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历史,简称“史”,指对⼈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篇⼀】⼋年级下册历史教案:钢铁长城
  教学⽬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中国⼈民解放军第⼀⽀海军的建⽴;我国⾃⾏研制的导弹驱逐舰;我国⾃⼰制造的核潜艇;现代化海军的多兵种;⼈民空军的诞⽣;飞机的国产化;空军的现代化;导弹部队的组建;导弹部队的装备;导弹的战⽃⼒。
  通过指导学⽣利⽤教材中的图⽚资料、收集课外资料、观看影像资料等,说明⼈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过程的历史,培养学⽣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引导学⽣分析国防现代化即钢铁长城的形成原因,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培养学⽣综合分析、⽐较能⼒。
  通过对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历史的⽐较,感受中国⼈民解放军的军威、国威,体会国防⼒量的⽇益增强;认识到国防钢铁长城的形成,反映了国家与民族的⽇益强⼤,提⾼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从⽽增强民族⾃豪感;认识到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和全⾯建设⼩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学⽣国防观念,从⽽使学⽣树⽴起为中国的国防建设贡献⼒量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防建设的巨⼤成就,即钢铁长城的形成。讲述了⼈民海军的建⽴和发展,⼈民空军的建⽴和发展,导弹部队的建⽴和发展。
  本课重点是现代化海军、空军的建⽴。新中国成⽴后,加强了国防建设,尤其是改⾰开放以来,⾛科技强军之路,成效显著。⼈民海军已由⽔⾯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现代化⽔平明显提⾼;⼈民空军的现代化建设也有了新的飞跃,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
  本课难点是国防⼒量的强⼤与国家综合国⼒增强的联系,理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明确建⽴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同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把国防现代化建设放在中国改⾰开放这⼀特定历史环境与历史背景中理解,有⼀定难度。
  教学⼯具
  图⽚、PPT
  教学过程
  【导⼊】:
  视频:阅兵式,从新中国成⽴到抗战胜利70周年。共同之处:三军,海陆空。作⽤:筑起“钢铁长城”。
  ——【出⽰课题】
  【课题解析】:
  钢铁:强⼤;长城:军队。如何实现科技强军。【本课主题】:科技强军。
  【探究过程】:
  ⼀、海军
  1、发展历程
  1949年建⽴:华东军区海军
  20世纪50-70年代发展:北海、东海、南海海军
  20世纪90年代:现代化⽔平提⾼
  2、武器装备:罗百吉宝贝
  1971年,导弹驱逐舰;核潜艇。
  3、兵种:
  ⽔⾯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
  [教学⽅法]⽣阅读课⽂归纳概括、提炼。师补充讲解。提问:武器装备与兵种的分化,体现出海军发展的什么特点?科技⽔平不断提⾼,现代化⽔平不断发展。
  材料补充:对⽐甲午中⽇战争时期与新中国海军。培养学⽣的爱国主义情怀,意识到军队强⼤对国防建设的重要性。
  ⼆、空军
  1、概括:建国初(20世纪50年代)3000多架,朝鲜战场。
  2、新型飞机及机型:
  1956年仿制歼5型歼击机
  分类:歼击机、轰炸机、强击机
  3、技术改进
  仿制→⾃⾏研制
  [教学⽅法]⽣阅读课⽂归纳概括、提炼。师补充讲解。总结:空军的发展,说明科技⽔平提⾼,现代化⽔平提⾼。
  三、导弹部队
  1、任务:核反击
  2、建⽴:1966年
  3、武器装备: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
  [教学⽅法]⽣阅读课⽂归纳概括、提炼。师补充讲解。总结:导弹部队的建⽴与发展,说明科技⽔平提⾼,现代化⽔平提⾼。
  【⼩结】
  ⼀、海军、空军、导弹部队发展的意义:
  1、是军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有利于加强国防。
  3、有利于保卫祖国的安全。
  ⼆、军队现代化在海军、空军、导弹部队⽅⾯的表现,各举⼀例。给我们的启⽰是什么?
  1、表现:
  海军:1971年,导弹驱逐舰;核潜艇。
  空军:1956年仿制歼5型歼击机
  导弹部队:1966年建⽴导弹部队,逐步装备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
  2、启⽰:
  要加强国防,实现军队现代化,必须⾛科技强军之路。
  课后⼩结
  【⼩结】
  ⼀、海军、空军、导弹部队发展的意义:
  1、是军队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有利于加强国防。
  3、有利于保卫祖国的安全。
元宵节的短信  ⼆、军队现代化在海军、空军、导弹部队⽅⾯的表现,各举⼀例。给我们的启⽰是什么?
