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上册第24课《寓⾔四则》教案
《寓⾔四则》
预习知识点
课前预习
⼀、⽂学常识
寓⾔
寓⾔是⽂学体裁的⼀种,是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短⼩故事。寓⾔往往⽤虚构的⼿法将动物或其他⾃然物拟⼈化,⽤简单明了的故事来揭⽰⽣活哲理或道德教训。它的特点是:篇幅短⼩,结构单⼀,想象丰富,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的寓意便是其中⼼所在。
⼆、作家作品
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作家。善讲寓⾔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经后⼈加⼯,以诗或散⽂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
三、作品梗概
《穿井得⼀⼈》
本⽂选⾃《吕⽒春秋·慎⾏论·察传》,题⽬为编者加。《吕⽒春秋》,⼜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成。
《杞⼈忧天》
本⽂选⾃《列⼦·天瑞》,题⽬为编者加。《列⼦》,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考证,可能是晋代⼈所作。今本⼋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物,郑国⼈。
知识重点
⼀、字⾳词义
雕diāo像:雕刻的⼈像,有时也包括动物的形象。
庇bì护:包庇,保护。
爱慕mù:由于喜欢或敬重⽽愿意接近。
虚xū荣:表⾯上的光彩。
较量:⽤竞赛或⽃争的⽅式⽐本领、实⼒的⾼低。
凯kǎi歌:打了胜仗所唱的歌。
⼆、主题概述
《赫⽿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命不凡的赫尔墨斯在雕像者的店⾥碰壁的故事,讽刺了妄⾃尊⼤、爱慕虚荣的⼈,告诉我们要谦虚谨慎,要有⾃知之明,不能妄⾃尊⼤。
《蚊⼦和狮⼦》:通过蚊⼦战胜狮⼦却⼜被蜘蛛消灭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了⼀点成就就得意忘形的⼈。
《蚊⼦和狮⼦》:通过蚊⼦战胜狮⼦却⼜被蜘蛛消灭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了⼀点成就就得意忘形的⼈。
三、鉴赏品读
地质实习报告
赫⽿墨斯和雕像者
1.开头⼀句有什么作⽤?
交代赫⽿墨斯为什么要到雕像者的店⾥来,其来意表明赫⽿墨斯所关⼼的不是怎样造福⼈类,⽽是⾃⼰在⼈间受尊重的程度。寥寥数字,就勾画出了赫⽿墨斯⾃命不凡和爱慕虚荣的性格。
2.对赫⽿墨斯的⼼理描写有什么作⽤?
这⾥的⼼理描写,既揭⽰了赫⽿墨斯⾃命不凡的原因,⼜深化了他骄傲⾃⼤的性格。
3.赫⽿墨斯三次问话的神态、语⽓⼀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
第⼀问是探询;第⼆问时“笑”写出他满意⼜得意的⼼态;第三问时他⾃以为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显得很狂妄。⼀个简单的“笑”,传神地写出了赫⽿墨斯微妙的内⼼世界:嘲笑宙斯雕像价格低,讥笑宙斯不如赫拉,暗想商⼈会把⾃⼰的⾝价抬得很⾼,这正是他虚荣⼼的具体表现。
蚊⼦和狮⼦
1.弱⼩的蚊⼦能战胜强⼤的狮⼦的原因是什么?
蚊⼦之所以能战胜狮⼦,⼀⽅⾯是能发挥⼰之所长,攻击敌之所短,专咬狮⼦⿐⼦周围没有⽑的地⽅;另⼀⽅⾯是狮⼦⽆法发挥⾃⼰的长处,他⽤⽖⼦抓,不但没有抓住蚊⼦反⽽抓破了⾃⼰的脸。
2.“吹起喇叭”“唱着凯歌”有什么表达作⽤?
⽣动形象地描绘出获得胜利后的蚊⼦得意扬扬、忘乎所以的样⼦。结局戏剧性的“叹息”与“吹起喇叭,唱着凯歌”形成对⽐,突出了蚊⼦可悲可笑的下场,很有讽刺意味。
3.蚊⼦的失败是由于蜘蛛的强⼤吗?
蚊⼦的失败,根本的原因并不在于蜘蛛的强⼤,⽽在于因获得胜利⽽变得骄傲,头脑不清醒,以致⾃投罗⽹。相反,如果获得胜利后的蚊⼦,能正确认清⾃⼰的短处,⼩⼼谨慎,就有可能避免“被蜘蛛⽹粘住”的悲剧。
知识重点
穿井得⼀⼈
⼀、全⽂展⽰
宋之丁⽒,家⽆井⽽出溉汲,常⼀⼈居外。及其家穿井,告⼈⽈:“吾穿井得⼀⼈。”有闻⽽传之者:“丁⽒穿井得⼀⼈。”国⼈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问之于丁⽒,丁⽒对⽈:“得⼀⼈之使,⾮得⼀⼈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闻也。
⼆、主题概述
本⽂告诉我们对任何传⾔都要动脑经想想是否真有其事,不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甚⾄上当受骗。
三、⽂⾔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
1. 穿井得⼀⼈
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
2.国⼈道之
古义:讲述;今义:道理。
(⼆)⼀词多义
有闻⽽传之者⽈(动词,听说)
闻之于宋君(使动⽤法,使听到)
求闻之若此(传闻)
(三)词类活⽤
闻之于宋君(使动⽤法,使听到)
徐帆的女儿(四)特殊句式
1.被动句
闻之于宋君。(“于”表⽰被动)
2.倒装句
①宋君令⼈问之于丁⽒。(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宋君令⼈于丁⽒问之”。)
②⾮得⼀⼈于井中也。(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井中得⼀⼈也”。)
四、鉴赏品读
1.开头⼀句话有什么作⽤?
