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情人节文案
王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X
摘要:体质分类是中医体质学研究的基础与核心内容,是从复杂的体质现象中提炼出有关规律,最终建成体质分类系统。在既往体质分类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体质分类系统,将人体体质分为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并对其分类依据、命名依据、体质特征的表述原则与方法以及各体质类型的内涵和文献依据进行了阐述,旨在推动和深化中医体质学的研究。
关键词:中医体质学;体质分类研究;诊断依据
中图分类号:R241
体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特质决定着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病变类型的倾向性。体质的差异现象是先天因素与多种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人类
体质间的共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则是绝对的。研究体质的分类,就必须对复杂的体质现象进行广泛的比较分析,然后甄别分类,把握个体的体质差异规律及体质特征,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提出7种(正常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中医体质类型以来,得到广泛认同与应用,许多医家还从不同的角度先后提出了各自的分类方法与研究思路,不断丰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笔者经过近20多年的深入研究,在完善原有分类法的基础上,结合临床观察以及古代和现代体质分类的有关认识,对原有7分法进行了增补,从而将中医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以臻更为合理、全面地反映体质类型。
1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依据
5内经6是医学史上最早论述人类体质现象的重要著作,其对体质类型的划分主要有五行归属法、阴阳含量划分法、形态与机能特征分类法、心理特征分类法等方法,其分类方法是建立在对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等方面观察的基础上,将人体放在自然、社会环境中去分析、归纳,主要从生理角度对体质进行分类。后世医家则在5内经6体质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对临床上常见的体质病理状态及其表现类型做了分类,如张景岳从禀赋的阴阳、脏气的强弱盛衰、饮食的好恶、用药的宜忌、气血的虚衰等方面,将体质划分为阴脏、阳脏、平脏3型。华岫云在叶天士5临证指南医案6中
根据叶氏辨证,从形态特征、肌肉坚实与柔软及面、面型和肤等方面,将体质划分为阴阳2型。清代医家章楠以阴阳量的盛、旺、虚、弱为分类方法,将体质分为阳旺阴虚、阴阳俱盛、阴盛阳虚、阴阳两弱4种类型。近代医家陆晋生依据病邪的从化规律,将体质划分为湿热、燥热、寒湿、寒燥4种类型。清末医家金子久根据个体的形态特征、肤及嗜好等方面的差异,将虚弱性体质划分为阳虚、阴虚2型等。
从5内经6及明清时期各医家对体质类型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内容来看,具有以下特点。其一体现在临床应用性:从临床需要出发,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使体质分型与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密切相联,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临床应用性。其二体现了整体性:体质类型的划分方法,贯穿了中医学/形神合一0、/天人合一0的整体观,不仅考虑了个体的形态结构特征和功能特征,而且还考虑到了个体的心理特征以及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和反应性等方面的特点。这对今天的体质分类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诚然,由于受时代认识的局限,古代医家对体质
#
吴千语整容前后1
