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蓝妈妈唐代诗人王建曾写诗道:“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还有“生在苏杭,葬于北邙”,“邙岭无卧牛之地”等俗语,更是形象地道出了这个世界罕见、中国最大的古代陵墓的墓葬之稠密。
有关邙山的传说
秦兵马俑简介(1)邙山起源传说古时候,中原境内住有兄妹二人,哥哥叫邙岭,18岁,为人纯朴憨厚。妹妹叫洛水,16岁,活泼伶俐。有一天,他兄妹按照母亲的吩咐,和从昆仑山来的黄龙一路到太阳的家乡——东海姥姥家探亲。一路上你追我赶,当走到巩县站街的北边时,邙岭走不动了,便停下来歇息,妹妹却跨上黄龙宽大的脊背继续往东海奔去。哥哥追不上妹妹,觉得悲痛烦躁,就变成一座大山,纵卧在中原腹地,人们称之为“邙岭”,也称“邙山”。后来妹妹不见哥哥,和黄龙一道往回,见哥哥变成了一座山,黄龙醒悟变成一条大河,守护在邙岭的身边,就是黄河。妹妹也变成了一条河,人们叫她“洛河”,洛水跨黄龙背上的地方就是洛河汇入黄河的地方,人们称之为“洛口”。
(2)邙山起源传说古时候西海中有一条修炼万年的大蟒,听说玉皇大帝下界巡视,就前来讨封,玉帝不允,大蟒恼羞成怒便窜入一条大河中兴风作浪,经常祸及两岸,百姓苦不堪言。到禹王时期,大禹率众治水,发现一巨蟒在河中作怪,便挥剑与大蟒交战七天七夜,终于斩杀恶蟒,为民除害。蟒血流进大河,把河水都染浑浊了,就成了黄河,蟒身百里变成蟒形山岭,人们称之为“邙(蟒)山”,又叫它“邙岭”。
(3)邙山与牡丹渊源传说古代洛阳附近的北邙山,亦称牡丹山,满山都长着牡丹花。但当地农民却年年秋冬滥伐牡丹,砍去作柴。有一青年,却特爱牡丹。每逢花开时节,即选最佳品种,移到自己家里精心培植,并在山上牡丹多的地方筑篱保护。在他的精心保护下,那里的牡丹越长越好,名声也大了。某年中秋之夜,有一位美丽的姑娘来到青年家送给他一床绣有牡丹花的被单和一方手帕,说特来表示一点谢意。青年问她从何而来,姑娘却不见了。手帕上有一首诗:
芳名就叫洛阳花,邙山岭上是我家。
感君惜花情意厚,来年春天见奇葩。
王紫逸
果然第二春天,漫山遍野开出许多不同颜不同花型雍容华丽的牡丹花。从此再也没有人到邙山打柴了。这个故事直到现在仍在洛阳民间流传着,各地也流传着,前辈回答为什么牡丹出洛阳,便说起这个故事。
(4)邙山与牡丹渊源传说有一天,吕洞宾驾着祥云路过洛阳,见这里美景如画,忍不住下凡游玩,当他走到北邙山时,却见满目萧条,民不聊生。他知道牡丹能驱走瘟疫,于是决定请牡丹仙子下凡,搭救众人。牡丹仙子是王母娘娘的侍女,那王母娘娘听说吕洞宾是好之徒,认定他是想诱拐牡丹仙子,一口回绝了吕洞宾的请求。吕洞宾不甘就此罢休,便悄悄溜进牡丹仙子房中,将事情的原委告诉她。牡丹仙子被他的真情所打动,不惜违犯天规,私自下界。她在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来到邙山,连夜造起了牡丹。黎明时分,她造出了很多牡丹种子,并将它们撒遍了邙山。这些种子生根发芽,长出了牡丹,老百姓将牡丹根刨出来熬药服用,很快驱走了瘟疫。此事被王母娘娘知道后,王母大怒,牡丹仙子被贬下凡。为了纪念牡丹仙子,人们便把农历八月十五作为牡丹的生日。
(5)邙山与牡丹渊源传说从前,邙山村寨里有个叫“鹦哥”的少年,他10岁的时候,村子里的人都染上了一种古怪的病,得此病的人四肢瘫软,滴水不进,鹦哥的母亲也不幸染上此
