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偷袭珍珠港消息传到中国]偷袭珍珠港事件
    蒋介石大喜若狂?
    蒋介石听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他的态度如何?
    半世纪以来,不少西方人士认为,珍珠港事件发生必然使蒋介石大喜若狂。原因是在事件爆发之前,蒋介石和其他中国领袖早已丧失战斗意志,因此美日开战一直是蒋介石梦寐以求的事件。当它终于到来时,蒋介石自是难以抑制其内心的喜悦。这个说法的含义非常明确:珍珠港事件爆发给美国带来灾难,但它却让蒋介石的军队从此以后无需认真作战,可以静待盟国把胜利果实双手奉上。一旦某些美国政府官员也接受了这个看法,他们便能更容易地把此后发生的许多历史事件,作出言之成理的解释,也同时在心理上建立了一种对中国政府反感和怀疑的先入为主印象。
    美国人关心其他国家和人民如何对待他们的灾难,这本是极为自然的现象。因为他们可以从这些国家的反应中分辨出敌人和朋友。在美国新结交的盟邦之中,苏联领袖斯大林个人当时的态度不甚清楚。倒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坦然承认,珍珠港事件让他舒了一口气,甚至感到欣慰。
刘至翰老婆
    有趣的是,美国总统罗斯福似乎并不在意斯大林或丘吉尔的反应,反而对中国的态度异常关注。早在日本尚未发动攻击之前,他已经主动地向胡适大使提出警告,万一美日战争爆发时,他希望中国领袖及人民众能够自我克制,避免公然庆祝。
    但是本书作者在仔细阅读过中国公私各方面资料之后,并不能到任何迹象足以支持罗斯福的担忧。这些资料显示的是,中国领袖们似乎完全没有想到美日之间会突然爆发战争。相反地,他们真正不断期盼的是苏联和日本之间能够发生大战。事实上,中国领袖们并不曾仔细推想过,美日战争对中国前途到底会有何种影响。因此,罗斯福的这种顾虑,与其说是基于对中国的了解,不如说是对中国的偏见。
    按照蒋介石的叙述,他对珍珠港事变的第一个反应是后悔,觉得自己早先不应该过度敦促美国对日本采取强硬态度,以致日本丧失谈判耐心而决心展开攻击。但是到了12月11日,他又从日本攻击西方国家的速度之快和执行之彻底等迹象得到一个新的体会。他推测日本必定是早有预谋,而且经过长期准备,绝不会因为美国在谈判桌上牺牲中国利益而改变其主意。
    对于罗斯福经由胡适传来的警告,蒋介石则要到12月14日才在日记中作出反应。根据他
的记载,他既感到不快而且大为不解,何以像罗斯福如此杰出的政治家,还是不能超越典型西方人对华人的优越感,居然以为中国人对美国的被突袭会幸灾乐祸。在蒋介石看来,也正是出于这种白人优越感,才会使英美两国对于日本的攻击都疏于防范,以致一败涂地。
    事实上,罗斯福传递给蒋介石的口信,的确相当符合当时一般美国人的看法。他们认定中国不想靠自己的努力,而只想搭美国的便车去战胜日本。这条思路为某些美国人提供了一个既能观察又能解释中国行为的方法。而这个方法又进而影响到他们所制定的对华政策,和与中国政府交往的态度及策略。对于持这种心态的美国领袖而言,他们在同盟关系一开始时,就已经把自己带上一条闭门造车的道路。
行李箱密码锁    事实上,在中日两国四年多“战而不宣”的日子里,中国领袖一直希望能够争取到的盟邦是苏联,而不是美国。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苏日开战才能即刻威胁到中国境内的日军。因此自从1937年以来,蒋介石几乎每隔几个月就会满怀兴奋地预言苏日战争即将爆发。所以等到美日战争果真爆发时,中国领袖们其实并不感到特别兴奋。纵使如此,他们依然决定把国家命运和西方国家捆绑在一起。
    我们同时应该记得,当时美国由于珍珠港损失惨重,全国已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倾向,唯恐日本会从阿拉斯加经陆路进攻美国本土。正因为它感到自顾不暇,所以特别急着想把中国拉进同盟国阵营。日本陆军当时的最大战场在亚洲,尤其是中国;日本陆军当时有51个师(170万士兵),其中28个师在中国东部战场,13个师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有鉴于此,任何以为中国领袖在1941年12月想搭美国顺风车、妄图不战而获得胜利的想法,都是误判当时的世界大局,也不熟悉中国官方的思路所致。以当时情况而言,美国政府想拉拢中国成为盟邦的紧迫感,绝不会亚于中国政府想参加盟邦的意愿。电脑知识学习
绿油油类似的词语
阳澄湖在哪里    蒋介石早期的乐观
    珍珠港事变立即的后果,是让蒋介石有了信心,认为他自己先前向西方国家所提出的日本侵略威胁警告,证明果然是正确的。
    根据蒋介石的看法,同盟国的首要任务是建立盟邦机制,协调共同作战。但他马上就发现,盟邦仍然把中国看成是一个无足轻重的盟友,根本不屑把它们的防务计划告知中国。12月10日,当中国政府接到情报,日本不久将同时进攻香港、菲律宾、马来亚、泰国和婆罗洲时,蒋介石赶紧把情报转送给英美两国,并主动提议中国军队开赴这些地区去和英军
并肩作战。12月11日,蒋介石再度警告英国,日本随时可能攻击香港和新加坡,并建议中英两国应尽速拟订联合防务计划。然而蒋介石不久即发现,原来美国、英国和荷兰三国早在1941年中期就已经安排了共同防务,但对中国却秘而不宣。这个发现使得蒋介石首次在日记中表露了他对盟邦的不满。他写道:“是其对我各种轻蔑之行为,视中国为无足轻重,徒利用之以消耗日本之经过事实,更无足为叹也。国际间本是利害为主,决无为人牺牲之国,若以此为怪或为愧,则痴矣。”
榴莲没熟剥开了怎么办    在同盟国领袖之中,蒋介石对罗斯福最具好感而且心存感激。但是这些感情很快就因盟国对中国的歧视和排挤而受到干扰。
    在珍珠港事变发生之前,中国领袖只能“诉请”西方以平等方式对待中国;但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他们认为中国无论在道德上或是法理上,都已经赢得了参加同盟国所有最高层次政治军事会议的“当然权利”。中国如果仍然被摒除于门外的话,其含义就不再是西方的疏忽而已,而是西方国家明目张胆地把中国看成是一个次等盟邦和一个次等民族来对待。“种族歧视”的标志立刻变得无所遁形。
    蒋介石本人此时确实被西方人士所表现出来的种族优越感所激怒,而且逐日加剧。在他
看来,西方在战争初期之所以遭受巨大挫败,正是因为它们太不把日本人(亚洲人)放在眼里了。他也感叹,尽管美国过去曾经多次反对日本的“南进”或“北进”政策,但却从不曾反对过日本的“西进”(侵略中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