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主题写作
中华文明之光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以《诗》《书》《礼》《易》《春秋》为文明源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中华文明像一场五千年的飞奔。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先民结绳记事,文明肇始于江河之畔、莽原厚土;从甲骨文到小篆,文字统一,祖先开始书写自己的历史,中华文明得以薪火相传。秦朝一统,大汉为族,五胡之后民族融合,终于创出光华璀璨的唐宋文化,中华文明展现出雍容辉耀的盛世气象。元起于蒙古,清起于东北,先后融入中华文明的长河,汹涌澎湃,冲波逆折。清末百年屈辱,世界风云激荡,古老的中华文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一步步向着更远的星辰大海奔驰。
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价值、审
美、政情、民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固有根本,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源泉、永恒动力。
任务一
阅读史传作品,了解了史实之后,还要进行深入思考,甚至质疑史书的记载。本单元所选的两篇史传中就有不少值得探究的问题,例如: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项羽不杀刘邦仅仅是因为“为人不忍”吗?司马迁对鸿门宴的记述有没有“不合常理”的地方?细读课文,探究上述问题(也可自己设计问题),写出自己的看法。
参考:
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还在于当时三国国情国势和利益关系这些客观因素,秦晋都是大国,都以各自的利益为出发点。另外文章一开头交代的秦晋驻军两地也为烛之武的游说成功提供了可能。
项羽不杀刘邦不仅仅是因为“为人不忍”,还在于他自身的其它弱点,他看不起刘邦,认为他不是自己的对手,他要光明正大地打败刘邦。司马迁对鸿门宴的记述存在“不合常理”的地方。比如项羽一方确实是原计划要杀刘邦的话,项伯作为项羽阵营的一员,他就敢如此露骨地当着项羽的面屡次护卫刘邦吗?就算项伯要报恩于张良,他也没有必要为刘姓的安危提着脑袋出卖他们项家的利益。还有就是刘邦真能够轻易从号称四十万大军的项羽军营逃跑?
补充材料:
辩证地看待中国古代历史
每当我们回望中国古代的历史,中华民族璀璨厚重的文明都会令炎黄子孙们倍感骄傲和自豪。的确,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将永远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巨大财富。但是,当我们看待任何一个历史阶段时,无论其主流是荣,还是辱,我们都没有任何理由放弃辩证的观点。所以,我们也必须要以辩证的观点清醒地认识中国古代的历史,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先进的未必一切都先进,先进中有可能包含着停滞发展的因素。能客观的认识到这一点,势必可以使我们在心存自豪的前进中不至于迷失了方向。
中国是世界上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没有哪一个民族和国家像中国这样长期保持大致相同的疆域和主体不变的文化。西方史学家普遍认为:“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更发达,更进步”。的确,在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进程中,虽然不断有改朝换代和政权的更替,但中国一直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高峰,走在世界的前列,无论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科技、思想、文学和艺术方面都做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古代的成就不胜枚举:16世纪前中国留下来的最伟大建筑是万里长城和大运河,前者是两千多年间中国各族人民智慧和辛勤劳动共同创造的历史丰碑,后者是铁路出现以前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中国古代的桥梁、塔寺以及园林建筑等也是令世人钦羡的;中国古代的陶瓷和漆器更是被世界其他地区和民族视为珍品,它精致的造型和绘画令世人叹为观止;中国古代的丝绸以其轻盈、柔软打扮了人类,并开辟了古代东西方之间的丝绸之路。另外,中国的“四大发明”更是对人类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曾使整个西方世界为之震惊.....
总之,16世纪以前的中国,始终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与顽强的执着和自信向前迈进,其业绩足以使西欧中世纪历史银河中的星黯然失,这当然也成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引以为骄傲的资本。然而,历史的进步总是包含着种种矛盾的辩证的发展过程,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总是
以其戏剧性展示其风采。16世纪之后,在此前一直处于领跑地位的中国开始落后了。那么,此前的强盛与繁荣之下到底隐含了什么样的滞后因素呢?以下我仅从我们常常以此为骄傲的几个方面换个角度辩证的来看一看。
1、万里长城和大运河
先民修筑的万里长城,在当今某种程度上已然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实我们现在看到它时所感受到的那种壮观和伟大,更多的是来自于现代人对它的诠释。因为我们都清楚,先人修筑它最初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侵扰确实被抵御了但同时也限制了他们自己的视野和外交可以说当时它是先人无奈的选择现在看来这种选择客观上就包含了阻碍向外发展的因素。
先民开凿了大运河沟通了祖国的南北但当时对于统治者来说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满足统治者游玩的需要因为运河里往来最多的是官吏们的游船和运送皇粮的漕船。后来它所起到的贯通南北的作用在当时还没那么显见。
梁博的父亲2、辽阔的疆域众多的人口
屋塔房王世子演员表
提到这一点我们首先想到的总是这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但是在一定条件下这也会成为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当有限的中国古代这个“大”和“多”就未必是有利的因素了。
3、“四大发明”
中国拥有“四大发明”这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是鲁迅曾说过:“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中国古代发明在欧洲和中国的不同际遇表明旧中
国的愚昧落后这就使中国古代先进科学技术不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
4、    中国的远航
