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丧事习俗考
治丧
亲人逝世,家人悲痛。为其治丧,各个地区由于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
操办的方式大同小异,但让逝者一路走好是原则。民间丧事习俗大致分为离世
前和离世后两个阶段。现简述如下:
一.离世前当病危者快要离开人间时,经常要痛苦挣扎一番,家里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此时没有任何解救办法,只有将精神寄托在迷信之中。于是请
来一个专门从事佛教活动的和尚或是道人念经,向阴间当差的准备好买路钱。
民间称之为念欠账(千张),念完后和尚或是道人立刻离去,留下纸灰用一袋子
装着备用。这时病危者穿好妆尸衣服,(这通常由上了年纪的人置办,妆尸衣服一般提前做,从内到外全是新的,还有帽子,袜子,鞋子和一条塞脚棉被),由亲属扶着磕头道谢,然后躺着静候那一绝命时刻的到来。人死之前,体里有最
后一刻的能量释放,脑门部分的皮肤会松弛下来,人称放光现象。(医学上是瞳孔放大,心脏停止跳动)。此时,全体亲属手持香火,门外化纸,目送亲人离开人间。二.离世后1.尸体处理咽气后,死者立即被抬上板门(民间叫升高,通常
是头低脚高,喻后代高升),理顺尸体,系上念欠账准备好的"钱"袋子,盖上塞脚棉被,脸上蒙上白纸,手持饼(去西天的路上扔给恶狗)。然后在板门下
丁柳元性感方点上一盏小灯,摆上一碗插上的筷子生米饭和一些果品鱼肉豆腐之类祭品。
尸体一般放在正屋中,在大门外还要挂上一盏招魂灯,还要放上一个烧纸钱的
面盆,门口放上一个简易拜垫,便于吊唁的人祭拜。现在板门很少用了,都用
冰棺保存遗体,防止尸体腐化。尸体停放根据情况不同确定天数:正常是三天,少数的五天,七天的极少。2.丧事操办下一步就是布置灵堂,播放哀乐,穿着
孝服,安排报信,建立丧薄,所有这一切都由一个与死者关系紧密的丧主负责。一般丧事五服之内的同门族人都要帮忙,自觉行动,各负其责:请负重的土工,报信,搭棚子,买菜,桌凳,烧饭。有的也请乐工或者乐队(死者是老人),
专门有人请客和置客,同时也安排人根据关系远近发放孝服。长辈一般不戴孝。儿孙披麻戴孝,胸佩白花,臂着黑袖章,脚穿蒙白布的鞋子,曾孙辈的白孝服
戴红。男性戴白方帽,女性披白长巾。吊唁的人通常要买来纸和花圈、花篮、
灯谜大全及答案小学生被面、羽绒被等物品,也有直接出人情钱的。子女此时为孝子孝女,他们不问
丧事操办,一心陪着自己的亲人,晚上也睡在尸体旁边,吃饭都站着吃,客人
坐席后还要磕头赔礼致谢:人多招待不周,照顾不到。所有亲戚朋友到齐后,
排成长长的队伍,安排到土地庙送饭,乐工或者乐队在前,长孙提灯引路,长
子端着竹筛,内放少米饭和豆腐,孝子孝女在后,其他亲戚紧随。每天送饭两次,上下午各一次。也有地方总共送三次饭,这期间乐队或者乐工是很忙的,
吹奏哀乐,代为哭丧,有的人家还安排专人哭丧。尤其岁数大的人死去,必不
刘雨欣三围可少。3.尸体收敛凭吊结束,收敛尸体。丧主安排,事先打招呼,男性征得逝
者舅舅或其儿子(上表)同意,女性逝者征得娘家人(逝者的兄弟或侄儿)同意,
请负重的把尸体放于棺中,并负责火化安葬等事宜。收敛之前,由丧主带路,
孝子提着哭丧棒,一家一家跪拜请求负重的到场,负重的一般是不好拒绝的。
收敛一般在晚饭后进行,也有在火化前进行的。收敛由负重中的年长者负责,
他们先向死者作揖跪拜,然后一个抬头,一个抬脚,把尸体放于准备好的棺中,象在板门上一样理顺,然后用一红线穿上铜钱在棺木中间吊线,让尸首左右对称,上下位置停放合理,盖上被子,只留出脸部。此时孝子孝女跪在门前,其
他所有戴孝的都依次跪在后面等候。收敛完毕所有子孙和亲戚绕棺一圈,最后
一次瞻仰仪容,然后盖上棺材盖,进入到下一步---完钉。完钉又叫封钉。男性由逝者舅舅或其儿子(上表)执斧,女性由逝者的兄弟或侄儿执斧。执斧人用剪
子从孝子头上剪下一撮头发,放于棺材留下的一个主钉眼中,当执斧人手落斧
子时,孝子口中要喊着死者的称谓说:"xxx,躲钉!"钉子钉好后再把孝子孝女
