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任重 点开朋友圈,在五花八门的吐槽和美图中,
偶尔会夹杂着一幅海报。
疑惑间,瞥见右上角浅灰的“广告”二字。
原来,这又是一条“入侵”朋友圈的广告。
近年来,依托朋友圈的广告投放营销模式深受商家欢迎。
各类广告悄悄“潜入”相对私人化的朋友圈,
借此方式获得更高的曝光度,从而带动商品的销售。
与一般社交平台上投放的广告不同,朋友圈广告保留了朋友圈的基本功能:点赞、留言、回复,一个不落。
追光吧哥哥节目组道歉 靠着熟人间的强互动性,这看似普通的功能,却撑起了朋友圈广告评论区的一片新天地。
经典英语签名在好友们脑洞大开的创作下,朋友圈广告的评论区成了一个具有论坛性质的讨论空间。
王宣予 你是否在朋友圈广告中见过这样的情景?一位明星代言的商品广告在朋友圈出现后,明星本人的名字也出现在该广告下面,就像明星自己在回复一样。
小R说:“我看到所喜爱的明星代言商品的推广,即使知道是广告,也会在下面回复留言,因为这就像是加了好友一样。”将明星作为朋友圈广告投放的载体,用户收获了与明星一对一虚拟互动的快乐。
朋友圈中的广告,不像供万人欣赏的海报,而更像一位挚友的热情分享,是只属于自己的。这与我们平时在微博上见过的广告相比,更具私密性和稀缺性。
给广告留言的快乐,绝不仅限于与明星的虚拟互动。朋友圈广告使一些原本很少同时出现在“同一片海域”的好友彼此“隔空”呼应。初中班上最搞笑的同学、大学认识的幽默友人、儿时亲密的玩伴,都在同一广告的评论区留言。这种“同台竞技”打破了时空之壁,将自己生活关系网中本来毫不相干的节点联系在一起。面对“各路好友齐出招”的朋友圈广告评论区,我们在感叹世界之小的同时,也收获了新鲜感与乐趣。
放开评论权限的朋友圈广告下,除了段子还有什么呢?对此,C同学表示:“风评较差的化妆品,一旦出现在朋友圈广告中,评论区就会出现‘翻车’的奇景。大家会聚在一起吐槽它如何难用,倒让广告成了‘避雷提醒’。”高晓松 沈欢
朋友圈的独特呈现方式,使运营商植入的广告不再是“单向宣传”,好友们在评论区自由交流,形成强大的意见共同体,放大了对商品评价的效果。而且,朋友圈广告下的评论,汇集了好友对产品的实际使用感受,与电商平台相比,其数据、评价更具真实性,好友身份也增添了评价的可信度。
在评论区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意见共同体悄然形成。这个共同体由内容相似的留言连接,由共同的情绪或态度加固。对好友的信任,让好评和差评起到的效果都被放大。例如,在某彩妆品牌的广告留言区中,好友们抱团吐槽产品质量,差评的效果由于共同体效应被放大,商品宣传彻底“翻车”,吐槽产品的好友们也在此共同体中获得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有时,个别好友会化身为意见领袖,带领好友“种草”或“拔草”某一种品牌的商品。小L对此深有同感:“我之前从未用过某彩妆品牌的产品,有一次在朋友圈广告的评论区,看到
大家对这个品牌的激烈吐槽,我就决定远离这个品牌的化妆品。”朋友圈广告的留言区,不经意间成为了商品质量的放大镜。
近年来,投放于朋友圈的广告的数量急速上升。即使选择屏蔽广告,也需要在半年后重新设置关闭。乐乐子说,所谓的“关闭广告”操作,并不能实现广告全屏蔽,朋友圈依然会时不时接收到一些广告,很影响刷朋友圈的轻松心情。
朋友圈具有很强的私人属性,如今却被广告商强行植入了海报与小广告。如果说喜爱的明星虚拟入驻朋友圈,能带来一定的亲密感,那么当不速之客屡屡在朋友圈精准投放大批广告时,隐私受侵犯的不适感便占了上风。
令人感到不适的,除了朋友圈广告难以彻底关闭的属性和恼人的数量,还有广告本身的低质量和低俗审美。无论是网络言情小说的尴尬宣传,还是减肥产品等的“精准”投放,都会让原本愉快浏览着朋友圈的用户感到不悦。Z同学分享了他的经历:刚收到录取通知书没多久,朋友圈中就收到了一条广告投放——高考失利留下了遗憾?来复读,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对当时还沉浸在高考失利中的我来说,这条‘精准’投放的广告,确实让人有些‘破防’了。”Z同学补充道。
面对令人不悦、却又关不掉的广告,不少用户选择像Z同学一样,在“既来之,则安之”的自嘲中逐渐接受。大家在广告评论区中发挥创意、留下评论,让原本令人懊恼的广告带上了一抹轻松幽默的彩。朋友圈的植入广告对私人空间的强制入侵,使得在留言区吐槽成为有些人的消遣方式。
入侵朋友圈的广告,成了相对私人领域中的公共“介质”。也许我们不喜欢这种介质,总想关闭广告,获得清净;也许我们乐意与其友好共存,在这种介质中寻着一些幽默因子;也许我们跟朋友一起吐槽广告内容,也一起在广告下追星……但无论我们是否接受、是否喜欢这种广告,都可以在评论区中到“志同道合”的好友,在欢笑与吐槽间将原本乏味的广告化为朋友间的小天地。
责任编辑:丁莉莎梦幻西游怎么赚钱最快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