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
国内外跨区域科技创新要素合作
实践与经验启示
•邱婧蒋安玲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起到引领作用。科技创新要素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集聚效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发展特征,在一定区域的高度集聚和自由流动在全球促进形成了若干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示范区域。剖析国际国内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的经验,将为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要素市场一体化提供借鉴。
一、国外科技创新要素合作实践经验借鉴
国外的科技创新要素流动模式主要是在高度市场化环境下创新要素在区域创新主体和需求主体间自由高效配置,以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创新双螺旋结构”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保持活力并始终走在全球科技创新前列。国际经验表明,建立各要素创新协同网络促进高效互动与合作,构建科学的区域创新基本理念,制定完善尊重各方利益的市场规则,构建高效平衡协调各方利益的区域创新制度,引导、培育企业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塑造尊重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都对科技创新要素合作起到关键作用"美国旧金山
湾区、日本东京湾区等都是全球极具特的科技创新合作典范。
(一)
美国旧金山湾区
旧金山湾区(San Francisco Bay Area)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基于旧金山湾和临近区域自然发展起来,一般认为包括旧金山、马林、索罗马等9个郡,包括旧金山市、奥克兰市和圣何塞三个核心城市,其中旧金山市是旧金山湾区的政治、金融和文化教育中心,奥克兰市是港口和工业中心,圣何塞市是高新技术中心聚集了大量全球著名高科技企业o旧金山湾区是全球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和高科技企业孕育地,其成功的核心是形成了完善高效的创新生态体系o 其中,高等院校是创新的起点,企业是创新的应用载体,配套科学技术型产业的金融和管理等中介服务发挥着平台的作用,政府通过地方联盟、湾区层面的权力机构、各专业性的专委会组织共同在区域创新合作中产生催化作用,对世界其他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具有巨大借鉴作用。
一是顶级创新研发平台与企业形成创新驱动循环。旧金山湾区聚集着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校区等4个世界级的研究型大学,分布着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科学实验室,超强的研发能力是旧金山湾区成为世界级科创中心的重要推动力。1951年斯坦福研究园成立,推动学校与科技公司合作,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由此开启了旧金山湾区良好的校企
合作的传统。目
前,旧金山湾区拥有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在美国是仅次于纽约湾区的第二大区域,集聚了谷歌、苹果"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和特斯拉等高新技术企业全球总部,这些优秀公司对市场方向的准确把握也促进了技术的推广和进一步加速了创新研发。白静为什么被杀
二是聚集大量高素质人才形成良好创业氛围$据统计超过100名诺奖获得者%数10名菲尔兹奖得主和图灵奖得主在旧金山湾区求学和工作过,近1000名美国科学院院士在旧金山湾区供职。旧金山湾区的高校为湾区发展持续输送各类高素质人才,且高校内设有孵化器,为有志于创业的年轻人提供一系列服务。旧金山湾 区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了大量高学历技术移民$旧金山湾区有众多擅长于科技孵化"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和专业人才,大幅提升了区域创业成功率$旧金山湾区形成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特质,创新创业氛围好,从而使得湾区构成了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三是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为创新提供强大资金支持。旧金山湾区每年风险投资总额超过200亿美元,占美国风投总额的33.5%以上,还具有美国40%以上的风投基金普通合伙人,是世界风险投资的聚集地$不断涌现的创业企业与风险资本形成了良性互动,创业企业吸引大量风投基金落户湾区,众多创业成功人士再次成为风险投资人,扶持其他创业企业成长,让整个地区涌现出更多的企业,持续加速了旧金山湾区内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风险资本催生了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服务机构的集聚$四是
完备的体制机制为创新体系提供保障和支持$旧金山湾区的创新生态体系是以市场为主导,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创建"发展和成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政府主要担负环境创造者和培育者的角,推动成立“联合政策委员会”和“湾区区域合作”跨界协调机构,致力于完善法律法规%保护知识产权%消除要素流通障碍%建立服务平台%提高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度等$政府也从供给和环境保障等方面推动技术革新,并制定了有关创新的法令%法规,从税收政策和政府采购等方面推动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
(二)日本东京湾区
东京湾位于日本本州岛中部太平洋海岸,由东京都、神奈川县、千叶县和埼玉县所组成,包括东京%横滨、川崎等几个大中城市,占日本总面积的3.5%,聚集着日本人口的1/3、经济总量的2/ 3%工业产值的3/4$日本年销售额在100亿元以 上的大企业50%都聚集于此,是日本制造业的核心区域,东京湾具有“制造业创新基地”的称号$
—是大企业是创新的主导力量$东京湾地区集聚着NEC、佳能%三菱电机%三菱重工%三菱化学%丰田研究所%索尼%东芝%富士通等具有较强科技研发能力的大企业和研究所,政府营造环境鼓励企业创新,每年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占日本R&D经费的90%左右$由于企业是创新的主导力量,可随时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展创新研发,带动以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发展机制,更好的实现创新直接转化$
二是把握产业链上游优势及核心技术创新$东京湾区研发机构一直延续着提高关键技术%工艺的能力,牢牢把握着产业链上游优势及核心技术创新$以半导体产业为例,20世纪90年代日本企业曾占据了全球十大半导体公司中的六席,总体市场份额达到49%,2017年,十大半导体公司日本企业仅有东芝一家,其占有率降至7%$但半导体产业上游,日本企业仍手握稳固的优势,4家日本厂商进入2016年全球十大半导体设备厂商之列,产业上游领域产品附加值较高%技术密集,东京湾区制造业已进入追求“控心化”
发展战略
发展阶段。
