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节日介绍
藏族年节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域的不同,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并且在藏族
年节文化中蕴含着深邃的内涵,它的系统性、多样性、喜庆气氛,充分地显示了藏民族务
实求真,诚挚友爱,内聚亲合的精神和性格。燃灯节藏语称“葛登
阿曲”,藏历十月二十五日是燃灯节。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在这天圆寂。这天晚上,寺院和俗家屋顶均要点亮无数盏灯,转经队仁川流不息,信徒们纷纷反手持的桑枝投入大
昭寺前的香炉,祈祝神佛为自己带来好运,来年风调雨顺。春播节又叫
播种节、试种节,是给第一次学耕地的小牛套上轭木,试耕土地。每年正月的某一个吉祥
日举行。在春播节前三四天,各家要酿造青稞酒并给牲畜准备好装饰品。到春播节
那天日出之时,由一个当年属相的妇女和几个老农民,穿上节日盛装,将准备好的茶酒、
经幡、香炉带到破土耕地之处祭祀土地神、农业神,然后回村寨。这时,全村的男
女老少便穿着自己最漂亮的衣服,牵着耕畜一起来到准备开耕的那块耕地上。大家欢欢乐
乐地分成几摊子,喝茶饮酒。茶酒之后,由几个男人在开耕之处烧香、竖经幡、高唱颂词、祭祀神灵,准备试耕。一般说来,每户带来一对耕牛,由该户主妇向天敬酒三次,在耕牛
脑门上抹三道酥油,以示吉祥。新耕的第一犁,由当年属相的妇女撒出吉祥种子,然后开
始翻耕。敬神仪式之后,还要举行跑步、角力等娱乐活动。阿坝藏区新年
阿坝藏区地处四川省与西藏自治区交界的横断山脉,现名为阿坝藏族自治州。由于此地地
处交通要道,多民族杂居于此,因此阿坝藏区的新年呈现出多种文化的格局。阿坝
的藏族,可分为草地藏族和嘉绒藏族,其年节以这两地藏族最为典型。草地藏民节
草地藏民节,当地又叫藏历年,是阿坝草地藏族传统的新年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举行,
为期一个星期左右。节日前,每家每户都要打扫卫生,并按照当地的习惯,在太阳
快要下山时,将污水、脏物一律往西边倒掉,表示让一切不吉利、不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
东西随日落而消失。然后各家酿青稞就,做油饼、奶饼,准备血肠、肉肠、鲜和手抓
肉等节日食品。大年初一,家家户户的女主人必须在天刚亮时起床,带上水桶到河边、井
池背水,背回来的水,要放一些鲜,用这种水给全家人洗脸洗手。梳洗完毕,大家兴
致勃勃地玩“龙灯”,烧柏香,祝愿当年水草丰茂,牲畜肥壮,接着全家聚餐。饭前,每
人必须先吃点糌粑面,表示自己是吃糌粑的人,不忘祖宗。此地新年的头三天,村
塞里的人一般不外出,大家聚集在一起观看“跳神”。“跳神”是一种宗教彩很浓的舞蹈,参加者头戴面具,身穿法衣,在铙、钹鼓、锣、海镙等乐器伴奏下,跳一阵,休息一阵,直到将神灵鬼怪的种种情节跳完。另外,男女青年则欢天喜地地随着锣鼓、笛子、二
胡等乐器的节拍歌舞。三天后,人们扶老携幼,走村串寨,彼此登门拜年祝贺。按
分期付款买车需要什么手续
照当地传统习惯,节日间,姑娘们和大嫂经常结伴“抢”男子的东西吃,男人们不得表示
任何不满和反抗。有的村寨的青壮年还展开“奔牛”活动,比赛时,两人相距两米左右,
抬一条牦牛绳;中间作一个标记,谁将对方拉过标线为胜。夜间,村寨男女多聚集在村外,欢歌喜跳。嘉绒藏区年节嘉绒藏族主要分布在大小金川流域,自称嘉绒哇。并且依
地区不同而称呼各异如汶川原瓦寺土司所属嘉绒藏族,自称为德布利,四土的则自称为
“垄巴”或“垄巴布”,理县五屯的则自称为喜卡布等等,因而在嘉绒藏族中,年节文化
也各放异彩。在嘉绒藏族聚居的土司区,每年的十月十三和冬月十三要过糌粑年。
早晨吃糌粑茶、肉,休息一天。第二天用荞面包糌粑肉包。第三天,也吃糌粑(平时不吃);熬茶,一般没有酥油。并且还吃冷烧麦面饼。第四五天,送羊,熏烟祭坟。
