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似锦原型研究生报考人数首次下降就业优势丧失是主因
“研究生就业市场行情看跌是主要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助理文学国教授分析说,过去,人们有一个普遍的观念,认为大学毕业后不好就业,很难到理想的工作,研究生毕业后就业前景一定看好,导致大学生们对考研趋之若鹜。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是,近年来的就业率统计却显示,研究生的就业优势正在丧失。在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学历与就业率“倒挂”的现象:中职生的就业率超过本科生,本科生的就业率超过研究生。
文学国认为,在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社会里,职业学校毕业生、大学生、研究生在就业市场应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目前,我国出现了大学生、研究生就业难,而许多企业高薪寻求高级技工,却是“一工难求”,这就说明,不同教育之间的结构比例存在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生报考人数下降,正是市场回归理性的表现。”
考研不是出于科研兴趣培养质量下降是内因
右手的孤独如果说就业环境的变化是研究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那么,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则是内在原因。
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崔刚认为,“研究生数量增加了,而师资的水平和数量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或者增加。许多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过多,一个人同时指导几十名研究生的情况并不罕见,在此情况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可想而知。”
文学国表示,“目前,相应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导师疏于指导,学校出口把关不严,一些研究生就业后的表现与其文凭不太相称,使一些人对研究生们是否有真才实学产生了怀疑。甚至有人指出,现在的博士的水平相当于过去硕士的水平,硕士的水平相当于过去本科生的水平。”
也有专家指出,现在一些学生考研,不是出于科研兴趣,而纯粹是为了个好工作,留在大城市。这部分研究生抱着“混学历”的心态,终日忙于实习、培训、考级、考公务员、挣钱等,学习时间没有保证,两到三年下来,收获极少。
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推进培养机制改革
专家认为,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必须改革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实际上,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尝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顾云深表示,复旦大学已在医学院试行以申请审核制招收博士生,取消考试。北大校长许智宏也透露,从2004年起,北大就开始改革博士生选拔录取方式,逐步由以考试成绩为基础的应试机制,向以素质能力为基础的申请与考核机制过渡。
除了入学考试,研究生培养的其他一些改革问题同样受到关注。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许钧认为,
杨明娜出轨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追求整齐划一,统一标准、统一模式,缺少多样化的发展目标。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陈花玲建议,应在专业设置上赋予学校更大的自主权和弹性,以利于培养跨学科人才。武汉大学周叶中教授建议调整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他认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不仅需要学术型人才,还需要高校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倪光辉原小瑛)
戒什么戒什么这几年“考研潮”持续升温,一些学校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占到应届毕业生总数的60%。
很多学生考研的动机是本科毕业生就业前景不理想,希望将学历层次再次提升后,在择业和薪金上能有更大主动性。记者走访部分高校后认为,考亦难,而工作也不那么简单。
2003年,研究生就业率仍较高但略有下滑。根据2003年7月19日暑期北京高校领导干部会议公布的数据,截至当日,北京73所学校和126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就业率为91%,普通本专科生就业率为81%。
从整体上看,2003年研究生仍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但压力明显增大。很多学校都早早的在研究生工作简报上动员学生理性就业。
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部负责人分析,2003年研究生就业形势差于去年的原因是:第一,非典对于经济大环境造成影响,很多单位的用人计划萎缩;第二,今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高峰年,
整个就业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状况,这对于研究生就业也带来很大冲击;第三,考研过热,各学校研究生扩招后毕业人数急剧增加。第四,扩招后一些学生的个人素养有所下滑,但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就业难度。
那么,研究生毕业能拿多少钱?在对北京、广州、武汉、杭州、长沙一些高校的在读研究生的采访中,提及就业问题,“焦虑”是被提到最多的名词。大学社团活动策划书
一位北京的研究生说:“我根本没有考虑过毕业后工作是否专业对口、薪水高低,只要能在这个城市留下来,我就心满意足。以后好好干,是金子总会发光。”相比之下,浙
江大学的一位研究生显得轻松得多:“我只考虑要不要继续呆在杭州,还是转道去广州或
者深圳,这两个地方的收入要高一些。最低要求我觉得每个月得4000元。”
因为北京的户籍政策仍然严格,很多人表示能否解决户口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障碍,自
己的师兄师很多是因为户口问题最后离开北京。对有些报道中研究生薪水普遍期望为6000元的说法,笔者所采访的学生表示:能够有6000元固然很好,但现在情况不同以往,自己会适时降低对薪水的要求。如果能落户口,有福利,月薪2000元也能接受。虽然他们都觉得就业有压力,但同时认为,如果放弃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城市,自己一份有
