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多民族政权
并立与元朝统一
政权变更
北宋建立 9
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东京(开 封)
靖康之变 1
127年,北宋被金朝攻灭,徽宗、钦宗被俘虏北
南宋建立 北
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
称南宋
元朝
蒙古崛起
建立政权 1
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
建立蒙古汗国
领土扩张 蒙
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
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
亚、东欧地区
元朝统一
建立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
统一 1
276年,元军占领临安;1279年,元军
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国家制度社会治理
两宋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政治制度
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
(1)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地方势力膨胀
(2)五代十国君主权力受到威胁
(3)武将成为影响政局发展的重要因素 (
4)建立: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
宋,定都东京(开封)
措施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削
实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
并设置通判彼此制约; 制
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
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收
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
镇守地方芝麻烧饼
三衙三帅
地方行政制度 在
地方,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对各州进行
监控和节制
路、州、县三级制
分散机构权力
二府三司制 枢
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宰相掌行政权
但受到参知政事的牵制
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
官、职、差遣
崇文抑武
杯酒释兵权,罢免宿将兵权; 大
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
的地位
特点 守内虚外
强干弱枝 分化事权
崇文抑武
影响
积极影响 强
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铲除
了藩镇割据的基础,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影响 (
1)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
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
2)三冗两积局面: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
滥,财政开支庞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
下降;地方上财政困难。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积
贫积弱的祸根
财政危机 冗
兵:北宋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却供养了一
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
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
募兵政策
影响
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
军队多而不精、管理混乱,素质低下
军费膨胀,占财政支出大半 冗
官: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
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冗
费,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
况日益恶化
处理边疆问题时处于弱势地位
变法与改革
庆历新政
名词解释 背景
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 宗旨
整顿官僚机构
结果
触犯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归于失败
王安石变法
背景
①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②宋仁宗在位时,范仲淹发起的“庆历新政”失败 目的
改变“积贫”“积弱”局面,实现富国强兵
原则 加
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领
域的管理和控制
措施
富国 官
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
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方田均税法
青苗法
强兵 对
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借以逐渐恢复“
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保甲法
置将法
失败
元祐更化
败因
用人不当
操之过急 没
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
封建社会的矛盾
评价
积极
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局限 强
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
又以失败告终; 一
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
担,引起激烈争议; 统
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
渐走向衰亡
官员选拔与管理
科举制
门第观念淡化 宋
朝科举制度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
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
考试方式
糊名、誊录
北宋时,采取南北分卷制度
经济重心南移
文化重心南移
管理
御史台 路、通判、四监司
台谏合一
法律与教化
法律 基
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宋刑统》、《天圣
令》
教化 儒学向基层渗透,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
地位
控制教育与科举
深入族归、家训
《家礼》《小学》家庭、儿童行为规范
乡约教化: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 北
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大钧撰写
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与对外交往
少数民族政权与两宋关系
辽宋关系 辽
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
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 战
争: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占领了
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北宋统一
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和
议:双方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
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 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
宋夏关系 战
争:北宋与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
是屡战屡败; 和
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
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宋金关系
北宋与金 靖
康之变:1127年,北宋被金朝攻灭,徽宗、钦
宗被俘虏北去
南宋与金 岳
飞抗金:南宋初年,在与金军对抗中,岳飞指 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但岳飞后来被朝廷逮捕
杀害 绍
兴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
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
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宋
金对峙:南宋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
”,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两宋时期的特点
民族政权并立 两
宋政权的以软弱为主,多次用兵失
败,对辽、西夏、金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
民族交融是主流 民
族间经济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封建生产
方式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
对两宋时期三次“和议”的认识 两
宋政府接受少数民族政权的和议条件,是两宋
政府软弱的表现 三
次“和议”客观上有利于民族间的交往和经济文
化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民族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
对外交往
海上丝绸之路
原因 (
1)元明清大一统(宋:局部统一,陆路中断,
对外依靠海路)
(2)政府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 (
3)经济重心南移,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
(4)造船技术、航海水平更先进
(5)海路安全、运载量大、成本低 (
6)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专门管
理海上贸易
路线 宋
元:造船航海技术进步(巨舟、帆索、磁罗
盘),出海频繁,联系地域广(东南亚、南亚、 西亚、东非),沿海口岸多(广州、泉州、明州
等)
特点
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 出
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货物以原料、贵重
