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之“运用典故
《指导意见》指出:诗歌阅读,要引导学生经历“疏通字词典故—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的学习过程,通过反复指导朗读诵读,使学生能够想象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感受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情感以及所负载的思想意蕴。
其中“疏通字词典故”是作为诗歌阅读的第一步,也是古诗词阅读必须掌握的考点。因此,我整理了部编版七至九年级的25个古诗词典故。
1.何为用典?
在写作时,作者借用过去的事情或前人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就是用典(使用典故)。比如你上课睡觉,数学老师喝道:“睡出哈喇子了!”这是细节描写;
经济学专业是学什么英语老师笑道:“看你睡成了一头猪!”这是用了比喻;
语文老师会投来恭敬的目光:“这位同学,你是想做宰予吗?”这是用典(不懂问度娘)。
2.有哪些典故?
典故包括两种:一是过去的人或事(历史、传说、故事),二是前人已有的诗文。
上面例子中的语文老师,用的是“宰予昼寝”的故事,他还可以这样说:“真是‘朽木不可雕也’。”这就是引用了孔子的原话。
再以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里面用了三个典故:孙权射虎、冯唐保荐魏尚、《楚辞·东君》“举长矢射天狼”。前两个是用过去的事,最后是化用屈原的诗句。
3.为何用典?
使用典故,可以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复杂的感情,使文章情感委婉含蓄,具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还用上面的例子,一样是批评,数学老师说得过于直接,容易伤面子;语文老师使用典故,就委婉含
蓄,被批评的同学挨骂了还要笑着接受。
有时候,用典还可以增加情趣。记得有次在火车站,有位同学突然站起来说:“我去买几个橘子,你们就站在此地,不要走动。”大家点头称好,只有一位男生笑骂道:“你这混账,什么时候都要占点便宜!”大家这才缓过神来(看不懂,请回去重读朱自清的《背影》)。
你看,使用典故,就不是普通的“快餐文学”了,其中韵味,需要细细品味。
4.怎么用典?
主要有两种方法:直用典故和隐用典故。
形容时间过得快的词语
有时候,诗人可以直用典故,就是直接引用本来的故事。
如陆游《金错刀行》说:“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这是直接引用了《史记·项羽本纪》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话,激励人民奋起抗战。
5.最妙的是隐用典故,诗人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如同自己写的一样,不露痕迹。读者即使不知其中用典,也不影响理解诗意。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是写打猎的场面,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射天狼”的典故。倘若读者知道了这一典故,就更觉得诗歌美了。
隐用典故,使诗歌含蓄而不露痕迹,恰如“如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初读不知用典,细细回味才品出味道,赞不绝口。
6.当然,用典也有其缺点。如果典故太生僻,就会让读者感到生涩难懂。特别是有些作家,喜欢炫耀式地“掉书袋”,到处都是学问,让我们这些初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就有点过了。
不过,大多数典故使用都是很恰当的,你读不懂别怪作者,先检讨自己脑子的内存是不是太小了。
题型阐释
中考语文古诗歌鉴赏常考题型:典故溯源
(一)典故的含义及特点
《现代汉语词典》将典故定义为:“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其特点有二,一是有来历,它是历史或传说中的故事或是典籍中的名言名句;二是有喻义,作者借助这些历史人物或事件、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哲理名言等来表达诗人的感情或心志。
(二)典故的分类
根据其含义,可分为两类:
一是用事,就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比如王绩的《野望》中“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就是用了“采薇”这一历史故事;
二是引言,就是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开拓加深诗词的意境或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比如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流”就是化用杜甫《登高》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来”。
作用分析
在古诗词中,作者有时为了表达复杂或不便直言的情感,囿于诗词语言的凝练性,不可能长篇大论地来倾诉。而典故的特点就是语言精练,含义深厚隽永,表达情感丰富,于是赢得了诗人的青睐,他们便有意识地在诗作中采用典故,使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大大加强。但在不同题材的诗词中,典故的作用又不尽相同,下面举例分述之。
1.在写景抒情题材诗中,典故的作用主要是拓宽意境,使文章起到典雅含蓄的效果。
例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东篱”,出自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用来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在李清照的《醉花阴》中,“东篱”与后面的三句来搭配,“黄花”又与“东篱”呼应,一明一暗,既点出赏菊主题,又表达了作者的离愁别绪,使整个词作典雅含蓄,浑然一体。
2.在咏物言志题材诗中,运用典故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例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作者借姜太公和伊尹的故事,来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唐明皇所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3.在即事感怀题材诗中,作者采用典故是为了加深怀亲、思乡、念友等感情,或抒发自己遭遇情感等。
例如:“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就是谱写纯真友谊,抒发忧思愤慨的代表作。他得知王昌龄落难的消息后,便写下这首牵肠挂肚、满怀忧愤、杜鹃泣血般的诗篇,从远方寄给王昌龄,展示了两位朋友患难中的真情和世俗中的高洁。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实则合时合景,切情切境,未写悲痛而悲痛自见,不着凄凉而凄凉自显。
4.在怀古咏史题材诗中,作者借历史典故来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海桑田、世事多变的感慨。
例如:“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郞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折戟”:折断了的戟,指战争中留下来的残旧兵器,暗指赤壁之战。“周郞”:指指挥赤壁之战的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周瑜。“铜雀”:台名,曹操所建,供歌舞宴游的场所。“二乔”:指东吴美女大乔和小乔,大乔嫁给孙策为妻,小乔嫁与周瑜为妻。作者用这个典故有点诙谐,近于说俏皮话,又似乎在贬低周瑜,说他只是侥幸成功。其实不然,杜牧是在感叹成就一番事业非得有一定的条件不可。如果这样的条件不具备,即使英雄人物,也一样无能为力。诗人在这里借周瑜的往事,以寄托自己的抑郁心情,抒发个人才能得不到施展的感慨,表达对唐王朝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不用人才的愤懑之情。
5.在边塞征战题材诗中,作者借典故抒发将士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雄浑,笔势豪放。
例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燕然未勒”:是燕然勒功的反用。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那么“燕然未勒”的意思就是自己还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作者借这典故来说自己守边任务还未完成,没有打算回乡的计划,在
思乡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已擦干思乡之泪,不建功勋于边陲,决不回家。表达了对国家的耿耿丹心。
在诗歌赏析中,遇到运用典故时,首先要弄明白典故的出处,指的是什么意思。对典故有了初步的理解,然后就要结合作者的经历,以意逆志,透过典故本意来理解用典后所表达出的含义,进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或主旨,最后才能品出作者的味道。
