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审美形态
第一节审美形态的基本含义
一、指人类历史上形成的具有不同时代特点的审美价值形态包括存在状态。 即通常说的优美 董卿曝春晚潜规则和谐 ), 崇高、悲、喜等等。
从发生学角度看 , 审美形态既不是自在自为的 ,, 也不是主体心灵任意创造的 ; 它们是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历史地形成的 , 是特定时代审美关系的产物 , 是人类审美 的一种价值体现。
二、所谓审美形态 , 实际也就是一种审美的文化形态或人的审美存在状态。
三、审美形态的文化学阐释
审美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圈曾经发育了自己的审美文化。每一 种文化都有着自己的独特形态。不同的审美文化之间有着因文化的价值取向、最终 关切的不同而带来的重大区别。
文化作为一种生命现象 , 有着自己的基本意象。古希腊文化“基本意象”的代 表作是神庙和神的大理石雕像 , 它们体现了“优美”这一风格。基督教世界的西方 文化, 承续希伯莱宗教 ,用哥特式建筑的人为空间、光和声音代替了希伯莱人在旷野 从自然的空间、光和声音中体会到的上帝的崇高力量。后来又创造了融双希精神、 融信仰与理性冲动的“浮士德”博士的形象 延正勋, 代表一种新的崇高。到了现代 ,西方人 开始彻底怀疑理性的力量 , 认为恰恰是野心勃勃的理性力量使人类文明和我们的生 存空间面临灭顶之灾。信仰失落了 , “上帝死了” , 人可以为所欲为。作为西方人精 神支柱的信仰与理性一并崩溃 , 西方人便面临一片虚无。当意义的源泉、价值的源 泉不再存在时 , 或人们不相信它存在时 , 世界便变得荒谬可笑。于是有了现代派艺 术。这种现代西方文化的意象风格就是“荒诞”。
《厄瑞克忒翁神庙女神柱像》 , 大理石装饰性柱雕 ,231厘米, 约建于公元前 421-公元前 405 年。
厄瑞克忒翁神庙是雅典卫城建筑中最后完成的一座建筑物 , 同时也以它那复 杂生动的形体和精致完美的细部装饰而著称于世。
作为建筑性装饰雕塑的女像柱廊 ,是神庙中最值得人们所称道雕塑作品 , 被认 为是古希腊
最优美的女像柱。女像柱廊位于神庙的南侧 ,共有六根 ,是建筑和雕塑美 妙结合的典范之作。死板的建筑立柱被人物立柱雕像代替 , 可以使整个建筑都活跃 起来, 但人物雕像必须直立 , 这就很容易产生呆板的感觉。设计师显然在这里倾注了 很大的心血 , 所有的雕像都是一条腿微曲 , 另一条腿支撑身体的重心 , 身体的动态和 谐、优美 , 非常自然地解决了既稳重又不呆板的问题。这六根柱像都是希腊少女的 形象, 姿态优雅、宁静而秀美 ,衣褶和人体都统一在垂直的视线中 , 具有稳定感和力 量感, 表现了与建筑物本身的完美结合。
《小孩与鹅》又称《戏鹅的儿童》 ,大理石复制品 ,高约 84厘米,现收藏于德 国慕尼黑国家博物馆 ,原作为青铜 ,波厄多斯创作于约公元前 200年。
据考证, 这尊雕像青铜原作的作者是小亚细亚的一名青年雕刻家波厄多斯 生 平不详 。雕像描写的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孩和一只大鹅一起嬉戏的情景。儿童形 象的刻划十分有趣 ,他使劲想把往前走的鹅扳回来 , 而这只鹅则直蹬着叉开的双腿 , 张开嘴来拼命与小孩抗衡。孩子的体态、动作和细腻的皮肤雕刻得十分真实、自然 那顽皮的微笑和执拗的动作充分表现了一个儿童固有的天真活泼的本性    , 富有极其
浓厚的生活气息。孩子头部的发型有很强的韵律节奏感 , 头顶上的小发卷则更显得 可爱逗
人。整个雕像刀法细腻 , 动感十足, 小孩与鹅的姿态优美动人 , 使观赏者们看 到了那蓓蕾初放的生命力 , 仿佛又回到了彩斑斓的童年时代。
从中国的文化史来看 , 儒、道两家的互补 , 构成了华夏文化的审美复调。儒家 文化的“基本意象”的代表是乐 ,而且是雅乐 ,其风格是中和。道家文化的“基本意 象”的代表是水墨山水画 , 其风格是玄妙。
第二节审美形态分析
一、优美 (Beauty or Grace)
1、“优美”这一审美形态具有可以确切描述的形式特征。 (柔媚,彭于晏江疏影和谐,安静, 秀雅)
古希腊的毕达格拉斯学派认为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和圆型。中世纪意大利的 托马斯〃阿奎那认
5-1
为美有三个要素 :完整、和谐、鲜明。英国哲学家培根认为美的精华是秀雅合 适的动作。
十八世纪英国画家荷迦兹 (1697-1760) 细致地论证了“蛇形线最美”的 原则。他进一步指出了蛇形线最美的典范所依据的六项因素及其统一原则 :“适 宜、变化、一致、单纯、复杂和量 ; ——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也约束、 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在他看来 ,人的形体直线最少 ,蛇形线最多 ,因而人体最 美。英国政治家博克更详细论证了优美的形式特征 : 小的体积、光滑的表面 ,缓和渐 次的变化 ,各个局部不露棱角 ,黑龙江省2022年高考分数线彼此融为一体 , 娇弱纤细的结构 , 洁净明快的颜等。