#
第28卷第4期2005年7月Vol.28No.4July.2005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
XX国家/十五0/211工程0建设项目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0项目(No12005CB52350)王琦,男,62岁,教授,医学博士生导师
类型尚未形成概念系统,难以推广应用。现代临床对体质类型的分类研究,在历代各医家对体质类型的阐述和分类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现代研究者对体质类型的分类所采用的大多是一种融合了5内经6、明清时期的某些分类方法的综合性方法,即采取的是以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阴、阳、气、血、津液的盛、衰、虚、实变化为主的分类方法。与明清各家的体质分类内容相似,现代研究者对体质类型的划分,大多是建立在临床观察基础之上的分类方法,同样是以临床应用为目的,分类的理论依据也大都是依据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津液在非正常状态下的差异表现并结合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理论而提出来的。目前临床对体质类型的划分,根据对王琦、匡调元、母国成、何裕民、秦德平、杨常青、赵志付、庞万敏、林齐鸣、和嘉芳等10位专家论著中对体质分类的表述,发现常见的类
型主要有:正常质(阴阳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瘀血质、阳盛质、气虚质、气滞血瘀质、阴盛质、气血两虚质、湿热质、阴阳两虚质、血虚质、气滞质等14类。其中,各种体质类型出现的频次分别是:正常质9次,阴虚质10次,阳虚质10次,阴盛质4次,阳盛质6次,阴阳两虚质3次,气虚质5次,气郁质2次,血虚质3次,瘀血质8次,气血两虚质4次,痰湿质9次,湿热质5次,气滞血瘀质5次。由上述数据可知,各体质类型在10位学者体质分型方法中出现频率达5次以上的有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阳盛质、气虚质、气滞血瘀质、瘀血质、痰湿质、湿热质,呈现相同趋向。
我们继承了古代及现代体质分型方法的临床应用性原则以及现代学者以阴、阳、气、血、津液的盛、衰、虚、实变化为主的分类方法,在原来体质7分法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体质9分法,即在上述出现频率较多的体质类型中保留了正常质(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瘀血质、痰湿质、湿热质,去掉了阳盛质、气滞血瘀质,增加了气郁质、特禀质。原因有以下几点:¹按阴阳平衡的理论有阴虚质就应该有阳盛质,实际上也存在阳盛体质,但这种体质对健康并没有什么影响,故未被列为基本体质类型。º气滞血瘀质可以作为瘀血质和气郁质的兼夹体质,故也未被列为基本体质类型。»增加了气郁质。古人已经认识到这一体质类型的存在,加之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许多人存在心理障碍,临床上经常可见气郁体质之人,这种体质又容易导致诸多心身疾病,所以增加了气郁质。¼特禀质这一体质类型虽然古代及现代中医学者并没有提
出,但已有禀赋遗传的认识。这一体质类型确实常见,如过敏体质就属于特禀质,中医药改善过敏体
质有较好的效果,本着临床实用性的原则出发,增加了特禀质。将人体体质划分为9种基本体质类型,以臻更为合理、全面地反映体质类型,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2 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命名依据
体质命名应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目前体质命名多有不一,如阴虚质又称/盗热质0、/燥红质0等。根据专家论证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医体质分类命名应与中医学基本名词保持一致,使之在理论内涵上相互贯通,便于临床应用,并避免一名多义。目前临床对体质类型的命名多数都按照阴、阳、气、血、津液的偏颇失衡为命名原则,如阴虚质、阳虚质、阳盛质、气虚质、瘀血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等。本文所列9种体质分类的命名,即采取的是以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阴、阳、气、血、津液的偏颇失衡为主的分类方法。分类命名的理论依据也大都是依据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津液在非正常状态下的差异表现并结合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理论而提出来的,便于理解和应用。
