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本非情人节,看闽南七夕浓浓的传统味笔记本键盘字母错乱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在闽南又称为“七娘妈生(日)”。民间传说,每年的这一晚上是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的时间,民间又认为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
任贤齐扇子门乞巧、拜“七娘妈”、拜“床公妈”
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传说天神玉帝的七女儿织女(织女又称“天孙”),心灵手巧,能织无缝天衣,所以就有女子向织女乞巧的风俗。清代的《漳州四时竹枝词》中“巧在天孙不用猜,女人乞巧刃;痴哉。一年一会牛郎话,那有工夫送巧来”写的就是女子乞巧的民俗。由于谐音,“织娘”变成“七娘”,也有一说“七娘”指玉帝的七个女儿。在闽南中,“妈”是对女性菩萨的尊称(如妈祖,闽南语中“妈”的发音意为“奶奶”),所以俗称“七娘妈”。
自古以来,在闽南地区劳动妇女的心目中,“七娘妈”是美丽、善良、慈爱、吉祥的化身,人们视其为妇幼保护神,,她不仅能给小孩子带来抚爱、温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长。有小孩的人家常要买七娘妈轿和亭,并准备一些贡品敬奉“七娘妈”。 并有供品取“七”数之说,意为七个仙女人人有份。祭祀的果品七样,香花和化妆品七份, 摆供的筷七双、 酒杯七只,“七娘桥”七顶,“七娘亭”内布置七个坐位等等。
七娘轿
《泉州府志》记载:泉俗七夕“乞巧”、“陈瓜果”、“小儿拜天孙”。按照这一习俗,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头一个“七夕”要做“新契”,意为新拜“七娘妈”为义母(闽南话称“契母”),并于当天解去新生儿于端午节系于手腕上的“续命缕”(用五丝线搓成)。到了十六岁,当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对其长大成人、与“七娘妈”脱离关系进行洗礼。
玛雅人语言类似习俗在温州也有流传。
那年花开月正圆吴聘怎么死的台湾民间还习惯举行“成人礼”,当子女长到满15岁时,父母就会在七夕节这天领着他们带着供品到七娘妈庙酬谢,答谢“七娘妈”保护孩子度过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时代。
互质数是什么清晨,把预先准备好的胭脂、香粉、扎花等用丝线捆扎扔到屋顶,要让喜鹊衔给织女以便梳妆打扮降落人间,外加一红纸小包糯米,以犒赏喜鹊传递、搭桥之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