扭转自商王仲丁以来连续九世的混乱政治局面,摆脱前任商王党羽的牵制和影响,为了使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盘庚毅然决定迁都,把都城从位于今天山东曲阜一代迁到了河南北部的安阳。这里西倚太行山、东接平原,黄河自西南向东北流去,南跨淇水、北临漳河,洹河从中部穿过。三千三百年前的这里,土壤松软肥沃,气候更加温暖湿润,很快一座繁荣的都城在这里出现。据记载北蒙又称之为殷,所以盘庚迁都以后的商朝又称作殷商。
两百多年以后这座曾经繁华的都城变成了废墟,埋藏在尘土之下。经过三千多年的岁月洗礼,殷商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有关于商文明的记载也几乎都成为了神话和传说。胡悦鑫个人资料
十九世纪初,西方学者断言中国文明只能上溯到公园841年。由于没有明确的纪年,中国
在公元前9世纪以前的历史就变得模糊不清、真伪难辨,更得不到西方学者的承认,曾经辉煌的文明变成了天方夜谭。
沦为废墟的商代都城再也没有繁华过。由于北蒙这一带地势略高,因此战国以来,特别是隋唐时期,这里一度成为埋葬死人的乱坟岗。从宋朝开始,这里才逐渐有人移居,后来慢慢形成了村落,叫做小屯。
清朝末年小屯的居民们常常在耕作时从地下挖到一些碎骨片,这些骨片逐渐成为了中药铺中珍贵的药材,称之为龙骨。于是人们将这些碎骨片收集起来卖给城里的中药铺。
1899年,北京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患疟疾,差人到北京城内的达仁堂药店购药,其中有一位中药即叫龙骨。王懿荣是个极其细心的人,每一次买回来的中药他都要亲自查看,而这一次他竟然有了新的发现。龙骨其实就是龟甲或兽骨的碎片,而在这些碎片上他却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图案,而更让他震惊的是这些图案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为刻画上去的一些符号。王懿荣是著名的金石学家,他的古文字知识使他很快意识到这些符号的重要性。他一面差人前往药店购回更多的龙骨,一面继续研究。最后他终于认定这些符号正是最古老的中国文字,它们来自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从此,王懿荣倾尽所有,成为了现代第一位甲
骨收藏家。
甲骨文发现初期,虽然人们初步判断其为商王朝文字但却无法辨认。王国维是近代著名学者,他在文学、哲学、美学、历史学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1917年,王国维通过对甲骨卜辞的研究成功识读了商王朝历代商王及其先公的庙号。他将这些庙号按称谓的先后排列起来从而得到了一份商王世系表。令人称奇的是,这份世系表与《史记·殷本纪》中有关商王朝历代商王及其先公的记载惊人相似。王国维的这一发现充分证明,《史记》中有关商王朝的记载绝不是凭空杜撰的。商王朝的确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过,而且安阳殷墟正是商王朝晚期的都城。中国传说中的商终于有了信史,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的文字史又向前提早了五百多年。殷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文献可靠并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西北郊区,面积约三十六平方公里,其布局以小屯宫殿宗庙区为中心,分布在洹河南北两岸,是一座开放性质的古代都城。
张亦驰 1936年,考古队在殷墟宗庙区内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甲骨窖穴,这是殷墟历年考古工作中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次,这个窖穴就是著名的H127甲骨堆积坑。在不足半立方米的土中出土
马思纯为什么胖了的龟甲总数为17096块,其中整版的龟甲就有三百块之多。如今我们看到的是H127出土的甲骨堆积层的复制模型。在这些甲骨上面还有一副蜷曲的人骨架,专家们根据这副人骨的姿势推测死者可能是自愿跳入坑中殉葬的。殷商时期,甲骨使用之后大多有意识地储藏起来,这里正是商人储藏甲骨的大型窖穴,而这名殉葬者很可能就是掌管这个甲骨窖穴的管理员。
这些甲骨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的政治、军事、农业、天象、历法、生育、疾病、田猎、贡纳和祭祀多方面的内容,这些信息成为了我们触摸那个远古时代的宝贵线索。
盘庚的侄子武丁是商朝的二十三任国王,也是商王朝最有作为的君主之一。H127号甲骨坑出土的一万多块甲骨全部出自于武丁的时代。武丁继位后他勤于政事,任用奴隶和工匠出身的傅説、干盘等贤能之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都得到空前发展。武丁曾用了长达三年时间对周边方国、部族进行战争。他拓展了商朝的版图和势力范围,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周边部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商朝成为西起甘肃东至海滨北及大漠南逾江汉流域,包含众多部族的泱泱大国。
商王朝自商汤开国至殷纣灭亡共传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经历了六百二十九年。帝位传承制度,前期以兄终弟及为主,后期以父死子继为主。国度屡次迁徙,直至盘庚把国度定在殷之后才开始稳定下来。
史书中关于这个远古王朝的记载十分有限。商朝的文字通常是刻在龟甲或者是牛肩胛骨上,这些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我们称之为甲骨文。而这些甲骨文却并不是当时的典籍,而是商人用来占卜的卜辞。卜辞是负责占卜的贞人灼烧龟甲骨,占卜之后在甲骨上记下的有关卜问的内容。一条完整的卜辞它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四个部分。有一块卜辞这样记载:“妇好供人于庞。”它的含义是在战争前妇好先在一个叫做庞的地方征兵。
