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中国历史第二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含达标测试题)张钧甯
1、课标要求
内容要点: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认知提示:思考北宋时期的特征。
解读: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北宋汉族政权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并立,它们之间的和与战都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这些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为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奠定了基础。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知道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
能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思考北宋时期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了解辽、西夏与北宋政权的并立;识读契丹和西夏的文字与货币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分析材料,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 辽与北宋的和战
2、教学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四、教学方法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提倡预习,自主学习。先学后教,教师启发。
五、课时:一课时
六、课型:新授课
七、教学准备:课件,教案,多媒体教室。
八、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同学们好,我们提前预习了第7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我们先看地图,说一说北宋周边都居住着哪些少数民族。说一说北方的辽和西北部的西夏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政权,他们发展的状况如何?学生回答,然后导入新课。
借据怎么写
2、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它们共同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其中,第一子目介绍了并立政权的出现,第二子目、第三子目反映了北宋与辽、西夏政权之间的和与战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又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融有几种不同的途径。一是民族迁徙。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大批内迁,和北方汉族杂居相处,一部分北方人民也南迁到江南地区。二是战争与交往。如春秋战国时期,长期的战争和相互交往使得当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三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促进了民族交融。四是友好往来。 在国家统一时期,民族间往来频繁。如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
北宋时期,中原汉族政权与辽、西夏的并立,是的主要表现形式。虽然辽、西夏与北宋之间战争频繁,但最终都以相互妥协而告终,并且维持了较长时期的 和平局面,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使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且,双方议和以后,在边境设置榷场,物资交流得到加强的同时,中原农耕文化与边疆游牧文化交汇融合,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学习目标,了解一下我们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与能力。齐读《学习目标》(见上)。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契丹族和党项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我们就带着这些疑问,了解一下辽、西夏和北宋的关系。
4、新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契丹族与党项族发展情况,课件展示
要求学生先读课文P33—34,了解契丹族与党项族发展的情况。然后让学生看课件填空,老师小结:
【契丹族与党项族】契丹族与党项族这一子目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材主要对两个民族的起源、发展和政权的建立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在中国古代史上,先后出现过很多少数民族政权,容易混淆,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区分:一是兴起时间;二是地理位置。买二手房可以贷款吗
【契丹族】原是活动在辽河上游的游牧民族。916年,耶律阿保机于唐亡后的乱世中建立契丹政权,其子耶律德光曾一度改国号为辽,故契丹政权也称为辽。契丹政权的疆域大致以今天的内蒙古赤峰地区为中心,雄跨长城内外。
5、【党项族】是古代羌族的一支;原生活在四川、甘肃、青海一带。唐太宗时期,党项族归附唐朝,统治者受赐李姓,后受吐蕃兴起的挤压,逐步迁居甘肃、陕北和宁夏一 带,称为平夏部。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夏立国时,疆域范围在今宁夏、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内蒙古以及陕西北部地区,因位于中国的西北部, 史称西夏。【课件展示】
看《北宋形势图(1111年)》,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在地图上标注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在学生活动的同时,教师可从旁指导, 让学生了解各民族在边疆开拓
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加深学生对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认识。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启发学生完成表格,对政权名称、民族、建 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等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
翁帆第一任丈夫图片上述活动前,教师可提问:契丹族和党项族的生活方式如何?隋唐时期,他们与汉族的关系怎样?与汉族的交往,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变化?由此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认识到,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毗邻而居,与汉族经济文化联系紧密,隋唐以来逐步接触、接受、学习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并推动了本民族的发展壮大。(使学习得到进一步升华)
6、接着,我们再学习第二个问题【辽与北宋的和战】,先让学生读课本P35—36。
悲伤昵称辽与北宋的和战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从辽与北宋关系的角度阐述和与战,体现了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间有矛盾冲突与战争,也有和平相处与友好交往。
首先,教师可让学生提炼信息,梳理知识点,将辽与北宋的关系演变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帮助学生对辽与北宋的关系形成整体认识。【和—战—和—战】
其次,「引导学生识读《北宋形势图(1111年)》,尤其是辽与北宋的边界,在地图上到燕云十六州,了解其重要的战略地位。配合教材《相关史事》,知道辽宋战争的起因是争夺燕云十六州。
大筒木辉夜姬最后,关于澶州之战与檀渊之盟,教学重点是澶渊之盟。学生学到这里往往会产生疑惑,为什么北宋打了胜仗还要签订盟约。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提供相关考古成果和文献资料,引导学生认识,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在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的条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更为重要的是,澶渊之盟开启了辽与北宋之后长期的和平局面。在此期间,双方在边境开设榷场,进行互市,极大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传往辽。北宋用香料、犀角、象牙、茶叶、瓷器、漆器、稻米和丝织品等,交换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考古工作者在今内蒙古和东北辽代古城和墓葬中,发现了宋朝制造的瓷器、漆器、铜钱等文物,这些都反映了辽与北宋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