3 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特征表述的原则与方法311 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特征表述的原则
¹体质特征的表述必须符合体质的定义,即从形体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病理反应状态、发病倾向等方面反映体质特征。º以体质医学的临床应用性、实践性为原则,从指导临床和疾病的诊断、辨证、的目的出发,为个体化诊疗和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方法和途径。
312 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特征表述的方法
渝是哪的简称
¹表述内容。按照定义、体质特征、成因进行体质类型表述,其特征表述以形体特征、常见表现、心理特征、发病倾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5个方面进行。其中常见表现主要从面、眼目、口鼻、精神状态、饮食、二便、舌脉等方面的特征进行表述。为了体现不同特征对体质诊断的贡献度,我们利用统计方法将特征分为主项和副项。º表述的文献依据。根据古代文献检索和现代文献体质分类及特征表述的数据统计进行表述。为了客观地对体质分类及特征进行表述,共检索了5内经6至民国期间重要古代文献108种及现代文献60余种。其中,古代文献按照命名、体质特征、发病倾向、形成因素4个方面对有关体质的内容进行全面检索。现代文献按照其记录的体质分类及特征表琐的统计分析,对11位现代
#2#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28卷
中医体质研究学者有关体质分类及特征的表述[1~7]进行了出现频率的统计。其中,古代文献计109个体质特征描述,现代文献计408个特征描述,以此作为体质分类及特征表述的参考。»表述的流调依据:近代医家[8~14]分别进行了1000例以上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流调总数达12471例。
4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内涵与分类依据
411平和质
41111内涵
(1)定义。强健壮实的体质状态,表现为体态适中,面红润,精力充沛状态。
(2)体质特征。¹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º常见表现:面、肤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明润,嗅觉通利,口和,唇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和有神。»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¼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½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3)成因。先天禀赋良好,后天调养得当。41112文献依据
(1)古代文献依据。¹命名依据。5内经6中称/阴阳和平之人0、/平人0。º特征表述依据。5素问#调经论6曰:/夫阳与阴,皆有俞会。,,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05灵枢#天年6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广行,六府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0»形成因素依据。5灵枢#通天6云: /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0
骰子玩法(2)现代文献依据(每一项特征后面的数字表示该特征出现的频率,下同)。肥瘦匀称、健壮5;精力充沛3;发盛长黑2;毛发润泽1;面红润4;面润泽4;面红黄隐隐,明润含蓄2;有些人稍白、稍黑为个体特征差异1;目光有神2;精采内含2;鼻明润,嗅觉通利2;口和,唇红润2;轻劲有力,耐受寒热4;性格多平和,开朗2;气质从容大度,无惧无欣,尊重谦谨,行缓心安,喜怒有节1;胃