病。他曾听父母说过,仙人台上的灵芝草能治百病,于是偷偷溜出家门,去寻仙人台。路上,他遇见了一位白胡子老头。那老头见鹦哥小小年纪不远千里为母寻药,叹其精神可嘉,便送给他一把能打开瑶池炼丹房大门的钥匙,让他偷那儿的金丹治病。鹦哥在那位老人的帮助下顺利地拿到了一罐金丹,在返回的途中却不小心被王母娘娘发现,为了不至于功败垂成,鹦哥立刻把一罐金丹都先撒到了邙山上,后来王母追上来没发现什么证据,就放走了他。鹦哥回来后才发现撒到邙山上的金丹,已经生成了满山遍野的娇艳的花。于是他刨出花根熬药,让病人服用,果然。由于大家谁也不知道这花叫啥名字,便根据它的来历给它取名“母丹”,意为它是由王母娘娘的金丹变的。后来,人们把“母”改成了“牡”,这便是牡丹的由来。(鹦哥救母盗仙丹,撒
得牡丹遍邙山)
邙山的风水
这位身体硬朗的老爷子见识广博,给我们娓娓道来了一段关于邙山风水的故事。他说当年修从巩义去焦作市的黄河大桥时,设计者本来可以将路稍微朝伊洛河的河道方向摆一下,这样就能恰好绕过西侧的邙山头,但大概是为了方便的缘故,设计者直接一条直线划过去,
内地喜剧电影然后施工的时候就不得不将那一点山头从中间挖一条沟过去,据说这就叫砍断了邙山的头,结果在施工的过程中就离奇地死了人。于是有人骂设计师破了此地的“龙脉”,风水转向,所以死了人。但是风水已然是被破坏掉了的,所以大家走这一段路都很忌讳,后来据说是当地政府为了安抚民心,又专门出资,在豁口的顶上加了一条连通东西的铁桥,算是将砍断的“龙脉”又接上了——尽管只是形式上如此——其实那上面根本就没有人走动,这大概就是所谓的“风水桥”吧。(看来这风水挺重要的)
邙山属崤山余脉,高出黄河、洛河水面约150米,地势开阔,南有洛水,地处黄河与洛河交汇处,‘水口’是上上之选,整个陵区的风水是不错的。在邙山地表以下5 ~ 15米的土层,渗水率低、黏结性好、土壤紧硬密实,最适于安置墓穴。
好书天下的龙脉都发源于昆仑山,并向东延伸出三条主脉:?北龙?从阴山、贺兰山入山西,起太行,渡海而止;?中龙?由岷山-秦岭入关中,至泰山入海;?南龙?由云贵、湖南至福建、浙江入海。龙脉峰起伏、厚实且藏风聚气,无疑是?生气流动的山?。
葬地讲究生气凝聚、风吹不到,并且有水流可以界止生气,生气在地里流动,遇见风一吹就散了,遇见水流一拦挡,就停止不动了。宇宙间存在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气时刻不停地
在消长变化,当阴阳二气彼此平衡为最佳状态。洛阳被描述为?四山紧拱,河洛悠扬?的?大聚会?之所,而洛阳北面的邙山不仅是?中龙?主脉的聚结处,有伊、洛、瀍、涧四水乃至黄河环抱穴地,且?北枕邙山南蹬洛水?正是?靠山面水,藏风聚气?的理想营坟之所。
邙山对他国的影响
韩国的首尔城也有座邙山。2000年前后,洛阳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赵振华前往韩国首尔参观其国立民俗博物馆时,听到了一首丧歌:“死去的亲人啊!你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啊!你要去邙山,你到了那里,就永远回不来了……”。他忙问韩国翻译:“邙山?他们唱的是邙山吗?”翻译说:“是呀,死人都要去邙山,要住在那里的。”
韩国学者金周昌认为,韩国人“魂归邙山”的观念可能起自中国唐代。据文献记载,当时洛阳太学3万人,其中韩国留学生约占十分之一。他们之中未能回国,客死异乡的200多人被合葬在邙山,称作“韩园”,其他学成回国的学生不仅带回了学术典籍,也带回了中国的风俗和礼仪,将首尔附近的一座山命名为“邙山”,一条河命名为“洛东河”(即邙山东面的洛河)。
>门第女主角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