的麻摘下扣在主钉上,在棺木上再盖上一个孝帐---一条被面子,此被面以后传给头男长子长孙或者长女。到此收敛结束。棺材停放正屋,等候下葬。现在实
行火化,封钉仪式一般安排在骨灰放置到骨灰盒之前进行。4.出殡送葬。出殡
送葬前,事先确定人数,要求去的人数成单数,回来成双。孝子必去,其它根
据亲戚关系安排代表参加。负重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开垦坟茔地,一部分去
火葬场。过去都是土葬,一起去茔地,丧主还要安排一人聘请阴阳先生选好墓址。然后负重的开始工作---开垦好墓地,等候骨灰盒或是棺材的到来。出殡准备:一口烧纸用的锅,一把雨伞,一盆万年青,一面镜子,一把尺,一杆秤,
一条鲫鱼,一斗稻子,一瓶菜油,一棵菜,一枚硬币,两把扫帚等。出殡开始,由负重的用叉子叉着内面放了烧红木炭的锅子引路,负重的抬棺跟着,孝子打
着雨伞拖着哭丧棒紧跟,其他送葬人员随后,等到全员上车或者上船后直接开
往茔地。出殡后丧主安排全福夫妇用新扫帚把家里打扫一遍,扫除所有晦气,
放上一斗稻谷,在稻谷上插上小尺,放上一面镜子,插上一杆秤,秤钩上挂上
那条鲫鱼,在稻谷旁,放上一盆万年青。拆除门外所搭建的棚子。所有在家帮
忙的人,全都投入到回堂饭的准备当中。目前国家实行火化制度。当火化结束时,死者的骨灰用红布包着,直接放于骨灰盒中,然后由孝子端着,蹲在雨伞
之下,在未下葬之前要求一般不见阳光。此后直接驶向坟场。现在是公墓,下
葬也有一套要求:地理先生在负重的开挖好坟茔地后,先抓一把疏土撒于其中,负重的在巢穴中间挖一方形小塘,由地理先生在其里面放上一枚硬币和孝子帽
上的棉花球,接下来就是安放好骨灰盒,最后填土开始。坟茔成型后,摆上坟
茔帽,由孝女或是晚辈哭着撒土。在坟茔正面插上哭丧棒,摆上花圈等祭品,
焚烧纸钱,众人叩头离去,安葬结束。在回家的路上,负重的铁锹铁叉都要求
拖着拿回去,不允许扛着。快到家时。所有去坟茔地的人要求跨过一道事先准
备好的燃烧的火关。跨火的人会吃上一块糖果,喝上一口糖水(寓意就是由苦到甜,忘掉悲伤,重新生活),去掉戴孝标志物。地理先生排好六七时间和百日时间,便于家里人平时祭奠。最后一起吃回堂饭。这是大餐,可以开怀畅饮,子
女举杯答谢。回堂饭结束,亲朋好友离去,丧事结束。5.六七百日丧事过后,
对于家里人要做的事就是守七。总共有六个七,也就是四十二天,每七天要举
行一次祭奠仪式:点灯,摆放祭品,戴孝,焚香,烧纸,流泪哭泣,最后吃饭。每过一个七要求祭奠人数都比前一个七有所增加。到了六七的时候还要举行盛
大仪式:儿孙请和尚或者道士做佛事,每个女儿和孙女都要备上一桌菜肴祭奠
逝者,所有亲戚朋友也要到场出人情,祭奠过程很壮严。七七还要尽七。到了
一百天,还要百日祭奠,不过规模不如六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周年的
时候或者重大节日(清明,七月半,冬至,除夕夜)又会祭奠逝世的亲人。
披麻戴孝
披麻戴孝是旧时礼制。人死三日后丧家上下都要"成服",即身穿白布孝服,头包白布帕,鞋上蒙白布。"正孝子"(死者的儿子或长孙)的孝帕长八九尺,头
上缠一部分,后面拖一大幅,直到脚后跟;还要戴一顶用竹条粘纸的"麻冠";
孝衣外穿粗麻布背心,腰间则系一条麻绳,是为"披麻戴孝"。由于亲属与死者
有亲疏远近的不同,丧服也有五等,即斩哀、齐哀、大功、小功、缌麻,人称"五服",既分孝布的粗细,又分服孝时间的长短。另外,女婿腰间还要系红头绳编的腰带,以示区别。现在民间披麻戴孝已经大为简化。通常是儿子头戴白帽,儿媳妇头披白首巾至地面即可,但腰间均系麻线和缠白腰带。据传说,披麻戴
孝这种特别的打扮还有来历呢。很久很久以前,在太行山南、黄河北岸一带,
有一位早年丧夫的老婆婆,老婆婆有两个儿子,她好不容易把两个儿子养大成人,但他们成家以后都不孝敬老娘,还总是在娘面前夸口:"等娘过世了,要好好热闹一番,让娘睡楠木棺材,要穿红戴绿,为娘唱七七四十九天道场…"老婆婆知道他们说的是假话,想教训他们一顿,尽到做娘的责任。老婆婆一夜没合眼,终于想出个办法。第二天,老婆婆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死了也不要你们花一文钱,用破草席把我一卷,要么扔到黄河里喂鱼,要么扔到太行山上