纳佳5;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润泽、披薄苔,脉象从容和缓,节律一致3;多患外感暴病,证多实热2;多见于青春期健康者2;平素少病,得病多为外感实热证1;对四时寒暑燥湿及多种地理环境能适应或能耐受1;身心舒畅,抗病力强,病变无特殊1。
412气虚质
41211内涵
(1)定义。由于元气不足,以气息低弱、机体、脏腑功能状态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质状态。
(2)体质特征。¹形体特征:肌肉不健壮。º常见表现:主项:平素语音低怯,气短懒言,肢体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象虚缓。副项:面偏黄或白,目光少神,口淡,唇少华,毛发不华,头晕,健忘,大便正常,或有便秘但不结硬,或大便不成形,便后仍觉未尽,小便正常或偏多。»心理特征: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胆小不喜欢冒险。¼发病倾向:平素体质虚弱,卫表不固易患感冒;或病后抗病能力弱易迁延不愈;易患内脏下垂、虚劳等病。½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风邪、暑邪。
(3)成因。先天本弱,后天失养或病后气亏。如家族成员多数较弱、孕育时父母体弱、早产、人工喂养不当、偏食、厌食,或因年老气衰等。
41212文献依据
(1)古代文献依据。¹命名依据。古人多称/气弱0、/气衰0、/气虚之人0,5灵枢#寿夭刚柔6云: /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0º特征表述依据。明#张景岳5景岳全书#杂证谟6云:/何以肥人多气虚,盖人之形体,骨为君,且肉以血成,总属阴类,故肥人多有气虚之证。0清#石寿棠5医原6曰:/诊其人之病,须先辨其人,气质阴阳,金水之质,其人肥白,多属气虚。0»发病倾向依据。5灵枢#论勇6称/薄皮弱肉0之瘦弱之人易于感触风邪,清#陈梦雷5医部全录6注云:/薄皮弱肉,则赃真气虚矣。05灵枢#逆顺肥瘦6篇:/,,瘦人者,皮薄肉少,肉廉廉然,薄君轻言,其血清气滑,易于脱气,易损于血。0清#吴德汉5医理辑要6中云:/易风为病者,表气素虚0;/易劳伤者,中气必损0。¼形成因素依据。宋#万全5幼科发挥6云:/子于父母,一体而分,如受肺之气为皮毛,肺气不足,则皮脆薄怯寒,毛发不生;受心之气为血脉,心气不足,则血不华,面无光彩;受脾之气为肉,脾之气不足,则肌肉不生,手足如削;受肝之气为筋,肝之气不足,则骨软。0论述了禀赋对气虚体质的影响。
(2)现代文献依据。体形胖瘦均有,瘦人为多2;毛发不华2;面偏黄或白7;肤黄1;目光少神3;目胞睑淡白;唇口淡白,齿易松劲1;鼻淡黄,口淡,唇少华1;气短懒言5;眩晕3;心悸健忘,动辄出汗2;自汗出4;肢体容易疲乏7;手易麻2;有内脏下垂3;寒热耐受力差、尤不耐寒3;不耐劳累1;心悸失眠3;腰膝酸软1;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带清稀1;神情偏淡漠,性格或偏软弱1;性格
一般喜静2;食
#
3
#
第4期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
减不化、或喜食甜食2;食欲不振2;大便正常或有便秘、但不干结、或大便不成形、便后仍觉未尽,小便正常或偏多2;小便频多1;舌淡红、边有齿痕2;脉象虚缓1;舌淡苔白,脉象虚弱1;舌质正常或偏淡,脉象正常或偏弱1;舌淡而嫩,脉象细弱1;易患外感,有气虚诸病史2。413 阳虚质41311 内涵
(1)定义。由于阳气不足、以虚寒现象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2)体质特征。¹形体特征:多形体白胖,肌肉不壮。º常见表现:主项: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睡眠偏多,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润,脉象沉迟而弱。副项:面柔白,目胞晦暗,口唇淡,毛发易落,易出汗,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¼发病倾向:
发病多为寒证,或易从寒化,易病痰饮、肿胀、泄泻、阳痿。½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耐夏不耐冬;易感湿邪。
(3)成因。先天不足,或病后阳亏。如家族中均有虚寒表现,孕育时父母体弱、或年长受孕,早产,或平素偏嗜寒凉损伤阳气,或久病阳亏,或年老阳衰等。
41312 文献依据
