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创新探索与实践
赵美蓉;潘峰;武悦;沈妍
【摘 要】2013年11月,教育部、中国工程院发布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其中关于工程博士人才的培养标准,为参与卓越计划的试点高校优化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提出了更为标准化的要求。对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创新已成为各试点培养工作的重点。文章以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以工程教育的发展和背景为视角,从如何准确定位工程博士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方式、保障学位论文质量等方面入手,结合天津大学的工作实践,对创新培养方案提出相关思考与建议。%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MOE) and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CAE) released the “General Stand-ards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 Plan” (GSETOEP) in November, 2013, which provided pilot col-lege a much more specific standard for optimizing Doctor-of-Engineering training programs .This innovative training pro-grams has been made a top priority by pilot units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Doctor-of-Engineering training programs through the prism of its international progress , and discusse
s how to set forth training objectives , by optimizing curriculum system and training methods in ovder to guarantee dissertation quality .Som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based on prac-tices of Tianjin University .
【期刊名称】《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1
【总页数】5页(P81-85)
【关键词】工程博士;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作 者】guihua赵美蓉;潘峰;武悦;沈妍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天津300072;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天津300072;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天津300072;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天津300072学习厨艺
【正文语种】中 文高云翔案件王晶是哪位
【中图分类】目前到西安需要隔离吗G643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将培养高层次工程人才作为一项重要发展战略,各自形成了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相对成熟的工程博士培养体系。工程博士培养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其培养目标定位不同于工程硕士和工学博士,因此需要对工程博士培养方案进行创新。天津大学作为首批工程博士培养试点单位,一直重视和关注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发展。本文从工程博士教育的发展和背景出发,就如何准确定位工程博士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方式、保障学位论文质量等环节,对创新工程博士培养方案进行梳理和探讨,为工程博士培养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提供参考和建议。
博士专业学位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哈佛大学,定位面向实际工作岗位的高级专门人才。1965年,全美工程检查员协会(NCEE)通过决议,敦促各高校发展工程博士教育计划,培养博士水平的专业工程师。1967年,美国底特律大学率先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项目。随后德州农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纷纷开设工程博士项目[1]。20世纪中期,德、法、英等国也相继实行了工程博士培养计划。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世界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教育从培养目标到培养各环节形成一定鲜明特征。
从培养目标看,工程博士与传统工学博士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各国工程博士项目旨在培养在应用、设计和工程实践等方面能力,是以工业需求为引领,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博士专业学位。其培养目标是为工业界输送具有领导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人才,而不再是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在英国,工程博士教育是以培养工业界领导型工程师为目标。美国的工程博士培养以工程实践为导向,旨在满足工业界的需要和在工业界职业发展的实际应用需求,而其工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偏重学术性,重视学术理论的研究和论文的发表。
同时,与培养目标相一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工程博士人才培养标准具有以下共同特点:具有相关领域的工程与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产品研发、市场开发、工业生产等产业化流程;掌握团队工作、项目管理、财务规划等技能;具备对复杂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领导能力。
我国的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起步较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高层次人才多样化需求的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支撑,完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通过了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2012年3月,正式批准设
立工程博士专业学位。2012年9月,我国首批25个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试点单位先后启动了工程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2013年11月,教育部、中国工程院发布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制定的关于工程博士人才培养标准,给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优化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提出更为标准化的要求。以工程博士研究生自身的特质和其承担的重大专项需求为出发点,创新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已成为各试点高校面对的新挑战。科学创新工程博士培养方案对准确定位工程博士培养模式、完善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保障工程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目标是培养方案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培养目标通过与之相应的培养方案,具体体现对工程博士人才在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指引课堂教学、实践训练、学位授予等具体教育环节。因此,创新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第一步是对工程博士培养目标进行探索。
1.工程博士与工学博士培养目标设定的区别
工程博士作为我国设置的第五种博士专业学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和对高层次工程人才迫切需求的反映。《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提出了对工程博士专业学
位获得者的培养要求,包括“具有相关工程技术领域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规划和组织实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能力;在推动产业发展和工程技术方面做出创造性成果”[2]。由此可见,从知识、能力和成果等方面看,工程博士与传统的工学博士培养目标侧重有所不同,工程博士侧重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工学博士侧重培养具有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能力的学者。从培养类型角度看,工程博士教育属于应用型学位,突出专业实践的重要性,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旨在为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专门人才;工学博士属于研究型学位,突出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强调对知识的探索与创新,旨在为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培养教学科研人员。
2.工程博士教育应坚持精英教育培养目标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 资料工程博士教育是精英教育,是满足企业技术进步的人才质量需求,而不是规模需求[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下达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名单的通知》中号召各试点高校“探索中国特工程博士教育之路,造就未来工程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4],指出工程博士的招生和培养要结合国家重大专项,并服务国家重大需求,通过实质性地参与国家重
大科技专项的研究,逐步具备成为工程技术领军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工程博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简单说就是造就工程领域内工程技术创新的引领者和组织者,而这种领军人才应该是既精通技术又懂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工程博士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最高层次,它要求毕业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还要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工程领域中的重大关键问题。因此,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体现高水平的实践创新能力。
3.工程博士培养要强调职业发展能力
为了培养工程领域的领军人才,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要注重培养博士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组织领导才能,通过拓宽学生工程管理视野,领导未来企业发展。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工程博士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专业训练,培养产业界的高级管理者和领导者,即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与领导、沟通、项目管理等职业发展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5]。这就要求各试点院校在培养工程博士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管理认知能力、管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发展的最终价值。
4.工程博士培养要以工程实践为导向
传统的工学博士学位以“学术性”作为基本价值取向,注重培养“专业研究人员”,以高校和科研机构教学科研人员为主。而工程博士专业学位以“实践性”作为重要价值取向,强调对知识的应用,其设置是为了弥补工学博士立足于研究性学习的知识结构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需技能之间的鸿沟[6]。工程博士培养应通过博士阶段的专业训练,使已取得较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成就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深化对重大科技专项特性的理解,并具备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工程领导能力,能解决重大工程实际问题[7]。因此,不仅要培养工程博士掌握科学理论知识,还要使学生毕业后能在应用开发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做出贡献,从而真正实现从科学知识到技术成果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