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抗战失利的原因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重庆国民政府为了保证战时中国对外国际通道不被日本彻底切断,同时应美英等国的要求,支援美国太平洋战场,于19421月派遣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根据当时具体情况的发展变化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1刘大成近况12月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动员起至19428月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及新二十二师、新三十八师等部队退入印度未能达到预期的作战目的而结束。对远征失利之因,国内外曾有不少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作了探讨。本文拟就从中英两国对缅甸战场战略地位的认识分歧、军事指挥系统的混乱以及未得到当地民众的支持三个方面对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抗战失利的原因作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战;失利;原因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以其优势兵力迅速席卷了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唐诗咏图片194112月中旬,日本为了切断国外援蒋路线,逼迫蒋介石政府投降,便开始大举入侵缅甸。为了协助英国保卫缅甸,确保援华路线的畅通,蒋介石派遣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中国远征军全称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原定第二路使用于越南方面,后因情况变化未组建),筹组于1941
7 月,1942 3 12日正式确定,任命卫立煌为司令长官,杜聿明为副司令长官兼任第五军军长,卫因涉嫌亲共未到职,暂由杜代理。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任总指挥。远征军长官机构部直至1942 4 2日派罗卓英入缅任司令长官时才正式建立,同年八月在印度撤销。中国远征军由三个军组成,即第五军(军长杜聿明,下辖第200 师,新22 师,第96师)、第六军(军长甘丽初,下辖第49 师,第39师,暂编55 师、第六十六军(军长张轸,下辖新38师,新28 师,新雨声在滴答我已哭到沙哑什么歌29师)三军九个师,总数约达十万余人。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抗战结果以中英联军的失败和缅甸的陷落而告结束,中国远征军付出了惨重代价。本文对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抗战失利的原因作如下分析。
一、 爱存在歌词中英两国对缅甸战场战略地位的认识分歧
  中英双方对缅甸战场的战略地位在认识上以及由此产生的作战方针的不一致,是造成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战失利的根本原因。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大举“南进”,向东南亚发动进攻。由于英国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力量相对薄弱,故而在战略上采取重点防御的方针,将其战略防御中心放在新加坡,试图据此扼守通往印度洋的交通线,阻止日军继续向西扩张。诚然,当时英国政府也
注意到保卫缅甸及保障滇缅路的重要性,认识到“如果中国被切断了盟国的一切援助,那么亚洲可能发生最悲惨的后果”。 为此,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向参谋长委员会提出:“如果新加坡不能长期坚守,我们要不要立刻炸毁各码头、炮台和工厂,集中一切力量去保卫缅甸,并使滇缅路畅通无阻呢?”“使滇缅路畅通无阻要比保持新加坡更为重要”。[1] 然而,由于坚守新加坡对英国来说不仅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放弃新加坡在全世界,特别是在美国产生的影响是不堪设想的。因而英国军事当局作出了尽一切努力增援新加坡的决定,从各战场抽调的有限兵力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新加坡。而只需投人一、二个师的兵力即可扭转战局的缅甸战场却未得到一兵一卒的援助。战后,英国政府曾客观地反思道:“事实证明,缅甸是我们唯一有办法拯救的地方。”[2] 正是英国军事当局的上述决策,从战略上导致了缅甸战场的全面失利。
中国远征军成立之初,其战略任务就十分明确,即入缅抗击日本侵略军,以保障重要国际补给线滇缅路的畅通。进人缅甸后,中国远征军的作战方针是积极协同英军寻战机,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日军有生力量并最终收复仰光。一旦上述战略目标不能实现,则退守缅北曼德勒,梅苗一线与日寇展开持久战,同时要求盟国尽快修筑一条从印度利多经密支那抵达中战必须的战略物资。但遗憾的是,由于英国对缅甸战场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致使中
国远征军的上述战略任务未能完成。
有记载表明,当时缅甸战场的英军指挥官在得不到增援的情况下,面对日军的进攻采取的是“弃缅保印,尽快撤出英军”的方针。及至仰光陷落后,负责指
挥缅甸战场的英军印度军区司令官即悲观地认为缅甸败局已定,“倘若日本坚决进攻,我认为我们不能指望久守上缅甸”。[3] 在其指挥下,此后英军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在尽可能减少损失的情况下撤往印度。而此时,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正在东瓜与日军展开激战。19425月,当英军庆幸除重型装备外,大部分兵力均安全撤至印度之际,中国远征军却因英军的上述作战方针,陷入了近乎全军覆灭的境地。
二、 缅甸战场盟军指挥系统混乱
在缅甸参战的盟军部队主要有中,英军队和部分美军。其中,中国军队兵力最多,故而中国当局想借此取得缅甸战场的指挥权,但遭到英方的坚决抵制。为此,蒋介石又改变策略,任命美国将军史迪威为入缅中国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向英方施加压力,英方仍不答应。后经中、美、英最高首脑协调,规定在缅英军归英国将军亚历山大指挥,入缅中国军
队归史迪威指挥,二者均归韦维尔统帅。这样,在缅甸前线从未能建立起统一的作战指挥机构,亚历山大与史迪威之间处于互不统属的状况,给双方的协调作战造成巨大困难,出现中、英军队各行其是的局面。加上韦维尔的政治偏见,使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很难有所作为。
