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研究⼁新冠疫情影响下的⽂化及其应对
新冠疫情已横扫了每⼀个⼤洲,各国各地政府都实⾏了前所未有的⼴泛性流动性限制,128个国家现在已经完全关闭了其⽂化机构。联合国教科⽂组织在中⽂⽹站发表⽂章,“新冠疫情来袭,很多⼈渴望从⽂化中得到慰藉,克服社交孤⽴。与此同时,疫情亦重创了⽂化领域。”
⽂化是⼈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种社会现象,是⼈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是⼀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其中既包括世界观,⼈⽣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包括⾃然科学和技术,语⾔和⽂字等⾮意识形态的部分。⼏乎每个国家,就社会和经济影响⽽⾔,⽂化⽣活都以某种⽅式受到了打击,数以万计的⼈们把⽂化作为获得慰藉、幸福和联系的源泉被截断了。
1
新冠疫情对世界⽂化遗产的影响
1
新冠疫情对⽂化遗产的影响
蒋昀霖由于受到疫情影响,全球89%国家的世界遗产地已经部分或完全禁⽌对游客开放。由于⽂化机构,考古遗址和遗产遗址的关闭,世界遗产地遗址地空⽆⼀⼈,没⼈参观;许多重⼤节⽇的相关活动和仪式被取消或推迟,⽆法使⽤⽂化遗产及有纪念意义的空间和地⽅开展⽂化活动;因疫情限制,社区⽂化实践活动暂停了,⼈们⽆法聚集在⼀起分享和享受⽂化的诸多⽅⾯,⽽⽂化对于社区⽣活⾄关重要。
这导致有关世界各地⽂化财产和遗址的不安全状况增加的报道,特别是在经历冲突或冲突后的国家,⼤流⾏病加剧了本已脆弱的安全局势,加重了对⽂化遗产地的打劫和⾃然遗产地的偷猎风险;关闭严重依赖旅游业以维持其预算的⽂化遗产地会使其长期管理和⼯作条件更加不稳定,进⽽对遗产保护产⽣不利影响……⽂化旅游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徽州建筑新冠疫情对于全世界各地⽂化的社会影响、经济影响和政治影响⼗分明显。它影响了⼈们的⽂化基本权利,破坏了艺术家的社会权利和专业⼈⼠的创造⼒,艺术家不能够沟通,许多冀望藉此获得资⾦⽀持的艺术家也受到影响;世界各地的⽂化遗产实践和相关活动中断,导致许多⼈的社会和⽂化⽣活受到破坏,还导致许多⽂化遗产传承者和从业者的收⼊下降;⽂化机构包括博物馆、剧院和电影院等的关闭,对艺术家、创意产业和保护带来了资⾦上的困扰;地⽅社区及⽂化⾏业从业者也正⾯临着⽣计上的巨⼤挑战,从事表演艺术和传统⼿⼯艺的⼈受到的打击尤其严重,获取订单和原材料⽅⾯⾯临困难,⽣计受到了影响。新冠疫情暴露了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些结构性脆弱性和不平等现象。在国家内部,这⼀⼤流⾏进⼀步表明了弱势体尤其是妇⼥,⼟著⼈民,移民和难民所⾯临的不平等现象。
但是⽂化也成为世界凝聚⼈⼼、表达官话度过疫情的最为重要的精神动⼒和⼯具。疫情期间意⼤利著名盲⼈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在⽶兰⼤教堂前吟唱福⾳歌曲引⼈流泪⼀样,有感染⼒的⽂化⼀定是⼈们⼼之所向且⿎舞⼈⼼的。民俗学家玛丽贝尔·阿尔⽡雷斯在《⼤流⾏病时代的民俗⽣活》说“ 当灾难或其他对⽇常⽣活造成重⼤破坏的情况发⽣时,⼈们通常还能‘有质量地⽣活’。正如伊朗⼈质危机期间绑在树上的黄丝带,柏林墙倒塌前的涂鸦,⼈类通过千奇百怪的⽅式和地点来寻意义。”在新冠疫情期间,斯⾥兰卡的传统⽊偶戏在讲述隔离和社会疏离的故事;塞内加尔守护秩序与正义的神话⼈物堪库朗则从晚上8点到黎明⼀直在街道上游⾏,监督各村庄实施宵禁。
