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哲理
【译文】 山离得近,月亮离得远,就有人说山比月亮大。
【出典】 明朝 王阳明 《蔽月山房》
注:
1、《蔽月山房》 王阳明
山近月远觉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 当见山高月更阔。
2、注释:
《蔽月山房》另一版本(非原版):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哲理 1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3、译文:
山离得近,月亮离得远,就有人说山比月亮大。如果有人眼光开阔长远,便会发现不仅只是山高,而且月亮更为广阔!
4、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
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麦当劳吃出避孕套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明朝那些事儿》评论说:“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其中受益匪浅。”
李冰冰为任泉庆生 5、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其学说以“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为主,认为“万事万物之现不外于吾心”,这首诗便体现了他的“心性”观点。人距山近而距月远,觉得月亮很小,便说这座山比月亮大;若是人的眼睛像天那样大,山和月亮同时等距离地呈现在目前,便会看到山固然很高,而月亮却比山更大。常见的事物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万物之理都有赖于人的认识和把握,这首诗启发人们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去求得事物之真相,富有理趣。
6、王阳明学说是儒家的最后一个高峰
大家知道,长期影响中国文化的是儒家思想,尊孔子为至圣,孟子为亚圣。儒家学说发展到宋、明时期,出现了一个高峰,比之前代在理论思辨上有了很大提高,更富于哲理思索,而王阳明的学说就是儒家的最后一个高峰。他生活的时代,整个思想界被朱熹的理学所统治,读书人一心只读圣贤书,追逐功名利禄,坐而论道,不务实际,还宣扬“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思想死气沉沉。
王阳明学说打破了这种沉寂,他提倡独立思考,张扬人的个性,强调言行一致,主张净化人的心灵,因而在中国历史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开启了一代新风。对此,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倘若把中国历史上集大成式的哲学家的名单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王阳明(守仁)的名字……
他在中国文化领域的知名度是其他许多哲学家所无法比拟的。
7、 王守仁十岁时,与中了状元的父亲赴京的时候,路经金山寺时,写下了这首蔽月山房诗:“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哲理 1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月小山更阔。”
虽然这首诗相对与他在同时写的那首咏金山寺,即“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官晶华女儿醉依妙高台上月,玉笛吹彻洞龙眠。”而言,意境什么的,是不怎么样。但是这首蔽月山房却在哲学程度上却是远超过咏金山寺的。
这首诗至少说明了,在将近六百年前,年仅十岁的王守仁就考虑到了,月亮有可能是比山还要大的。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其背后是我国古时候科学,或者说是哲学素养的体现。
队名队呼 古时候的中国,并不是科学落后的时代。只是我们的先人们没有留下系统的科学体系。也就是说,有人探索,有人研究,却很少有人总结。不过,我们的先人们也不是我们相像中的那样,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大部分人还是对杂学很有兴趣的。比如大部分人都写的一手好字,而且比较有艺术细胞,不论是画画还是乐器,都是比较精通的,谁都没把孔子说的“君子不器”放在心上。当然了,这里面也有人会对自然科学比较感兴趣。
其中最著名的,应该算是沈括了吧!他可以说是宋代自然科学的集大成者,他很早就在《梦溪笔谈》里推断日月之形如丸:“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傍,故光侧而所见才如钩;日渐远,则斜
冯绍峰与杨幂照,而光稍满。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此有以知其如丸也。 ”
在当时没有什么高端设备的情况下,沈括竟然能够想到用涂粉来代替光照,用测视,正视来表示月亮的阴晴圆缺,的确是相当厉害的。而且我觉得,王守仁觉得月亮比山大和沈括的日月之形如丸是有着相当的关联的,甚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
因为古时候的知识分子比我们现代的人优秀的地方就是他们比我们会思考,甚至比我们的思想还开放一些,虽然他们有时代的限制。既然会思考,当然也就会联想了。既然日月之形如丸,那么也有可能会想到我们脚下,这看似平坦的土地也是“丸”。既然我们这个“丸”这么大,那么月亮就有可能和地球一样大,自然是比山要大上许多。
好了,前人就介绍到这吧!接下来,我想谈谈我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
形容水的四字词语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哲理 1”这句话说明了这样的一个事实:我们看问题,往往会被它的表面所欺骗。而且,我们的视觉,直觉,听觉等,都会欺骗你。我们是很难透过现象看本质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