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馆藏中华传统纹样之花鸟昆⾍纹样
纹样作为中国传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流程,贯穿于⼈们⽣活的始终,反映出不同时期的风俗习惯。从原始社会简单的纹样到奴⾪社会简洁、粗犷的青铜器纹饰,再到封建社会精美繁复的花鸟⾍鱼、飞鸟⾛兽、吉祥图案纹样,都凝聚着相应时期独特的艺术审美观。下⾯和我⼀起欣赏令⼈惊叹的花鸟昆⾍纹样!
1、百花纹
⼜称“满花纹”、“万花纹”、“万花堆”,⼀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以多种花卉为题材绘满器⾝组成的图案,如百花堆聚。
百花纹始见于清乾隆景德镇窑粉彩瓷器,流⾏于乾隆、嘉庆时期。图案多以牡丹花为主,并绘菊花、茶花、⽉季花、荷花、百合花、牵⽜花等。有⿊地和⽩地两种,以⿊地为贵。画⾯繁密细致,五彩缤纷。由于百花繁密不易见纹饰地⾊,俗称“百花不露地”,绘画极为⼯致秀丽,花之仰覆姿势、阴阳反侧,都各尽其妍。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百花纹直颈瓶,百花争艳,娇美妩媚。
2、团花纹
团花纹层次增多,形象丰富,有桃形莲瓣团花,多裂叶形团花、圆叶形团花以及三种花形团花。是团花
最为丰富的时期。此外,还有菱形纹、龟甲纹边饰。井外边饰层次增多,纹样以⼤团花、⼤菱格纹为主,以及百花蔓草、半团花、多瓣⼩花、⼩菱格、⽅胜、⽅壁、龟甲纹等。边饰中出现了百花草纹,花形⾃然多变,叶短、肥、圆、围绕花朵铺展。
3、宝相花纹
由盛开的花朵,花的瓣⽚,含苞欲放的花,花的蓓蕾和叶⼦等⾃然素材,按放射对称的规律重新组合⽽成的装饰花纹。灵感来⾃⾦属珠宝镶嵌的⼯艺美及多种花的⾃然美。
补充:宝相花纹是陶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是将⾃然界花卉(主要是莲花)的花头作变形的艺术处理,使之趋于图案化、程式化。
宝相花纹形式主要有两种:⼀种为平⾯团形,以8⽚平展的莲瓣构成花头,莲瓣尖端呈五曲形,各瓣内⼜填饰三曲⼩莲瓣,花⼼由8个⼩圆珠和8瓣⼩花组成;多见于唐三彩器上,典型器如上海博物馆藏三彩宝相花纹盘。另⼀种是⽴⾯层叠形,以层层绽开的半侧⾯勾莲瓣构成;多见于明清景德镇瓷器上,典型器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永乐影青暗花缠枝宝相花纹碗、明成化青花宝相花纹碗等。
清乾隆时宝相花纹多⽤做辅纹来衬托主纹,从⽽使装饰效果更加富丽堂皇。典型作品如乾隆粉彩折枝三果⽂灯笼瓶等。
4、柿蒂纹
古代寓意纹样。顾名思义如同柿⼦下部之蒂⼦⼀样,四瓣或五瓣。《⾣阳杂俎》⼀书写道:“⽊中根固,柿为最。俗谓之柿盘。”建筑图案多⽤柿蒂纹,寓意建筑物的坚固、结实。柿蒂纹起源极早,我国古代的陶器、青铜器上已可见到。在汉代的⽟剑⾸上也常有发现,在汉代以后就不多见了。
5、莲花纹
中国古代传统纹饰之⼀。⾃南北朝后流⾏。多出现在瓷器上,作为装饰。其变化丰富。有独⽴纹样,也有四⽅连续。南北朝⾄唐代,莲花纹常作为瓷器的主题纹饰,碗、盏、钵、盘的外壁或内划复线仰莲,有的盘⼼还饰蓬莱纹,酷似盛开的莲花。亦见雕刻成⽴体状的莲花,如:南北朝的仰覆莲花尊,五代的莲花形盏托等。宋代开始变为辅助纹饰。元⾄清代,莲花纹的变化较多,有缠枝莲、把莲等,并常于动物纹样组合在⼀起,如:莲池⽔禽、莲池游鱼等。