柏林墙涂鸦
疫情使得民众对⽂化的需求空前强烈。从哥伦⽐亚到委内瑞拉、从克罗地亚到意⼤利,许多圣周庆祝活动虽然在具体形式上做出了调整,但2020年仍在进⾏;在格鲁吉亚,传统的节⽇盛宴以⽹络形式继续举⾏,⼈们将摆放着传统⾷物和饮料的桌⼦摆在计算机屏幕前,通过视频相互敬酒;印度拉贾斯坦邦民歌歌⼿通过Facebook组织现场表演,从⽽与其他艺术家保持团结,继续相互激发灵感;从⽛买加到黎巴嫩,烹饪传统和⼿⼯艺等诸多传统⽂化习俗都在隔离之下重获重视;⽗母们按照祖辈传承的菜谱与孩⼦们⼀起烹饪,并在线分享他们制作的美⾷。摩洛哥阿特拉斯⼭脉的柏柏尔⼈社区在传唱关于疫情的诗句;⽂化使⼈们坚韧,带给⼈类希望;提醒着⼈们,⼈类并不孤独。
2
新冠疫情对博物馆的影响
根据国际博物馆理事会(ICOM)的调查,全球因COVID-19⼤流⾏⽽关闭的估计60,000家博物馆中有95%被关闭。为收集有关持续的COVID-19爆发如何对⽂化部门产⽣的短期和长期影响信息,ICOM发起了⼀项全球调查,分析全球疫情封锁对于博物馆的影响。调查涵盖5个主题:博物馆和⼯作⼈员,预期的经济影响,数字资源和通信,博物馆的安全性和馆藏保护,⾃由职业的博物馆专业⼈员。报告分析了2020年4⽉7⽇⾄5⽉7⽇在五⼤洲107个国家/地区中近1600家博物馆和博物馆专业⼈⼠的反馈。94.7%的受访者表⽰,在封锁期间,许多博物馆加强了其数字展览活动,其数字通信活动⾄少增加了15%;⼀半的受访者声称博物馆在封锁之前已在社交媒体上占有⼀席之地或在线共享其藏品,⽽超⼀半的博物馆社交媒体活动增加。
线上博物馆
⼤多数博物馆专业⼈员都是在家⼯作的:在84%的博物馆中,绝⼤多数员⼯在停摆期间都在远程⼯作。博物馆员⼯的就业情况似乎相对稳定,只有6%的临时合同未续签或已终⽌;但⾃由职业的博物馆⼯作⼈员的情况糟糕:16.1%的受访者已被暂时解雇,⽽22.6%的⼈没有续签合同;⾃由职业者相对脆弱,56.4%的受访者由于疫情将不得不中⽌的⼯资⽀付;39.4%的受访者的公司将不得不减少员⼯
15路公交车路线数量。同样,由于新冠疫情⼤流⾏,全球⼏乎所有博物馆都不得不减少活动:将近三分之⼀将缩减规模,⽽⼗分之⼀以上的博物馆可能被迫永久关闭。在博物馆计划⽅⾯,有82.6%的受访者预计会减少,⽽有29.8%的受访者预计会缩减相关部门的⼈数。最后,有12.8%的参与者担⼼他们的博物馆可能会关闭。
博物馆关闭特别影响博物馆⽂化脆弱的地区:在⾮洲,亚洲和阿拉伯国家中,分别有24%,27%和39%的⼈担⼼博物馆会关闭,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海地区只有12%,在北美为10%,在欧洲为8%。总的来说,博物馆的⽂物安全和保护⼯作在整个封锁期间都在继续:约80%的受访者表⽰,为应对现场⼯作⼈员的短缺,维持或增加了安全和保护措施。但是,在⾮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海,⼏乎有20%的受访者认为这些措施不够充分。
总之,新冠疫情全球⼤流⾏破坏了全世界博物馆的活动,威胁了博物馆的财务状况和成千上万博物馆专业⼈⼠的⽣存⽣计。与其同时,关闭博物馆给居民接触⽂化造成了困难和阻碍,对⽂化传播和获取构成了巨⼤的挑战。尽管世界各地的许多博物馆已经能够通过虚拟展览虚拟旅⾏等在线解决⽅案进⾏调整,或者通过社交媒体挑战来吸引公众,但由于能⼒有限或数字化技术⽔平,数字化并⾮对全球所有博物馆都是可⾏的。
2
疫情对于中国⽂化遗产的影响