喂狼。不过你们要从今日开始,天天看着屋后面槐树上的乌鸦和山树林里的猫
头鹰是怎样过日子的--一直到我闭了眼为止。"不花一文钱,这正中了两个不孝之子的心意,他们马上答应了。兄弟俩本来无心看什么乌鸦与猫头鹰过日子,
南京美食但经老娘一提醒,出工收工时便不由自主地注意了起来。原来,乌鸦与猫头鹰
都是细心地喂养自己的孩子的,这些小家伙不管妈妈飞来飞去衔吃的有多快,
还是张大嘴巴,嗷嗷待哺。可是,小家伙长大以后又怎样对待生养自己的妈妈呢?小乌鸦还不错,妈妈老了飞不动,觅不到食,就让她待在家,衔来吃的填在她嘴里,等到小乌鸦老了,又有自己的孩子喂养她。这样反哺之情,代代相传。而小猫头鹰却截然相反,妈妈老得不中用了,就把妈妈吃掉。令人伤心的是,
小猫头鹰后来也被自己的孩子吃掉。这样反咬一口,一代吃一代。兄弟俩越看
越看不下去,如今这样对待老娘,将来孩子也这样对待我们怎么办?他们不敢往下想,渐渐地改变了对老娘的态度。可是,天不作美,兄弟俩刚刚开始孝敬赡
养老娘,她老人家却偏偏过世了,兄弟俩后悔莫及。为了表示孝心,安葬那天,他们不是穿红戴绿,而是模仿乌鸦羽毛的颜,穿一身黑衣服,模仿猫头鹰
毛,披一件麻衣,并下跪拜路。
打那以后,这个风俗就逐渐流传开来。有的地方百姓比较穷,穿一身黑衣
服买不起黑布,于是就裁一条黑布戴在胳膊上。都是为了表示要永远记取乌鸦
去油与猫头鹰善恶孝逆的教训。直到现在,这种丧俗多多少少还留有一些,只是表
现形式略有不同。
哭丧棒
哭丧棒,又称哀杖。长辈逝世后孝子贤孙们拿在手中的仪杖。旧时家人逝世,其子孙须手扶一根"孝杖",以表示悲痛难支。哭丧棒由一米左右的植物杆
茎分层绕周粘贴以白纸条穗。曾孙的哭丧棒分层绕周粘贴以红纸条穗,表示死
者高寿,是喜丧。材料:竹杆、桐杆、带根高粱杆(北方地区)、柳杆(少数地区)、芦苇杆(湖荡地区,取发财之意)哭丧棒的意义:1.死者下葬后分排埋在坟头,依次为儿子,孙子,曾孙,每人一支,哭丧棒表示子孙的多少。2.仪杖,
孝子持杖迎接吊唁者。3.拄扶。史书记载:"孝子之杖曰哀杖,为扶哀痛之躯。父之节在外,故杖取乎竹;母之节在内,故杖取乎桐。
避煞(回避)
避煞,亦称"回避""避衰"、"逃煞"等。煞,也写作"杀"。古代丧葬风俗之一。民间相传曰人死后,其魄凶煞复归其家,一次或两次,称为"回煞"或"归杀",谓能加害生人,于是请阴阳家推算其回归之日,届时全家出外避之。其起源当在原始社会,人死送葬归,惧鬼魂复返,多设计以阻之之俗。六朝时已见记载,后世沿之,流行于各地,近世犹然,一般丧家于凶煞之日,皆置备酒脯食物,燃插香烛,在灵堂地上撒满草灰,在房门口倚放竹竿,竿上粘以纸钱,然
后全家人员避入邻近亲故家中。俟煞期一过,即鸣放爆竹,开门进房视望灰地
上是否留有印迹。世俗往往以鼠、猫、犬等动物踪迹误为凶煞。南方又称此举为"接煞"。《三国志.魏志.陈传》:"后皇女淑薨,追封谥平原懿公主。上疏曰:'.或言欲以避衰,或言欲于便处移殿舍.臣以为吉凶有命,祸福由人,移徙求安,则亦无益。'"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偏傍之书,死有归杀。子孙逃窜,莫肯在家;画瓦书符,作诸厌胜;丧出之日,门前然(燃)火,户外
列灰,祓送家鬼,章断注连。凡如此比,不近有情,乃儒雅之罪人,弹议所当
加也。"卢文绍注:"北人逃煞,南人接煞。余在江宁,其俗不知有煞。"《太平广记》卷三六三引唐皇甫氏《原化记》:"韦滂求宿。主人曰:'此宅邻家有丧,俗云防煞,入宅当损人物。今将家口于侧近亲故家避之,明日即归,不可不以
奉白也。'韦曰:'但许寄宿,复何害也。煞鬼吾自当之。'主人遂引韦入宅。"
参阅宋洪迈《妻坚忆志.韩氏放鬼》。当今不少人家在"回避"之日设道场接亡魂回家为其超度。
做七
淮安民间习俗,亲人逝世要为其做七。
陈翔左耳失聪做七亦称"斋七"、"烧七"、"作七"、"七七"等。旧时汉族丧葬风俗,流行
于全国各地。即人死后,于"头七"起即设立灵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