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民善治生,有勤俭风。士知务学,无浮靡习。谓男不务耕,女鲜业织,而奢丽暴费惟富室有焉。……吾邑风俗类近古。民间服食、器用率朴陋无华。”①这些记载,真实地反映了宁都人民从古以来勤劳朴实,勤读诗书,重礼尊义,无浮华侈靡习俗的美德。《中华全国风俗志》载河南省风俗:“性行淳朴,不务华侈。女修织红,男务耕耘,器用陶匏,服尚素元。”又载河南陈州风俗:“重礼义,勤耕耘,崇祭祀,多尚巫。高节义,尚廉耻,重丧葬,谨婚姻,俗为近古。”这些记载与宁都何其相似?民谚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之说,而宁都距河南数千里,竞有类似的风情,该如何解释呢?应说明宁都客家先民最早从中原来的甚多,把老家的风情习俗带到宁都世代相传。
宁都有一民谚:“草鞋脚上,灵牌背上”。这既是客家人饱经风霜,流离颠沛的生活写照,也是客家人敬祖祀宗,慎终追远的心声反映。客家人对祀奉祖先称为“敬家神”。 除了敬家神外,还崇奉其他所谓的神灵,凡天地山川,风云雷雨,精虫鬼怪,释道各教,无不信仰祀奉。
此外,还有许多忌讳习俗。可说无时无地不祀鬼神,一言一行都有禁忌。
兹就相沿已久的日常所见所闻的风情习俗分述如下。
第一节 岁时节令
上元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又称元宵节。有吃“汤圆”、闹花灯、舞龙灯、样古史、禳神、打甑盖等习佑。
花朝节考拉是谁的女儿 农历二月十五日。取百花盛开之意而得名。这天,农村家家用糯谷爆禾泡,以示丰登大熟之意。妇女围坐食擂茶,女孩子要在这天穿耳环孔。择此日结婚的多,取花好月圆、良辰美景为吉庆。晚上烧花灯(头年结婚的新妇,由娘家和内亲送来观音送子灯和麒麟灯,要在这天晚上烧去麒麟灯,而观音送子灯则待新妇生子后的次年花朝节晚上烧去)。
清明节 古以寒食后第二天(一说第三天)为清明节,今以日历所定节气日为准。家家户户都进行扫墓祭祖。旧时,以族或房支办酒筵,男丁参加宴会,名为祭祖食“清酒”。女人头戴扁柏或桃、柳枝。俗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端午节张根硕演过的电视剧 农历五月初五日,俗称“五月节”,又称“端阳”、“重午”。食粽子、麦糍(又叫煎鱼),喝雄黄酒,家家门窗上挂着用葛藤捆卷的菖蒲、艾枝。县城有龙舟竞赛,各龙舟队在节前要向辖区内逐家发送糖、肉包子、粽子。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又称“鬼节”、“七月半”。是祭祀祖先的节日。农历七月十二日,备办茶酒香烛供奉祖宗,名叫“接太公太婆回堂”。节日,将纸钱、金银锭装于大纸包内,纸包写明某祖受用、某寄字样,并祭以鸭血,入夜整包焚烧,俗称“烧包”。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最尚月饼,民俗多以饼相赠。夜晚,中老年盛行赏月,青少年有摸青(窃少许菜蔬瓜果),妇女们有“接月光姊姊”的习俗。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又称“重九”。有登高、饮茱萸菊花酒。至今吃油炸芋包、薯包的习俗仍旧盛行。
以上俗称“四时八节”。
小年 农历腊月二十五日,也有少数乡村二十四日过小年的。从前,节前之夜送灶君,自节日起不吃粥,不吃霉豆腐,妇女不入娘家,更不能在娘家住宿。