三是形成了强大的创新生态体系。除了拥有一大批全球创新力企业外,东京湾区还形成了强大的创新生态体系。东京湾区拥有世界500强企业38家,占世界500强企业总数的7.6%o2017年东京湾区的核心城市一东京,位居全球区域创新水平第一位,聚集了全日本大学的1/5、民间研究机构的1/4、顶级技术型企业的1/2,聚集了日本几乎所有的大型跨国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金融机构总部。各类高端平台资源聚集东京湾区,共同构成了开放的创新生态体系,并使创新绩效外溢全日本乃至全球!
二、国内科技创新要素合作实践经验借鉴
水芝澳价格
我国跨区域科技创新合作起步较晚,但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经过多年的区域合作,在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在构建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协同的体制机制、创新科研合作模式、建立跨区域创新战略联盟、推进科技资源和科研平台的共建共享、促进产学研合作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探索。
(一)长三角地区
长三角地区位于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包括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共26个城市,总面积21.17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面积的2.2%。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科技创新要素市场一体化起步较早、成效明显的地区。
一是政府引导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合作全方位推进。2003年上海、江苏、浙江签订我国首个省级政府间共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协议《关于沪苏浙共同推进长三角创新体系建设协议书》,确立了“长三角创新体系建设的联席会议”制度,推动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专项资金设立。2016年长三角一市三省签订《关于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协同创新网络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促进区域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积极推进协同创新网络建设,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共建创新服务联盟,营造创新发展良好生态。2018年长三角提出率先构建我国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共建内聚外合的创新网络,持续推进科技联合攻关和资源开放共享。
二是产学研合作深度不断拓展,创新要素逐步向企业集聚。20世纪80年代,长三角就开创了上海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周末到江浙企业开展技术服务的“星期天工程师”产学研模式*现在长三角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日趋紧密,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联盟,企业把研发中心建在高校科研院所,高校在长三角建立科技园,将产学研合作提高到更高层次*长期以来长三角地区强大的企业创新投入能力和雄厚的产业基础引人注目,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远超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长三角企业研发经费达4849.08亿元,占长三角研发经费的比重高达81.38%,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的486.43亿元和70.58%*长三角地区技术交易市场发达、技术交易机构众多,技术交易活跃,企业技术输出和技术吸纳持续走高,双向交易额均位居首位。
曹华恩
三是加大公共资源整合力度,搭建创新资源共享平台。从2007年长三角建设区域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协作网开始,长三角已经建成大型科学实验仪器、科技文献、专业服务资源条件保障、技术转移系统等五个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加大,科技资源共享区建设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共建共享成为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特征o长三角地区科技合作交流活动频繁,目前已经固定形成了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上海-浙江嘉善科技对接交流活动、长江经济带科技资源共享论坛、浦江创新论坛、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区域创新政策论坛、长三角科技论坛等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平
台,为区域创新协同营造了良好氛围。
(二)京津冀地区
京津冀是中国的“首都经济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保定%廊坊等11个地级市以及定州和辛集2个省直管市,总面积18.2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区。自2014年京津冀一体化开启后,京津冀科技创新合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国家战略引导,形成协同创新长效机制。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京津冀创新驱动发展指导意见》《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京津冀系统全面推进创新改革试验方案》等政策及规划积极推动京津冀创新驱动,京津冀成为我国唯一的跨省级行政区域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为京津冀创新协同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和关键支撑。在国家政策基础上,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签署《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战略研究和基础研究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和完善区域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着力搭建协同创新战略研究平台和基础研究交流平台,共同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高地。
二是形成资源共享%分工明确%高效衔接的协调创新模式。京津冀地区已经形成了“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特协同创新模式。构建了京津冀开发区创新发展联盟%京津冀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多个全方位协同创新组织,推进三地产业转型升级和对接合作。充分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领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以构建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为引领,以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河北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河北张承生态功能区4个战略功能区以及若干产业项目
