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苑史话
作者:邸永君
让我照顾你歌词
团河行宫遗址联谊会主持词
麋鹿尊容
民国时期南苑驻军司令部旧址照片
南苑位于京城之南二十里,方圆一百六十里,曾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苑囿。元称“飞放泊”,明称“南海子”,明末时出现“南苑”之名,清因之。南苑之中心地区又名“万字地”。来源有二说,一是因此地多蔓(读万)子草而得名,二是该地曾驻扎过卐(万)字军,因称万字地也。
南苑之开发,当不晚于辽代。经金、元、明、清等朝代苦心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而其形成和发展,又与所处地理位置及水文条件密不可分。
从地理学角度考察,南苑座落于永定河冲积扇前缘。历史上,这一带方圆百十里地势低洼,鲜有人迹。北有凉水河、小龙河,南有凤河,清流潺潺;一亩泉、苇塘泡子、团泊、五海子、卡伦圈等湖沼,波光粼粼,泉源密布;潴以碧海,湛以深池,“四时不竭,汪洋若海”。据《明一统志》,永乐年间,“以禁城北有海子(今积水潭),故别名南海子”。又因南海子乃上林苑之一部,至明代末时已有将其成为南苑者。明代大学者吴伟业就曾赋《南苑》诗,诗中有“南苑车声穿碧柳,西山驰道夹青槐”之句,可略窥当时南苑之景致。因此处水深土厚,气候温湿,故而草木生长茂盛,生态环境极佳,獐、鹿、雉、兔、麋鹿、黄羊等草食性动物大量繁衍,并有狼、狐等肉食性动物出没。所以自古便是一大天然狩猎场所。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酷爱游猎活动,辽代以降,北方游牧民族契丹、女真、蒙古等依次大举南下,并先后建都于今北京一带。南苑以临近帝都而具地利,此地成为皇家苑囿也就顺理成章。同时,除满足帝王巡幸游猎的雅兴之外,也为训练骑兵和围射等军事技能提供了必要条件。
南苑之形成,可上溯至10世纪初,当时游牧于西辽河上游一带的契丹族崛起,建立辽朝。辽会同元年(938年)得燕云十六州,升幽州为南京,成为辽代陪都之一。城方二十五里,设南京道,称南海幽都府。契丹贵族经常在南京近郊进行狩猎活动,“放鹘、擒鹅”,时称“春捺钵”。并“阅骑兵于南郊”,以训练兵马。当时京畿一带人烟稀少,契丹人的渔猎范围甚广,而城南之地,则是其主要场所之一。
金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诏改燕京为中都,并迁都于此。据《金史》,海陵王为满足游乐需要,常率近侍“猎于良乡”、“猎于南郊”。金章宗承安三年(1198年),为方便游幸,特在中都城南建行宫,章宗常“猎于近郊”。还将近郊划分为若干“围场”,分拨诸王射猎。“明昌元年二月丙申,遣谕诸王,凡出猎毋越本境。”且设鹰坊,“掌调养鹰鹘(海东青)之类”,供帝王渔猎使用。至是,皇家苑囿之雏形初显。
梁紫晨至元代,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在金中都基础上兴建大都。他们素重骑射,必然要开辟游猎和训练兵马的处所。据《日下旧闻考》,元中统四年(1263年)忽必烈在城南二十里处营建苑囿,时称“下马飞放泊”。“曰下马者,盖言其近也。” 另据《元混一方舆胜览》,飞放泊“广四十顷”。其位置大致在今丰台区南苑镇北、东高地以西、北大红门以南一带。其时,大都附近还有柳林海子,北城店飞放泊、黄埃店飞放泊等园囿。南苑时称“小海子”,大概以规模较其他园囿为小。“小海子”北起南街,南到西四合庄(双泡子北岸),东到德茂庄,西到大白楼。据《鸿雪录》记载,元廷还规定“大都八百里以内,东至滦州,南至河间,西至中山,北至宣德府,捕兔有禁。”将把这一带开辟为专供蒙古
