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妮,王姣姣书信格式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洛阳471000)
[作者简介]赵丹妮,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生命教育与安全教育。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区域性小学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JSJYYB-042)。
王姣姣,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银行贷款利率[摘要]2020年初,全球公共卫生事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 OVID-19)疫情突然爆发,蔓延全球,危及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这不仅仅考验着医疗卫生行业,对于教育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让人们重新审视生命教育的意义。电影作为符号的表达,追求的终极目的是“符号的意义”,即指向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这就是电影与生命教育的共同追求。本文以符号为桥梁,联结电影与现实的生命教育,以“符号自我”实现身心灵的全人教育,以《卡桑德拉大私家车年限
桥》电影符号解析电影中的生命教育,感知电影在疫情下生命教育的意义与价值,以及电影教育在后疫情时代生命教育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电影符号;生命教育;视觉艺术
含反义词的词语现代教育科学Mod ern Education Science
理论研究一、新冠疫情下儿童生命教育之深思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面临的重大威胁主要有两个:一是大规模战争,尤其是核武器战争;二是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烈性传染病。而后者的破坏力与影响力远大于前者。
[1]
面对突发性公共
事件,在做好防控的同时,更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它对人类的影响。毫无疑问,有效的措施之一是做好生命教育工作。在这次疫情中,全国上下响应国家号召在家待命,学生体度过了一个特殊的超长假期。而这次疫情也使教育工作者“把灾难变教材”,借由疫情反思应该如何上好疫情下的生命教育课。
早在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就将“生命教育”写入其中,把生命教育与“五育”提至同等重要的地位。生命教育的核心
是身心灵统一的“全人教育”,生命教育的课程实施形式多样,主要有专设课程、渗透式课程与专题式课程三种形式。专设课程要求有专门的课程体系、专业的教师与教育人员等,要求较高;渗透式课程相对灵活且内容丰富,教育者可以将生命教育内容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将生命教育“润物无声”地融于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专题式课程利用多种形式,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来体验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近年来,已经有多所学校参与生命教育课程实验,如唐山市光明实验小学参与北京生命教育科普促进会团队开展的为期十年之久的生命教育实验。该学校坚持“走进学生心灵,呵护学生成长”的核心育人理念,通过个性的生命教育实践课程,进行生命成长教育,取得了良好教育效果。喀什市第二十八中学在疫情之后积极开展“尊重生
———电影《卡桑德拉大桥》的生命教育启示
命,和植物做朋友”生命教育主题活动,使学生理解生命的真谛。
二、灾难电影中艺术符号在儿童教育中的生命教化
在进行生命教育时,教育者的实施方法与形式多种多样。电影是一种符号,具有促进认知、深化所需
的所有特征,而认知是一种媒介化,它是通过符号将思维和现实连接起来。[2]电影教育则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种教育途径,因为生命意蕴是电影文化价值中重要的一部分,有关生命的电影题材是电影的永恒主题,本身就具有人文主义关怀和人性特质。法国当代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立足电影来揭示其本有的教育效果,形成了“影像教学法”的思想,认为电影影像或者说电影本身具有的一种毋庸置疑的教育效应:电影用它的创造性效果,在影响、教育、塑造着观众。[3]
在皮尔斯的理论中,“宇宙充满了符号”,而“人本身就是符号”,所以最终指向人的意义与价值,可以引申为追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就是电影与生命教育的共同追求。从生命教育角度也可看出,生命教育的“全人”理念,即生命个体的身心灵的统整与实现,有赖于从“自我”的意义与价值出发,探讨人与己、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透过灾难电影的“复现”真实“还原”,除了叙事的呈现,更重要的是通过电影符号的“终极解释项”感悟生命之意义。
