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诞生礼俗<一>
鲁克玛在哪2.日常生活中的祈子【本章字数 更新时间:2012-07-09 】
民间祈子的意识和观念无所不在,渗透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一些富有生活情趣和地方特的祈子习俗。这些民俗趣味浓郁的纷繁多彩的习俗,反映了普遍存在的延续生命和家族香火的民间智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遵循类比、联想以及承接古代一些信仰观念的思维方式,将祈求子嗣的愿望寄予到具体的物象和行为之中,以求得心理和精神上的满足。这类物象和行为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数种。
龙门石窟在哪麒麟送子
为求得生育,民间一般祭祀的神灵是“送子张仙”、“送子观音”,除此之外,能给人间祈求子嗣者带来吉祥如意的还有“送子麒麟”。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状如鹿,牛尾,独角,全身长鳞甲,是吉祥的象征。《礼记.礼运》里说:“鳞凤龟蛇,谓之四灵。”民间相信麒麟主司送子,不育妇女多拜之,挂其图,起其名,祈求吉祥、多子。
民间视麒麟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在江南地区,每逢春节,人们便抬着用竹骨纸扎的麒麟,配
上锣鼓伴奏,依次到各家门前演唱,以示祝贺,俗叫“麒麟唱”。但麒麟的主要责任是送子。每年春节,民间有张贴《麒麟送子》的年画和举行“麒麟送子”的习俗。前者画面主题突出,描绘生动有趣。画面正中为一匹龙头、狮尾、鹿身、细腿、马足、全身披甲鳞的麒麟,背上驮着一个手抱莲蓬的儿童,寓“连生贵子”之意。后面跟随送子的女子,穿戴华贵,温柔可爱。背景则是祥云缭绕,充满着“天赐贵子”的喜庆吉祥气氛。后者是在春节时,送纸扎麒麟(下巴上有许多胡须)上门演唱时,那些未生孩子的妇女或者才过门的小媳妇,往往被一些大嫂们连抱带拽地把她们推到“麒麟”面前拽胡子。据说是拽一根就能生一子,拽两根就能生双胎。在戏耍麒麟时,旁边则有人唱着“早生贵子早得福”、“寿比南山不老松”等一类吉利话。唱完,每家都给钱致谢。
《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六载湖南长沙习俗,有以龙灯围绕妇人为麒麟送子者:妇女围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龙不及纸龙好,能作麒麟送子来。
妇人多年不生育者,每于龙灯到家时,加送封仪,以龙身围绕妇人一次,又将龙身缩短,土骑一小孩,在堂前行绕一周,谓之麒麟送子。
旧时浙江一带,女子结婚一二年不孕,男家亲朋于阴历正月十六日晚,扎糊一婴儿,用玻
璃灯绘“麒麟送子”,敲锣鼓、放鞭炮送至不孕妇女之床榻,由主人倒糖茶招待,喝过茶即刻将碗倒扣,认为这样可生男孩。有趣的是北京“麒麟送子”剪纸,在半鳞半毛的麒麟背上,坐着一只大肥猪,怀抱数只猪娃娃,构思奇特,别具一格,神态令人捧腹,招人喜爱。陕西的泥偶“麒麟送子”已有长达三百多年的历史,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每年三月十五日的周公庙会上,祈子者争相购买,极受欢迎。除此之外,枕头上绣花图案、被面上的印花图案、床架的雕花板上也都可见“麒麟送子”。