典故归纳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典故】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啼声如“不如归去”。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赏析】此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万千景物之中独取随风飘散的杨花和子规,即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王湾)
【典故】归雁——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接了回来。
【赏析】作者见空中大雁北飞,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表达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qq炫舞个性签名
3.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典故】送酒——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赏析】诗中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写出了旅况的凄凉萧瑟,也暗喻诗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典故】轮台:古地名,在新疆轮台南,汉王朝曾在这里驻兵屯守,这里代指边关。
【赏析】抒发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
5.此夜曲中闻折柳(《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典故】《折杨柳》:汉代乐府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赏析】诗人以伤离惜别的曲调,表达对故乡的思恋。
6.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杜牧)
【典故】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
【赏析】表现诗人自己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7.,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杜牧)
【典故】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歌词极其绮艳轻荡。当年隋兵陈师江北,可一江之隔的南唐陈皇帝陈叔宝依旧沉溺声,终于被俘亡国。因此,《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
【赏析】诗人表面上指责歌女,其实抨击的是只顾个人肆情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
8.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野望》王绩)
【典故】采薇——出自诗经典故,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
而食,最后饿死。
【赏析】引用了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表达避世隐身之意。
9.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王维)
【典故】燕然:燕然山,即现在蒙古国境内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赏析】“燕然”不是实指燕然山,而是借指战场最前线,暗示前方取得胜利。
10.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李贺)
【典故】易水——河名,在今河北省西部。战国时荆轲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高渐离击筑,荆轲和乐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
【赏析】“易水”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慷慨赴敌。诗人引用“黄金台”这个典故,用燕昭王黄金台上延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现将士们的忘身报国之情。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1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杜牧)
【典故】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立有大铜雀,台上住妻妾歌妓。相传曹操消灭袁绍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赏析】这两句议论,思路奇特。诗人不从正面去评论战争胜败的原因,别出心裁地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慨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名都需要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12.我报路长嗟日暮。九万里风鹏正举。(《渔家傲》李清照)
【典故】路长、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
九万里风鹏正举——《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赏析】“路长”写出了通向理想的道路漫长艰难。“日暮”暗示自己的年华老去,感叹时光流逝。“九万里风鹏正举”写出了自己的志气壮阔,壮心不已。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
13.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典故】羡鱼——《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赏析】这两句诗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谦卑遗憾的字句之下暗含隐忍待发、将以有为的心机。
邮件营销1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李白)
【典故】垂钓碧溪——姜太公曾在渭河附近的小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
乘舟梦日——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长风破浪——比喻远大的志向得以施展。南朝宋人宗悫年少时,叔父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李宇春范冰冰
【赏析】诗人用“垂钓碧溪”“乘舟梦日”暗示古人能有此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表现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
李白暗用“长风破浪”这个典故,表示自己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有的,到那时将挂起风帆直渡大海。诗人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极为苦闷之时,仍然表现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
15.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典故】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
【赏析】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16.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李商隐)
【典故】蓬山——即蓬莱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青鸟——神话中的鸟,像乌鸦,是女神西王母的信使。
【赏析】诗的尾联借“蓬山”指对方住处,借“青鸟”指传递信息的人,表达诗人的愿望:有人为他们传递信息。
17.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典故】燕然未勒——反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赏析】词人在这里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勒石燕然:借用“窦宪刻功燕然山”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词人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
18.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韩寒 金丽华【典故】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
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
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
【赏析】“亲射虎,看孙郎”,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