贵族游幸、飞放之所。其横蛮无理可见一斑。《元史》记载:“冬春之交,天子或亲幸近郊,纵鹰隼搏击,以为游豫之度,谓之飞放。”所谓飞放,就是帝王在侍卫的簇拥下到湖沼纵放名雕“海东青”以擒杀天鹅、大雁的狩猎活动。
据《帝京景物略》,蒙古贵族曾在柳林海子建行宫,且堆筑晾鹰台、幄殿。“中殿,瓦为之;曰幄殿者,猎而幄焉。殿旁晾鹰台,鹰扑逐以汗,而劳之,犯霜雨露以濡,而煦之也。台临三海子,水泱泱,雨而潦,则旁四淫,筑七十二桥以渡,元旧也。”经树十年营建,下马飞放泊已初具规模。
明承元祚。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于永乐五年(1407年)三月诏改元上林署为上林苑监,又下令扩充元下马飞放泊。永乐十二年(1414),尽逐“小海子”周围居民,将“飞放泊”面积扩大数十倍。继而于四周筑起土质围墙,开辟北大红门、南大红门、东红门、西红门,命名曰“南海子“,使之成为一座名符其实的皇家苑囿。据《大明一统志》,“南海子在京城南二十里,旧为下马飞放泊,内有按鹰台。永乐十二年增广其地,周围凡一万八千六百六十丈。中有海子三,以禁城北有海子,故别名南海子。”明廷在南海子里大兴土木,先后修筑旧衙门提督官署和新衙门提督官署,以及关帝庙、灵通庙、镇国观音寺等配套建筑。明代多次在此地大兴土木。据《明宣宗实录》,“明宣德三年(1428)十一月,命太师英国公张辅等拨军修治南海子周垣桥道。七年八月,修南海子红桥等闸。”明正统七年正月,修南海子北门外桥。八年六月,修南海子红桥。......十年正月,修南海子北门外红桥,十二年六月,修南海子北门大红桥。天顺二年(1458)二月,修南海子行殿大红桥一,小
房地产工作总结范文
桥七十五。” 据《御制灵能庙碑》,明正德五年(1510年)时,又以“上林苑虽育养禽兽供御之所,亦先朝以时狩猎讲武之地,不可废也”为由对南海子进行过修缮。据《可斋笔记》,明廷还陆续修建了二十四园,派海户千余守视海子内獐鹿雉兔。“每猎则海户合围,纵骑士驰射于中,所以训武也。”经上述大规模修葺,南海子不但规模宏大,且设施完备。苑中奇花竞放,嘉树成荫,禽兽鱼鳖,丰殖繁育,百草绿缛,卉芳菲。“南囿秋风”已成为当时著名“燕京十景”之一。为加强对南海子的管理,明廷设“海户屯”把守,由太监总领经营海子事务。围墙内称“海子里”,围墙外称“海子外”。小s女儿首个代言
明廷每年都要在南海子组织合围狩猎、训练兵马。成祖、英宗、武宗、穆宗等皆曾亲率文武百官出猎南海子。至明中期以后,国力渐衰。隆庆(1567—1572)年间,南海子因年久失修,“榛莽沮茹,宫幄不治”。后因京畿暴雨,卢沟河水将南海子围墙冲溃崩圮,苑中树木陆续被盗卖,禽兽也因失去栖身之所而四散奔逃,南海子呈现出一派凄凉败落的景象。
修杰楷王思平顺治元年(1644),清廷定鼎北京。擅长狩猎骑射的满族贵族对南海子情有独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重加修葺,以南苑名之。据《日下旧闻考》,“南海子即南苑,在永定门外。元时为飞放泊,明永乐时复增广其地,周垣百二十里。我朝因之,设海一千六百,人各给地二十四亩。春蒐冬狩,以时讲武。恭遇大阅,则肃陈兵旅于此。”。在重修明朝南海子围墙的基础上,又新辟五门,连同明代的四座海子门,合称九门。“南苑缭垣为门凡九,正南曰南红门,东南曰回城门,西南曰黄村门,正北曰大红门,稍东曰小红门,正东曰东红门,东北曰双桥门,正西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