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兴斯泰纳《劳作学校的概念》
凯兴斯泰纳(GeorgKerschensteiner,1854—1932),德国教育理论家和教育改革家,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位领导人。生于德国慕尼黑市的一个市民家庭,1871年毕业于6年制师范学校后进国民学校当教师。1877年—1881年,先在慕尼黑高等工业学校攻读电机工程,不久又转入慕尼黑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获博士学位。1883年起,先后在巴伐利亚、纽伦堡、施魏因富特、慕尼黑等地的实科中学和文科中学担任教员。1895年—1919年任慕尼黑市督学长,教育局长和政府高级顾问。1920年起,任慕尼黑大学教育学教授。他一生从事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工作,著作颇丰,主要有《学校组织的基本问题》(1907年)、《公民教育要义》(1911年)、《劳作学校的概念》(1912年)、《性格和性格教育》(1912年)、《自然科学教学的本质与价值》(1913年)、《教育理论》(1926年)、《教育组织的理论》(1932年)等等。
凯兴斯泰纳从当时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对于新型的“伶俐”工人的需要出发,批判了德国传统的国民学校和古典文科中学脱离生产劳动实践和实际生活的教育模式,提倡以实用主义态度看待初等小学和中学教育,主张将文科学习与手工劳动结合起来,建立“劳作学校”,发展“公民教育”,为德国资产阶级服务。其核心思想是“公民教育”和“劳作学校”的理论。
王鹤棣和虞书欣是情侣吗
《劳作学校的概念》(或译《工作学校要义》)(BegritfderArbeitsschule)1912年在德国莱比锡托布纳出版社出版。1913年再版时,作者对内容作了一些修改;1917年出第三版时,增加了一个附录,1920年和1922年出了第四版、第五版;1925年出第六版时,又增加了“工作在教育学上的定义”一章;1928年和1930年该书又出了第七版和第八版。该书在第六版时,已被译成11种欧洲文字、3种亚洲文字。
该书的中译本,是由刘钧按原书第7版翻译的,作为中德文化丛书,由商务印书馆1926年出版。作者把此书书名译成了《工作学校要义》。全书200页,共6万字。
(一)各章大意
《劳作学校的概念》一书由7章构成,书后有一附录。主要论述了他的“公民教育”和“劳作学校”的理论。下面分章简介:
(一)第一章“国家的目的和公立学校的任务”
小学生网络安全手抄报的句子作者认为,公立学校在德国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才成为国家行政中,供一定目的使用的工具,国家目的才在学校教育中有了明确的规定;国家有多种多样的目的和多样的设施,是
霍英东资产
最主要的社会组织,具有最高的最完善的表面伦理价值。国家社会应是人类最高的价值,国家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对内对外保护本国人民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安全;二是渐渐地实行人道的国家理想,建立一个伦理的文化的法治的国家。因此,任何个人都要服从这个资产阶级国家,使自己的利益服从这个“国家”的利益,国家的每一个人都要作为一个“公民”而存在,都必须为这个最高价值的国家服务。作者认为,学校应该完全控制在国家的手里,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就是要让儿童和青少年明白国家的两种任务,使他们成为有用的国家公民。公立学校的任务主要有3个:一是帮助儿童将来能在国家的组织团体中,担任一种工作或一种职业并且做好它们;二是让个人自己去练习,将所任的职务看作是郑重的公事,是在对于有秩序的国家组织的兴趣去做;三是发展儿童的性格的力量。具体可概括为,职业陶冶的预备,职业陶冶的伦理化,团体生活的伦理化。作者认为,这三项任务紧密相联,不能分离。
(二)第二章“职业陶冶为公立学校的第一任务”
作者认为,在一个国家中,绝大多数人都将从事体力劳动,这是国家的需要,同时,3岁至14岁的儿童,其本能和性好完全是倾向体力活动的。因此,公立学校的第一任务是少年儿硬盘打不开