中国古代郑和七次下西洋早于哥伦布八十七年但其主要目的不是在开辟国际贸易市场而是要宣扬大明皇朝的威德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提高生产力没有显见的深远的促进作用。
5、    我国古代在创造领先的物质财富和技术能力时也产生了一些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的主体是农民农民自有其作为农民的优秀品质但中国封建时代的农民虽人数众多可彼此间却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他们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始终不是使他们相互交往而是使他们相互隔离。他们没有能力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几千年相传的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格局使他们不具备改变生活方式的遐想。所以许多发明创造自生自灭即使有了先进的生产手段也难于推行。
中国古代农业发达但同时历代专制统治的维护者总是最大限度地打击从事手工业、商业的人尽最大可能地抑制工商业经济重本轻末重农轻商成为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朝政。于是强权破坏了必然的经济规律 诞生于市场的活力被扼杀了使较早开始萌芽的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专制制度下被压制、扭曲、难于生长。
政治文化方面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的制度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革新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曰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变。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这个伟大民族在那一时期的另一重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曾经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过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是在生产需要进一步发展、时代呼唤经济的勃兴、经济的发展需要民主和自由时这种政治体制以及与之相伴的意识形态就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知史达变鉴往知来。我们在继承灿烂文化遗产的同时更有必要清醒的全面了解历史的真象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地扬弃理智地前进。
《重审文学的历史维度——兼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节选
文学与历史是人类源远流长的两种文化形态,两者有着紧密联系。从文学与历史的关联处来考察文学与历史的关系,二者之间显而易见的相通之处是叙事性。中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历史的叙事功能。唐代的刘知几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至若书功过,记善恶,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使人味其滋旨,怀其德音。美国学者海登·怀特更认为历史叙事具有意义建构作用,历史学家按照某种叙事秩序对过去的事件进行了编排,使之呈现为当下的样子,历史叙事不仅是有关历史事件和进程的模型,而且也是一些隐喻陈述,因而昭示了历史进程与故事类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我们习惯上就是用这些故事类型来赋予我们的生活事件以文化意义的
历史与文学相通处之二是想象性与情感性。培根较早意识到想象对于历史是必不可少的,编年史的作者编撰校长历史阶段的著作时,必然面临许多空白之处,他只能利用自己的才智和猜测来填充这些空白。这里所说的猜测就是想象。我国古人也认为历史需要合
理的想象。例如《左传》中晋灵公不君中鈕麑自尽前的自白,清人纪昀通过申苍岭之口说:度槐下之词,浑良夫梦中之噪,谁闻之欤?说起历史的情感性,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司马迁《史记》中对屈原和李广父子的描写去感受作者写作时倾注的无限同情。以至于怀特认为历史也是诗性的行为,一种想象性的文学活动,本质上尤其是语言学的,因为历史学家总得突出一些事件而贬低另外一些事件,描述特征,变更视角,转换叙事策略等。
但是怀特无疑夸大了历史的文学性。历史终究以记述事件为主,叙事技巧与想象在历史编纂学中还是处于比较低的位置。而情感性在历史写作中的作用更是有较大的争议。如,有人认为司马迁本人遭受过宫刑,所以他对历史上同样受过冤屈的人如屈原或李广父子等投射了过多的同情,对他们进行了拔高和美化。这里不去辨析上述争议的是非曲直,但至少说明叙事性、想象性与情感性对于文学来说是整体的、必备的,而对于历史来说则相对是次要的、附属的,也就是说,历史通常只具有低度文学性。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历史的对象是实在的,文学的对象是虚拟的。历史毕竟还有一个独立于历史学家的历史实在,它作为客观给定物,过去和现在的所有历史学家,尽管观点不同,都可以讨论它。这个实在是可公度的,所有历史阐释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批评和判断。文学则是虚拟的世界,没有这个实在可以比较、批评和判断。可以说,历史是以实在为依据的建构,文学则是以虚拟
为基础的创造。用金圣叹的话说,前者是以文运事,后者是因文生事刘若英婚礼陈升哭了。
《历史是虚构作品吗?》节选
后现代历史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就是唐安琪烧伤视频把历史看成语言的虚构、一种叙事散文体的论述。怀特说史皆文也陈键锋电视剧,连历史也瓦解了,历史成了文学,也不是真实的了。说实在话,我并不认同后现代历史学对真实存在的过去和书写出来的历史的漠视和瓦解。对于后现代史学,我们需要问几个问题。
首先,历史学是否承认那个过去始终在制约着历史叙述的边界,是否承认那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始终在限制着历史的书写?我们不能把这个隐约的制约力一概抹杀,总不能面对着巨大的殷墟遗迹,说它只不过是一个叙述吧。特别是当我们做历史叙述时,过去存在的遗迹、文献、传说、故事等等,始终制约着我们不要胡说八道。所以,我们要质疑后现代历史学,是否承认一个曾经存在的过去,毕竟是在制约着和规定着历史叙述的边界,如果是这样,那么历史就不可能是文学式的散文
其次,是否承认不同的叙述只是各个不同视野的历史观察。尽管后现代非常深刻地揭露
出叙述和书写的意义,但它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种叙述和书写,只是代表了个人,只是某一个片断、某一个角度,它本来并不应当把这种叙述和书写放大,当做普遍性的东西。你看,后现代历史学在进行自己的叙述时,它也希望别人承认它是历史。这就有矛盾了,因为,你在强调历史只是一种叙述和书写的时候,应该承认它只是个人视野中的历史,不能宣称自己已经叙述了历史,甚至叙述了真正正确的历史,也不能强迫别人服从这种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