莲花,是我国传统花卉。《尔雅》中有“荷,芙渠……其实莲”的记载,古名芙渠或芙蓉,现称荷花,盛开时花朵较⼤,结果时可观赏,可⾷⽤,叶圆、形突,春秋战国时曾⽤作饰纹。⾃佛教传⼊我国,便以莲花作为佛教标志,代表“净
结果时可观赏,可⾷⽤,叶圆、形突,春秋战国时曾⽤作饰纹。⾃佛教传⼊我国,便以莲花作为佛教
标志,代表“净⼟”,象征“纯洁”,寓意“吉祥”。莲花因此在佛教艺术中成了主要装饰题材。尤其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泛传播,极为流⾏。在⽯刻,陶瓷、铜镜和彩绘上到处可见。表现形式有单线双线、宽瓣、宝装、凸⾯、正⾯、侧⾯、单独、连续、单⾊、彩⾊、镂刻和雕凿,变化众多。以后历代亦较盛⾏。是古代常⽤的寓意图案之⼀。
6、莲瓣纹
莲瓣纹是古代陶瓷最为流⾏的花纹装饰,始于春秋,盛于南北朝⾄宋,流⾏于整个封建时代。春秋战国多⽤⽴体莲瓣作壶盖上的装饰。魏晋⾄隋代,莲瓣纹常⽤堆塑⼿法装饰在器物腹部,有的分⼏层装饰在器物的颈、腹、⾜各个部位,使器物显得繁缛华丽。也有⽤刻划和模印⼿法制作的。唐宋时,刻划和模印是莲瓣纹装饰的主要⼿法。尤其是定窑、耀州窑的佛教⽤品,器⾝刻有多层莲瓣纹,⼑法犀利,匀净利落。元代以后,莲瓣纹不再作为器物的主体纹饰,多作为⼝沿、肩颈、腹部和底⾜的辅助花纹出现,装饰技法改为绘画。
7、忍冬纹
古代寓意纹样。忍冬为⼀种蔓⽣植物,俗呼“⾦银花”、“⾦银藤”,通称卷草,其花长瓣垂须,黄⽩相半,因名⾦银花。凌冬不凋,故有忍冬之称。⼜称卷草纹,六朝时期流⾏的⼀种植物纹样。六朝的忍冬纹⽐较清瘦和程式化,⼀般为3个叶⽚,和⼀个叶⽚相对排列。有时变化多样:有单叶的,有双叶
的,有双叶顺向的,也有两叶相背的。有⼈认为它是忍冬花(⾦银花)的枝叶变化,也有⼈认为是莲叶的演变。《本草纲⽬》云:忍冬“久服轻⾝,长年益寿”。忍冬图案多作为佛教装饰,可能取其“益寿”的吉祥涵意。
东汉末期开始出现,南北朝时最流⾏,因它越冬⽽不死,所以被⼤量运⽤在佛教上,⽐作⼈的灵魂不灭、轮回永⽣。以后⼜⼴泛⽤于绘画和雕刻等艺术品的装饰上。
忍冬纹是魏晋南北朝流⾏的⼀种植物纹,此时忍冬纹较为清瘦和程式化,⼀般为三叶⽚和多叶⽚,但是其变化是多种多样的。汉代铜镜的编式称卷云纹就是卷草纹的前⾝,到唐代演化成复杂的卷草,近代称⾹草。
莲花和忍冬纹样在我国古代装饰题材已经接近尾声。
8、缠枝纹
缠枝纹是中国古代传统纹饰之⼀。是瓷器上最常见的纹样。盛⾏于元代以后。明代或称为“转枝”,以植物的枝杆或蔓藤作⾻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连续或四⽅连续,循环往复,变化⽆穷。缠枝莲、缠枝牡丹、缠枝草蔓均属此类。
缠枝纹与莲瓣纹、卷云纹、如意纹、回字纹等⼀样,都是中国古代艺术品的重要装饰纹样,⼴泛⽤于
雕刻、陶瓷、家具、漆器、编织、刺绣、⽟器、年画、剪纸、碑刻等,甚⾄连糕饼⽊范都离不开缠枝纹。