中国古代也有大量的对美的形式进行描述的资料。比如清代的姚鼐对阴柔之 美做了这样的描述 : “其得阴与柔之美者 , 则其文如升初日 , 如清风,如云, 如霞, 如烟, 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鹊之鸣而入寥廊……”
2、优美体现主体与客体相对统一的宁静、柔和的状态。在优美这一审美形态 中,对象主体化了 , 主体对象化了 ,人类从内在自然和外在自然两方面感受到自身活 动的自由。实现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优美在本质上是静态的 ,但其感性形式却不一定是静态的 , 相反倒可能是动态 的,活泼流动的。因为美是流动的美 ,动态的美 ,化美为媚。比如青春少女顾盼的眼
,飘逸的秀发,迷人的曲线,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动作 ,无不体现动态的美 ,这都属 于优美这一范围。所以说 ,静态并不是静止 ,它是矛盾的相对统一 , 平衡的状态。
3、优美的表现
自然界如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莺歌燕舞 , 或是山清水秀、波平如镜、倒映清 澈的自然美影。
艺术中如杜甫的诗 : “细雨鱼儿出 , 微风燕子斜。”充满了诗情画意。如墨殊 《寓意》诗 : “犁花院落溶溶月 , 柳絮池塘淡淡风。”韩愈 : “江作青丝带 ,山如碧玉 簪。”西方艺术中如古希腊的塑雕维纳斯 ,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以 及拉斐尔的《椅中圣母》 , 莫扎特、舒伯特以及门德尔松音乐中的释放轻快的音响 旋律, 施特劳斯《蓝的多瑙河》 ,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 阿炳《二泉映月》等 都是优美的形象。
4、优美给人的美感是客体矛盾对立消失后的和谐 ,完满的自由感 , 表现为轻 松、愉快、和谐、宁静 , 是审美享受的终极的追求目标和最高境界。
二、崇高 (Sublime)
1、崇高的性质。
崇高是自然人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 , 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 状态。这是一种动人心魄的美 , 又是一种具有强烈的伦理道德作用的伟大的美。在 崇高的矛盾激化状态中 , 实践主体的精神得到了高扬。崇高是在主客体的矛盾斗争 中显示出来的性质。
2、崇高的形式特征
从形式上看 , 崇高要求在形式中表现出严重斗争和矛盾冲突的痕迹。表现出目 的性和规律性的不统一。与优美的形式不同 , 崇高的形式异于传统习惯的形式而表 现出反常甚至怪异。崇高的形式往往是粗糙的 ,甚至是丑陋的 , 反形式的。
与常规型的优美相比 , 崇高的形式是反形式 ,即反传统、打破常规。崇高的形 态是巨大的 , 它具有对各种特定有限形式的包容、涵括的性质 , 因此, 崇高形式的 “巨大”带有朝向无限性的特征。这种“大”不应从感性的实在形体的大小来理 解。
3、崇高的表现。
汪峰有几个孩子崇高作为一种审美形态 , 存在于社会、自然和艺术的审美客体之中。
A.在自然界中自然对象的巨大的体积和力量以及粗犷不羁的形式等    都对形
成崇高的对象起积极的作用。汹涌的波涛 ,直泻而下的瀑布 ,狂风暴雨,雷电交加,奔 腾的长江,咆啸的黄河等 ;巨大体积如无边无际的大海 ,黑暗朦胧的夜空 ,高耸入云的 山峰,陡峭的悬崖等等 ,这些是崇高的对象
的自然特点,自然的对象与人类的社会实践 ,即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活动结合起 来时, 便显示出崇高的特点。
B.生活领域中的崇高主要显示出实践主体的巨大力量    更多地展示主体要征服
和掌握客体的矛盾冲突状态。在社会冲突中 , 农民起义、勇斗歹徒等壮举显示了人 的力量和精神。自然界的火山喷发、狂风暴雨、地陷山塌等也带给人恐惧 ,但由于 人类所具有的与之抗衡的力量 ,这些自然现象才一方面显出崇高 ,一方面暗示出人类 所禀赋的的崇高精神。
C.在艺术中希伯来文化的典型代表一一《旧约》的诗篇是崇高的    由这种希
伯来精神孕育出的哥特式建筑艺术也是崇高的。贝多芬以交响乐的形式来表现“命
>实习总结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