电影是符号,而符号通过意义意向性地延伸,可以超越事实性世界。电影“再现”或“还原”世界的事物,通过符号本身与对象之间产生各自的解释相关系,即三元符号理论的核心,它认为三项式关系是唯一的认知关系并且是构建所有进一步关系所需的最高项式。[4]那么,通过符号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可将符号分为以下几种:像似符、指示符、规约符。像似符是该符号与对象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指示符是该符号与对象之间具有一定的指向关系,两者能够产生关联;而规约符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与对象之间能够建立起一定的联系,也是电影符号中意义的产生与建构的重要因素,规约符正是本文重
点进行分析的电影符号。在意义的产生过程中,符号始终在符号主体、符号对象之间起着联结作用,使意义的双向给予可以形成。[5]电影,尤其是灾难片,首先是对发生在真实世界的灾难进行“再现”,电影本身与现实事物有高度的相似性;其次是观众可以在观看时通过呈现的“符号”意义关联到相关的事物,最终观众并不只是要“重温”现实发生的事物,而是经由观影,电影表达出社会约定俗成的价值认同,从而影响并重构观影人的生命活动与意义。
电影艺术是主动与被动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结合。观影人作为“电影符号”的接收者,通过丰富的心理活动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情感及艺术修养来丰富和扩展电影中的艺术形象,主动参与使自己对于电影的表达体会更加深刻。[6]正是由于观影人对于电影的“认同感”,在理解电影人物故事的同时,建构自己的生命观念,进而影响自身的生命活动。
三、《卡桑德拉大桥》电影中艺术符号之生命教育体现
电影艺术亦称“第七艺术”,将所有艺术形式融于镜头之中来表达意义,观众通过“视觉暂留”感受艺术之美,实现电影的审美价值的同时,也具有其不可忽视的生命教育价值。尤其是新冠疫情时期,对儿童的生命教育更为重要,如何让儿童科学理解生命,又怎样去阐释在疫情中逝去的生命,灾难影视题材则是一个绝佳的教育资源与途径。
电影种类纷繁复杂,题材多种多样,电影之奥秘乃在于能够借由其影像表现出现实世界之丰富,[7]通
过电影语言进行信息传达、情感表达与思想交流,使观众认识、再现和重构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新冠疫情不禁让灾难片成为了有力的生命教育资源,而影片《卡桑德拉大桥》则是传染病灾难片中的经典影片,至今仍有较大的教育意义。
电影语言直观鲜明且富有强烈的感染力,通过声音、构图、摄影等电影技术手段的处理,使独立形态的空间艺术和谐地融为一体,从而在向大众传播传情达意的基础之上还原真实世界,教化心灵,使观众体悟生命的涵义。
《卡桑德拉大桥》电影是1976年的一部经典传染病影片,也是病毒传染电影类型的开山之作,之后的《极度恐慌》《流感》《釜山行》等电影都有受到其模式的影响。本影片讲述了一个因逃亡将病毒带到列车之上,上级命令将其摧毁,乘客奋力自救的故事。传染病影片一方面呈现出病毒的无情与对生命安全的巨大威胁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性的善恶美丑。深思一个生命的整个历程,人是向死而生的,传染病是对社会体系与人性善恶
的严峻考验,影片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将人性放大剖析,从而呼唤对生命可贵的教育意识。
通过电影的构图、声音和摄影技术,以电影符号的艺术特征来分析影片。
首先,分析电影开头的恐袭分子袭击世卫大楼并携带病毒逃亡的情节。电影整体以暗黄调进行呈现,
渲染出了无生机的事件发生氛围,突出本影片的生命悲剧主题。影片开头以全知视角呈现城市在灾难前的平静之态,以特写镜头展现生活美好的象征——
—喷泉等事物,交代出灾难发生城市一片繁荣的景象,通过景别推近跟着特写车辆聚焦至世卫组织,隐喻灾难的来临;以2分20秒的急促而又低沉的交响乐作为两名袭击国际卫生组织大楼并逃亡的背景音乐,用声音叙事讲述出紧张又危险的事件起因,使观影者心理感知跟随音乐而起伏。在一名恐袭分子逃往火车上的时候,摄影采用跟镜头的方式,使观众以恐袭分子视角感受当时他急切逃命求生的心理活动。而在麦肯锡长官的场景之中,影片较多地采用纵深式构图和中心式构图聚焦于人物,来说明人物角的较高权利与权威性。
在这个片段中,影片以呈现现实生活场景的像似符来复现和还原事件本身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由于与生活场景的相似性,观影者很容易“参与”进去,并且以独特的摄影处理技术,观众会随着电影和音乐进入情节之中。
其次,分析携带病毒的逃亡者,并将列车部分乘客感染威胁整个欧洲,上校与医生对于感染者救与不救的行为矛盾斗争的情节。在这一情节中,影片以蒙太奇手法处理每个镜头,剪辑同一时空麦肯锡上校、医生、火车上还未知危险来临的乘客的特写镜头形成鲜明的对比,一边是生命的“操控者”,而另一边是人生百态;当火车列车长接到通知,成为第一个知情者并操作火车转换轨道驶向卡桑德拉大桥
(卡桑德拉是古希腊能够预言悲剧但不能改变事实的神话人物),实际是改变了整个列车乘客的生命轨迹,影片以40秒的强烈节奏的音乐铺垫乘客的命运,此时还未知情的乘客依然悠然享受这趟列车之旅。当列车上的张伯伦医生、国际刑警和其他乘客得知之后,这个封闭环境的传染空间显然气氛突然紧张起来,人人自危,即使能够被救治,但上校依然决定炸毁火车,麦肯锡上校与斯屈德纳女医生意见相左,最终乘客的命运只能通过自救才能改变,当上级要在卡桑德拉大桥炸毁火车,大家不分角身份一起联手拯救列车。影片在列车发出通知时采用前进式蒙太奇句子,由列车外警戒全景到张伯伦医生近景与特写镜头,由核心人物的动作申请叙述,展现了列车人员的心理环境,也展现出人性的脆弱与生命的宝贵。
这个片段中呈现的是影片的核心矛盾,人性与利益的斗争,生命权利的选择与为生而付出无限代价的崇高精神。电影中的画面符号与声音符号在与观影者进行思想交流,观影者在感受本片段时,不仅只是影像画面的视觉与听觉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对自我感知与心理理解的意义建构。生命的成长应该是自我的、自然的,而在影片中却被掌握在他人手中,那么当我们是其中一员时,又是怎样的呢?显然,观影者在观影中甚至观影之后都会对影片中的生命进行自我理解与重构。