交代故事的背景,是全⽂的引⼦,为下⽂“穿井”引发的内容做铺垫。
2.本⽂中的讹传是怎样造成的?
造成讹传的原因有很多:①丁⽒的表述不够清楚,容易让⼈产⽣误会;②“闻⽽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根据⾃⼰的理解将消息传播出去;③“国⼈”似乎也乐于接受这样离奇的传闻,于是越传越⼴。
3.从《穿井得⼀⼈》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活中为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说,应该怎么做?
启⽰:凡事总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流⾔,以讹传讹,造成视听混乱。
做法:①避免盲从,不⼈云亦云,以讹传讹;②重视调查研究,凡事要动脑筋想⼀想,多加分析,⼒辨真伪。
窦靖童下巴那条线杞⼈忧天
⼀、全⽂展⽰
⼀、全⽂展⽰
杞国有⼈忧天地崩坠,⾝亡所寄,废寝⾷者。
王昱珩个人资料⼜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天,积⽓⽿,亡处亡⽓。若屈伸呼吸,终⽇在天中⾏⽌,奈何忧崩坠乎?”
其⼈⽈:“天果积⽓,⽇⽉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星宿,亦积⽓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奈地坏何?”
晓之者⽈:“地,积块⽿,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在地上⾏⽌,奈何忧其坏?”
其⼈舍然⼤喜,晓之者亦舍然⼤喜。
⼆、主题概述
本⽂讽刺了⼀个杞国⼈,他⽆端地担⼼天崩地陷,⾃⼰⽆处寄居,于是寝⾷难安,实在可笑。后来⼈们常⽤“杞⼈忧天”来形容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担⼼。
三、⽂⾔知识积累
(⼀)通假字
其⼈舍然⼤喜(“舍”同“释”,解除、消除)
(⼆)古今异义
1.⾝亡所寄
古义:⽆,没有;今义:死亡。
2.天,积⽓⽿
古义:罢了;今义:⽿朵。
3.若屈伸呼吸
古义:你;今义:如果。
4.亦不能有所中伤
古义:伤害;今义:污蔑别⼈使受损害。
(三)⼀词多义
终⽇在天中⾏⽌(名词,天)
⽇⽉星宿(名词,太阳)
(四)特殊句式
固定句式
奈地坏何?(“奈……何”译为“对……怎么办,把……怎么样”)
(五)成语积累
1. 杞⼈忧天:⽐喻毫⽆必要的忧虑和担⼼。
2.废寝忘⾷:形容⾮常勤奋专⼼。
四、鉴赏品读
1.如何看待开导者“⽇⽉星宿,亦有所中伤”的解释?有什么作⽤?
他的解释是不科学的,但这代表了当时⼈们认识事物的⽔平。同时,这句话揭⽰了杞⼈的“忧”是毫⽆根据的瞎担⼼。
2.⽂章最后两个“喜”分别有什么作⽤?
前⼀个“喜”表现了杞⼈内⼼的担⼼解除后的放⼼、喜悦⼼情;后⼀个“喜”则表现了开导者的热⼼与善良的品质,他的关⼼他⼈的精神和耐⼼劝导的做法,是值得称赞的。
3.⼈们常⽤“杞⼈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种理解呢?
“杞⼈忧天”本来确实是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但理解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也是可以的。其实《列⼦》之后的⼀些⽂⼈已经将“杞⼈忧天”引申到政治⽣活⽅⾯,借以表⽰对国家⼤事的关⼼,有“众⼈皆醉我独醒”的寓意。如李⽩《梁甫吟》中的“⽩⽇不照吾精诚,杞国⽆事忧天倾”,这正是以杞⼈⾃喻,抒发为国事操⼼⽽受到排挤的苦闷;⽂天祥《赴阙》中也有“壮⼼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在南宋危亡关头,他借“精卫填海”这个传说和“杞⼈忧天”这则寓⾔表达了⾃⼰⼒挽狂澜的决⼼与抱负。
全⽂翻译
思念家乡的诗穿井得⼀⼈
宋国的⼀户丁姓⼈家,家⾥没有⽔井,需要外出打⽔浇⽥,经常派⼀⼈停留在外专管打⽔。等到他家打了⽔井以后,丁⽒告诉别⼈说:“我家打⽔井得到⼀个空闲的⼈⼒。”有个听说这件事就去传播的⼈:“丁家挖井挖到了⼀个⼈。”国都的⼈都在谈论这件事,让宋国国君知道了。宋君派⼈向丁⽒问明情况,丁⽒答道:“节省⼀个空闲的⼈⼒,并⾮在井内挖到了⼀个活⼈。”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地)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杞⼈忧天
杞国有个⼈担⼼天地会崩塌,⾃⾝失去依存的地⽅,(于是)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有⼀个为他的担忧⽽担忧的⼈,于是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没有空⽓的。你⾝体屈伸和呼吸,整天都在天空进⾏,怎么还担⼼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说:“天果真是聚集的⽓体,那⽇⽉星⾠不应当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说:“⽇⽉星⾠,也是⽓体中发光的东西,就算它们掉下来,也不会伤害到什么。”
那个⼈⼜说:“地陷下去了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块罢了,填满了四⽅,没有什么地⽅是没有⼟块的。你⾏⾛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会陷下去呢?”
(于是)那个杞⼈消除疑虑,很⾼兴;开导他的⼈也放了⼼,很⾼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