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本单元课标5.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⑴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⑵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要点学纲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一)北宋建立和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二)▲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1.背景;
2.主要措施;
3.特点;
4.评价
二、△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一)宋辽战争与和议
(二)宋夏战争与和议
(三)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刘芊含1.养兵和养官、对辽和西夏送“岁币”→积贫;
2.北宋军队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加上在边疆战事中频吃败仗→积弱
三、王安石变法(一)背景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2.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⑴特点,⑵失败原因。
x战警一共有几部(二)▲王安石变法
1.变法开始;
2.涉及领域和基本原则;
3.主要措施及其结果
四、南宋的偏安(一)宋金战争与和议(二)南宋偏安新英雄诺克萨斯之手
一、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一)北宋建立和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960 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到
979年,北宋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二)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表1)
二、边疆压力与财政危机
(一)宋辽、宋夏、宋金战争与和议(表2)
广告公司管理制度
思考点:你觉得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学习小组自行提出观点,并作言之有理(据)的阐述即可。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⑴北宋政府实行募兵、养兵政策,不断扩编军队,导致军费直线上升;⑵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官俸开支庞大;⑶每年送给辽、西夏“岁币”等。到北宋中期,国家财政收入困难,形成“积贫”局面。
对学校的建议⑴北宋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这支军队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⑵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军队频吃败仗。到北宋中期,形成“积弱”局面。
三、王安石变法
(一)王安石变法(表3)
背景基本原
措施目的结果
⑴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⑵宋仁宗时,庆历新政失败;
⑶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加强国
家对农
业、商业
等领域
的管理
和控制,
达到富
国强兵
的目的
富国
方面
⑴官府向农民提供
农业贷款(青苗
法);
⑵官府拨巨资从事
商业经营(市易法)
在调控经济
的同时开辟
财源
王安石变法达到
了富国目的,增
加大笔收入,消
除了财政赤字
强兵
方面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
理和军事训练(保
甲法)
逐渐恢复“兵
农合一”的征
兵制,取代募
兵制
强兵的效果并不
明显,北宋与西
夏开战,又以失
败告终
(二)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王安石变法在执行过程中,一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激烈争议。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引发党争。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初,起用司马光为宰相,新法几乎全被废掉。
学习拓展:近千年来,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请就此次变法某个方面的措施查资料,了解其争议所在。
四、南宋的偏安
(一)宋金战争与和议
完成表2的填写。
(二)南北对峙与南宋偏安
宋金和议和南宋统治稳定后,宋高宗将都城定在临安。
一、北宋政治——北宋建立、加强专制集权与改革变法
(一)北宋建立——陈桥兵变
材料一: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年,奉命御辽。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仙剑奇侠传1演员表
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
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晦”,“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
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
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⑴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4分)
宋太宗: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
今人:宋太祖策划了此次兵变,意在夺取皇位。(4分)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6分)
原因:①“陈桥兵变”得国,无法隐瞒;②以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兵变的性质;③宣扬宋太祖忠义;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任答3点6分)
(二)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防弊”之政及其新弊
材料二: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指知州),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
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zhu àn,乘坐驿车)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苏洵《嘉祐集》卷1《审势》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宋太祖……撤罢藩镇,先创种种法制以减削其权势,继则免资格深者,授以虚官,而用他官权知节镇所在州府。
削夺藩镇之权,其术不止一端,惟最要者则为添置通判与罢领支郡二事。……支郡者,非节度使所直接治理之州也。
——聂崇歧《论宋太祖收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