(1)古代文献依据。¹命名依据。清#叶天士5临证指南医案6:/形躯丰溢,脉来微小,乃阳气不足体质0,清#章楠5医门棒喝6:/此阴盛阳虚之质0,5金子久专辑6则明确提出:/体胖丰腴,肌肤柔白,阳虚禀质显然。0º特征表述依据。5素问#逆调论6云:/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05素问#调经论6云:/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05景岳全书6:/禀有阴阳,则以阴脏喜温暖而宜姜桂之辛热。05医学心悟6:/阴脏者阳必虚,阳虚者多寒。0»发病倾向依据。5外感温热篇6:/如面白者,须要顾其阳气,湿甚则阳微也。05临证指南医案6:/大凡六气伤人,因人而化,,阳虚者湿甚,邪伤气分为多。05医理辑要6:/易寒为病者,阳气素虚。0陆平一5丹溪医论选6:/人之生也,体质各有所偏,,偏于阳虚,脏腑寒湿,易感湿症。0清#柯琴5伤寒来苏集6:/若其人阳气素虚者,因熏灼而喘。0宋#庞安时5伤寒总病论6:/凡人禀气各有盛衰,,,假令有寒者,多病阳衰阴盛之疾,或病阴毒也。0清#章楠5医门棒喝6在探讨暑病源流时指出:/人身阳气旺,邪随火化而阳暑病;人身阳气虚,邪随湿化而阴暑病。0¼形成因素依据。
虚寒体质形成有禀赋因素和饮食因素,明#张景岳在5景岳全书6中指出:/禀赋素弱多有阳衰阴盛者,此先天阳气不足也0;/生冷内伤,以致脏腑多寒0;/素禀阳脏,每多恃强为食生冷茶水而变阳为阴0。
(2)现代文献依据。形体白胖4;偏瘦弱或虚胖1;毛发易落3;面
白5;清澈貌或目胞晦暗2;鼻
头冷,膏2;口唇淡3;声音偏低微,呼吸偏短而凉1;耳鸣聋2;手足发凉5;不耐寒凉4;肢冷自汗1;身目虚浮2;腹痛喜暖喜按1;多
曲怠惰1;孤独喜
静,深谋不露,谨慎柔弱,深思多虑1;多沉静庄重,情感内向,对外界事物冷漠回避1;胃纳一般食少多喜热烫饮食1;饮食睡眠一般或偏多眠1;喜热饮食4;大便溏薄,小便清4;夜尿清长2;夜尿较多1;舌淡胖嫩4;苔白润3;脉象沉迟而弱3;发病外寒较甚,易从寒化伤阳2。414 阴虚质41411 内涵
(1)定义。由于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以阴虚内热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2)体质特征。¹形体特征:体形瘦长。º常见表现:主项:手足心热,平素易口燥咽干,鼻微干,口渴
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少苔。副项:面潮红、有烘热感,目干涩,视物花,唇红微干,皮肤偏干、易生皱纹,眩晕耳鸣,睡眠差,小便短涩,脉象细弦或数。»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¼发病倾向:平素易患有阴亏燥热的病变,或病后易表现为阴亏症状。½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平素不耐热邪,耐冬不耐夏;不耐受燥邪。
(3)成因。先天不足,或久病失血,纵欲耗精,积劳伤阴。如家族成员体形多偏瘦,孕育时父母体弱、或年长受孕,早产,或曾患出血性疾病等。
41412 文献依据
(1)古代文献依据。¹命名依据。5医门棒喝6:/此阳旺阴虚之质也,每病多火,须用滋阴清火。0º特征表述依据。5素问#调经论6云:/阴虚则内热0,元#朱丹溪5格致余论6:/瘦人火多0,5医学心悟6:/阳旺者阴必虚,阴虚者多火0,5临证指南医案6:/瘦人阴不足0,5医门棒喝6:/面苍阴虚之人,其形瘦者,内火易动。05金子久专辑6:/形瘦尖长,皮憔悴,阴虚木火无疑。0»发病倾向依据。5伤寒总病论6:/凡人禀气各有盛衰,,,素有热者,多病阳盛阴虚之候,或病阳毒也。05医理辑要6:/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虚。05临证指南医案6:/大凡六气伤人,因人而化,阴虚火旺,归营分多。05伤寒来苏集6:/若其人陈婷妮
#4#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28卷
阳气素盛者,因熏灼而伤阴血。0¼形成因素依据。5丹溪医论选6:/人之生也,体质各有所偏,,偏于阴虚,脏腑燥热,易感温病。0
(2)现代文献依据:体形瘦长5;面潮红2;有烘热感2;面萎黄或白皙,指甲或唇淡白2;巩膜红丝2;目干涩2;视物花3;目眵多2;鼻微干,口燥咽干,唇红微干2;声音偏嘶哑,呼吸偏气热1;畏热,手足心热4;眠心烦,五心烦热3;耳鸣聋3;常有烦热之感或易头晕2;精神充沛1;失眠心悸1;多怕,少热而恶燥,对寒温带气象较适宜,而对热带气象不易适宜2;神情偏烦躁1;好动易变,活泼乐观1;多急躁易怒而好强1;急躁易怒2;胃纳一般1;喜冷饮而不解渴3;大便干燥5;小便短涩2;尿黄短少2;质红少苔5;或无苔,或见龟裂1;脉象细弦或数3;禀赋弱,或久病失血,纵欲伤精积劳,易化热伤阴,动火生风2。
分期付款买车需要什么手续415痰湿质
41511内涵