醉后人生童的职业陶冶,学校必须提供学生进行各种体力实践性活动的设备,劳作教学要作为一个独立的科目。每个学校都要有实在的工作计划、工场校园、烹调室、缝纫室、实验室等,系统地发展儿童体力操作的性好,渐渐养成对于工作的各种好习惯,打下今后的职业基础。作者指出,职业预备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养成工作必需的智能,笃实的工作方法及审慎、彻底等习惯和工作兴趣。倘若儿童果真能在学校中学到了任何一种系统工作——如
木工——的智能,他将来一定能够使用在其它种种职业的任何一种体力工作上去。在职业陶冶中,作者强调的是劳动的教育意义和内在价值。
胡可星感觉 沙溢(三)第三章“工作(劳作)在教育学上的定义”
作者认为,仅是一种体力的劳作,或仅与一定的兴趣、勤劳、练习连在一起的劳作,都不能算是教育学上的劳作。教育学上的劳作必须是在工作之前有一点精神的思路,且其结局又必须与此精神的思量相符合。纯粹机械的工作或玩耍的工作都不是真正的劳作。教育学上的劳作分为论理的、科学的、工艺的三种。作者特别强调指出,只有那些能够在我们的心灵中唤起绝对的有力量的价值的劳作,才称它为含有教育意义的劳作。因此,真正的劳作学校必须能唤起学生内心对劳动的价值观念,使之形成为国家为社会而尽力劳动的愿望,
要使学生有完成劳动任务的内心要求,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使学生的劳动成果绝对经得起检验。在学校内,要竭力让学生能自己去考验,使他觉得这是一种内心需要的事情。在这里,作者把职业训练与精神训练紧密地联系起来了,并把这样的教育称之为职业陶冶的伦理化。
(四)第四章“公立学校的第二和第三任务”
作者认为,一个人光达到精神的和体力的本领还不够,关键的是要走到陶冶的路上来,变成受过陶冶的人。因此,公立学校还必须完成职业陶冶的伦理化和团体生活的伦理化这两个任务。作者反复强调,要增加个人内心的人格价值,养成对于其它事物毫不自私的性好和对工作任务的责任心。为了实现这样的任务,必须把国民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建立在团体工作的基础上,工作团体能使教育发挥更大效力,更能发展学生们的许多好性格。一个公立学校要用工作团体的方法,去发展儿童爱同学的精神,养成习惯并扩大范围,达到具有最高道德价值的行为。在初级小学,儿童通过一起劳动可培养各种好习惯;职业学校的高年级学生,可以教以国家团体的大义,使之领会国家的重要地位及其最高价值之所在;中学高年级学生,通过语文选读和外国文学名著选读及历史去研究国家的任务,使学生明白国家和国民的任务。学校必先是一个伦理的工作团体,才可作为生活团体精神的肥壤。
(五)第五章“工作(劳作)学校的方法”
作者认为,对教育有价值的有四种性格力量:意志力、判断力、精细性(灵活性)和自奋性(坚韧顽强的精神)。前三种性格的发展需要操作的自由和复杂的环境关系,发展意志力,必须有动作的自由;发展判断力,必须有清楚的表象和定义在经验中自己答作;培养精细性,必须使理解和情感及早同无限的实在接触,养成能向各方面敏捷的反应习惯。因此,公立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就要集中全力去发展意志、理解和精细性,性格陶冶的本身也要考虑到意志的坚强沉毅、判断的清晰准确。他认为,人类陶冶的开始不止是认识周围的自然事物和精神价值,且还能认识它们的效力价值,得到此种经验后,更能学习正确的思考。学校必须善于利用儿童各种由内心发出的自动的实做本领,由自己的兴趣中发出,照思想的计划去做。劳作学校必须实施性格陶冶,它是通过劳作施行精神陶冶的重要场所。因此,作者又把劳作学校称为性格陶冶的学校。
(六)第六章“独立科目的工(劳)作教学和技术教员”
在这一章里,作者主要论证了独立的劳作课程和合格的技术教师对实现公立学校任务的重要作用这一问题。作者指出,能使学生自第一年级到第八年级在有系统独立科目劳作教学
中习成细心、详察和做事的能力,那末在这种正当的工作中不知不觉就得到了一种自制精神,既得到这种伦理的和身体动作的好习惯,自然也就能够应用到其余的教学范围里。作者认为,我们的性格是如何养成的,与我们日常怎样工作很有关系,对于各个工作不做彻底就丢开,会影响意志力的形成。因此,国民学校欲求学生们的身体劳作和精神的发展,则必须有一种独立科目的劳作教学,要尽可能地多安排手工技艺的劳动,如园艺、烹饪、细木工、钳工、手工制作等等。由于普通教员不能再去学习这种彻底的技术本领,因此,在劳作学校内,除有受过理论、科学教育的教师外,还要有一种受过技术教育的专职教员。作者认为,小学高级班的技术教员可在职业行中去选择,后加以培训,中学的技术教员必须是技术专门学校毕业的人才。公立学校能否变成劳作学校,独立工作科目的教学能否永远在学校中存在,关键取决于有良心、有能力的技术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