缠枝纹,⼜名“万寿藤”,寓意吉庆。因其结构连绵不断,故⼜具“⽣⽣不息”之意。是以⼀种藤蔓卷草经提炼变化⽽成,委婉多姿,富有动感,优美⽣动。是瓷器上最常见的纹样。缠枝纹约起源于汉代,盛⾏于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明代或称为“转枝”,以植物的枝杆或蔓藤作⾻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连续或四⽅连续,循环往复,变化⽆穷。缠枝莲、缠枝牡丹、缠枝草蔓均属此类。缠枝纹以牡丹组成的称“缠枝牡丹”;以莲花、葡萄组成的称“缠枝
莲”和“缠枝葡萄”;以⼈物和鸟兽组成的称“⼈物鸟兽缠枝纹”。
它是⼀种以藤蔓、卷草为基础提炼⽽成的传统吉祥纹饰。缠枝纹所表现的“缠枝”,常常以常青藤、扶芳藤、紫藤、⾦银花、爬⼭虎、凌霄、葡萄等藤蔓植物为原型。这些植物本系吉祥花草,多为世⼈所赞咏,例如⾦银花,⼜称“忍冬”,李时珍《本草纲⽬》载:“久服轻⾝,长年益寿。”再例如凌霄,宋代杨绘《凌霄花》诗云:“直绕枝⼲凌霄去。”对于该花的勇于攀登,凌云直上的品质,清⼈李笠翁评说道:“滕花之可敬者,莫若凌霄。”缠枝纹就是这些藤蔓的形象再现,它委婉多姿,⽣动优美,富有动感,故寓意⽣⽣不息,万代绵长的美好愿望,从⽽跻⾝于中国吉祥物。缠枝纹的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原始构思可见于战国时期,当时在漆器的表现装饰纹样中,有⼆⽅连续纹样与四⽅连续纹样,它虽然表现的
是“云⽓”,但它反复、交替与穿插的艺术⼿法,事实上已具备了缠枝纹的基本特征。到了汉代,缠枝纹样成熟,被⽤于漆器、丝织⼯艺,如“万事如意绵”与“鸟兽葡萄纹绮”等。到了唐宋时,缠枝纹被⼴泛⽤于⼯艺美术制品中,如唐李德裕《鸳鸯篇》诗云:“夜夜学织连枝锦,织作鸳鸯⼈共怜”,⼜如唐镜中的“海兽葡萄纹”,就是⼀种著名的缠枝纹。再例如在唐代出⼟的⾦银器直接出现了缠枝花纹饰。缠枝纹是我国传统青花瓷中最主要与最具特⾊的装饰纹样之⼀,它最早出现于元青花中,到了明清两代,不论是官窑还是民器,⽐⽐皆是,从⽽成了青花⼯艺的最重要装饰语⾔。除瓷器外,缠枝纹还⼴泛⽤于各类艺术品中,如传统的插屏,其雕刻⽛板⼏乎都⽤缠枝纹,⽽由插屏造型衍的“南京钟”更是离不开缠枝
纹还⼴泛⽤于各类艺术品中,如传统的插屏,其雕刻⽛板⼏乎都⽤缠枝纹,⽽由插屏造型衍的“南京钟”更是离不开缠枝纹,因为对于⼀种计时器来讲,⽣⽣不息,万代绵延是最贴切不过的了。缠枝纹之所以具有强盛的⽣命⼒,还在于它的变化多端,婉转多姿,它与不同的花卉组成不同的纹饰,常见的形式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缠枝葡萄”、“缠枝⽯榴”、“缠枝百合”、“缠枝宝相花”,以及“⼈物鸟兽缠枝纹”等。
9、卷草纹
中国传统图案之⼀。多取忍冬、荷花、兰花、牡丹等花草,经处理后作“S”形波状曲线排列,构成⼆⽅连续图案,花草造型多曲卷圆润,通称卷草纹。因盛⾏于唐代故名唐草纹。
汉代图案中已有卷草纹。南北朝时期,卷草纹⼤量运⽤于碑刻边饰,风格简练朴实,节奏感强,在波状组织中以单⽚花叶、双⽚花叶或三⽚花叶对称排列在主⼲两侧,形成连续流畅的带状花纹。敦煌莫⾼窟的北朝壁画中多绘有卷草纹,其素材多取忍冬。唐代卷草纹⼴泛流⾏,多取牡丹的枝叶,采⽤曲卷多变的线条,花朵繁复华丽,层次丰富;叶⽚曲卷,富有弹性;叶脉旋转翻滚,富有动感。总体结构舒展⽽流畅,饱满⽽华丽,⽣机勃勃,反映了唐代⼯艺美术富丽华美的风格,并成为后世卷草纹的范模。