  1、表现:
  海军:1971年,导弹驱逐舰;核潜艇。
彭昱畅  空军:1956年仿制歼5型歼击机
  导弹部队:1966年建⽴导弹部队,逐步装备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
  2、启⽰:
  要加强国防,实现军队现代化,必须⾛科技强军之路。
【篇⼆】⼋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独⽴⾃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掌握新中国成⽴初期的外交政策、⽅针和成就。
  (2)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针。牟兴区
  (3)了解周恩来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等基本史实。
  (4)培养学⽣读图及处理信息的能⼒。
  (5)培养学⽣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
  2、过程与⽅法
  (1)引导学⽣对新旧中国外交进⾏对⽐。
  (2)实施师⽣互动、⼩组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被认为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深远的影响。
  (2)新中国独⽴⾃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万隆会议的成功,赢得了⼴⼤亚⾮国家的理解与尊重。
  (3)了解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增强学⽣的民族⾃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独⽴⾃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难点]
  1、正确分析独⽴⾃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国初的外交政策所涉及的国内外复杂形势。
  2、对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的正确理解。
  教学⼯具
  电⼦⽩板
  教学过程
  导⼊:
  ⽑泽东接受罗马尼亚⼤使递交国书仪式⼩故事
  [讲授新课]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独⽴⾃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师引导学⽣回忆我国建国初期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
  [说⼀说]
  ⾯对我们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你认为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外交策略?伤不起歌词
  [材料分析]
  (材料⼀)中华⼈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由和领⼟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各国⼈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材料⼆)⽑泽东在新中国成⽴的那⼀天,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民共和国全国⼈民的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愿与之建⽴外交关系。”
  ①从这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新中国建⽴后我们采取了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②在这个外交政策下,我国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绩?
  [⽐⼀⽐]
  ①你知道最早和中国建交的是哪个国家吗?
  ②到1950年10⽉1⽇,中华⼈民共和国与17个国家建⽴正式外交关系,得到25个国家的公开承认,你能说出这17个与中国正式建交的国家吗?
  [材料分析]
  (材料)近代中国由于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国民政府实⾏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据统计,中国近代同法外国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1000多个,被迫开放的⼝岸有100多个,租借地上百,租界有40多处。赔偿⽩银13亿两、割地仅俄国⼀家竟达150多万平⽅公⾥。难怪⼀位外国⼈说:中国已经达到了⼀个国家地位⾮常低落的阶段。
  ①以上材料反映了⼀个怎样的历史现实?
  ②新旧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什么不同?导致了怎样不同的后果?
  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①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它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③哪两位同学分别代表两个国家,能⽤⼏个动作表⽰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每组选两名)
  [补充]
  关于中印边界争端问题的由来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放录相《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创设历史情境
  (动脑筋)
  ①万隆会议的主要⽬的是什么?
老款伊兰特油耗
  ②中国代表团此去会遇到哪些困难?
  ③你认为应该如何应对?
  ④假设
  a、中国代表团对⼀些国家的指责加以反驳
  b、中国代表对⼀些国家的指责不予理睬
  这样做分别会出现什么情况?
  ⑤中国代表团是怎样因势利导扭转局⾯的?
  ⑥这次会议的召开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
  (故事会)
  同学们讲有关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故事
  (⼩品表演)
  万隆会议现场报道
  采访周恩来总理
  (动脑筋)书74页
  (补充资料)“亚⾮绝⼤多数国家和⼈民,⾃近代起都曾受到,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持,⽽不是互相有⾥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
  “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会议上的讲话
  课后⼩结
  [⼩结]
  (谈⼀谈)
  1、今天我们共同了解了新中国建⽴后我国所采取的外交政策及取得的外交成就,谈谈你的感想?
  2、你知道什么是“万隆精神”吗?“万隆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适⽤吗?(请举例说明)
【篇三】⼋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外交事业的发展  教学⽬标
  知识与能⼒
  1.了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背景、出现转机的原因。
  2.能⽤⾃⼰的语⾔说出中美关系改善过程中的三件⼤事。
  3.掌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建交的时间。
  4.掌握上海APEC会议的时间、届次、主题及意义。能列举上海APEC会议的内容。
  5.通过学习新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使学⽣认识到我国综合国⼒的提⾼及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作⽤。
  过程与⽅法
  1.⼤量运⽤历史图⽚,注意体验式学习,让学⽣通过直观、感性的材料近距离地触摸历史。
  2.让学⽣查阅资料,利⽤补充材料,设计开放性试题,引⼊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的发散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由上海APEC会议的主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树⽴乐于合作、团结互助的⼈⽣态度。
  2.认识到外交事业的成就来源于祖国的强⼤,⽣发热爱祖国、⽴志学习、使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的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