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申请被拒
习俗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民间相沿成俗的生活习尚和行为规范。它是传统村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形态,是村落历史文化的凝聚。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村落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与文化,这些文化随各民族的社会变迁而变迁,随各民族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中国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审美情趣也相应发生变化,这就是习俗的变异。
习俗的变异,一般来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表现形式的变化;一种是性质的变异;再一种是旧俗的消亡。传统习俗的变异性会因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特点,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某些特征,其原生形态部分消失或者发生变异,而呈现新的形态特征。
一 传统村落中物质和非物质类习俗的变异及对比
传统村落习俗的变异主要是与历史和地方有关联。但当前的习俗变异主要通过不同地域的变异现象而呈现出来。同一种习俗,在各地会出现不同形态,或因发生的基础不同,或是在传播过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呈现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可以通过民族、方位、流域、气候区的习俗加以比较,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传承与保护。
(一)典型物质类习俗变异的对比
中国传统村落的物质文化类习俗更多是通过乡村民居的建造特体现出来。以四合院为例,虽然各地的四合院式民居保留有传统四合院的基本特点,但又各有其不同的地方特,然而大多呈现衰败迹象,真正维护较好的比较少。见表1。
表1 四合院式居民现状 | ||
名称 | 主要分布及传统形制特点 | 现代变异状态 |
海口五公祠北京四合院 | 一般在其东南角或西北角开大门,正房比其他规模大,建于砖石砌成的台基上,位于院中的北房,为主人卧室。院子两边是厢房,正房和厢房之间有走廊供人行走;而河北涉县偏城镇偏城村、井陉县于家乡于家村、武安市伯延镇伯延村等村落民居虽大体保留四合院式形态,但其并非是完全封闭。一个院落里面有一个至四个不等的家庭组成。材料以土、砖、石为主,门窗皆为拱形,形成一种独特的装饰效果 | 北京四合院已从乾隆时期的4万个到如今仅存3000多个,正走向消亡的边缘。除少数保护较好外,大部分已沦为大杂院,破败不堪。如北京杨椒山祠、粤东新馆、沈家本故居等 |
乔家大院 | 其外墙为不开窗封闭的实墙,4~5层高,具很强的防御性。其院落多为东西窄、南北长的纵式长方形。房屋以单坡顶居多,使四周的雨水皆流向院内,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以河南省洛宁县上戈镇上戈村和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之乔家大院为典型,二者一脉相承 | 山西乔家大院得到了很好的维护。建成旅游景区和博物馆,成为影视基地。建设了数字化信息系统。洛宁乔家大院呈现破败迹象,无修护初中化学教学反思 |
陕甘宁窑洞 | 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和河南少量地区。分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靠崖式窑洞是在天然土崖上或沟边开凿一层一层的窑洞。下沉式窑洞也叫地坑式窑洞,是在地上挖一个形似大院的方形坑,再在坑的内壁土墙上凿洞,形成一个地下四合院。以豫西平原地区的河南陕县庙上村、北营村、曲村最为典型 |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窑洞民居正遭受巨大冲击,被当成“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先富起来的年轻人大多“弃窑购房”或“弃窑建房” |
徽派传统民居 | 其外观特征为房一体,马头墙独具一格,采用封闭的高墙,马头之角上翘,墙面和马头高低进退错落有致。白墙、黛瓦配以青山、绿水,成为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质朴中透出清秀之美。结构呈多进院落式布局,以天井为中心围合的院落,高宅、深井、大厅,再配以砖、石、木三雕,极富韵律感与装饰性。主要以皖南黟县宏村、西递和江西婺源古村落为典型。辐射至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 | 徽派元素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和现代材料广泛应用于新民居、酒店业、车站、公交站点等。但各地以及各种载体上也广泛地运用,形成一种视觉滥觞 |
云南一颗印 | 由正房、厢房、倒座组成的四合院,因其瓦顶、土(砖)墙呈封闭状,从外观看为方形,好似一颗印章,故名。又叫窨子屋。正房、耳房毗连,正房多为三开间,与左右房间构成“三间两耳”或“三间四耳”。湖南洪江古商城也是这种窨子屋,既有徽派建筑风格,又有湖湘本土特,具有明显的商业特性 中国各民族代码 | 随着城市的改扩建,一颗印式的古民居已日渐稀少。洪江古商城庆元丰货栈等18栋窨子屋已经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政府采取措施对其进行修旧复旧的方式实施维修 |
表1 四合院式居民现状
此外,还有不同民族地区的其他类型民居之变异。比如,傣族、侗族、苗族等不同民族的干栏式民居在变迁后的当前状态各有不同;土楼也有福建和广东、江西的不同。
(二)典型非物质类习俗变异的对比
非物质文化类习俗方面的表现因其民俗场域的不同而呈现更多形式。以信仰祭祀习俗的变异为例,祭祀形式从以前的神圣化逐步走向世俗化。云南纳西族东巴人自古就以祭天为大,自称为“祭天人”。祭天仪式也是东巴人最隆重的宗教仪式。祭天时有各种严格的禁忌与仪轨,在祭天时严禁说话、喧哗、打闹。当前,随着旅游投入的不断加大和游客的增多,这一严格的规定被打破,允许游客参加各种仪式活动,“重在参与”也成了旅游表演的一道“风景”,以体现互动性。此外,这种世俗性还表现在敬神的庸俗化上。东巴教各种祭祀的神灵有2400多个,祭祀它们是为了驱鬼禳灾。随着传统文化生态日益向市场化发展,原来的主体参与人由当地人转变为以游客为主。
仡佬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丰富的祭祀文化。
贵州秀山仡佬族村落的祭祀神灵有祖先、宝王、山树王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民族的融合,这些祭祀文化也发生了变异。仡佬族人将最早来到这片土地并开垦这片土地、最早发现丹砂的先民都称为宝王,每年过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来祭祀宝王。由于国家对环境加强保护,丹砂的开采规模受到限制,规模减小。祭祀也从过去的大祭变成了在平时上山下洞开采朱砂矿时祭祀宝王,且规模小、形式简单了许多。仡佬族的另一个习俗“吃新节”,以前是以村寨为单位在族长的主持下进行,妇女们统一出去采摘新粮和瓜豆,但现在普遍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祭祀。