唐代以后,唐草纹传承不断,素材除忍冬、牡丹以外,⼜有⽯榴、荷花、菊花、兰花等。明代中期重视以荷花为主体的唐草纹,后由荷花图案演变为串枝花图案,并⼴泛运⽤在织锦上。明清两代的唐草纹风格趋向繁缛、纤弱,失去了唐代的⽣⽓,但仍然是重要的传统图案。现在,唐草纹多见于建筑装饰及染织、家具、陶瓷等装饰。瓷器的⼀种辅助纹样。以柔和的波曲状线组成连续的草叶纹样装饰带,故名。唐代已⼗分流⾏,⽇本⼈称之为“唐草”。宋元明清许多瓷窑产品上⼴泛采⽤。
10、折枝纹
⼀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以折枝花鸟为题材,构成与周围纹样⽆连接关系的单独纹样,习称“折枝花纹”、“折枝果
纹”或“折枝花果纹”,统称折枝纹。常见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枇杷、折枝⽯榴、折枝荔
枝等。
折枝纹在瓷器装饰绘画中多作为单独纹样,也有配合禽鸟组成的折枝花鸟纹。以⼀枝单独使⽤者较为多见,也有作连续式或交织式组合的。宋代定窑、耀州窑、磁州窑、吉州窑器物上多见,元代以后更为流⾏。折枝纹多作主题纹样饰于碗、盘、洗等器的内底和瓶、罐、壶等器的外腹壁,也有作为辅纹边饰饰于器物肩部或近⼝沿处的。
表现技法主要是刻划和彩绘。宋代定窑⽩釉刻划花折沿盘内底刻⼀株丰腴婆娑的折枝牡丹;雍正青花⼤盘内⼼绘⼀株桃花,双禽在枝⼲上憩息啼鸣,宛如中国画的折枝花鸟图。
11、蕉叶纹101外卖网
以芭蕉叶组成带状纹饰,特指以蕉叶图样作⼆⽅连续展开形成的装饰性图案。⽤作瓷器装饰始于宋代,定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多将其作为瓷器的辅助纹样,表现⼿法主要是划花。青花、釉⾥红、彩瓷上⼴泛采⽤,⼀般装饰在器物的颈部或近底部。定窑刻花梅瓶的颈部饰单层蕉叶纹,龙泉窑刻花碗内饰有粗短的蕉叶纹,景德镇窑青⽩瓷碗外壁刻划双线蕉叶纹。蕉叶纹于元、明、清时期颇为盛⾏,装饰技法以彩绘为主,多绘于瓶、罐、尊等器物颈部或近底部。
景德镇出⼟明洪武青花松⽵梅纹执壶,颈部饰蕉叶纹,近腹部饰⼀周⼤⼩相间的云肩纹,云肩纹内绘画蕉叶的筋脉,⼗分奇特,好似变形蕉叶纹。
青铜器常见纹饰
四⽺⽅尊⼝沿为⽅形,颈部较长,从肩到⾜部的四棱雕有4头绵⽺,它们都向前探出半⾝,弯曲的⽺⾓及⾝上细密的卷云状花纹细致⽽逼真。⼝沿下、肩上及圈⾜上都有蕉叶纹和夔纹等主要装饰花纹,极其细致⽣动。
蕉叶纹四⾜⽅斝
蕉叶纹四⾜⽅斝,清中期,斝体呈⽅形,侈⼝,束颈,深腹,腹侧有⼀兽⾸鋬,平底,底下有四⾜。颈饰三兽⾸及变形夔纹,腹饰蕉叶纹。
温州区号12、⽠果纹
⼀种典型的陶瓷器装饰纹样,以各种植物果实为主题。历代装饰⼿法有模印、贴塑、雕刻、彩绘等。
⽠果纹始见于唐代,唐宋两代陶瓷器上以葡萄纹和⽯榴纹较为多见,有缠枝葡萄、婴戏葡萄、婴戏⽯榴等图案,寓意多⼦多孙。江西⽔吉宋墓出⼟的耀州窑青釉盘,盘内刻划⽯榴树上三童嬉戏的花纹。元代青花瓷器上常以⽠果纹组成秋实画⾯,如青花⼤盘上多绘葡萄、西⽠、芭蕉与花草组成的秋实图案。明清两代陶瓷器上,⽠果纹样增多,表现⽅式有图案性与写实性两类,以青花、釉⾥红、彩绘及雕刻等多种⼿法及⾊彩表现⽯榴纹、荔枝纹、葡萄纹、枇杷纹、桃纹、西⽠纹、苹果纹、樱桃纹等,
并在吉祥观念影响下,形成丰富多彩的吉祥纹饰。