每当农历正月十五闹元宵时,江西樟树市黄土岗镇肖家村的青年都要结伴为当年新婚夫妇预祝早生贵子,这一习俗谓之“麒麟送子”。送喜队伍的前面,有一青年男子手捧长方形木香盘,盘内立放着一兜绿油油的青菜(谐音“才”),菜旁边立放着两只纸剪的麒麟和一盏长明灯。村里的吹打班子敲锣打鼓吹起唢呐,霎时形成一长串热闹的人流。送喜顺序,严格按照族谱辈分高低排列,即使年龄较大的晚婚者.只要辈分低,也要让辈分高的排在前面。送喜队伍每到一家,新婚夫妇即放鞭炮,沏热茶,端出花生、糖片、豆子之类年货,热情招待;也有清留下喝酒的。
关于“麒麟送子”习俗产生的源流,民间有这样一则传说:古代有位画师,老而无子。画师
偏爱画麒麟,屋里挂满他所画的各种稀奇古怪的麒麟。有天晚上,他突然看到一匹金光闪闪的麒麟,身上驮着一个小孩子,朝着他走来。画师一高兴,笑醒了,原来是场梦。第二年,他们老两口便得一“老来子”,生下后,聪明绝顶,六岁就能赋诗作画,人们称这孩子为“麒麟童”。于是,“麒麟送子”这一习俗,就在民间广泛传开了。
上面的传说显然是一种附会。其实,麒麟作为人们幻想、神化和美化了的“灵物”,主要是历代统治者因心理和政治上的需要,并借此歌颂盛世,粉饰太平。历史上的“西狩获麟”故事,是个典型的例子。在《春秋》中记载:哀公十四年春天,在西部狩猎,捕获麒麟。此事被孔子知晓,十分哀伤,他流泪悲叹周王室注定要衰亡。因为古代认为麒麟是给人们带来吉祥的瑞兽,它被射死捕获则被视为是凶兆,也是王室将亡的预兆。因此,孔子就中断了他的《春秋》的写作,后由其弟子续成。因此,后人称《春秋》为《麒经》,也称《麟史》。从这里可以看出,那时对麒麟的信仰已经很深了。
至于麒麟何以能送子,则有其他原因。《论衡》云:“麒麟,兽之圣也。”“兽”与“寿”谐音,因此,麒麟寓意福寿。而《礼记.乡饮酒义》说:“产万物者,圣也。”作为“圣兽”的麒麟既能“产万物”,而“圣”又与“生”同音谐意,因而,人们也就视它为能送子。古时,嫁女多在春
天。麒麟有孳茸报春的本领,给人们送来春天,带来子孙的繁衍,这样“麒麟送滋”就被人们深信不疑。由于“滋”、“孳”、“子”互通,在流传的过程中,为使含意更为鲜明,就逐渐改称“麒麟送子”了。
钟丽缇的老公吃食求子
古语说“食性也”,在很多情况下,食是难以分开的。民间常常以食的行为来表达"陛”的内容,以为吃某一种东西,可以很快有孕。比如民间流传吃瓜求子的习俗。近代民俗学者胡朴安在《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记载了安徽芜湖一带的一种求子行为:
丙辰清明,适逢阴历三月初三日,芜人谓之真清明,为百年罕遇。据故老相传,乏子嗣者,备一南瓜,于真清明日,全瓜入锅烂煮,于午时取出,陈诸案上,夫妻并肩坐,同时举筷,尽量食之,必然得子。故是日市中南瓜价极昂,每个有卖至七八元者。按此风特芜湖有之,长江流域各处,殆皆有此种传说。
安徽歙县、江谣吉安,每年中元节(七月十五日),富裕人家请僧人普度放焰口,僧人在高台上诵经度鬼毕,要将所陈列的济孤食品如包子、水果之类向台下抛掷,人们争相拾取。据说妇人抢到一只包子,吃了来年就可得子。
这种坚信吃某种食物可以怀孕的观念萌生甚古。在原始母系社会,人类自身的生产是在困惑及迷惘中进行的。原始初民不了解生殖的真相,全然不知生命乃男女交媾所致,便对生殖的真相作了错误的阐释。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已不再相信饮食为生命产生的直接原因,但饮食兼有男女通合之功效的观念积淀了下来,并演化成习俗历代传袭。在最能体现或暗示男女关系及生殖的民俗场合,往往伴有饮食活动。人们以吃所包含的古老寓意来表现内心强烈的祈子愿望。