党坝十一月十三也过年,敬奉“阿美日各”神,据说此神是一男一女。小金藏族冬
科目三路考注意事项
月十三也过年。据说古时恶鬼(期仑布)吃人,有一老妇生有一子,三天后能吃能说。后
来吃得多了,养不起,就送到山林中去捕食野兽。此孩长大后,力大无比,打死了恶鬼,
众要选他为王,国王也让位给他,他不肯,还是老老实实做自己的平民,为百姓除害造福。因此每月十二日晚,二三日晚,家家以面做羊头,家里有几人就做几个,十二
日晚打扫厨房卫生后供在厨房内,另以面印日月星形,放置酒内。到第二天早晨太阳升起
的时候,各家在房顶熏烟祭奠这位英雄。在嘉绒的宅垄、汗牛、丹巴等地,都在冬月十三
过年,纪念他,并且,在纪念时还专门念一种经文。白马山寨火把节火把节是我国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尤其是在彝族中,火把节不仅盛况家前,而且被视为新年
的开始。白马藏族与彝族、羌族等民族相处一地,因此其节日文化中的火把节独具一格,任嘉伦老婆
被视为藏族年节中的重要一支。在每年正月十五日晚上,白马山寨里的男女老少排
着火把的长龙,一路高呼着,弯弯曲曲地穿过山寨,走遍田野地角,他们要用火把驱除邪气,祈求吉祥和幸福。在白马山寨,点燃第一支火把很有讲究,要依照农历年号属相,推
举最年长的阿尼(爷爷――白马藏语)承担。届时,老阿尼最先点燃火把紧跟着。众人一
付辛博个人资料边跑,一边高喊着:“喔一把”。若是两寨相邻,两队火把往往向中间靠拢,并行揉杂,
然后旋成一圈儿,人们就在中间载歌载舞,欢呼雀跃。冕宁藏族火把节火把节是四
川冕宁藏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中旬举行。据称他们正月不过新年,真正
的过年节是六月的火把节。关于火把节的来历据当地传说:以前有个人六月中旬变成逆龙,并要把四山环绕之地变成大海。为了保地,大家就从早晨开始追赶逆龙,赶到天黑时就打
着火把赶,最后把逆龙赶到了灌县,并把它栓在二王庙下,因怕它再作怪,便决定每年赶
一次,而且一定要杀牲见血。这样年复一年,演变成现今的火把节。火把节期间,
ff14转职
以村寨为单位杀牛羊祭祀火神。入夜全寨的人都将自己准备的火把点燃,扔到村寨中心的
晒场上,霎时间,火光冲天,十分壮观。年轻人把节前收集筛选好的朽木粉末撒到火把堆上,玩起“耍火把”的游戏。青年男女在火把节之夜对歌,跳舞,娱乐狂欢,通宵达旦。
据说最早的火把节是人们点起火把庄稼地转悠,烧死庄稼地里的虫害,使来年农业得到好
的收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古老的火把节便成了人们的火神祈求丰收的传统节日。直到现在,点火把灭虫和蚊子,仍然是冕宁藏族防治农业病虫害和预防病行之有效的方法。
藏族“六月六”歌舞会“六月六”歌舞会藏语称“周格勒柔”,顾名思义,是一种
以歌舞为主的文艺盛会。有的地方尚称“周格麻则”,意为六月练兵。因为“六月六”歌
舞会起源于吐蕃军队的六月练兵。据传,吐蕃时期,吐蕃军队长期驻扎在甘肃、青海,因
高原上气候寒冷,就利用每年夏季的最佳时节――藏历六月进行训练军队。主要进行射箭、赛马、武术等项目,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事过境迁,这一练兵活动逐渐演变成为众性
文体娱乐活动,以致成为今天所进行的“六月六”歌舞会。每逢藏历六月,草原上
牧草茂盛,牛羊肥壮,此时便举行一年一度的“六月六”歌舞会。“六月六”歌舞会一般
在藏历六月六日举行,有时早几日,有时迟几日,视情况而定。歌舞会原则上进行一天,
但现在一般进行两三天不等。每当“六月六”歌舞会临近,人们就习惯地来到风景
高云翔性侵
秀丽,绿草如茵的草地上,或选在葱郁茂盛的树林里,各自选择满意的地点,下帐房,挖
锅灶,宰牛羊,安营扎寨。歌舞会正式开始这天,男女老少一大早就兴高采烈地赶
到会场。大家身着素日舍不得穿的镶有水獭皮边,用各绸缎做面子的藏袍,妇女们还戴
着插有各小花的大礼帽,腰系彩腰带,佩带着金银饰口。顿时,整个歌舞会场成了藏