奢侈品为主。
作用
①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
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
广泛联系。 ③
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
之路的重要交通枢纽,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少数民族政权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 民
族交融下少数民族政权兼有民族特与中原传
统制度和治国理念
辽 民族起源 契
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
生活
建立政权
916年,契丹国建立,定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
统治特点
南北面官制 设
置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
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四时捺钵 皇
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
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西夏
民族起源 西
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
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
半独立的地位
建立政权 1
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
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政治制度 其
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
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夏金关系 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
的独立
民族起源 金
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
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政权兴衰 ①
建立: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称皇
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也称上京);1125
年,金灭辽,1127年灭北宋,后与南宋形成对峙
局面; ②
鼎盛: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
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 ③
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
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
政治制度 猛安谋克: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
特点 特
点:猛安谋克是金朝女真社会的最基本组织。
它产生于女真原始社会的末期,由最初的围猎编
制进而发展为军事组织,最后变革为地方的行政
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
基本沿袭唐宋制度
元朝
巩固统一的措施
交通
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分设急递铺
行省制度 ①
范围: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
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 ②
含义: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后演变为地
方最高一级的行政机构,形成省、路、府、州、
县多级行政制度; 意
义: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
变革,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
的统治,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
权;划分依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 对
行省制度的认识:行省是中央机构的派出机
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
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行省制
度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势力,既有利于中央集权,
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
内地与边疆治理一体化
其他地区管理
吐蕃地区
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
西域 设
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
了对西域的管辖
台湾 在
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设置巡检司,履行行政管 理职能,以经略台湾
政治制度·
一省两院制
中书省
总理全国政务 宣政院
枢密院
行省制度
官员选拔与管理
部分保留蒙古传统方式
达鲁花赤
恢复科举制,时断时续
监察机构
中央设御史台
地方设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法律与教化
对唐宋发法律整体弃而不用
司法实践广泛援引唐律
与对外交往
新民族
蒙古 铁
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蒙古中,
元朝时很多蒙古人同汉族杂居相处
回族 中
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
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 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
四等人制
目的
保障蒙古统治者的统治利益
措施  在
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被后
人概括为“四等人制”
民族融交
原因  随
着时间推移,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
距带来的阶级矛盾却日益严重;元朝灭亡后,以
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
表现  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目人等,逐渐与汉族
相融合
对外交往
马可波罗来华《马可波罗游记》
经济与社会生活
农业
耕作制度 一
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
些地方可以一年三熟(土地利用率高)
经济作物
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 棉
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
广,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边疆农业 在
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 发,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
土地经营 租
佃式:一种人身隶属关系相对宽松的剥削制
度。劳动者成为佃农,有较多的人身自由
赋税制度
户籍制度
宋朝:主 户 与 客 户
文化交流与传播
宋朝附加税繁杂且税率高,徭役扰民严重
方田均税法
募役法又称免役法 王
安石变法实行的政策之一。熙宁五年八月由司
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分「方田」与「均
税」两个部分。「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
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为五等,「均税」是
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 募
役法又称免役法,于熙宁四年颁布实施。原本
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由
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募役费用由当地主户
按户等分担,称“免役钱”,原本免役的官户,僧
道户等,也缴纳同样的钱,称“助役钱” 元
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
行于北方和南方
北方叫“丁税”“地税”
南方叫“夏税”“秋粮”
元朝在税粮外又有前朝没有过的科差
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
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元朝:诸户计 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差役、杂徭
诡名子户、诡名寄产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保甲法 宋
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北宋
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
手工业20
商业贸易
商业贸易 地位
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
表现
民间贸易繁荣
官方互市频繁
货币需求剧增
海外贸易繁荣
城市繁荣兴盛
集镇出现 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草市)
原因
表现
宋朝是民族大交融时期 宋
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
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相当活跃
榷场 ①
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并
开始出现纸币——交子;(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
演变) ②
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加上
大一统带来的稳定局面和交通系统的发展,都推
动了商业的发展
①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②
大型远洋海船装载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
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中国的商品则以香料、珠
宝等为主;
③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①
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市