大年 即除夕,俗称“大年晡”。这天,贴门神、春联,点香烛,要备三荤三素酒茶鸡汤,敬祖先,俗称‘‘上汤”。爆竹声中全家聚餐,名叫“食汤”、“食团圆饭”,家长给未婚嫁的儿孙发压岁钱。晚上,“点岁火”、“贴岁纸”(用红纸卷一张纸钱贴在房门、仓门、六畜门上)。要食压岁饭,坐通宵,名叫“守岁”。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俗称“大初一”。黎明前,鸣爆开大门,选择“大利方向”走第一步,名叫‘‘出行”。有的村,全村男人聚集在一起喝果子酒,名叫“食发始酒”。早晨,各家吃油炸糯糍:在县城,早晨由长辈率儿孙到就近的寺庙祭拜神主。早饭后,各人互相串门道贺拜年。这天,多数人吃素。从初二起到上元节,家家互相设宴请客,-~i~q“请新年饭”。
羹汤日 农历正月初七日,客家人习惯吃羹汤。这天早餐,要吃用米、豆、花生、番薯、芋头、大蒜、生姜等共煮的羹汤。俗说:“吃了七种羹,伎仔赖子做零星。”意思是从这天起,大家要开始新的一年工作劳动了。
立春 旧时,要贴春联,点香烛敬神,俗说“迎春接福”。立春时刻呜爆迎春。
春社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时在春分前后。祭祀土地神 (俗称社公、福主)。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是老。目吾萨生日,民俗多集会唱戏。
六月无节日。但有选择吉日食新米加餐的习俗。俗说“六月日日好食新,十二月日日好归亲”。十月无节日。但县城在十月初一日有食麻糍的习俗。俗说“十月初一朝,麻糍啦啦烧”。
固村乡的老街及其附近几个村庄,旧时以五月初七日为“长工节”。这天,各家的长工歇息一天,还能享受双倍(两天)的工资。
黄石乡的璜村、江口、田坑、石头、高坑、中村等村,把传统的重阳节改在各村禳神日(九月十一至十七日之间)过节。
第二节 婚丧寿庆
[婚嫁]
婚嫁程序 旧俗“三茶六礼成亲”。“三茶”,即三次送礼。 宁都客家人对结婚、做屋等馈赠
礼品中要有一项茶叶,故俗称 “送茶”。“六礼”,即婚嫁过程中的六项进程。1、纳彩,男方托媒去女方提亲。2、问名,问女方名字及生辰,俗称“开小令 字”。3、纳吉,男方卜得吉兆,双方八字相合,男方备礼通知女方,决定成亲。4、纳征,男方给女方送彩礼(要礼金、衣衫:食物),俗称‘‘开红帖”、‘‘开大八字”、“大定”、“过定”,今谓“订婚”。5、请期,男方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求其同意。俗称“报日子”、“定茶”。6、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一般称为迎亲。民间俗称男方叫“归亲”,女方叫“行嫁”、“归门”。今谓“结婚”。婚嫁礼仪 过去时兴“花轿”,男方发轿到女家将新娘抬回。上轿之前,女方一家要号啕大哭,俗称“哭嫁”。说是不哭会使外氏穷。新娘进门后,拜堂,饮交杯酒,用新草席铺地为道,踏在席上走进洞房。迎娶时,男方要出多种财礼,给岳父母的“辞神礼”、给侍娘的“插花礼”、道士的‘‘门师礼”、吹鼓手的“鼓乐礼”、理发师的“剃面礼”、缝衣师的‘‘开剪礼”、厨师的“开杓礼”,以及小孩凑热闹的‘‘开门礼’’等等。请客送礼的习俗是“先请后贺,不请不贺”。拜堂时,长辈要送拜礼,名叫“贽敬”,俗称“拜见”。招亲旧时,男到女家招亲,俗称“招郎”。改嫁 旧时,寡妇改嫁,非常艰难,俗有‘‘嫁次老公出道世”的谚语。约定再醮日期,必须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家,偷偷溜出村庄(绝不能经过“后龙山’’)。到了半路换鞋上轿。改嫁的募妇人称“夜轿婆”。
[丧葬]
