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离骚》中“求女”的意象
姚晨为什么离婚要:屈原在《离骚》中,多次“求女”,众家各有所说,求贤君或贤臣、抑或通君侧之人等等,本文主要观点:屈原借“求女”,概叹那样一种“君臣遇合”的难遇,奋发有为之“美政”的难求。即不仅希望有贤君,更希望围绕贤君身边多是贤臣,从而两者和衷共济,使美政得以实现。
关键词:求女;美政;君臣遇合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
一、君臣相合之“美政”
屈原在“遨游”中,“相下女之可佚”,求“宓妃”、“有娀之佚女”、“有虞之二姚”,甚至幻想凤凰来做中间人,历来众说纷纭,到底是求贤臣,还是贤君,抑或就是求得美满姻缘,笔者以为都不完全应和全文主旨,屈原在离骚中,最强烈要表达出的情感需求莫过于:君王英明,臣子贤德,君臣一心,将有大作为于天下苍生。所以他“求女”,求的其实是一种君臣遇合的理想状态、最佳关系,即对于“美政”的渴求。
1.求“美政”的思想抱负
1韩国演艺圈悲惨事件名单1外部环境
身为左徒之时,楚国国力仍然强盛,当时楚国领土幅员五千里,地跨现今11余省,确属当时战国时期最大之国家,可以想见年纪轻轻就位列“三公”的屈原,踌躇满志的心情是何等的难以言表,若屈原能遇明主,就如同当年孙叔敖得遇楚庄王、吴起相逢楚悼王那样,在政治上能一以贯之的实现自己的治国才能,统一天下的或许就不当是秦国,历史是无法重来的,离骚也已是名垂日月至今而成为浪漫主义抒情长诗的经典之作,国家不幸诗家幸,不免惹人唏嘘,短暂的“君臣相合”时期,屈原备受怀王的信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有这样对美好“美政”的回忆,在仕途失意不被重用的悲伤之时,作《离骚》以抒怀,就不难不对“美政”再一次生发憧憬。
12屈原的性格特点——过于刚直的秉性,对“美政”有执着的追求
屈原应该是怀着经世致用的抱负、祈求被重用却又不得的怨愤,发愤抒情而作离骚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求女”在其长诗中,也应该是对于那种君臣相合的期盼。司马迁在《屈原
列传》中,称其“为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可以看出屈原既有处理内政的能力,又能娴熟的应对诸侯,且身为贵族,特为怀王倚重。可谓一时风光无限,招人妒忌也却属正常。《屈原列传》中有这几处值得重视“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与怀王释走张仪时的进言:“何不杀张仪”及怀王欲赴秦昭王会盟时的劝阻“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勿行”,这几处似乎都能看出屈平个性中的一些缺点:过于耿直与忠贞。
2,从具体作品看屈原对美政之渴求
“遨游”当中,诗人“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为什么诗人“哀高丘之无女”呢,诗人在叩问天庭失利之后,内心是相当彷徨失落的,诗人没有想到天庭之中的“朝堂”或许同当时楚国的朝政没有多大区别,仍然不注重贤明之臣,叩问天庭,诗人在“神游”当中是带着相当的“正式”与“虔诚”去拜访的——“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诗人最终仅仅连“帝阍”这一关都过不了,可以想见,诗人失望至极,手握着幽兰久久徜徉,诗人哀的不是“无女”,而是一种“政治环境”,并无作者所期盼那样的君臣相和,奋发有为的场景。
接下来,诗人用“闺中既已遂远兮,哲王又不悟”,感叹君臣将遇的不可能,现实残酷至此,诗人唯有问卦于巫咸,在向灵氛求占的过程中,又反复申诉“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思九州岛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这里的“女”,实则同上文所讲到的一样,已经超出了一般物质含义,是君臣相得的完满状态。那个年代,“楚材晋用”的现像很普遍,生于一国,而作为于他国的俊杰也非常之多,灵氛给出的答案是:天下之大,你总能到所追求的那种君臣相得的状态,从而有所作为。诗人继续“神游”,举述了历史上君臣相得的种种实例,这些都是作者“寤寐求之而不得”,在“欲从灵氛之吉占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一段中,最鲜明的发出了“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的感言,这里的“媒”如同那些凤凰、贤鸟或者鸩、鸠等等,实则比喻那种君臣同心的理想状态已经无法挽回,向使君臣一心,自己又何必在此自作嗟叹。诗人感叹的,是君臣不能相得的状态一旦不在,奸佞小人便可以横行朝堂,就算存有贤臣,最终也会受到腐蚀。
作者在一开头述及自身忙绿国事,为朝廷举贤授能,是希望这些“俊才”有助于国家社稷,没想到几乎无一不最终变节。
“神游”之中,尤其强调“时缤纷其变易兮……何昔日之芳草,今直为此萧艾也……”,良好的
政治环境不在,君王昏庸,臣子变节,都不注重修养德行,便成为一种趋势,诗人心中痛彻难当,只好自我安慰“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在最终幻想的一节中,诗人依然抱有一丝希望去寻到那种君臣一心的状态,准备好远游的干粮,不断在矛盾中感叹“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最终“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难以抉择——“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所以诗人在产生“观乎四荒”的念头后,开始“上下求索”的遨游中,“求女”的意蕴探讨,在我看来,即是:求得君臣相合,一心有所作为的完满状态,这样一种良性的政治环境是作者苦苦追寻的。
诗人“聊逍遥以相羊……聊浮游以逍遥……聊浮游以求女……聊假日以愉乐”,在遨游当中,作者屡屡受挫,内心情感起伏多变,无论是徜徉徘徊还是神思远走他乡,抑或抱有一丝希望还能看到朝政复兴,都能说明诗人的上下求索,是不甘心沉沦,报国之心层层递进。
“遨游”之中,诗人感叹美政不的诗句在处处可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悟”、“览察草木其犹
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苏粪壤以充祎兮,谓申椒其不芳。”、“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
结语
求“美政”说,能够规避种种把“女”的隐喻意义过分具体化所带来的弊端,相比而言,应该是最接近于正确解释的。一定意义上,当我们把“女”解释为贤君、贤臣、贤妃、知己等在某种程度上都能说得通时,那同时也就意味着仅仅从某一个方面来解释,肯定是不全面、不恰当的。从诗人的情感来说,最核心最迫切最终极的追求还是君臣遇合,还是美政,《离骚》一篇中,诗人或回环低吟、或痛彻疾呼,无不是发“难遇”之感慨,“美政”之难求。
参考文献
[1] 周甲辰.《离骚》“求女”的文化阐释[j].安康师专学报,2004.
[2] 简尚高,李霁.《离骚》“求女”喻义探求[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
[3] 董运庭.楚辞与屈原辞再考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0172—176.
徐良后会无期歌词
伊玛目[4] 陈桐生项偞婧.楚辞五体源流论[j].昆凌多大学术研究,2012.
[5] 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230—234.
[6] 司马迁,韩兆琦评注.史记——评注本[m].长沙:岳麓书社,20041183—1187.
[7] 毛宣国.中国美学诗学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27——252.
[8] 林姗.论王船山《楚辞通释》之逻辑性[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