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
特约撰稿人_杨久诗 编辑_张影 设计_李阳
相似与不同,跨文化的魅力或许正在于此。
水是万物之源,滋养苍生,孕育文明。追根溯源,人类文明的演变也是水文明的发展历程,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孕育了人类的第一个365日历法;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中
国经历五千年的风霜绵延至今,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滋养了金属冶炼的发展;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诞生了《汉谟拉比法典》。“水”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诚然,“水”在中俄民族文化的形成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孔子曰:“智者乐水”,“智者”的智慧
当如水之灵活。《孔子家语》云:“夫君者
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可以覆舟。”中国古代的独门哲学“五行”讲究“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其中的“水”主智,其
性聪,其情善,其味咸,其黑。
而在俄罗斯,根据斯拉夫宗教故事,水
有着超然的记忆力,可以记录下人们的日常交流和祷告。尤其在宗教节日期间,信徒们
水在用水擦洗身体也教徒们会艺术、神话等而语言作用。把握“水”在两种语言中的表达内涵,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俄罗斯文化,促进跨文化交际。
在关于亲情的表达中,“水”在中俄语
热依扎向网友道歉境的意思各有千秋。汉语中,“望穿秋水”形容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期盼;“血浓于水”形容亲情与生俱来,
难以分割。而在俄语中,“水”表达的亲情却是反面意义,如“седьмая вода на киселе”(羹上的第七层水)比喻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借用第七层羹的寡淡无味来形容关系疏远的
亲 戚。
有关友情的表达中,中俄在“水”的运用
中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汉语中,“君子之交淡如水”“淡水交情”“交淡若水”,这些词语形容友情像水一样清澈、透明、洁净,不趋炎附势,不蝇营狗苟;“高山流水”“情深潭水”“桃花潭水”形容与可遇不可求的知己之间惺惺相惜的友情;“一衣带水”“共饮
一江水”形容邻国之间人民的亲密友谊。这些例子中,“水”都象征着纯洁无瑕的深厚友 情。
在俄语中,斯拉夫民族常常借用水的柔韧性来借喻“以柔克刚”的特点。
例如“разлить водой кого”(用水将某人分开);“Благоприятен сон, в котором вы разливаете драчунов водой (Сонник)”(梦中,您将打架的
小鸡用水隔开了);Я помню у нас два
项羽刘邦Russian 俄语面面观
2021年06月05日·第11期
96
наших кота жили, они постоянно дрались и только холодной водой их разливала”(我记着您那里有两只小猫,经常打架,只能用冷水才能把它们分开)。在这些表达中,“水”都是形容正面的友情,类似于汉语中“化干戈为玉帛”的意思,但在汉语中也有“水火不容”这类词,用来形容两人针锋相对。
胡蝶简历在关于爱情的表达中,汉语常常运用
霍尊 火风水“柔”的特性来形容爱情,有“柔情似水”“蒹葭秋水”的柔情蜜意;也有“水性杨花”形容女子感情多变;也会借助“水”来描写美丽的女子,进而表达爱慕之情,例如用“盈盈秋水”形容女子的眼睛像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清澈透明,饱含深情;“出水芙蓉”余罪床戏在第几集
形容女子天生丽质。俄语中,“с лица воду
не пить ”(直译:容貌不能用来喝水)表达挑选爱人不能只注重外表,重在人品 。
除此之外,俄语中还有很多关于“水”
的表达与汉语中意思相近,如“как рыба в воде”(像鱼儿在水中游),意思同汉语中“如鱼得水”;“в мутной воде рыбу ловить”(在浑水里抓鱼),意思同汉语中的“浑水摸鱼”;“как словно в воду
канул”(沉入水中),意思同汉语中的“杳无音信”。
“水”是生命开始与延续的关键要素,
也是文化表述时的隐喻符号之一,了解不同民族国家语言的表达形式和深层含义有助于更深层的跨文化交际。中俄是睦邻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两国之间的民间交流和外交活动密切,深入了解两国语言文化的差异
和内涵是双方交流交往的基石,也是每个跨
文化交际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1] 百科网·h t t p ://b a i k e.s o.c o m /doc/5342961-7116906.html
[2]
李向东.陈秀杰. 当代俄罗斯语言与文化
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3]
文科专业介绍
Федорович А.Н. Концепт "вода"
как фраземообразующий фактор[A] / Н.Ф.
Алефиренко; НИУ БелГУ // "Вода" в славянской фразеологии и паремиологии : кол. моногр. / науч. ред.: А. Золтан, О. Федосов, С. Янурик.
Будапешт, 2013. С. 110-116.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