老人逝世,俗说“归家”、“过身”、“过背”、“老掉”。入殓,俗说“入棺”、“收殓”。安葬,俗说“还山”、“出殡”。办丧事,俗说“做白喜事”或“做丧事”。入殓、出殡、安葬(俗称“落事”)都要请堪舆(俗称“地理先生”)择‘‘吉日、吉时,,和安葬的“风水宝地”。入殓 事前孝子孝孙(男丁)穿孝服由吹鼓乐师导引到平时吃水的井里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丢几个铜钱或镍币到井里或塘里,俗称“买水”。将买回的水为死者洗澡,俗称。·抹三下”。在县城,买水之前,由吹鼓乐师导引殡葬人员抬着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称“游材”。入殓后到出殡前灵堂要点长明灯,棺材头部还要加一盏油灯,俗称“点脑头火”。富人死后,棺材要停放在厅堂数月至数年,俗称“存枋”。穷人死后,只要日子相合,择日即葬。
出殡 满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称“金有贞吧烧香”,先儿孙后亲朋按辈分大小依次烧香磕头。祭奠后,儿孙及儿媳孙媳等要跪在棺材前吃一餐饭,俗称“食材(财)饭”。食材饭时,要请一至二位“命好福好”的人主持斟酒盛饭,酒斟二巡,饭盛二次,量少。随意食菜,每碗吃一点。主持人要说些吉利话。出殡时,孝子孝孙要加穿粗麻衣、草鞋,系草绳,持孝杖棍。送葬队伍,由持引魂竹的引路,此人负责丢引路纸。接着是持旌旗的、抱灵牌的、乐队、
祭轴、花圈、送葬的亲朋、灵柩、子孙。行至村外交通道口处(城市、集镇走出街口)“谢孝”,由孝子孝妇等跪向送葬的亲朋三叩首。谢孝后,孝子孝孙扶柩至坟前,把草鞋、孝棍、花圈等丢在坟地上,即参加筑坟。坟筑好后,有喝彩、撒粮米习俗。
出殡的当天晚上起请道士念经一至七天,超度亡灵,俗说“做归山灯”。第二天,孝女、孝妇等穿孝服,首次上坟,俗说“拦山神”、“椤两朝”。
办丧事 对内亲要派专人报丧。亲朋好友要先送礼,再参加吊祭、送葬、吃饭。丧饭两餐(正餐),一荤一素,入殓时食素,俗说“归棺饭”、“斋饭”;出殡时食荤,俗说“出葬饭教师节的祝福语简短”成都展示。
旧时安葬后,有的孝子还会昼夜在灵堂或坟前守护一段时间,俗说“守孝”。
[庆寿]
古时多为高龄庆寿,俗说:“三十有人晓,四十有人知,五十杀个鸡,六十杀只猪子满天飞。”
民国以前,庆寿之风很盛。小孩出生“做洗裹酒”。去道贺,俗说“哨生”。生男孩的要吃红蛋,
要“打满碗”(弄好一碗米粉或面条,上盖三块红猪肉,外带两个红蛋,馈赠街坊邻居或全村每家一碗)。弥月之喜,俗说“做满月酒”。周岁生辰,俗说tt担盐”、“做过周酒”。尔后,每隔十年都要“做生日”。一般要女儿提头为父母做寿。寿礼有寿饼、寿烛、布料、三牲等,朋友则送钱或纪念品。寿筵两餐,头天晚上一餐,俗说“暖寿酒”,正日,俗说“拜寿酒”。除富户或权贵者外,一般不举行拜寿仪式。
第三节 建房迁居
古时,客家人浪迹天涯,生活无定,只求安居,不慕精舍,故居住简陋,多住茅寮。直到明、清时期,兴建土砖屋。只有祠堂庙宇和少数富户住宅才是火砖垛子屋。凡建房必有厅,而且要先建厅后建住室。因为客家人孝心重,不忘祖,先建厅,以安祖先神位,依礼追祭。建国后,宁都客家人仍以土木结构的三大间楼房为主,增加了很多火砖屋,八十年代起钢筋混凝土的住房日趋增多。
[建房]我是歌手帮帮唱
建房,俗称“做屋”。旧时宁都客家人建房,要请堪舆(地理先生)择地基;画杨公符竖在建
筑基地;选“吉日”,破土动工及上梁立柱都要选择“黄道吉日”。亲朋要道贺,俗说“送 茶”。主人设宴三次,即破土动工时的“落石脚酒”,上梁立柱时的“上梁酒”,竣工时的“圆屋酒”。上梁立柱时要请泥水工匠或木匠说吉利话,俗说“喝彩”;撒食米,俗说“撒粮米”;撒糯糍,俗说“撒富贵糍”。
[迁居]
迁居,俗称“过火”。要择“吉日”。一般在黎明时迁居。要在原来的老灶中移火种到新灶中,俗说“接火种”。出门时呜鞭爆,老邻居亦来鸣爆,俗说“送火”。到了新住宅,主人鸣爆,新邻居亦来鸣爆,俗说“接火”。这天,新宅要贴门联,要设宴招待送了贺礼的亲朋及邻居,俗称“过火酒”。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