(1)定义。由于水液内停而痰湿凝聚,以粘滞重浊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2)体质特征。¹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º常见表现:主项: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粘,胸闷,痰多。副项:面淡黄而暗,眼胞微浮,容易困倦,平素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口粘腻或
甜,身重不爽,脉滑,喜食肥甘甜粘,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混。»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恭谦、和达、多善于忍耐。¼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证。½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环境适应能力差。
(3)成因。先天遗传,或后天过食肥甘。
41512文献依据
(1)古代文献依据。¹命名依据。5内经6中有/肥人0、/肥贵人0、/脂人0之说,即指体内痰湿较盛之质。º特征表述依据。5格致余论6:/肥人多痰0、/肥人湿多0,5丹溪治法心要6:/肥白人多痰湿0,5张聿青医案6:/第体丰者多湿多痰0。»发病倾向依据。5素问#奇病论6:/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传为消渴。05素问#通评虚实论6:/消瘅仆击,偏枯痿厥,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0。¼形成因素依据。5素问#奇病论6:/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0
(2)现代文献依据。体型肥胖8;或素肥今瘦2;肤白滑2;鼻头微黑1;皮肤偏白1;或偏萎黄1;多油腻1;淡黄而暗1;面晦滞1;面淡1;面多晦黄或白1;见目胞下鲜明2;微黑1;目黄1;精神不爽2;精神不振、神情偏困顿、呆惰1;肢体不爽3;身重7;关节疼痛重着1;肌肤麻木不仁1;眩晕2;目昏1;脘腹胀满3;胸闷、胸脘痞闷3;易恶心2;睡眠多1;痰多3;带多、带滞淋漓而难愈3;困倦2;头重2;肢节痛1;喘1;目多眵1;口唇眼胞多虚浮1;口粘腻或甜5;口干不欲饮4;恣肥甘3;
嗜酒茶2;纳呆食少4;大便正常或不实4;大便溏泻或感觉滞涩不畅1;大便多清稀1;小便微浑3;对湿环境不能适应1;性格急躁或偏静,似无特异2;性格偏温和稳重恭谦、和达、多善于忍耐1。
416湿热质
41611内涵
(1)定义。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
(2)体质特征。¹形体特征:形体偏胖或苍瘦。º常见表现:主项:平素面垢油光,易生痤疮粉刺,舌质偏红,苔黄腻,容易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副项。体偏胖或苍瘦,心烦懈怠,眼睛红赤,大便燥结,或粘滞,小便短赤,男易阴囊潮湿,女易带下增多,脉象多见滑数。»心理特征:性格多急躁易怒。¼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火热等病证。½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湿环境或气温偏高,尤其夏末秋初,湿热交蒸气候较难适应。
(3)成因。先天禀赋,或久居湿地、善食肥甘,或长期饮酒,火热内蕴。
41612文献依据
(1)古代文献依据。¹命名依据。清#周学海5读医随笔6/素禀湿热0,5伤寒论6/酒客0。º特征表述依据。
石寿棠5医原6:/若其人苍赤而瘦,肌肉坚实,素有湿热,肝热伐木火之质其体属阳。0»发病倾向依据。5素问#生气通天论6:/膏梁之变,足生大疔。0即常食膏梁厚味,以至湿热内蕴,从而易患疔疮之病。5素问#六元正纪大论6:/四之气,溽暑湿热相薄,,,民病黄疸而为腑肿。0清#周学海5读医随笔6:/夫病痉者,其人必平日湿重而气滞,或血燥而气涩也。0¼形成因素依据。清#叶天士5温热论6: /有酒客里热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0;/吾吴湿邪害人最广0。
(2)现代文献依据。体肥3;肥胖或素肥今瘦1;精神不爽1;心烦1;鼻孔微干2;心烦1;懈怠2;怕热1;胸闷1;痰多1;带多1;身重2;困倦2;头重2;纳呆1;痰黄稠1;带腥臭1;而多卧1;手足热1;肤偏黄2;面铜红1;面垢油光2;易生痤疮粉刺2;鼻有油
#
5
#
第4期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
泽2;眼睛红赤1;或见面晦暗1;口苦2;口粘腻或甜1;不耐热3;性格多急躁易怒3;性格做事好
