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陶瓷美术大师名单10人,2011723日中国陶瓷美术认证大会追忆授誉):

 徐仲南  刘雨岑  田鹤仙      汪野亭   程意亭  王大凡   邓碧珊 
何许人  毕伯涛

第二届中国陶瓷美术大师名单64人,2012污秽的意思年元月中国陶瓷美术认证大会追忆授誉):

傅尧笙   胡献雅   黄海云   施于人       熊梦麟     毕渊明 
程大有   邓肖禹  英语a级作文必背范文 龚耀庭   康家钟   李明亮  刘仲卿   陆云开  潘陶宇 
汪少平   汪小亭   汪晓棠   汪以俊      王锡瑞   王筱兰  王雪如 
徐天梅   许达生   杨海生   余惠光   余文襄  曾龙升   张晓耕  赵惠民 
卓安之   任庚元  谭庚友   胡诗看   聂杏生  聂清泉       
刘经杰   吴八元   王福保   王希怀  王声怀  程子旭   陈茂松   邹正卿 
吴德才   曾旭春  蔡全根   余式钊  陈锦云  吴杏花  伍梅生   熊伍桃 
徐顺光   王承显   张保喜   陈功金      辛青山  施维明   徐顺元
 
第三届中国陶瓷美术大师名单6人,排名不分先后):
第一批:王锡良
第二批:任瑞华  侯一波  西安的旅游景点胡光震  李恭坤  刘少彬

中国陶瓷美术大师:徐仲南
蓝莓种植徐仲南(1872—1953),名陔,字冲南,号竹里老人,斋名栖碧山馆, 江西省南昌市人。作品受清代画家戴熙的影响较深,其构图、用笔、设与戴熙同出一辙,同时,又受海上画派和南宋文人画家东坡居士的影响。系中国陶瓷美术大师,自幼家境贫寒,父亲靠帮人打点瓷器生意维持全家生活,儿时的徐仲南仅读了几年私塾。1887年,父亲送除仲南到南昌一家瓷店红店当学徒,出师后在南昌受雇画瓷。虽不属科班出身,但由于徐仲南勤学苦
练,技艺日长。更由于他对画艺孜孜以求,得与南昌的文人画士和释门画僧结识、交游,从而大大汗阔了眼界, 日积月累,画技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了更好地研习瓷画技艺,余仲南毅然来到全国的陶瓷创作中心景德镇,这使他的瓷画技艺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 
 
追忆
2011122日,由景德镇市民间民俗文化协会、景德镇市民族民俗文化抢救与保护中心报江西省艺术工作委员会审核,提交中国陶瓷美术荣誉与职称颁证仪式酝酿,经得近百名中国陶瓷美术高级人才、大师、教授、新闻媒体代表意见,由正式代表举手表决,一致同意追忆其为中国陶瓷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生平
        清末民初之交,徐仲南声名渐显,求画者日众,遂以卖画所得贩瓷器销往式汉,后又在汉口开设瓷店,自画自卖,开改良瓷店之先河。
 
1911辛亥革命时,瓷店毁于兵燹,徐仲南孑然一身重返南昌卖画。
 
1918年,徐仲南受江西瓷业公司之聘,到景德镇担任瓷业美术管理。然而,归于他与当时的风尚格格不入,更由于也洁身自好、不迎合当局者,所以不久即被解聘赋闲居家。由于徐仲南在景德镇瓷艺界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与当时颇负盛名的王琦等人心志相通、志同道合,1922年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成立时,徐仲南应邀入社。
 
1928年,王琦发起成立月圆会,邀请八位志同道合者配画作诗,研讨画艺,人称珠山八友。徐仲南为八友中最年长者,时年56岁。徐仲南以毕生精力投入陶瓷绘画创作,而他的创作鼎盛时期是在20世纪3040年代,可谓大器晚成。其传世作品大多是30年代以后所作。 就在徐仲南的陶瓷艺术走向巅峰时期,七七事变的炮声惊破了他的创作梦。为支援前线抗日将士,他在景德镇御窑发起义卖。武汉保卫战爆发,徐仲南冒着日机轰炸,乘船从汉口返回九江,途中解囊救助一位奔赴抗日前线的共产党员。
 
1948年,年已76岁的徐仲南老人,专程去乐平县举办画展,慕名购画者络绎不绝。乐平展览后又应其弟子邀请,在景德镇民众展览馆再次举办画展,颇具影响。
 
1949—1950年苏北水灾,耄耋之年的徐仲南积极参加义卖,筹款救助灾区同胞。当时景德镇名艺术家只有3幅画的义卖任务,徐仲南竭尽全力画了10多幅,犹嫌自己手慢,特地倾平日所画共提交40余幅义卖。其高风亮节,由此可见一斑。