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 ②城市功能和格局的变化(唐长安与北宋汴京城
比较)
探险之旅作文五年级500字元朝、漕运与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工商业市镇 ③
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
地动丰富多彩;
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
铜钱缺乏,铁钱不便
造纸术、印刷技术的进步
意义 ①
与铜钱兼行,弥补现钱的不足,促进商品经济天涯客温客行周子舒第一次肉是第几章
发展;
②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影响深远
经济重心南移 宋
朝,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促
进市场的繁荣
特点 (
1)商品市场形式多样:为大众服务成为宋朝商业
的主流,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宋与辽、夏、金各
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不仅官方设置榷
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
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
宋东京的繁华,南宋临安市场活跃,交易频繁,
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
3)对外贸易发达: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
对外贸易发达,是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
推动沿海港口城市兴盛。 (
4)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钱
币年铸造量大大提高,并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
纸币。
全面认识宋代的“商业革命” 背景
表现
国家政策
丝绸之路
江南开发
榷场贸易
社会风气
纸币出现
城市兴盛 商品经济繁荣
政策变化
榷场贸易发达
海外贸易发达 国
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
弛,调动了民间的经商热情,为商业的发展创造
了较为宽松的社会、政策环境,这无疑是两宋时
期商业发展最具特、也是最直接的原因 两
宋时期,虽然陆上丝绸之路几乎中断,但是,
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指南针的使用,大大降低了航
海的风险,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为中国打开
了广阔的海外市场,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外因 从
农业条件而言,江南土地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更
高,这为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基本的条
件,粮食成为重要的商品,经济作物大量种植,
计算机的发展阶段这是两宋商品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基础 对
峙的民族政权之间虽然战争不断,但是,由于
不同政权之间的经济存在着强烈的互补性,榷场
贸易发展迅速,中原的铁器、奢侈品等大量输往
辽、西夏、金的统治区 由
于国家政策的变化,社会上鄙商的风气有所改
变,商人也乐于接受儒家伦理道德的约束,有的
还参加了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形成了所谓的“儒
商”,商人的社会地位、社会形象有所提高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与
唐代相比,打破了地域限制,市坊不分;不受
时间限制;官府对商业活动也不再严格监控,这
使得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 随
着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农村家庭手工业的
商品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商品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中唐以来,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榷
场是宋代官办边界贸易场所,以通辽、西夏、
金的互市贸易。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
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还有控
制边界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边绥远的作用。 所以榷场的设置,常因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无
海外贸易税收是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过程
表现
影响
三国两晋 中唐以后
南宋时期
宋朝
元朝
江南初步开发 经
济重心不断南移,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北
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
少的格局也已定型 北
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
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
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南
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
集中在江南 为
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
变了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 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运输江南的
粮食
文化重心南移
人才分布南移
对海外贸易的影响
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对文化教育的影响
对的影响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风俗习惯的影响 北
宋时,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
别录取
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经
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
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
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 经
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
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 北
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
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民
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
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
的发展 经
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交融,促
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经
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 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 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唐中期北方饮茶之风盛
行等
村落、集镇和城市
城市繁荣兴盛 ①
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市
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 ②城市功能和格局的变化(唐长安与北宋汴京城
比较) ③
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
地动丰富多彩;
集镇出现
元朝、漕运与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工商业市镇 宋
朝,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促
进市场的繁荣
水陆交通变迁
陆路交通
元朝
拓展交通网
普遍设驿站
以大都为中心的驿路交通网 水陆交通
京杭大运河
概况 元
代全国政治中心移到了北京以后,为了缩短
从北京到杭州绕道洛阳的航线,1283~1293
年,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
电脑功率
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把
运河改成直线后,比隋代京杭运河缩短了900多
千米。元朝的大运河中,最北的一段是元代新
开凿的通惠河,由元朝著名天文学家、水利学
家郭守敬支持开凿。粮食逐步以海运为主。它 就是今天京杭大运河的前身。
元代京杭大运河与隋唐大运河的异同 异
:元朝时人们把原来运河截弯取直,远离隋唐
大运河的中心洛阳,并开凿到大都通州 同
:都沟通了海河 黄河 淮河 长江及钱塘江五大
水域,对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运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对运河沿线城市地位与价值的改变 运
河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可能是国家、地区
甚至是国际层面 运
河承载着水路交通与航运经济的同时,也发挥
着文化交流的作用
医疗与公共卫生
社会的变化
草市、集、墟
市舶司
影响因素 (
1)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给人民带来优越的物质
生活,改变了宋人的社会生活。 (
2)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大力发展教育和经济,促
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3):采取妥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流,
使边境获得了安宁
表现
门第观念的变化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背景郭品超身高
表现
士族阶层在政治上的衰落 ①
宋朝科举制度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
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②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 ③
