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世界最小的国家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无论是世纪的70年代的唐山大地震还是影响巨大的2008年汶川地震,或者是之后的玉树地震,我们的国家与人民不仅遭受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一大批被地震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人们还因为这场人力不可抗拒的灾难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震后心理问题,因此如何在震后做好震区居民的心理疏导显的格外重要。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强、波及面广的自然灾害,往往存在专业心理干预队伍难以及时介入且短期内供不应求的问题。可以知道,震后随之而来的时刻将非常难挨。父母发现已经永远失去孩子,孩子再也不到父母;失去亲朋的人原有的交际圈遭到毁灭性破坏;举目无亲的境地短时间内,会带来严重的心理问题和普遍的焦虑。他们甚至于因无法接受现实而产生自杀倾向,并且风险与日俱增。那么震后的哪些人需要心理干预及疏导呢?
灾后震区人民哪些人需要心理疏导:
1、幸存者:亲身经历生死关头之后,余悸犹存是他们的普遍反应,也可能在逃过劫难之后,自觉苟活而对不起死者,产生负罪感。
2、救援人员:这些人们日以继夜投入救灾,除了体力透支之外,目睹越来越多的人员死伤惨状,错愕、挫折感、内心疲惫,甚至愤怒都可能爆发。
3、罹难者家属:焦急、哀伤的情绪十分常见,当亲人获救的希望落空时,接踵而来的可能是他们愤怒、指责的声音。
4、社会大众:一场重大的突发事件,不仅对遇难者家属、幸存者、救援人员,也会对全社会造成潜在的心理损伤,给得知事件信息的普通众内心蒙上阴影,使得忧郁情绪可能久久不散,对未来丧失希望和信心。
同学会感言人们很容易误以为震后需要心理疏导及干预的是幸存者及罹难者家属,其实在灾区进行着抢救工作的救援人员或一些志愿者也是需要值得注意的心理疏导对象。
既然地震后,需要进行疏导的人是多维度与多数目的,那么他们所面对的一般是怎样的心理问题呢?
震后对个体产生的心理影响:
1 生理方面:失眠、做噩梦、易醒、容易疲倦、呼吸困难、窒息感、发抖、容易出汗、消化不良、口干等;
2 认知方面:否认、自责、罪恶感、自怜、不幸感、无能为力感、敌意、不信任他人等;                                                    3大学暑假放假时间 情绪方面:悲观、愤怒、紧张、失落、麻木、害怕、恐惧、焦虑、沮丧等;                                                  4 行为方面:注意力不集中、逃避、打架、骂人、喜欢独处、常想起受灾情形、过度依赖他人等。朴初珑
从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地震灾区灾民的心理普遍是悲伤与消极的,这种灾难心理具有明显的普遍性和共发性特点,因为共同的灾难经历和惨痛的现实环境极易产生灾难心理的共鸣,恶劣心境会互相“传染”导致整个灾区的情绪低落抑郁灾难心理具有长期效应,如灾民恐惧心理长期难以消除,积极的生活态度难以确立。因此,怎样进行心理疏导与干预呢?
如何进行规范、科学的心理干预与疏导
要开展科学的心理疏导工作,应努力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开展合适的、规范的心理疏导与干预。职业道德与专业素
质的结合是灾后心理救援工作的关键。在特殊情况下,救援者的情绪很容易被感染,可能最初充满工作激情。但是,激情需要专业素质来延续,才能保证工作的规范性和持续性。因此心理援助工作中,要始终实践着“以人为本,唯爱唯心”的专业素养,坚守在灾区为受灾者提供长期的专业心理服务。心理抚慰技能是践行职业精神的专业基础,在从事灾后心理援助工作之前,对援助者要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强化培训,这对于保证心理援助的效果至关重要。当然,过于强调技术而忽视受灾者的感受也是援助者应该避免的现象,对于心理援助者来说,评判自己工作有效性的标准是看受灾者的实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不是僵化地依据书本知识。
第二,因适救援阶段的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的心理疏导与干预。在灾后不同阶段,心理疏导的工作重点是不同的。在地震后初期,心理疏导主要以应急处理和安抚为主,这时出现的恐惧、焦虑等反应具有保护性功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异常反应。遇到这种状况时,切忌在未加仔细鉴别之前就想拼命消除,应引导当事人慢慢地走出这种状态。这时,陪伴和帮助对他们的恢复更为有效。但是,要特别注意去甄别存在潜在心理障碍的人,如创伤后应激障碍。在中期阶段,生活开始下来,心理问题综合了生活各方面的因素而显现出来,表现为灾前问题灾后凸显化。心理援助者应针对不同情况,综合运用个体辅导、团体
活动、学校及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种手段展开心理服务。在第三阶段,灾区的生活已逐渐恢复正常,这时需要开始建立灾区心理服务的长效机制,既要关注在前期应激反应比较严重或持久的受灾者,防止发展成慢性的心理障碍;也要关注灾难一段时间后逐渐改变的行为和人际关系模式,如享乐主义、厌学情绪、职业枯竭、价值感丧失等,从而将创伤降低到最小程度。
第三,要尊重被救助者的特殊性与差异性,采取因人而异的心理干预与疏导方式。对于不同的对象,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于有自杀、自伤或者伤人冲动的当事人,一定要遵循危机干预的原则重点看护,必要的时候应转介到专业心理机构;对于有严重情绪和生理反应的当事人,比如明显超过正常时间和强度的悲伤和抑郁、或者身体某些部位长期的疼痛和不舒服感,最好结合专业的医学,以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到一个相对较正常的状态,然后再慢慢解决长期的问题;氟利昂是什么东西对于大多数已基本恢复正常的受灾者来说,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长久的心理教育服务更为适宜。
特别的对于震后地区的儿童进行心理疏导时,可以以一些游戏结合着进行心理疏导与干预例如对低年级的学童来说,安排足够的玩具、道具,特别是一些布偶,鼓励他们将以玩耍
的方式重建在灾难中的经验与观察仍然相当重要,灾区的教师则可以就地取材,不需拘泥于真实的玩具,随处可见的石头、沙子、玩偶皆可以替代。给孩子一面墙(贴好墙报纸)求职书范文,让他们在上面作画,可以给他们一些小主题,如地震时,我家发生了什么事? 借助于游戏。通过游戏可以帮助那些在成长过程中经受过创伤或需要得到特别帮助的儿童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