母亲节贺卡写上祝福语从上述两种不同祭祀形态来看,前者祭祀形式的变异更多是从经济利益考虑,祭祀的主体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后者更多是受社会发展的影响,由之前大规模的一个村寨祭祀转为以一个家庭为单位来进行,呈现的是规模上的变化。
(三)习俗变异对现代传统村落社会生活的影响
习俗经过变异后具有双重性,即良俗的继续发扬和陋俗的隐性滋生。这两种现象将对社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力。良俗能规范和造就村落民众的思想情操与品行,增强村落间的凝聚力,维护村落间的稳定,减少矛盾和冲突,促进村落社会经济的发展。
首先,观念习俗的变异促进了村落商品经济的繁荣。封建社会重农抑商,农民安于种田而耻于从商,村落基本上实行的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此一习俗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不仅促进经济发展,也使农村村民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异,商品经济日益深入人心。广大传统村落原住居民不再安于种植自家三分地,外出打工增加家庭收入成为首选,或者将村落中的现有资源推出,发展旅游业,以推动整个村落的经济发展。本次考察的村落无一不是这种情况,有名气且游客较多的村落,村民的收入相比之前有了成倍的增长。江西婺源是传统村落较多且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地区,该县主要靠传统村落带动相关行业,并催生了众多行业(如酒店业、美术用品行业、导游业、客串演员等)的发展;思溪村是电视剧《聊斋》的取景地,随着这部剧的热播,该村成为旅游胜地和美术写生基地,一些当地人还成为众演员,他们的价值观念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逐渐改变。
其次,消费习俗的变异刺激了相关行业消费的发展。随着传统村落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其价值得到更多的凸显,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促进了村落的日常消费。如一些村落婚姻的成本水涨船高,由20世纪80年代的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变成现在的房子、车子、票子三大件。一些在自家建新房,大多在城里买房,并且购买大量用品充实新居,还有送礼、置办酒席等费用,由十几万至几十万不等。现代丧葬的“葬俗”“乡俗”“规矩”,加大了村
民的丧葬支出成本,烟酒、生活开支、法事、抬灵柩、乐队及其他开支加在一起,较偏远的乡村也最少需3万元,江浙一带农村则高达20多万元。
三 现代传统村落习俗变异的原因分析
习俗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习俗具有变异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异。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岁时节日习俗,还是衣食住行习俗,无论是婚丧嫁娶习俗,还是信仰祭祀习俗,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异。究其变异的原因,受下面几个因素影响较大。
(一)国家(政府)权力是习俗变异的控制器
在现代国家建设中,为了构建政治认同,实现社会进步,国家一方面要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习俗变异,即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发扬良俗以合乎天时、顺应民心。另一方面,国家会以法律或者规定作为推进习俗变异的控制器,对一些阻碍社会发展、危害社会稳定、破坏农村和谐的习俗加以强制性限制或废除,或者将其往有利的方向加以引导,使其成为一种良俗而获得民众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颁布法律,在革除赌博、结娃
娃亲等陋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此同时,强大的国家机器也可能破坏传统村落中的传统文化。从此次调研情况来看,“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些祠堂、庙宇被认为是封建糟粕而被整体拆毁,或者局部雕饰不符合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而被敲毁。如朱阳村成片传统民居被拆而建商品房,上戈村乔家大院影壁、墙壁浮雕局部被毁;云南新平县花腰傣“花街节”之“赶花街”习俗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包含了与花腰傣民间宗教相关的祭祀活动、传统生活习俗,这一节日在新中国成立前较为盛行,但“文化大革命”时被迫停止,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恢复,由政府主导举办“花街”文化旅游节,成为官方大力认可和推广的一个品牌,并成为该县对外推广花腰傣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二)原住居民观念的变化是习俗变异的驱动器
观念是客观世界在人头脑中的反映。这种反映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再现,而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经过加工和改造后形成的思维定势。这种定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而不断变化的。观念的变革,是社会生活、社会关系与社会存在的变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原住居民是传统村落发展的主力军,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他们的思想观念通过他
重阳节是哪天们的行为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产生活、村落的建设。在村落的发展中,原住居民的思想观念经历了多次历史性的嬗变过程,直接影响着传统习俗的变异。
1.生活观念由求生存、求温饱向求发展、求富裕转变
过去,传统村落因大多属于老少边穷地区,生活资料匮乏,一切都是靠政府的计划来进行,原住居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农田,一直过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种生活,他们的日常生活只追求能吃饱穿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原住居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他们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而是要吃出健康、穿出个性、出行方便、住得舒适了。如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转变为多种农产品经营或出售,多元化饮食也随着各地村落旅游的兴起而丰富起来,其饮食更追求健康化;汉族村落服饰由过去的局限于穿得暖、形式泽单一到追求穿得美观、舒适,穿出个性,少数民族村落除穿自己本民族服饰外,大量的潮流服饰也成了他们的常服;不少农村家庭不满足于出门骑自行车,而是购买了摩托车甚至小汽车了,出行更方便;房屋建得更气派,即使是传统民居,里面大多都有配备现代化电器设备,体现了居民传统生活观念的巨大改变。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