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这是一应该被我们牢记的中国军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是民族的英雄。翻开这一段尘封的记忆,让我们追忆往事、珍惜和平。同样,英雄也应得到尊重和关怀。白骨早已化为泥土,历史长留我们心中。
   
    “1942年夏季,中国远征军是在失败不可抗拒的情况下,苦苦支撑着缅甸战局;盟军北非战场获得的制空权是用放弃缅甸战场的制空权换来的;中国远征军以其悲壮的失败换回英军在北非战场的决定性胜利。1942年的缅甸战场同北非战场、西西里登陆、库尔斯克会战的确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一、入缅作战失败的主要原因——美军第10航空队调往北非
   
    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贡献,以往仅限于对苏德战场上和太平洋战场有牵制日本
的作用。但将各战场之间的关系作了一番认真的梳理后发现:1942年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浴血奋战,同北非战场的阿拉曼会战、以及苏德战场决定了德国命运的库尔斯克会战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
   
    1940年9月,日军侵入越南,威逼英国马来亚、新加坡、缅甸等远东殖民地后方。英国见势不妙,决定与中国结成军事同盟,共同抵抗日本侵略,并于10月重新开放三个月前为讨好日本而关闭的滇缅公路。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英国要求中国派军队入缅协助英军保卫缅甸。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宣布共同对轴心国家作战。翌日,蒋介石就任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美国的史迪威将军任中国战区参谋长。随后,中、美、英经协商决定,由史迪威指挥中国远征军三个军(杜聿明第5军、甘丽初第6军、张轸第66军)进入缅甸,协同英军队对日作战。美国方面提供作战物质并出动第10航空队对中国远征军实施空中掩护。
   
    然而从3月初至8月中旬,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作战以惨败告终,一路退往印度,另一路退回云南境内,十万大军只剩下四万余人。以往史家认为,史迪威指挥失措、英军不顾大局擅自撤退,蒋介石越级指挥、某些将领消极避战等等是主要原因,也顺便提到没有制空权的因素。此说因袭至今。
   
    实际上除了制空权外,其它原因或者不能成立,或者是在战场形势严重逆转情况下产生的,具有不可抗拒性。史迪威在1943年率中国驻印军向缅北出击时,显示出不凡的指挥才能。蒋介石越过史迪威发指令的情况,不仅存在于第一次入缅作战,第二次入缅作战大获全胜时同样存在,史迪威甚至为了进攻密支那,劝说郑洞国别受蒋介石的干扰。至于某些将领消极避战更值得商榷,因为当战局已经无法挽回时,与敌脱离接触,保存有生力量是唯一正确的战场选择,怎能说成“避战自保”、“消极避战”(见张宪文主编的《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第275页、280页)同样是这些部队,为何能打出气壮山河的“同古包围战” 和“仁安羌大捷”呢?英军确实打得很糟糕,他们的崩溃导致中国远征军侧翼危机,但为何后来的英法尔会战却打得有声有?另外,曾担任远征军第5军军长的杜聿明将军发表于1960年的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述略》,对此战失败的原因分析是在特赦战犯身份和特定政治环境下的产物,同样有值得商榷之处。
   
    分析一场会战的成败,不能违背一般的军事规律而苛求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总是受到具体条件限制。在战场对抗中,无论进攻还是防守,火力是决定性的因素。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采取的基本作战样式和作战规律——地面部队与空军的协同来看,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美国把原定用于掩护地面作战的强大的第10航空队调往北非。日本空军自始至终掌握着缅甸战场上空的制空权,而中国远征军始终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作战,在每次关键性战斗中,日军由地面和空中构成的火力均占绝对优势。同样,英军也是在丧失制空权的情况下崩溃的。
停工令的通知2021   
   
   
    以关键性的同古保卫战为例,日本空军自3月17日起进行了多次轰炸。3月26日,日军由空中和地面的坦克、重炮构成优势火力,突入市区。同时以90架飞机猛轰同古以北的平满纳,炸毁火车站,使大量的援军无法增援同古守军。相反,日军的增援部队于28日到达战场,杜聿明率第5军全力攻击包围同古之日军,企图内外夹击,但却没有成功。中国守军被迫于30日放弃同古,整个战局趋于恶化。如果制空权在中国方面,那么,战况将反过来,日军增援被阻止,中国援军赶到,内外夹击在空军支援下就会获得成功,日军将溃不成军。这一假使能否成立?第二次入缅作战的胜利作了最好论证。感恩节朋友圈说说
如果中国军队地面火力与日军持平或超出,再享有完全的制空权,就同样能够击败日军。1943年10下旬中国驻印军向缅北的战略反攻充分证明了这点。1943年12月28日,中国驻印军在美国第10航空队(两个航空营)支援下,激战四昼夜攻克于邦,日军大本营战史记载:“历来的行情都是日军一个大队(团)对付中国的一个师而绰绰有余。尤其在九州编成,转战中国素有把握的第18师团与中国军战斗,更有最强的自信心。岂然胡康河谷的中国军无论在编制、装备和战法与训练上都完全不同,……使我军损失惨重。…… 我军接得此情报后,均为之愕然。”(见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 下册 第971页)。
   
    据中国驻印军第22师师长廖耀湘回忆:“……当面之敌,只日本18师团,又没空军掩护,而当时18师团火力稍逊于驻印军的廖、孙两师,加上美国一个步兵旅与后续可能调用之新30师,认为占绝对优势,可以一举进出密支那,打通中印公路。因而立刻发动大规模行动,首先攻破猛关,击破十八师团的主力,前锋利用空投补给,不顾后方交通,直簿密支那地区。”(见廖耀湘、杜建时《我们所知道的关于美蒋勾结的内幕情况》《文史资料选辑》第29辑第12页)。
   