最后,分析列车乘客团结奋力自救,最终部分人生还的情节。当列车上的乘客被检疫人员筛选时,张伯伦医生提出有救治方法,但上校依然要毁掉列车和一条条生命,只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对众生命的漠视态度令人唏嘘。
电影的优点在于关注到了每个生命。在这个片段中,一名小女孩似乎是这场人性丑恶的揭露者,善意的列车刑警为保护小女孩而死,然而无情的将士依然高举冷,威胁并杀死一个个生命。电影呈现2分47秒其中一名乘客扒车逃跑的镜头,隐喻所有乘客的内心想法——
—逃离这个死亡列车,但终究没能生还。最终,依靠老犹太人牺牲自己的爆炸,终于将列车分为两段,前一段开上了卡桑德拉大桥,连车带桥坠毁,所有乘客死于非命,后一段上的乘客死里逃生,保住了性命。最后,影片呈现麦肯锡上校与一生的一段对话,上校威胁隐藏真相,镜头特写上校呈现的面部无情又漠然的表情,也为这个悲剧画上了句点。
整部影片并未采用高超的技术手段,而是用和谐统一的暗调为影片铺垫悲剧彩,通过普通乘客、医生与上校的对比,凸显人性的善恶美丑与生命至上的精神品质,在灾难面前,考验更多的是人心。电影以生动鲜活而现实的画面呈现出了生命的真谛。
四、影视生命教育之启示
基础教育阶段的生命教育旨在引领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最终促进学生生命健康与心理的和谐发展。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人们对于电影
(下转第113页)
呈现的艺术符号的感知始终包含着符号冲突,在符号冲突刺激我们去创造一个新符号、新信念、新行为模式和新习惯的同时,符号冲突及新符号的建构激发了人们的情感,从而产生美学的体验和快感。
[8]
电影本身就具有叙事功能、教育功能与审美功能,
为生命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值得深入挖掘与利用,那些无法用言语去表达的生命意义,便可以借助电影这门叙事艺术来诉说生命的真谛,让学生在电影中畅游人生,体悟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胡继飞,许少敏.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对学校生命教育的思考[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40):8-15.
[2][4]Johannes Ehrat,文一茗.《电影符号学:皮尔斯与电影美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12):17,64.
[3]徐辉.置之死地而促生—吉尔·德勒兹的“影像教学法”思想及其启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1(38):139-144.
[5]彭佳.从符号与意义的关系出发讨论符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2):41-47.
[6]文丽萍.影视鉴赏与生命教化———基于影视鉴赏的生命教育[J].电影评介,2012(20):70-74.
[7]刘玉婧.浅谈电影符号学在影片表达上的应用[J].今传媒,2016(3):92-93.
[8]颜青.皮尔斯符号过程中不明推论的美学维度与艺术表达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2010(36):154-158.
(上接第5页)
种评价手段的灵活应用,评改过使学生的习作更加出,常常会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语句。在教师和学生们的赞赏、激励中,让学生激发习作的潜能,爱上习作,获得成就感。在学生间的互改、互评过程中出习作中的优点与不足,提出合理的意见,能激发学生主动修改习作的欲望,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六)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激发其习作的欲望激发习作兴趣,营造愉快的习作氛围,是提高习作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叶圣陶说:
“学习是学
高胜美简介
生自己的事,不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都学不好的。”因此,必须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如,课前观看与习作有关的视频让学生交流收获;课堂上朗读学生的优秀习作,让学生有成就感;点评学生习作时要放大欣赏,夸大习作中的亮点;要暗中帮助学生修改习作作品,向其他班级推荐学生的优秀习作作品;还要鼓励学生投稿,组织学生参加作文竞赛;发现学生的优秀习作就推荐到校刊上发表;获
奖证书在全校师生面前颁发。如此,学生就会变得越来越自信,习作热情也越来越高涨,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习作的愿望,点燃了学生们习作的火焰。
关于黄河的俗语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实践,学生的习作有了质的飞跃。学生们已从“怕写”向“要写”
“乐写”
迈进;不只是学生,就连教师们也都对习作教学越来越感兴趣了。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不足与思考
1.“初中汉语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时应灵活
运用,时间安排不过来时可适当删减,也可用在两节课上连续应用。
2.学生知识储备太少,阅读量远远不如汉族学
生,优秀习作不多,优秀率还是上不去,应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和语言积累。
3.如能按习作体系编写出习作参考教案和设计
出相应的教学课件供大家使用,将会是全体少数民族汉语教师的福音,也是笔者努力的方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