“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乎伐”,这条卜辞中说妇好领了三千兵马加入了国王万人的军队一起去征伐远方的国家。这是甲骨文记载中最大的一次战争,这样的兵力与现代战争中动辄几十万的大军相比也许算不了什么。然而如果按照当时人口的比例计算,一万三千人相当于抽走了王都十分之一的人口,那么这场战争的规模就显而易见了。而这次的统帅将军妇好也必定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卜辞中记载的大都是与国王相关的事情,这样推测妇好这位将军也应该是王室的一名成员。然而从其它卜辞的记载中我们得到了更加令人震惊的
信息:妇好将军竟然是一位女性,并且她还怀上了国王的孩子。国王武丁对未来出生的孩子非常关心,他急切地想知道这个孩子是男是女。这一切都说明将军妇好的确是一位王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依然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一位尊贵的王后同时又是一名战功赫赫的女将军,这难道真的是事实吗?这个古老而神秘的王朝留下了无数的未知之谜。
1976年,考古队意外地发现了妇好的墓葬,其墓室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7.5米,整个墓葬保存完好。由于其墓室底部被水淹没,所以妇好的棺椁已经完全腐烂了。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盗墓者才没有发现这个墓葬。出土的随葬品让人们第一次领略到商代王室墓葬的奢华,青铜器、玉器、骨器、石器等共计1928件,这些器物做工精美、雕刻精细,堪称商代的精品。墓葬中还有六千八百多枚南海贝壳,这些海贝就是商代的货币,它们是财富的象征。
钺是商代的一种兵器,更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和军事指挥的标志。在这一件重达八公斤的青铜钺上清晰地铸有“妇好”两个字。这充分证实了史书和甲骨文的记载,王后妇好的确是一位将军。妇好墓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其年代和墓主人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
青岛金沙滩
“贞妇好有娶吗?”这句卜辞反复出现,意思是询问妇好嫁了么,卜辞的结论是妇好再嫁了,而且是嫁给了三位不同的国王。商人认为人死以后进入阴间,那里的生活和阳间的世界是一样的,所以武丁希望在阴间的妇好还是会嫁给去世的商王,那些大量的随葬品也正是希望妇好在阴间一样可以得到她原本拥有的一切。
1939年,在王陵区内,武官村村民挖出了一个巨大的青铜方鼎,这就是迄今为止出土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它重达832公斤,高133厘米。事实充分说明了,在三千三百多年前商人已经拥有了精湛的冶炼和铸造技术,社会生产力已经相当发达。
在殷墟的考古挖掘中,除了大量的商代文化遗迹外,遗存更多的就是遍地的残断尸骨。无论是在宫殿区还是在王陵区,出土的大量人骨残骸让人触目惊心。据甲骨文记载,商人祭祀祖先时屠杀奴隶做供品,最多时竟达到两千六百多个。这些殉葬的尸骨大部分残缺不全,有的被砍掉头颅,有的拦腰斩断。专家们通过骨骼鉴定发现,这些殉葬者大都不是商朝的子民而是异族的奴隶。战争中俘获的异族战俘就成为了奴隶,奴隶是殉葬和祭祀的人牲。商人认为战俘和抢夺的牲畜一样都是献给祖先最后的贡品。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战争是商王朝的立国之本。这尊青铜甗中有一个被蒸煮过
的人头。商人在战胜敌对部落后,将敌方首领的头颅放在青铜容器中蒸煮,然后祭祀祖先,这是一次十分隆重的祭祀活动。商人把对祖先的崇拜和对自然的崇拜合为一体,天神即是上帝也是宗祖神,这种祭天祀祖的观念一直以来对中华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一面是残暴的杀戮,一面是高度的文明,三千三百年前的殷商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这些殉葬的车马是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畜力车实物标本,它是商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在殷墟出土的道路遗迹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并行的车辙痕迹以及人行道的位置。远古的殷商已经具有了现代交通概念,它的文明程度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而对奴隶的残酷屠杀也同样令人发指。尘封的黄土下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疑惑和无穷的想象。从盘庚迁殷至殷纣亡国,殷墟作为都城共经历了两个半世纪。武丁在位59年,开创了商王朝的鼎盛时期,而此后商开始逐渐衰败。周灭商后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此,后来武庚叛乱被杀,殷民迁走,都城逐渐沦为废墟,所以称为殷墟。
远古的殷商是一个充满了神话和传说的国度,这里有古老的文字和璀璨的文明,这里有残酷的战争和野蛮的杀戮。殷墟不是一座简单的都城,这里是一个王国的缩影,是东方文明形成中的重要驿站。
贾宝玉的扮演者
河南殷墟于2006年7月13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