发展机会、薪水合适的工作是没有问题的。
8月15日,BBS水木清华站就业广场一位署名a dj的研究生发了个帖子:《仔细地看了看自己7个月的工资》。文中说:“发现总共到手29160,这个研究生算是白读了。”这个帖子引来21个回帖,多是安慰之词:“就这行情;不少了;算上试用期,很多了;我工作将近12个月了,进账37550。”只有一位对此表示同情:“是少了点,我和你大概是同时上班的,总共到手的大概在8万以上。”小林今年6月从北京一所新闻院校顺利毕业,7月初到一家杂志社的广告部门报到上班,月工资2000元出头。对于这个薪水,她虽然觉得有些失望,但因为对方解决了自己的户口并只签1年的协议而最终让步。她向笔者介绍,
她的同学大多留在了北京工作,月工资多在3000元4000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直对研究生毕业后的收入水平有所统计,根据该校网站上公布的
数据,1999年2002年,该校应届研究生就业后月平均工资分别为4000元、5000元、5750元和5850元,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但据介绍,今年该校研究生也有在月收入2000元左右
的情况下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估计今年的收入平均水平将有所下滑。
调查显示,就业状况男女有别。 按照正常的入学和学习时间,女研究生毕业时年龄普遍在24岁——26
岁之间,另外有很多往届生报考,女研究生毕业时的实际年龄会更大一些。这个年龄段是婚嫁的高峰期,就业单位不得不考虑择用女研究生后带来的种种问题。
计算机行业很多用人单位根本不考虑用女生。一位女研究生说,现在技术行业知识更
新极快,用人单位倾向于年龄小、干劲足的男生,女研究生在这方面输人一筹。
就业不理想,博士,考还是不考?与持续升温的“考研潮”相比,有读博想法的研究
生也日益增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00级某班14个学生今年就有4人考上本校的博士
研究生。而在笔者采访中遇到的十几位在校研究生中,90%的学生表示:自己一直没有离开过学校,没有更多的实践经验,这是就业中的一大弱点。硕士毕业后,并不会首先考虑攻
读博士学位。如果条件允许,希望在有一定经济基础后出国留学或者报考博士。但如果毕
业时就业确实遇到困难,将考虑报考博士。(张碧蓉)
三八节寄语
大学生求职就业状况调查:研究生就业优势不明
显(组图)
2007年12月26日09:35 [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 中 小]
来源:中国新闻网
昨天,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了2007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对全国11所普通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截至7月底,毕业生就业率(“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达62.07%;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据介绍,该所已连续两年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去年不同,今年将毕业的研究生和大专生也列入调查对象。
男女生就业差距在缩小
调查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52.14%,女性毕业生的比例为46.62%,两者相差不到6个百分点,相比去年14个百分点的差距有所缩小。
此外,两者对于可接受的工资起
点也很一致,都主要集中在1000元—3000元。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认为,随着政府在消除就业歧视和实现平等就业方面政策导向性的增强,性别差异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影响尽管依旧存在,但程度已大为减轻。此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和女大学生比例增加有关。
研究生就业优势不突出
调查大专毕业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49.16%,本科毕业生为65.52%,硕士研究生为66.66%。大专毕业生和本科生中分别有61.93%和60.14%的受访者将预期薪酬定位在1000元—2000元,仅有19.77%和25.31%的调查对象将2000元—3000
元作为自己的薪酬预期;而硕士研究生中的大多数将可接受工资起点定位于2000元—3000元,为54.12%。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发现,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虽然有来自人才市场的压力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不恰当使用,但更多的是与当前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培养特不明显、可替代性较强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高学历人才抢占低学历人才就业岗位的现象,实质上凸现的是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问题。
大学生对政策知晓率低
调查在涉及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时,有21.62%的学生将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视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大学生却往往对政策的知晓率非常低,例如,在被问及学生对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的了解程度时,分别有11.18%和51.62%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和“不太了解”。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表达能力欠缺成求职难题
调查有24.93%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而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另有17.26%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对这些能力进行分解发现,求职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自我表达能力欠缺,比例高达40.23%,比去年的调查数据高出近5个百分点,其次分别是外语能力、专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