⽠果纹构图⽅法多样,有适合式布局,如明宣德青花盘,利⽤盘⼼圆⾯,满绘叶茂果硕的葡萄或其他⽠果;也有单独纹样的构图,如成化⽃彩葡萄纹杯,腹部绘环绕的折枝葡萄;还有散点式布局,如宣德青花梅瓶或⽟壶春瓶上的桃枝、⽯榴、荔枝、枇杷、苹果等纹样;更有均齐式布局,如在釉⾥红⾼⾜杯上,绘等距环布的3只桃或3只苹果,习称“三果纹”。清代吉祥纹饰盛⾏,⽠果纹寓意更丰。康熙釉⾥红桃蝠纹瓶、雍正青花桃蝠纹瓶,都描绘桃树结硕果、蝙蝠天上飞的纹样,以桃喻寿,以蝠喻福,祝贺福寿双全。康熙民窑青花瓷盘盘⼼绘⼀枝葡萄,旁书“福寿蒲萄”四字,将葡萄象征福寿,甚为罕见。乾隆黄地青花瓶上以佛⼿、桃、⽯榴三果组成寓意多福、多寿、多⼦的画⾯,习称“福寿三多”纹。
13、桃纹
在传说中西王母的蟠桃树,三千年开花,三千年结果,桃树是长寿之树。因此民谚中有“榴开百⼦福,桃献千年寿。”之说,诞⾠献“寿桃”祝寿是中国的传统⽂化。
14、海⽯榴纹
⼀种典型的陶瓷器装饰纹样。因⽯榴“千房同膜,千⼦如⼀”,被民间视为象征多⼦的祥瑞之果,海⽯榴纹遂成为⼀种吉祥纹饰。⽯榴和蝴蝶配合,“蝴”与“福”谐⾳,构成了“多⼦多福”的寓意。
马薇薇周玄毅海⽯榴系从伊朗传⼊,最早出现在唐三彩陶器上,有模印贴花,也有刻花施彩⼿法,多与宝相花、莲花、葡萄等相配。其形象是在盛开的花朵中⼼露出饱绽的⽯榴果,或花苞之中满是⽯榴⼦,有的称“海⽯榴花”。
海⽯榴纹于宋、元、明、清瓷器装饰上多有所见。宋定窑⽩釉盘⾯上的印花海⽯榴纹线条微微凸起,有浅浮雕之美。元代青花瓷上海⽯榴纹多作辅助纹样,饰于器物的肩部。明清瓷器上以榴房多⼦为基本寓意的纹饰也较为多见。
15、葡萄纹
张若昀情史佛教艺术中菩萨⼿持葡萄是表⽰五⾕不损,所以葡萄纹带有五⾕丰豋的寓意。此外,葡萄枝叶蔓延,果实累累,也特别贴近⼈们祈盼⼦孙绵长、家庭兴旺的愿望,所以成为⼈们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
附图是⼤门⼭墙上的葡萄纹砖雕。池贤宇图片
16、牡丹纹
⼀种典型的瓷器装饰纹样,以牡丹花为主题。⾃唐代以来,牡丹颇受世⼈喜爱,被视为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征。宋时被称为“富贵之花”。故成为瓷器上的流⾏装饰。
表现技法有刻花、印花、绘画等;形式有独枝、交枝、折枝、串枝、缠枝等。
五代越窑、宋代定窑、耀州窑有刻划牡丹纹制品,磁州窑则为⽩地⿊花品种。定窑器上常出现⼀枝独秀的单朵牡丹,耀州窑瓷器上多见花朵两两相对,磁州窑枕⾯上还可见随云头形曲线绘画3朵牡丹。构图⽅式有适合式、对称式、均衡式等。耀州窑青釉碗内壁刻划⼀枝牡丹,花朵盛开,枝叶繁茂,布满全器,作适合式构图。⼜有刻划两枝牡丹,花枝相交,花朵相对的对称式构图;耀州窑青釉瓶上的刻划牡丹枝茎缠绕,花叶纷披,作均衡式构图。宋代亦见将牡丹纹⽤作
交,花朵相对的对称式构图;耀州窑青釉瓶上的刻划牡丹枝茎缠绕,花叶纷披,作均衡式构图。宋代亦见将牡丹纹⽤作辅助纹饰的,如定窑、耀州窑的刻花、印花凤衔牡丹纹。
元、明、清三代牡丹纹久盛不衰,多⽤作主纹,装饰在瓶、碗、盘、罐等器⽫的主要部位。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瓷器上的牡丹纹更丰富多彩,有折枝牡丹、缠枝牡丹等。明宣德青花盘上的折枝牡丹纹、青花⽟壶春瓶的缠枝牡丹纹,图案精致,装饰效果强烈。明嘉靖酱釉描⾦孔雀牡丹纹执壶,在器腹部桃形开光中贴⾦描画孔雀牡丹纹,尤显富贵华丽。清雍正粉彩牡丹纹盘⼝瓶、珊瑚红地粉彩牡丹纹贯⽿瓶,都是⼯笔重彩,⼀丝不苟,将牡丹花的国⾊天⾹、雍容华贵表现得淋漓尽致。