族服装展览会。整个会场歌声四起,一个个男女歌手无不亮亮歌喉,即使五六十岁的老太
太和八九岁的小姑娘也不甘示弱。小商贩临时搭起的商店、饭馆、小摊,在这块“风水宝地”上也大显身手。素日字根表的草地或寂寞的树林顿时变成了繁荣的闹市:人欢马叫,
人流纵横,到处是歌声和笑声。
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是一年一度的西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藏语中,“雪”是酸的意思,“顿”是“宴”的意思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
的节日。随着历史发展,后来的活动内容逐渐演变为以藏戏会演为主,所以也
有人把它称为“藏戏节”。那曲在所有民间传承的藏族节日中,几乎都少不了赛马。以赛马和比武的方式选拔领袖,在征战频繁的远古年代是屡见不
鲜的。生活在高原特殊自然环境中的人们,行动离不开马匹,从事艰苦的征战更离不开马匹,由此藏族人民在原始的日常生活中培养起对马的浓郁情感,把马神圣化、神灵化,认
为马能决定部族命运和部族领袖。建立在对马的浓郁信仰之上,藏区形成了许许多多的赛
马节,其中那曲赛马节规模最为盛大。那曲赛马节,藏语叫“达穷”,是藏北规模盛大的
传统节日,每年公历八月一日举。节日期间,赛马场子上彩旗飘动。比赛开始时,骑手们
牵马进入赛场,绕场一周后,再牵到指定地点。到达起点,骑手们便上马整装待命,发令
声一响,他们扬鞭策马,疾驰狂奔,冲向终点。这一传统节日近年来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除赛马、射箭和马术表演等传统项目外,增加了举重、拔河、说唱格萨尔等活动,同时还
举行大型物资交流会。望果节这是藏族人民庆祝丰收的节日。“望”藏语意为“田地”,“果”是“转圈”,“望果”就是“转地头”。这个节日流行于山南、拉萨、日喀则等农区,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是在农作物成熟之际举行。望果节,迄今已
有一千五、六百年的历史,最早流行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河谷地带。最初的“望果”活动
是一种祭祀神灵以祈丰产的仪式,一般是以村落为单位绕本村土地转圈,前有苯教巫师领
队作法以收“地气”。8世纪后期,藏传佛教宁玛派兴盛,“望果”活动带有宁玛派彩,须念咒语以祈佑丰产。14世纪始,格鲁派渐居统治地位,“望果”活动便渗透了格鲁派彩,游行队伍之前要举佛像,背经文。从那时起,“望果”活动成为藏族固定的传统节日,逐渐增加了赛马、射箭、唱藏戏等内容。现在过望果节,男女老少身着新装,抬着用青稞、麦穗搭成的“丰收塔”,敲锣打鼓,唱着歌曲绕田边地头转圈。这天,人们不仅赛马、射箭、唱戏、歌舞,而且还进行丰盛的郊宴。萨嘎达瓦节藏历四月称“萨
嘎达瓦”,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于藏历铁猴年萨嘎达瓦月七日在蓝毗尼林国降生,铁龙年萨
嘎达瓦月十五日在那城圆寂。藏俗把这个月视作造化大的月份,广大僧俗大众进行各种佛
事活动。按传统,特别在萨嘎达瓦月前半个月,僧人自不必说,广大民众也有戒杀生,戒
肉食,个个虔心转经朝佛的习俗。大昭寺、小昭寺、布达拉宫的帕巴拉康等处,分别献上
千供,对主尊一律涂金,供佛灯。到15日早晨,朝圣人首先在大小昭寺向释迦双尊和
三位大慈大悲菩萨分别献上哈达,添灯供佛,礼供完毕,沿习惯的转经路开始转经,途经
药王山、罗布林卡、德吉林卡、布达拉宫,中午到达龙王潭。转经众一边转经,一边在
转经路旁的山头玛尼堆上焚香祭神,并按惯例沿路行善接济乞丐。带着茶酒和食物的转经
人,中午在龙王潭乘牛皮船游湖、宴乐,并有囊玛行会参加弹唱、跳舞,增添欢乐气氛。游湖结束后,人们又继续踏上未完的转经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