1
对于⽂化遗产的影响关于黄河的诗句古诗
2020年上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疫情会对⽂化产业产⽣直接冲击。其中,严重依赖于⼈员集聚的⽂化旅游业、演艺业、电影业、节庆会展业、体育休闲业等遭受的冲击最为严重。我国在初期采取了严格的管制措施防控疫情,全国经济和⽂化活动受到限制,因疫情导致春节庙会、元宵节灯会、清明节祭扫等节⽇⽂化活动取消。表演艺术以及传统⼿⼯艺类的⾮遗传承⼈和从业者因订单和原材料获取渠道的中断,⾯临困境。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化遗产被赋予了缓解个⼈负⾯情绪、维护家庭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弘扬传统⽂化等多重意义和价值,承载着更多的⽂化价值语义和社会功能。⽂化遗产具有天然的活⼒,在⾯对危机时拥有⼀定的适应和发展能⼒;在线平台如⾬后春笋般涌现,提供了传播和传承⾮物质⽂化遗产有关知识的新⽅法;社交⽹络在帮助⼈们实现隔离的同时保持联系⽅⾯发挥着重要作⽤。居家隔离增加了在家庭环境中传承⾮物质⽂化遗产的机会。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突出了紧急状态下⽂化遗产的脆弱性,但同样也为⽂化遗产提供复兴或创造性的语境,迫使⼈们重拾传统⽂化。⽂化遗产并没有因为疫情⽽中断或停滞,相反,民众对于作为传统⽂化的⽂化遗产的需要转换了新的形式,继
续为我们在建⽴社会连接、提供体归属感和摆脱困境的⾝⼼慰藉等⽅⾯发挥积极作⽤。上海 经济适用房
疫情期间⼈们更多的时间是待在家⾥,诸如烹饪、传统⼿⼯艺等⽂化传统都被重新“点燃”;学校也通过⽹课教授,⾮遗⼿⼯课,使得优秀的⽂虎阿遗产资源成功转化为教育资源;⾮遗传承选择通过⾃主学习和主播培训的⽅式,把在线讲解⾮遗⽂化知识、录制⾮遗技艺⽹课、直播营销等搬进了直播间。既传播了传统⽂化,⼜丰富了众特殊时期的精神⽂化⽣活。疫情倒逼民间⼿艺⼈由线下门店转战线上平台,通过在线表演、录制⽹课、互动授课、直播带货等⽅式,⼿⼯艺品⼀下“秒光”,增加了收⼊,丰富了众的精神⽂化⽣活。
疫情使⽂化遗产的许多要素正在发⽣变化,以⽀持和强化公共卫⽣措施。作为民间宝贵的抗疫资源正发挥着积极作⽤:我国针灸、艾灸等传统医疗⼿段在⼈们的隔离⽣活中发挥了养⽣调理、⾝⼼调解的辅助疗效,艺术家正在使⽤传统设计和⼯艺制作⼝罩;疫情期间重学⼿艺、剧种、太极拳、⼝技、围棋、象棋、花毽等传统体育游艺项⽬,对平时⽣活的突破和尝新。通过⽇常⽣活仪式化,如出⽣礼、成⼈礼、葬礼、婚礼、⽣育礼等仪式,帮助⼈类应对过渡。⽂化遗产带来希望,⽹络化⽂化遗产呈现出数字化时代的特点,并通过数字媒介使得⽂化遗产在海内外传播。
2
对于博物馆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各⼤博物馆推出“云展览”。推动传统展览资源数字化、“云展览”知识⽣产与传播等⼯作,扩⼤博物馆展览的传播⼒和影响⼒;“云展览”便捷安全性凸显,服务不打烊、展览不落幕、精彩不打折。博物馆发挥优势禀赋,迎来变⾰,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化产品。⾯对公众需求以及数字⽹络、融媒体传播等技术的不断赋能,摆脱时空局限增益展览效能,⽣产传播反馈全链互动,融合创新线上线下服务,推动⽂物价值更好转化。