特点
        徐仲南自少时瓷店学徒,毕生从事陶瓷绘画,所学甚广,博采众长。在他近70年的从艺生涯里,无论花鸟草虫,还是人物山水,均有涉猎,而且无不精到。徐仲南青年时期以画人物为主,中年则改习山水,晚年又偏重于松竹。尤其喜爱画竹,可谓对竹情有独钟, 自号竹里老人

艺术风格
        徐仲南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除了不断提高自己的陶瓷绘画技艺,还十分注重开阔艺术视野以提高艺术修养。早年在南昌时,他便广交画友,文人派画风对徐仲南影响较深。尔后,得以见识清中叶扬州八怪画作,深受黄慎人物画法影响,并以其笔意入画,创作人物瓷画,如《东篱采菊图》粉彩瓷板画题款,径直书拟黄慎笔法。中年以后见识了更多的古人书画佳作, 并反复揣摩临写,尤为欣赏文人画派作品,如宋代文同苏轼,清代黄慎、石涛戴熙等。徐仲南效法的文同, 乃北宋中期的文人画家,他将诗歌的意象嫁接至艺术,以所绘梅竹来象征纯洁、虚心、气节、操守,这对徐仲南的人品与画品影响至深。徐仲南中年研习鹿床居士戴熙所画的山水,笔墨虽似戴熙,但丘壑意境却是自己独有的,画之风骨、格调均来自其秉赋与生活。徐仲南画竹亦得戴熙神韵,可是笔法更为松快洒脱,并直取北宋米家皴法画竹石,自成一格。正是如此,才形成了他清逸古雅的艺术风格。

效果
      晚年的徐仲南尤爱松竹,其传世作品也以松竹居多,尤其是竹石最为著名。他在创作
中,既学前人文同、戴熙,取其笔意,承其风骨,更师法造化。他在自家庭院栽松种竹,体察写生,故所作松竹既承古人章法,又得自然精神,因而独具风格。徐仲南早期所绘松树浓密虬劲,晚年的则疏放苍莽。所绘竹子多为溪边崖下水竹:一簇簇、一丛丛,或迎风摇曳,风姿绰约;或琼树临风,亭亭玉立。所绘竹叶多为仰叶,纵笔挥洒,随意疏放,似散似连,疏密有致;设以墨为主,敷以淡淡的浅绿,既不失庭院修竹的婉约俊秀,又更具溪畔崖下翠篁的蓬勃野逸。他所画的山石也很有特,石的结构块面多以笔尖或横或斜地点出,似皴似苔,却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江南山石的苍古浑厚,深得米家笔法之妙。细品徐仲南的竹石图,既有古人之笔姿墨趣,更具自然之精神风貌;既给人以满目生趣,更使人感受远离尘嚣的幽静,达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境界。邓白先生在《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陶瓷卷》总论中提及徐仲南的《风竹图》粉彩瓷板画等作品时,盛赞这些作品技巧熟练,格调高雅,具有浓厚的民族艺术特力求运用中国画的传统笔墨、意境和诗词题跋等手法与陶瓷彩绘有机地结合,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作品
        从徐仲南的传世作品来看,他60岁以后的竹石图多题以行书诗文。其代表作之一的《
潇湘雨》粉彩瓷板画题诗日:曾记潇湘系短篷,隔江烟雨翠重重。惊雷忽报春消息,一夜灵根长箨龙。写得极有文采,也很有气势。而他的另一件作品《溪竹图》所题诗文:吴松江水似清湘,烟雨孤篷道路长。写出无声断肠句,鹧鸪啼处竹苍苍。则写得情思缠绵,婉约凄美。徐仲南的书法笔力劲健,墨饱满,显得苍润俊朗。他的诗、书、画在其作品中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给人一种清逸高洁的感受。钤印常见有朱文徐陔仲南,白文徐印徐陔

影响
      徐仲南一生勤奋刻苦,从一名红店学徒,一步一步登入艺术殿堂,成为一代陶瓷美术名家,其艺术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为后人所景仰。其子徐天梅、孙女徐亚凤、孙婿张松茂均为景德镇当代著名陶瓷艺术家。尽管他在陶瓷界名声鹊起,又有众多高足不离左右,仍对景德镇一慕名拜师学艺的聋儿怜爱有加,不但破例招收,还供其用膳,令聋儿十分感动,短期间技艺大长,出师后瓷画小有名气,可惜早年夭折。生活中的徐仲南为人平和,待人友善,蓄着飘逸的长须,显得温文尔雅,是南昌和景德镇一带颇负盛名的古画鉴赏家,曾在景德镇举办过西泠印社收藏的吴昌硕等人的画展。他于绘事之余,不仅在庭院栽
松植竹,种花养鱼,还在书房研玩古董,拉京胡,哼唱京戏,抽空为京剧团画金銮殿舞台布景,与景德镇京剧名角交往甚密,借鉴姊妹艺术拓展画理。他爱竹、栽竹、画竹、咏竹,以竹抒怀,表达了这位竹里老人高洁的操守和淡泊的胸襟。
 