承接地,构建要素集聚%资源共享%产业链上下游高效衔接%互利共赢的园区链。2017年河北省与京津合作共建科技园区55个%创新基地65个%创新平台160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76个,引进转化科技项目570项,吸引落户京津高科技企业1400余家。
三是完善跨区域人才服务网络,增强科技人才吸引力。京津冀积极促进人才交流和联合培养,努力构建跨区域人才服务网络,实现区域内人才支持政策相互衔接,推动京津冀高端人才吸引政策交叉覆盖,入选人才和团队可在京津冀三地工作和创业,共同促进高端人才聚集。促进京津冀人才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共同建设京津冀高级专家数据库,搭建高层次人才资源交流共享平台,支持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社会组织举办区域性研讨会%论坛%人才招聘等活动促进区域人才互动交流。
(三)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等九市组成,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已达7000万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在政府和各类民间力量的推动下,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取得显著成效,正合作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是由点及面%循序渐进,创新协同不断深入。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因香港的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成果产业化本地转化渠道不畅,创新链条无法实现闭环,而深圳缺乏基础研究,产业更新需求强烈,深港两地创新优势和短板互补性强,产业研究机构创新合作自发形成。2007年后两地签署《关于
“深港创新圈”的合作协议》,联合发布《深港创新圈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随着8个创新基地%12个服务平台%4个重大专项完成建设,两地科技研发领域合作越来越密切,2010年后,深圳前海%落马洲河套地区成为深港创新合作重要平台。2017年后,粤港澳大湾区提出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二是聚集多方智力,努力搭建高端创新资源
发展战略
蔡依林豪宅曝光
共享平台。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联盟成立,联合粤港澳大湾区92个城市致力于集合创新要素,搭建粤港澳创新资源广泛参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创新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大湾区科技团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发挥组织和人才优势,集合治理成果协同创新!连续两年实现联合征集、联合资助科技创新项目,支持广东省创新主体联合澳门合作伙伴开展联合技术研发、技术转移及产业化合作,支持港澳机构以拥有知识产权、目标市场明确、产业化前景良好的技术成果为基础,与广东省创新主体合作,开展以产业化为目标的研究开发,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或新服务。为提咼区域基础创新能力,优化科研合作模式,粤港澳已组建20 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
三是科技金融引领区域科创要素创新协同发展。在共建金融科技湾区的进程中,粤港澳大力完善科技金融产业链和生态链,2019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成立,围绕“创、服、投、贷、融”五方面开展业务,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主要内容打造大湾区领先的一站式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粤港澳以科技金融服务产业的集聚,提升前沿科技研发能力和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各城市根据资源禀赋分工协同。深圳重点打造深港风投创投与科技创新合作中心,广州重点建设穗港科技信贷创新合作平台及绿金融合作平台,香港扩大国际合作并提升湾区科技金融创新的跨境合作水平及国际影响力建设国际合作创新极,澳门结合其产业结构发展特科技金融,打造湾区的特科技金融平台。
三、经验启示
通过对国际国内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经验总结,要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要素市场一体化发展,需要实现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共建共享,全方位实现高素质人才、研发平台、创新企业、科技金融等在区域内的高质量集聚与高效率配置。
(一)重视创新协同制度设计黄琪珊
加强制度设计是深化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的催化剂,各区域在促进科技创新协同初期都由政府或政府与智库、民间组织合作加强协同联动,营造积极的创新合作环境。政府层面积极推进创新协同和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努力破除制度瓶颈,消除要素流通障碍,制定推动创新协同的专项规划、行动计划、指导意见、试点方案等,如旧金山湾区成立“联合政策委员会”和“湾区区域合作”跨界协调机构,粤港澳发布《深港创新圈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政府鼓励民间智力组
织、智囊机构成立协会、联盟推动社会层面的科技资源共享,如京津冀地区成立产业技术联盟,长三角地区推动成立长江经济带科技资源共享论坛、浦江创新论坛、区域创新政策论坛。
(二)比较优势推动科技要素在不同城市形成空间有序分布
区域整体科技创新实力的提高,依赖于一批创新要素资源高度集聚、创新效率高的大中城市,必须首先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创新要素空间配置中的核心枢纽作用,促进创新资源的高质量聚集。在区域各级节点城市内部,促进创新资源在空间上的科学性配置,增大创新要素资源的集聚密度,大力推进依靠科技创新的“微中心”建设。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加大创新廊带的培育与建设,实现创新资源与创新主体在不同尺度上的合理布局。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早期,香港是区域创新中心,广州、深圳是承接创新进行产业化的区域,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广州、深圳、澳门的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区域整体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咼,201(年后提出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三)具有较高水平创新策源地的核心城市
国内外区域创新合作成功的区域都培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