全国博物馆加强疫情防控,加⼤线上传播。严格按照中央和本地区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有序组织“博物馆和⽂物宣传”相关活动。减少⼈员聚集,采取线上线下结合⽅式,加强数字化展⽰和⽹络化传播,保障⽂物安全和⼈员健康。发挥联动效应,形成宣传合⼒。统筹协调、央地联动,形成主场城市活动和各地活动精彩纷呈的博物馆和⽂物活动。尽管新冠疫情突显了博物馆的困境,但这种情况也可以为博物馆的云展览和⽂物的展览提供振兴和创造的环境,让被忽视的⽂化和⽂物再次进⼊我们的视野,甚⾄孕育出新的内容。
博物馆突破传统展览数字化采集,实现“云展览”知识⽣产与呈现、知识获取与按需传播、个性化定制与交互式体验等;推动博物馆与融媒体平台、信息技术企业合作,推动博物馆资源开放共享,共同建设“云展览”体系;通过整合⽹友、专家、媒体等反馈渠道,建⽴不同层次和性质的“云展览”评价体系和推⼴矩阵,加⼤推⼴普及,引导业态良性发展。围
绕“⽂化和⾃然遗产⽇”的开展活动,以各⼤⽹络平台为主要传播媒介,让民众深度领略⾮遗的传统魅⼒。
3文强女明星
措施和展望
教科⽂组织总⼲事阿祖莱表⽰:“ 新冠疫情危机的全球性特质要求国际社会进⼀步加强国际合作和政府间对话。”联合国教科⽂组织组织了“漫谈坚韧艺术”全球的线上讨论,讨论主题是“艺术家和创造⼒如何战胜危机”,商议如何在新冠疫情期间及以后更好地⽀持艺术家和⽂化机构,并维系每个个体与遗产和⽂化的关联;同时发起“分享我们的遗产”全球社交媒体运动,希望以⽂化遗产为焦点,提⾼遗产和教育的可获取性,并强调在这场公共卫⽣危机结束后,持续开展“分享⽂化”和“分享我们的遗产”运动,保护世界遗产地和促进可持续旅游业。
联合国教科⽂组织教科⽂组织建⽴⽹络平台以分享和交流疫情背景下的活态遗产相关经验,既包括疫情对遗产的影响,也涉及社区通过活态遗产增强社会韧性和活⼒的多样化⽅式;通过其⽹站线上地图和社交媒体提供最新信息,通报新冠疫情对世界遗产地的影响和应对举措,分享世界遗产地管理者提供的第⼀⼿资料;世界各地的⼉童也将被邀请分享他们关于世界遗产地的绘画。⽆论是当前还是危机过后,教科⽂组织都将尽全⼒⽀持⽂化,保护我们的⽂化遗产,赋能艺术家和创作者。
⽽国际博物馆理事会对新冠疫情作出了紧急反应,迅速调整了其⼯作,以更好地应对其⽹络的困难。在合作伙伴组织的⽀持和国际委员会的专业知识的⽀持下,起草了有关如何处理强制关闭的建议,并代表博物馆提倡,呼吁政策和决策者紧急分配救济⾦,以协助博物馆及其馆藏。我国的博物馆借助互联⽹技术发展的东风,统筹已建成的国家⽂物资源数据库、⽂物编码和数据管理系统,以及各地博物馆的数据信息,整合建⽴起全国性的博物馆数字化体系。
世界旅游组织正与各国际机构、国家政府以及私营部门密切合作,及时和负责任地为恢复旅游业提供⽀持。许多博物馆,美术馆,历史遗迹和⽂化场所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再次开放。
6⽉第⼀周估计有46%的国家开放或部分开放了其世界遗产。6⽉2⽇,东京国⽴博物馆、京都国⽴博物馆和奈良国⽴博物馆均将以预约制逐步开放。在中⽇韩和德国⼀些博物馆率先恢复开放后,越来越多的艺术机构在因新冠疫情长期关闭之后,宣布重开计划。近⽇,欧洲各国的博物馆与美术馆相继开放,⼤英博物馆的“历史城市旅游攻略”将旅⾏者带到公元1世纪的罗马,罗马奎迪纳莱宫将于6⽉2重启因疫情被迫中断的拉斐尔⼤展,乌菲兹美术馆(Uffizi)将于6⽉3⽇开放。为了安全考虑,开放后的观众数量受限,且⼤多来⾃本地,游客不被⿎励前往参观。⽆论如何,给⼈类带来希望和慰藉的⽂化,作为⼈类⽂明之光在疫情之后将迎来更多的璀璨。
慰藉的⽂化,作为⼈类⽂明之光在疫情之后将迎来更多的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