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
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背景
表现 人
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长期存
①贱民阶层的数量显著减少;
②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 ③
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
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抽解、博买
原因
表现
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国家调整政策 ①
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
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②
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
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其他角度
政治
经济
社会
文化
阶层 商业
土地
城市 经济重心
婚姻习俗
饮食文化
服饰演进
宗教文化信仰
等级制度
社会商业信用体系 科
举制完善,确立的在选官中主导地位,社会阶
层流动加强,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地主兴起 长
途贩运,海上贸易兴盛,许多工商业城市兴
起,经济繁荣
不抑兼并的土地私有制,租佃关系发展
坊市制度打破时空界限,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规模扩大,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
数量增多,位置东移、南移,经济功能增强
南方经济全面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择
偶标准不再看重门第,一是看重金榜题名,二
是计较物质财富 北
宋时,都城汴京是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中心。
南宋时北人南迁,汴京的饮食业涌入杭州。宋代
普遍喜欢饮酒、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
出售甘豆汤等饮料 宋
代民间服饰相对宽松,实际生活中,民间服饰
五彩斑斓,基本不受约束 中
唐以前在以荆州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受崇拜的关
羽,自宋元开始信众越来越多。福建、浙江等东
南沿海地区盛行妈祖信仰 士
农工商间的等级差别减小,四等级之间的流动
性增强,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其子弟可以
进入官立学校读书,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唐
代已出现“柜坊”“飞钱”等新型金融元素,宋代出
现种类繁多的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主要包括茶
引、盐引和交子、会子、便钱等汇票类兑换券 从
文人雅趣到市井风情,贵族文化转向平民文
化,进一步世俗化、大众化
宋元时期中华文化繁荣
儒学复兴-理学
背景 从
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
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
个领域,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与封建
统治相适应。
目的 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
务。 充
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
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含义 既
要涵盖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还
要把这些思想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
起来。到宋代,新兴的儒学逐渐建立了一套以“理
”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因而被称为“理学”
主张
宇宙观
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人生观 “
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
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
圣人”的精神境界
方法论 提
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
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理学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教育观 朱
熹对儒学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他编写“四书 ”,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
特点
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影响
历史地位 “
四书”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从南宋后
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深
远影响
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 讲
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
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
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 具
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之间
的和谐意识 对
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产生了十分
积极的影响
消极 成
为统治阶级禁锢人民思想、加强专制统治的工
具,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等
级观念,重男轻女、重礼轻法、轻视自然科
学、轻视个体自由等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
生了消极影响
文学艺术
文学 宋词
背景
①两宋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产生; ②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
歌词 代表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特点 句
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
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元曲
散曲 比
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更
加适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杂剧 演
员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
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来表达一
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
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关汉卿、王实甫
原因 市
民阶层对通俗文化需求的增强;知识分子阶层
加入创作队伍;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对前代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话本
早期的白话小说
书画
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和程朱理学影响
特点 书
法追求个性,不拘法度。山水画注重意境和笔
墨情趣
科技
三大发明
印刷术 雕
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北宋工匠毕昇发明了活
字印刷术 推
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
进步
火药
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 推
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益衰
落;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
指南针 用
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
促进了远洋航行,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其他科技成就
少数民族文字
辽 辽
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进
行文学创作
夏 西夏文通过出土文献大量保存下来,包括佛经、
法律等
金 金
创制了女真文字,在科举中开设女真进士科,
用女真文字答题
南北选与策论进士
蒙古 忽
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
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这是汉语拼音化
的最早尝试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海上丝绸之路
原因 (
1)元明清大一统(宋:局部统一,陆路中断,
对外依靠海路)
(2)政府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 (3)经济重心南移,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
(4)造船技术、航海水平更先进
(5)海路安全、运载量大、成本低 (
6)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专门管
理海上贸易
路线 宋
元:造船航海技术进步(巨舟、帆索、磁罗
盘),出海频繁,联系地域广(东南亚、南亚、 西亚、东非),沿海口岸多(广州、泉州、明州
等)
特点
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 出
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货物以原料、贵重
奢侈品为主。 作用
①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
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
广泛联系。 ③
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
