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20—23题。(共14分)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惩山北之塞( ) (2)以残年余力( )
(3)甚矣,汝之不惠( ) (4) 虎亦卒去( )
21、用∕划分句子节奏,划两处。(2分)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2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6分)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林依晨最新的电视剧
译:
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体现了愚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世世代代不放弃。锲而不舍的精神?
B、【乙】文小儿胆子非常大,根本不害怕老虎。
C、【甲】【乙】两文均用了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乙】文妇人的“仓皇”有力地反衬了小儿的“自若”。
参考答案:
20、(1)苦于 (2)凭(3)通“慧”,聪明 (4)终于
21、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1)苦于 (2)凭(3)通“慧”,聪明 (4)终于
22、(1)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
23、B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每题3分,共9分)
【甲】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卖蒜老叟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
”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10.C )
A.叩石垦壤 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B.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C.跳往助之 旁睨而揶揄之
D.杂然相许 陷入尺许
1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11.B )
茶叶冲泡方法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B.始一反焉(始:开始)
C.观者如堵(堵:墙) D.老人鼓腹纵之(纵:放开)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12.C )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 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靠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答案】10.C11.B12.C【解祈】10.试题分祈: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塔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
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舍义。另外,还要注意词 语的特殊闲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闲等,尽m做到解释准确、恰当-此题 闲反排除法,A.叩:敲打磕;3.且:将近况且;C.之:代词;D.许:赞成,赞同,同意左右。故选:C。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B.始:才。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全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梳理内容,出相关的语句,分析作答。C中甲文段没有运用对比。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翻译】
【甲】愚公移山(节选)
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以北(的地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接近九十,向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簸箕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乙】卖蒜老叟
【清】袁枚
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天到演武场传授棒技法,观看的人十分多。有一天,
有一个卖蒜的老人,咳嗽不断,他看了杨二的武艺后讽刺杨二。杨二听说后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傲然对老人说:“老头你能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怪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用我的性命成全你的名声,死而无撼。”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自己错了。”杨二想拔出拳头,但是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背起他的蒜走了,一直到最后也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对比阅读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
名言大全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内地版瑶瑶[乙]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北山经》)
[注释]文首:花脑袋.喙(huì):鸟嘴.自詨(jiào):自己称呼自己.
7.解释句中加点的字。(4分)
(1)出入之迂也 (2)杂然相许
(3)其如土石何? (4)以堙徐佳莹 李伯恩于东海
8、下列句子的灵蛇髻朗读节奏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 邻 人/ 京 城 氏 之 孀 妻 /有 遗 男
C.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D. 是/炎帝之少女
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帝感其诚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C. 告之于帝 女娃游于东海
D. 其如土石何? 有鸟焉,其状如乌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A.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1、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和神话传说《精卫填海》反映的一个共同主题是什么?(2分)
附翻译: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的嘴,红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