功夫梦韩雯雯在晋代,潘尼《三日洛水作诗》有“羽觞乘波进,素卵随流归”的描写,张协《禊赋》有“浮素卵以蔽水,洒玄醪于中河”的表述。素卵,即煮熟的白鸡蛋。这种“浮素卵”的风俗与求子有关,导源于简逖行浴吞玄鸟蛋生契的古老神话。素卵后来衍变成浮枣。南北朝诗人的笔下,时见描述“浮枣”的诗句,若“浮绛枣于泱池”(萧子范),“参差绛枣浮”(庾肩吾),“浮枣漾清漪”(江总)等等。至宋代又盛行春季妇人在水盆中争食枣子,以求生男的祈子习俗,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多有载录。除枣子外,也有食桃的。广西环江县下南怀对面马山峰之间,有一块类似妇女形象的石子,怀抱一子,当地毛南族认为她是“圣母”,定期祭祀。圣母腹部有一洞,长一棵桃树,每年都结不少桃子。夏天,附近妇女都携带红鸡蛋、粽子,拜祭圣母,吃桃求育。广州有的地方食生菜以求孕。 《清稗类钞》云:“广州
元夕妇女偷摘人家蔬菜,谓可宜男。又妇女艰嗣续者,往往于夜中窃人家莴苣食之,云能生子,盖粤人呼莴苣为生菜。”以菜象征子女,生则孕育之意。
在中原,食卵宜子的习俗迄今不绝。若谁家生了男孩,不孕妇女就会踏破门槛,争吃谁家的红皮鸡蛋;在南方还要特意坐在马桶上吃。完后同产妇更换裤带,因裤带又称“带子”,要裤带是借谐音讨生子之意图。广东富阳汉族姑娘出嫁时,娘家要送姑娘12个鸡蛋,新娘拜祖之后,由司仪将鸡蛋从她的裤腰处放入,从裤脚滚出来。
朝鲜族的婚俗,新婚之夜新郎住在女家。次日女家请新婚夫妻吃饭,碗内要埋两个鸡蛋,新郎先吃一个,待客人散去,新娘再吃另一个鸡蛋。该族认为蛋能孵鸡,人吃了能生育儿女。贵州台江苗族在祭祖仪式中,有一种抬巢巫术,其中以鸡蛋象征孕育。这类风俗源远流长,与远古吞卵祈子的风俗一脉相承。现代社会,文明的帏幔部分地遮掩了人们要求繁衍种嗣的远古内涵,如结婚吃喜糖、新娘新郎喝交杯酒之类,只成了喜庆的附加礼仪。
窃瓜、送瓜
翻脸门在苏南一带流传着孟姜女出世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姓孟的人家种下了一颗南瓜籽,瓜秧长柯震东图片
大后,它的藤蔓从孟姓人家的屋顶爬到了邻居姜姓人家的屋上。这棵南瓜藤上不多不少只结了一只南瓜,结在姜姓人家的屋上。南瓜摘下后,两家争要这只南瓜,孟姓说:“这棵南瓜是我们孟家种的,该归我们。”姜姓则说:“这瓜长在我家屋上,该归我们姜家。”两家争执不下,只好同意剖瓜平分,各取其半。谁知刀还没下,瓜中传出了婴儿的哭声,两家觉得奇怪,便小心翼翼地剖开南瓜,发现瓜中有一个细皮白肉、美丽可爱的小女孩。孟家和姜家都是没有子女的人家,于是他们又争着收养这个孩子,两家互不相让。孩子可不能各分一半呀。于是他们想出一个好办法——让这个孩子为两家所共有,因此给她取名叫“孟姜女”。
这则故事虽是对“孟姜女”名称的附会之说,但瓜果中生人、藏人的描写却有着悠远的神话信仰基础。传说,华夏民族的先祖伏羲和女娲就曾藏在一个大葫芦里逃避了大洪水,成为繁衍后代的始祖。
在江苏六合一带,中秋夜晚,乡村妇女也有私取园瓜的,谓之“摸秋”,以兆生子。龟兹风俗,女伴秋夜出游,各于瓜田摘瓜归,为宜兆男,名日“摸秋”。这是又以瓜为男子性器的象征,以为一经接触,即可怀孕生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