17、绣球花纹
⼀种瓷器装饰纹样,因花朵形状颇似绣球⽽得名,常以⼤⼩不等的花头或龙凤等主体形象,做圆形或椭圆形的适合构成,疏密均匀的排列在器物的装饰带中,适⽤于各种造型的器物。有⼗团,⼋团,⼗
⼆团,⼗六团,⼆⼗四团等团花吉祥纹样,两个团花相联称“双球花”,多个⼩团花遍布,即为“遍地绣球”,⼜称“⽪球花”,或“⾦钱蟒”,于清代景德镇窑彩绘瓷上较为多见。
18、兰花纹
传统寓意纹样。《本草经》:“兰草主杀⾍毐,辟不祥,久服轻⾝不⽼。”《楚辞》:“级秋兰以为佩。”古⼈认为:“德芬芳者佩兰,古之佩者,各家其德。”故⽽古⼈以幽⾕兰喻隐逸之君⼦。
申奥个人资料19、梅花纹
岁寒三友梅居其⼀。梅能于⽼⼲发新枝,⼜能御寒开花,故古⼈⽤以象征不⽼不衰。梅瓣为五,民间⼜藉其表⽰五福。福、禄、寿、喜、财。因此,明清以来梅花纹样是最喜闻乐见的传统寓意纹样之⼀。
20、菊花纹
菊花,古代⼜名节华、更⽣、朱赢、⾦蕊、周盈、延年、阴成等别名。菊花是我国的传统花卉之⼀。《⼭海经·中⼭经》:“岷⼭之⾸⽈⼥⼉之⼭,其草多鹅”。菊花是“长寿”之花,据传在G县以北河岸上芳菊丛⽣,其⽔颇秀,有个叫胡⼴的⼈得了病,常饮此⽔,后⼤病痊愈,竟长命百岁。还传说朱孺⼦常饮⽤⽢菊花和梧桐⼦泡的茶,后成了神仙。古⼈认为菊花能轻⾝益⽓,令⼈长寿有征。菊花还被看作
花之中的“隐逸者”,并赞它风劲斋逾远,霜寒⾊更鲜。故常喻为君⼦。菊和兰都是⽂⼈极喜爱的花,将菊花纹样赋予多种多样的含意。
21、鸟纹
鸟纹是⼀种传统的装饰纹样。⼴义上可包含由鸟纹与其他内容组合⽽成的纹饰,如花鸟纹;狭义上则仅指纯粹鸟纹或以鸟纹为主体的纹饰。神话性质的凤纹或其他瑞禽纹也可归在鸟纹类属。常见于青铜器、⽟器和陶瓷器的表⾯。
鸟纹包括凤纹、鸱枭纹、鸾纹及成排列的雁纹等。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作前视或回⾸状。在青铜器上⼤多作对称排列。凤鸟纹按照构图形象分为长喙鸟纹,体躯是鸟,头部有⼀较长的喙;鸱枭纹,正⾯,⼤圆眼,⽑⾓⼤翅,盛⾏於商代中晚期;雁纹,是鸟纹中写实的形象,属春秋晚期北⽅的风格。
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冈期的变形鸟纹。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西周鸟纹(9张)?早期起鸟纹⼤量出现,⼀直到春秋时期。商代鸟纹多短尾,西周鸟纹多长尾⾼冠。鸟纹包括凤纹、鸱枭纹、鸾纹及成排列的雁纹等。
鸟纹的出现发展与古⼈的⽣殖崇拜密切相关,原民最初以鸟纹象征男性⽣殖器。良渚⽂化出⼟的⽟琮
上已有明确的鸟纹。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冈期的变形鸟纹。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西周早期起鸟纹⼤量出现,⼀直到春秋时期。
22、鹤纹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