19533月,抱病静养的徐仲南,从广播的哀乐声中惊悉斯大林逝世,挣扎着立起面对斯大林遗像默哀。7月份,81岁的竹里老人,走完了他爱竹绘竹的艺术生涯,撒手人寰。


中国陶瓷美术大师:王大凡
王大凡:(1888—1961),名堃,号希平居士,又号黟山樵子,斋名希平草庐,中国陶瓷美术大师。祖籍山西省太原市,祖上因避战乱,后移居安徽省黟县,其本人出生于江西省波阳县皇岗村。王大凡乃儒商后裔,祖上经商教书。由于战乱,父亲王家耀生意失利,靠母亲吕玉翠做粑维持生计。王大凡儿时读私塾3年,13岁前曾学徒理发,1901年随
父母到景德镇投靠开的红店,与哥哥王大屏在的红店学艺。三年学徒期满,王大凡在的店里独立画瓷。此时,他用高薪聘请当时著名的洪宪瓷画家、浅绛彩画家汪晓棠来店绘瓷,为王大凡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汪晓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瓷上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他的仕女画尤为著名。汪晓棠早年在杭州以绘纸扇扇面画为生,书法受清代二王影响,绘画与费晓楼、沙山春、钱慧安一脉相承。汪晓棠比王大凡只大3岁, 因此容易沟通,俩人由友谊发展到师徒。汪晓棠不仅教王大凡的绘画,而且还教他诗词歌赋。在汪晓棠的引导下,王大凡刻苦钻研且崭露头角。1915年,王大凡与王琦、潘勾宇、汪晓棠、周小松、汪野亭等人的作品由江西瓷业公司、景德镇商会推荐,送巴拿马博览会参展。王大凡的《富贵寿考》粉彩瓷板画,荣获巴拿马博览会金质奖章,是当时惟一的金牌得主。
 
1922年,王大凡参加了由浮梁县县长徐仲亭等倡导,汪晓棠、王琦任副社长的瓷业美术研究社。该社从1922年至1924年间共吸收社员200多人,出刊20多期,主办师生、社员画展数次,并针对陶瓷绘画中不讲画理,不分阴阳,不分远近的弊端,用中国画理论典籍《林
泉高致》等来提高红店艺人的艺术修养,探讨瓷艺的发展。l924年,研究社惨遭军阀洗劫离散;不久,年仅39岁的汪晓棠撒手人寰。王大凡痛失恩师后,没有消沉,而是继续奋发、勤练技艺、博览书,由此奠定了他在景德镇瓷艺界的地位。为致力于陶瓷绘画的创作与研究。
 
王大凡与王琦于l916年到上海观摩海上画派作品,并结识吴湖帆先生。这次观摩,他俩分别心仪扬州八怪中罗聘、黄慎的画风。回到景德镇后,常在一起研究、临摹、探讨,影响日盛。浮梁县知事陈安,特地为他们的画室陶陶题写匾额神乎技矣,俩人声名鹊起。1 928朴勇河年元月,一位瓷商想收藏两套八块的长条瓷板,分别绘山水、花鸟、人物、走兽,王大凡、王琦联络瓷艺家汪野亭、何许人、邓碧珊、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等八人配画,并组成月圆会,雅称珠山八友。不久,毕伯涛赴老家奔丧,邓碧珊故去,遂将徐仲南、田鹤仙吸收入会,一直延续到1940年左右。
 
1901年到1940年的39年问,王大凡的陶瓷艺术,完成了从古彩、图案到传统文人画的转型。
 
1901—1920年,王大凡受师傅汪晓棠影响较深,早期画的仕女与汪晓棠画的仕女一脉相承,都是清末较为时尚的一种画风。如王大凡的《西厢记》和汪晓棠的《息猎图》中的仕女形象,同属瓜子脸、樱桃小嘴、孱弱纤细腰型。与费晓楼、沙山春、钱慧安的风格极为相似,是以表现非尊则贵的大家闺秀为对象,以戏剧手法为表现方式,用笔精细,造型拘谨, 尚未达到一种成熟的境地,但却显示了王大凡对艺术追求的执著。
 
