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水门事件伦理学
理查德·尼克松,是一位公认的外交政策领袖,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辞职的总统。在第一个任职期间,尼克松将美军撤出了越南,逐渐结束了那场使国家陷入分裂的战争。他制定了新的中国政策,支持中国进入联合国,并且访问了中国,成为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也是第一次访问一个同美国没有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
梁朝伟 张曼玉董文华的丈夫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总统尼克松争取连任委员会首席安全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闯入华盛顿水门大厦民主党全国总部办公室进行窃听活动,当场被警方逮捕。由于此事,尼克松于1974年8月8日宣布将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因丑闻而辞职的总统。
“水门事件”已经成为美国政坛丑闻的代名词。
何音第二任老公许云帆众所周知,撰写回忆录已经成为美国历届总统卸任后的一种传统。位高权重的美国总统,是众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其丰富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资源,一旦披露,往往不乏读者追捧,成为畅销书,由此带来的版税收入也会不菲,何乐不为?不过,对于尼克松而言,撰写回忆录,除了可以把经历变成财富之外,又多了一层为自己辩解的意味。
在尼克松自传——《尼克松回忆录》中,“水门事件”是这本书的很大的一个看点。这本回忆录分上下册,共7章,洋洋洒洒上百万字,相当厚重,大部分篇幅用于讲述其从政历程,包括其竞选和担任众议员、参议员、副总统和总统的经历,其中大约三分之一的篇幅用于重点讲述“水门事件”的前前后后。
shabi“水门事件”:时也命也运也
“一个人活得越长,他就越认识到一切都取决于机会。任何人哪怕只要回顾一下十年前的经历,他就会看到某些本身毫不重要的、细小的事情,实际上却左右了他的全部命运和前程。“用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这段话来形容尼克松和“水门事件”可谓贴切。
不妨重温一下“水门事件”的缘起。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潜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
一开始,尼克松并不怎么当一回事,以为可以小事化了,坚称“白宫里的任何人员与闯入事
件毫无关系”。正如他在书中所言:“水门事件是令人烦恼的,但在许多问题中,它只不过是个无关紧要的小问题罢了。”他绝对没有料到,他会因此差点遭到弹劾,最终连总统的位子都保不住。形容烟花绽放的句子
梁博 因为此后,由于美国媒体的穷追不舍和证据的进一步被披露,事态渐渐变得复杂和不可收拾。对此,他在《尼克松回忆录》中有过反思,他自述:“正是在1972年6月底7月初的那些日子里,我开始迈出了最初几步,走上了最终导致我结束总统生活的道路。我没有阻止人们编造各种解释水门闯入事件的说法,我赞成尽力促使中央情报局去干涉和限制联邦调查局的调查。“
但更多的是辩解。他说:“很多人以为我在这一时期的动静是大量有意识的掩盖活动的一部分。我却不是抱这样的看法。我是用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来处理一个我认为是讨厌的、纯属政治问题的问题。我寻求一种解决水门事件的办法,以减少对我、对我的朋友以及我的竞选活动所造成的伤害,同时又尽量不使我的政治对手从中得到好处。我认为水门事件是党派之间的政治活动。我们的手段要狠辣一些。我深信这正是对方本来也想使用的办法。”
把自己的下台归咎于党派的攻讦和小题大做、媒体的恶意报道,而不是自身的错误,这样
的立场在书中多处出现。总统犯法,与庶民同罪。如果“水门事件”的锅可以这么轻易甩掉的话,尼克松就不会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因丑闻而辞职的总统,20名涉事人员就不会被判刑,《华盛顿邮报》两名记者也就不会因为连续报道此事获得普利策新闻奖。
尼克松在书中提到,他习惯于将自己的思想详尽地记录下来,总共在2万页以上。作为历史的亲身经历者和重要见证人,这增加了这本回忆录的可信度和可读性,至少多了一个还原当年历史事件的视角,无论其观点是否有所偏颇。但必须指出,《尼克松回忆录》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掩饰和美化,只能看作是尼克松的一面之词。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迄今为止,有一些影视作品针对“水门事件”做了真实改编,比如1977年的《总统班底》、1994年的《尼克松》等,在豆瓣上的评分都还不低。感兴趣的读者,若是跟《尼克松回忆录》结合来看,想必会更加有机会窥见“水门事件”的全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