史迪威将军在缅甸战场的地位,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指挥系统混乱的状况。是时,史迪威身兼数职,既是中印缅地区美军司令和租借法案物资监督,又是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国远征军最高指挥官。19423月,美国政府派其来华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协调中英双方在缅甸共同作战,“清除障碍,使(滇缅)公路畅通”。[4] 然而,史迪威到缅甸战场并未获得指挥全权,并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制约。作为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对中国军队的指挥必然要受蒋介石的制约;而作为缅甸战场中国军队的指挥官,他又必须接受英方将领韦维尔的指挥。这就使其不仅难以协调中英军队在缅甸的军事行动,而且由于对在缅英军并无调动指挥的权限,使其集中优胜兵力聚歼日军有生力量,最终收复仰光的作战计划无法实施。
中国远征军自身的指挥系统也十分混乱,除最高指挥官史迪威将军外,还设有两个指挥机
情人节要送什么礼物构:一是19417月成立的军事委员会驻滇参谋团,由林蔚任团长,负责组织协调中国军队入缅作战事宜,远征军人缅后仍归其节制。二是中国远征军(全称为“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司令长官部。19423月,罗卓英接任司令长官一职,正式在缅北建立长官司令部。延至史迪威入缅后,罗卓英即成为贯彻其作战意图的执行官,林蔚则作为史迪威的参谋长。有趣的是,作为最高指挥官的史迪威并无自己的指挥机构,而罗、林则各有一套完整的指挥系统。由于三人均拥有一定的指挥权,致使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之初,即出现了多头指挥的不利局面。
更为严重的是,蒋介石从未真正将中国远征军的指挥权赋予史迪威。据记载,蒋介石授予史迪威的关防上面所刻的文字是“同盟军参谋长,而不是“援缅
军总司令,也没有送来赏罚之权的文件”。 因此不论蒋介石口头上怎么说,远征军的将领们也仅将史迪威视为“顾问”,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最高指挥官。中国军队入缅作战,实际上是由蒋介石在重庆遥控指挥。“所有史迪威的命令都必须由杜聿明将军传达给林蔚,然后传达给另一联络人候()将军,他有一具秘密无线电与蒋介石联络,以便获得最高一级的批准,然后照样将话传达下去,这样他们才能照办。”[5] 在形势瞬息万变的战场,用这种
方法指挥前线作战,其后果便可想而知了。蒋介石有时甚至直接向军、师级指挥官下达命令,使得史迪威对军队的控制权十分有限。这种混乱的指挥方式,无疑给缅甸战场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三、 远征军得不到缅甸人民的支持,没有众基础
    英帝国主义自1886年吞并缅甸后,缅甸便成为英属殖民地印度的一个省。一百多年来,缅甸人民深受英殖民主义者奴役的痛苦,要求民族独立自由的思想日益增长。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南亚早有入侵的野心,便派特务到缅甸大肆活动。他们宣传日缅同信佛教,同穿木屐,同是席地而坐,因此是同宗同族同种。特别是日本特务利用缅甸人民反英争取民族独立的情绪,大造反英亲日气氛,把侵略说成是帮助缅甸人民赶走英国人,争取民族独立,妄图以此达到和平占领缅甸的目的。当远征军入缅时,日本特务机关通过缅甸独立运动领袖制造仇华情绪,使缅甸人相信中国军队是要帮助英殖民者巩固统治。渴望独立的缅甸人民被日本再一次利用。历来主张人民战争,他曾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军队需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的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6] 然而远征军入缅后,竟激起缅甸人民抗敌仇恨,他们在日军
支持下,对中国军队“坚壁清野”,中国军队所到之处几乎尽为空城,只能得到为数不多的爱国华侨的支持。缅甸独立义勇军更对中国军队打游击战,各式各样的袭击防不胜防。结果一支正义之师竟然成了被缅甸人民反对的孤载之旅,陷于缅甸人和日军的双重打击之下。
缅甸各族人民深受殖民主义奴役的痛苦,谋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运动高涨.他们强烈反对殖民统治,仇视英军,破坏军事设施,骚扰驻地,伺机便对小股英军进行攻击.美驻华官员戴维斯当时到过缅甸,他在回忆录中说:“英国巡逻部队或小股部队在夜间活动时,会发现他们周围点燃了簧火,在簧火圈外,缅甸人正以待。”[7] 中国军队入缅协同英军对日作战,时间紧迫、情况复杂,不可能得到缅甸民众的很快认可和支持.在日本的挑唆下,甚至不少缅甸人误视中国军队为虎作伥,是英殖民者帮凶,同样持敌对态度。日本侵缅后,利用缅甸人民的反英情绪,打出“我们亚洲人要从白种人的奴役下解放出来”的旗号,千方百计笼络民心,灌输亲日反英反中的思想,派遣间谍,收买一些自甘堕落分子充当缅奸,进行一系列破坏活动。远征军高级将领林蔚致蒋介石的密电中就有“棠吉缅奸四、五百人入市放火,经我棠吉之部队击退。”[8] 这就使得进人异国作战的中国军队举步维艰,处境险峻,后撤途中,由于有缅奸向日军通风报信,提供情报,中国军队多次遭日伏击,伤亡惨
重。在缅作战中令日闻风丧胆的第200师因执行任务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孤军穿越日军各部队的间隙后撤,遭敌埋伏,师长戴安澜亲自指挥与敌激战,身负重伤,后在缅北的茅帮村牺牲。正如杜聿明讲的“如不是广大爱国华侨积极援助,我军就难免全军覆没。”[9] 南瓜馒头的做法部分缅甸人对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误解,也是构成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抗战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英两国对缅甸战场的战略地位的认识不一致,各自考虑自己的利益;中、英、美三国虽是协同作战,但是在指挥系统上却相当的混乱,造成了指挥上的不一致,各自为战;
英国长期对缅甸的殖民统治,导致民族矛盾的尖锐,也让中国远征军得不到缅甸民众的支持。中国远征军的失利不是单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是多个因素综合的结果。本文所析只不过是远征军失利诸多因素中的三个基本因素。但我们认为只有充分认识这三个基本因素在战争失利中的作用,才能较为全而地认识中国远征军首期滇缅会战失利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