强、好动、志大虚说、勇敢激昂1;多善食肥甘厚味炙烤2;大便燥结2;大便粘滞1;小便短赤3;舌质干红1;舌红体胖1;质偏红1;舌苔黄腻2;舌苔或见腻象1;脉象正常1;或见缓象1;脉多见滑数3。417 瘀血质41711 内涵
(1)定义。瘀血质是指体内有血液运行不畅的潜在倾向或瘀血内阻的病理基础,并表现出一系列外在征象的体质状态。
(2)体质特征。¹形体特征:瘦人居多。º常见表现:主项:平素面晦暗,皮肤偏暗或素沉著,容易出现瘀斑、易患疼痛,口唇暗淡或紫,舌质暗有点、片状瘀斑,舌下静脉曲张,脉象细涩或结代。副项:眼眶暗黑,鼻部暗滞,发易脱落,肌肤干,女性多见痛经、闭经、或经血中多凝血块、或经紫黑有块、崩漏、或有出血倾向、吐血。»心理特征:性格心情易烦,急躁健忘。¼发病倾向:易患出血、瘕、中风、胸痹等病。½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邪、寒邪。
(3)成因。先天禀赋,或后天损伤,忧郁气滞,久病入络。41712 文献依据
(1)古代文献依据。¹命名依据。5内经6中称/素有恶血在内0,5伤寒论6称/本有久瘀血0。5读医随笔6:/盖尊荣肥盛,是素本气虚血滞之质。0º特征表述依据。5灵枢#逆顺肥瘦6云:/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05灵枢#通天6:/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0皆指出该型之人有气血凝滞,瘀浊不畅的特点。5伤寒论6:/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
05景岳全书6:/禀有阴阳,则或以阴脏喜温暖,,,有血实不易涩,有血虚不易泄,,,此因人人之不同也。0»发病倾向依据。刘河间:/盖人之肥瘦,由血气虚实使然也,,故血实气虚则肥,,或言肥人多中风,由气虚非也。所谓腠理致密而多郁滞,气血难以通利,若阳热又甚而郁结,故卒中也。05古今医鉴6:/心痹痛者,,素有顽疾瘀血0,言血瘀质为中风,胸痹发病基础。瘀血质多病出血,常逢季节而发,唐容川5血证论6中说:/乃人身气血先有偏盛,故感天气之偏盛而病遂作焉0;/凡物有根者,逢时必发,失血何根,瘀血即其根也。0¼形成因素依据。1)跌
扑损伤:5灵枢#贼风6云:/若有所堕落,恶血在内而不去。05医述6引罗赤诚语:/亦有跌扑闪挫,当时不觉,至于气衰之际,不时举发。05先哲医话6亦曰:/打扑伤横,瘀血不去,历年后卒然气短,,,
或妄语或健忘者是瘀血作风状。05临证指南医案6:/其人素有瘀伤宿血0,5柳宝诒医案6:/平时有瘀血在络0。2)七情内伤:孙一奎:/死血作痛,瘦人多怒者常患此。03)久病入络:5素问#痹论6曰:/久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0叶天士明确提出/久病入络0,5临证指南医案6谓:/经年宿病,病必在络,,因久延,体质气馁,,气阻血瘀。0尚有论其经年累月之痹病、疟母、胃痛、胁痛皆为/久恙入络0。4)年老致瘀:5灵枢#天年6:/六十岁,,气血懈惰。0徐灵胎谓:/盖老年气血不甚流利0,周学海5读医随笔6指出老年/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0。
(2)现代文献依据。形体胖瘦不一1;瘦人居多2;发易脱落2;精神一般1;鼻部暗滞1;神情或见烦躁
1;肢体伴有疼痛时,可见红斑结点1;常感身体多处出现刺痛1;胸、胁、少腹或肢体等处刺痛,固定不移1;痞闷作胀1;或见胀闷1;肢体四肢麻木1;全身或局部烦热感1;局部组织硬度增强1;或腹内有瘕积块1;脏器损坏或顽固性肿大1;女性多见痛经2;闭经2;或经血中多凝血块1;或经紫黑有块1;崩漏1;或有出血倾向1;吐血1;睡眠较差、常有失眠1;惊悸,常易惊恐,心神不宁1;汗毛脱落1;肤偏暗滞、晦滞,平素皮肤晦滞5;或有素沉着1;肢体可见青紫,瘀点瘀斑,出血斑点,爪甲青紫或见红点、斑痕3;刺痛1;或肌肤甲错4;皮肤干燥不容、干枯皴裂2;或脱屑1;青筋暴露1;指趾末端及局部肌肉、可呈紫蓝改变1;面晦滞或有素沉着1;面暗1;面黧黑2;或面颊部见红丝赤缕2;口唇暗淡或紫、口唇暗口唇紫暗、青紫8;眼眶暗黑、紫黑5;白珠见青丝2;红筋浮起1;在红筋末点有瘀点形如针尖大小1;口干,但欲漱口不欲咽2;便黑1;肢体对热耐受1;性格易急躁2;无特异3或有古怪1;舌质青紫或黑1;或舌边青1;有点状或片状瘀点4;舌下静脉曲张2;舌暗、紫暗6;舌质可呈紫蓝改变1;脉象弦2;或沉2;涩、细涩5;或结代4;或弦紧1;脉正常或见实象1;脉弱1。418 气郁质41811内涵
(1)定义。由于长期情志不畅、气机郁滞而形成的以性格内向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疑为主要表
#6#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2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