之路的重要交通枢纽,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战争与文化交锋 蒙古西征
四大汗国
三次西征
影响 钦
察汗国亦称金帐汗国——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
创立;
察合台汗国——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国;
伊尔汗国——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西征后建立; 窝
阔台汗国——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的后代海
都所建; (
1)1218年,成吉思汗发动第一次西征,灭掉花剌
子模国,蒙古军队直抵黑海北岸。 (
2)灭亡金朝之后,蒙古发动第二次西征,征服今
俄罗斯、乌克兰地区的诸多公国和部族,一直打
到今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 (
3)13世纪中叶,蒙古以西亚地区为目标,进行第
三次西征,攻占巴格达。
①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
②形成了四大汗国,改变了亚欧政治版图。
②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 ③
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促进了民族融
合。
④改变宗教分布
文化的差传承与保护
书院制度:学校教育
印刷书
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作用 ①
有利于文化普及、传承,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
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②
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有
利于西方的思想解放。 ③有利于借鉴吸收他国文化,补充发展本国文
化。 ④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力。 本
导图涉及到的地图与图片皆引自《中外历史纲 要·上》内容,若构成侵权请告知,作者会及时删
政权变更北宋建立
南宋建立
元朝
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东京(开
封)
靖康之变
1127年,北宋被金朝攻灭,徽宗、钦宗被俘虏北
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
称南宋
蒙古崛起
元朝统一
建立政权
领土扩张
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
建立蒙古汗国
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
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
亚、东欧地区
建立
统一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
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1279年,元军
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两宋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少
数民族政权国家制度与国
家治理85
政治制度
变法与改革42
官员选拔与管理13
法律与教化9
与对外交往42
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
措施
特点
影响 (
1)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地
方势力膨胀 (2)五代十国君主权力受
到威胁 (
3)武将成为影响政局发
展的重要因素 (
4)建立:960年,赵匡胤
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
东京(开封)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分散机构权力
崇文抑武 削
实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
方各州的长官知州,并设置
通判彼此制约; 制
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
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
大部分上缴朝廷; 收
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 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
地方行政制度
三衙三帅 在
地方,设立平行的四个路 级机构,对各州进行监控和
节制
路、州、县三级制
二府三司制
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
官、职、差遣 枢
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
财政,宰相掌行政权但受到
参知政事的牵制 杯
酒释兵权,罢免宿将兵
权; 大
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
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守内虚外 强干弱枝 分化事权
崇文抑武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强
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
防了内部动乱,铲除了藩镇
割据的基础,巩固了国家的
统一和,有利于社会经
济的发展 (
1)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
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 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
气。 (
2)三冗两积局面:政府
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
开支庞大;军队作战指挥不
灵,战斗力下降;地方上财
政困难。这些因素给北宋种
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财政危机 处
理边疆问题时处于弱势地
位 冗
兵:北宋在边疆战事中频
吃败仗,却供养了一支空前
庞大的军队,军队不断扩
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
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 冗
官:政府机构设置重叠,
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
僚队伍不断膨胀 冗
费,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 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
恶化
募兵政策
影响 稳
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
素 军
队多而不精、管理混乱,
素质低下
军费膨胀,占财政支出大半
两宋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政治制度
变法与改革
官员选拔与管理
法律与教化9
与对外交往42
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43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名词解释
背景
宗旨
结果
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
率低下
整顿官僚机构
触犯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归于失败
背景
目的
原则
措施
失败
评价
①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
守,行政效率低下;
②宋仁宗在位时,范仲淹发
起的“庆历新政”失败
改变“积贫”“积弱”局面,实现
富国强兵
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
事、科举、教育等领域的管
理和控制
富国
强兵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
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
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
时开辟财源
方田均税法
青苗法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
训练,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
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保甲法
置将法
元祐更化
败因
用人不当
操之过急
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
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
会的矛盾
积极
局限
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
笔收入
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
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
失败告终;
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
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
起激烈争议;
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
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
衰亡
科举制
管理
门第观念淡化
考试方式
宋朝科举制度不仅原则上面
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
调公平竞争;
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
入政坛
糊名、誊录
北宋时,采取南北分卷制度
经济重心南移
文化重心南移
御史台
路、通判、四监司
台谏合一
两宋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政治制度
变法与改革42
官员选拔与管理13
法律与教化
与对外交往42
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43
法律
教化
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
宋刑统》、《天圣令》
儒学向基层渗透,理学在南
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
乡约教化:儒学士人投身基
层教化
控制教育与科举
深入族归、家训
《家礼》《小学》家庭、儿
童行为规范
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
造者,吕大钧撰写的《吕氏
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
里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