1916年,王琦、王大凡赴上海观摩海上画派画家作品归来之后,罗聘的画风对王大凡的影响较深,王大 凡的神怪题材人物绘画与罗聘的绘画相比如同再造。中年学习吴道子、陈老莲、马镜江的绘画技法,可谓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制成法家。稍后,王大凡又从马涛(马镜江)诗中画吸取营养,《富贵寿考》似乎可以瞥见马涛的影子。此时的王大凡还创作
了以儒家思想和历史典故为题材的《岳母刺字》、《木兰从军》、《桃园三结义》、《风尘三侠》、《秉烛达旦》、《羲之爱鹅》、《太白醉酒》、《采芝济世》、《松菊犹存》等瓷艺作品。其中《采药济世》是描写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从深山老林之中采来灵芝,医治人间创伤的故事。画面山势险峻、山峰林立、山径蜿蜒。无论是人物的塑造,还是山势山石的构成,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内容与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闻鸡起舞》是王大凡爱画的题材之一,其造型的准确,塑造人物注重体积感和人物挥舞宝剑的灵动,显示飘逸之美和力量之美。王大凡年轻时喜欢拉琴、舞剑,亦喜欢画《闻鸡起舞》练笔,动笔前对镜舞剑摆姿势,待胸有成竹后方一气呵成画完;《玩月承天寺》,无论是诗、书、画都非常成熟,玩月承天寺,苏公与客闲。孰知千载后,又在画图间。诗写得自然、朴实,寓意深远,文人画气息充满画面,人物的刻画、衣纹的组织、场景的搭配、画面的构成都恰到好处;《松菊犹存》虽然是兼工带写的作品,但其人物造型、画面构成,都标明了作者在表现形式上追求雅逸之气和强调逸笔草草的写意性。以上几件作品,足以代表王大凡中年阶段绘画的艺术风格及审美特征。

追忆
        2011122日,由景德镇市民间民俗文化协会、景德镇市民族民俗文化抢救与保护中心报江西省艺术工作委员会审核,提交中国陶瓷美术荣誉与职称颁证仪式酝酿,经得近百名中国陶瓷美术高级人才、大师、教授、新闻媒体代表意见,由正式代表举手表决,一致同意追忆其为中国陶瓷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著作
        王大凡历史典故人物画的人文内涵,来源于其大量的阅读。他年轻时便嗜书成性,绘画之余,全身心扑 在读书上。他日常生活省吃俭用,却不惜重金大批量购书,常常是一谷箩、一谷箩让人购来挑到画室夜读至晨。所读之书,既有诸如《曾国藩家书》等做人明理类,也有《随园诗话》等艺术修养类;既有《聊斋》《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文学名著类,也有《画鉴》《山水诀》《笔法记》《语画录》等古代画论类。
 
作为人物画家,王大凡还非常重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如他的《风尘三侠》、《秉烛达旦》、《岳母刺字》、《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等作品的表现形式,都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
深化的。就形式的角度看是内容的外观,就内容的角度看,是形式的内涵。王大凡此时已对形式美开始进行探索和研究,他深知对形式美的理解和把握,是艺术家成功的奥秘,也是传世作品的先决条件。
 
纵观王大凡一生的创作,其瓷艺文人画的风格和追求,都是以雅俗共赏贯穿。珠山八友中的十位画家,除王琦属大写意外,其他是兼工带写、婉约内敛的小写意,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理念,其实质就是雅俗共赏。王大凡的《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粉彩瓷盘,就是较为典型的例子。他用斧劈法突出了金山的一角,远景是隐约可见的逶迤山岗,近景是梁红玉所指挥的只露出船头的战船,船身、船尾都让山峰挡住了。那战船盘旋荡起了波澜的近水和平静如镜的远湖,形成动与静的鲜明对照,旨在突出战争场景的辽阔、宏大,从有限的画面之中传递出无限的信息,在画意、画蕴、画境诸方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历史典故人物画,堪称人物画家王大凡艺术生涯的一大亮点。
 
20世纪40年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是王大凡陶瓷艺术的鼎盛时期。此时的王大凡在各种艺术思潮的激荡下,对新时代的艺术充满了憧憬,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情创作了《骏马献给总司令》《面壁十年》《大禹治水》《闯王进京》《卓文君》《松下听琴图》《新八仙》《竹林七贤》等力作。
 
王大凡的作品,无论是大件还是小件,可以说都充满了文人画的意趣美、意境美和形式美。小件作品统筹兼顾,以少胜多;大件作品纵横捭阖、运筹帷幄。他笔下的仙释人物,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充满着人性、人情味、有血有肉的人;他笔下的历史人物,或疾恶如仇,或正气凛然,或幽默诙谐,或聪明睿智。如《竹林七贤》人物风格各异,内在精神气质和艺术内涵各具特点,强调了的审美意趣,并把这种金牛座性格意趣扩大到画外,提高了它的文化品格。他的《新八仙》前后呼应,首尾相谐。八块瓷板,可独立成篇,又可拼在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统一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