    中国驻印军获得美式装备后,兵出胡康河谷后,在绝对制空权的掩护下,利用空运补给,空降部队,空中轰炸,连克孟关、孟拱、密支那、八莫、腊戌,击破日军精锐第18师团、第56师团、第2师团。与此同时,集结于云南境内的中国远征军在陈纳德第14航空队的掩护下,击溃当面敌人,与驻印军会师。
   
    时任中国军队副总参谋长的白崇禧认为:“当时日本东条英机式飞机已为美国P—51驱逐
机所制服,美国并有B—25、B—29轰炸机等攻击利器,在缅甸崎岖山地轰炸敌人代替炮兵火力,敌空军处于劣势,此亦敌失败之主因(《白崇禧回忆录》第238页)”、“…… 飞虎队到来,拥有P-51驱逐机及驰名国际之B-25、B-29轻重轰炸机,性能皆远超日本,我空军之劣势顿时改观,远征军因得飞虎队之支援,掌握制空权,故于地面作战大为有利(《白崇禧回忆录》第239页)。”
   
    许多专家都意识到,日军掌握绝对制空权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的原因之一,但却没有进一步详细论证并指出,它是最重要的原因,它是引发后来一系列战场危机的总根源。由于丧失了制空权,中国远征军“自始至终均呈被动之态势”(何应钦《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第193页)
   
    德国隆美尔元帅对制空权与地面部队的关系,有切身感受和精辟论述:“假使敌人握有完全的制空权,那么我方尽管拥有极现代化的武器,但还是无法和他作战的,那就好像是野
蛮人碰到了近代欧洲国家的精兵,其胜败是不问而知了。……所以我们不能再依赖摩托化的兵力,以来作机动性的运用,因为他们是最容易受到空中攻击的毁灭(《隆美尔战时文件》第333页)。
   
    今天,当人们从唯意志论的歧途中走出来,客观地审视战争就会发现,在1942年夏季的缅甸战场,丧失制空权且地面火力略逊一筹的中国远征军的失败,客观上具有不可抗拒性。
   
    二、缅甸战场与北非战场的制空权交换
   
    日军掌握绝对制空权是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惨败的决定性因素。根据当初约定,美国派出强大的空军,以第10航空队为中国远征军提供空中掩护,如果美国政府兑现
承诺,即便美空军不能掌握完全制空权,起码可以同日本空军对半分享缅甸战场的制空权,起码能够在空中缠住日本空军,使之不能直接支援地面作战。这样也会使中国地面部队的压力大为减轻(比如同古之战,平满纳火车站不被日空军炸毁,中国援军就会及时赶到,即使美空军不能直接支援地面作战,但地面作战双方援军都已经赶到并投入战斗。不会形成我方援兵不及,敌方援军赶到的绝望之势)。
   
    1942年5月初,原定用于缅甸战场的美国第10航空队突然调往北非,是因为北非英军在隆美尔指挥的德意军队打击下,已接近总崩溃。如果北非失陷,英联邦等于折断了脊梁,英国本土同远东和澳洲之间的联系将被切断,无法动员英联邦雄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控制了北非,不仅英联邦之间拧成一股绳,而且可以西西里为跳板,进攻意大利,打击在希特勒占领的欧洲“柔软的下腹部”上,而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考虑是“先欧后亚” 。
   
    1942年1月下旬,也就在中国远征军出征前两月,隆美尔的“非洲军团 ”从布鲁加港开始
了进攻,2月占领班加西并控制了整个昔兰尼加。6月突破英军加查拉防线,并攻占托布鲁克,迫使守军投降。7月追击马特鲁之溃军,越过埃及边境,直逼英军北非最后一道防线——阿拉曼防线。隆美尔“非洲军团”的之所以取得胜利,关键在于凯塞林第二航空兵团瘫痪了英国马耳他岛空军基地,获得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并对地面战斗实施了火力支援,以及保障了地中海航线的畅通,使得隆美尔“非洲军团”作战物质得到及时补充。
白粉是什么
当美国在5月初决定将用于中国远征军的地面装备和作战飞机紧急调往北非后,形势立刻发生逆转,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相持阶段,英军马耳他岛的空军基地重新活跃,英国空军迅速掌握了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几乎完全切断了轴心国地中海航线,使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得不到装备和燃料的补充。在8月最后一个星期里,英军获得50万吨补给品,而德意军队只获得1万吨补给品。在坐以待毙的前景威胁下,隆美尔被迫同英军在阿拉曼一线展开决战。丧失制空权和燃料短缺的“非洲军团”在决定北非命运的阿拉姆哈勒法战斗中遭到惨败。
四字网名大全   
   
   
    曾任隆美尔“非洲军团”作战处长的梅林津在回忆录《坦克战》第66页、180页,186页上,对双方实力和战场情况有如下描述:范世琦个人资料
   
    “……但是英军的空军优势是毫无疑问的。还有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要打一场打仗,我们的汽油是不足的。”
   
    “……但到了1942年5月,英国装备了(美国)‘格兰特’坦克以后,(英国)第8集团军的坦克实力有占了上风。”
   
有什么好看
    “英军的炮兵还不断”轰击非洲军,再加上飞机不停地轰炸,我军损失惨重。汽油储备几乎消耗完了……非洲军已处在危殆中。9月1日这一天,坦克部队进退维谷,动弹不得,并
遭到炮兵和航空兵不断的轰炸。……9月2日早晨,隆美尔决定撤退,但由于缺乏汽油,在白天进行任何大规模的退却都是不可能的,非洲军只得就地不动,接连不断地遭到飞机轰炸和炮火的袭击。……9月3日,隆美尔的突击全力以赴地向东撤退,我们扔掉了50辆坦克、50门野炮,还有约400辆战伤的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