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县地古城长安周边,古为京畿之地,历史悠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这里迄今发现11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说明远在公元前40世纪~前21世纪,先民们就在户县一带生息繁衍,创造了氏族文化。
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时户县为“扈氏国”。这是户县地区建置最早的方国,也是“户县”地名的由来。
时设“崇国”;时,西伯姬昌迁都于“丰”代改“扈”为“鄠”;西汉时设“鄠县”。历代延续,直至1964年9月10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将“鄠县”改为“户县”。
司马迁《史记》在重大历史事件涉及到户县的主要有三件。
1.夏启和有扈氏之战(甘之战)
中国历史进入阶级社会后的第一次战争就发生在户县境内。
《史记•夏本纪》记载:“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於甘”。
公元前21世纪,大禹死后,根据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大禹禅让于伯为民务实清廉,但是禹的儿子启趁动乱之机杀了伯益,夺得了王位(约公元前1988年-1979年)建立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以前的“禅让”从这个时候被破坏,代之以“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从此以后,“禅让制”变成了“世袭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时户县为"有扈氏"之国,有扈氏反对世袭制,以“尧舜举贤,禹独与之”为名反对启的统治,启率大军进行讨伐,双方于甘(今陕西户县)展开大战,有扈氏战败,启的统治得以确认巩固,家天下世袭制取代了禅让。《淮南子·齐俗训》评论说:“有扈氏为义而亡,知义而不知宜也。”
李炜托奶照
这里,夏启所灭掉的有扈氏国为户县建置最早的方国,也是户县县名的由来。关于双方激战的地方“甘”,也有多种解释。大多数专家认为在今户县甘亭镇一带。还有专家认为在今户县甘河乡一带。因为古代有甘国于此,甘国是一个袖珍小国,国中最大的河就是甘河,
总之,启和有扈氏 的“甘之战”,是现存正史中关于户县的最早记载。
2.季历去世,文王即位
《史记•周本纪》: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脩古公遗道,笃於行义,诸侯顺之。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 
    这个故事涉及到周王朝的多位先王。古公,全名叫古公亶(dan)父,是周王朝重要的一位先王。古公亶父在位时,周开始强盛,但不久却遭到戎狄(蛮族)的进攻,抢夺财物,古公亶父就给他们财物。但戎狄不满足,继续侵略,想霸占周的土地和人民。周的臣民都很愤慨,决心抵抗。但古公亶父说:“人民选择君主是让君主带给他们和平的,今天,戎狄为了霸占土地和人民才进攻我们的。人民不管谁是君主,谁能带给他们和平他们就选择谁。现在你们让我进攻戎狄,屠杀戎狄的人民成为他们的君主,我实在不忍心这样。”于是,古公亶父带领他的臣民渡过漆水和沮水,迁居到岐下(周祖先原本封地在邰,今武功县西南。这次迁徙他们来到了岐下,今宝鸡扶风县),改国名为周。周围的部落得知古公亶父如此仁慈,很多部落便归附了周。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老大叫太伯,次子叫虞仲,三子叫季历。姬昌是季历的儿子,有圣人相。古公亶父说:“我们族人的强盛就靠姬昌了!”太伯和虞仲知道古公亶父为了使姬
昌以后继位要把地位传给季历,于是就到吴越一带去了。(春秋时,吴越一带的蛮族均认为自己是太伯和虞仲的后代,周的旁支,中原有他们的一份,并借口于此进攻中原。) 
    季历去世后,姬昌即位,称西伯侯。季历死后,史书记载,“葬鄠县之南山”,就是今天的户县西郊陂头村,渼陂湖旁有一几十米高的土山,就是“王季陵”。 
3.文王伐崇侯虎 
  《史记•周本纪》: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而徙都丰。 
    西伯姬昌执政期间,沿袭了古公亶父、季历的政策,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很多有能力的人都归附了周。崇国(古侯国,位在今陕西户县一带,一个很古老的国家,商朝,崇侯虎即当时崇国国君。)的国君崇侯虎是个颇有政治头脑的领袖,他对纣王说:“姬昌累善积德,很多人都归附了他,恐怕以后将会对大王不利。”于是,纣王就囚禁西伯于羑里(羑里在今河南汤阴)。加之,崇国当时算比较大的诸侯国,在周的东南,它忠于商,成为周扩张的障碍,于是周便和崇国结下了大仇。后来周给纣王又是献美女,又是献土地,这样姬昌才算保住了性命,回到歧下。 
    其时,周国人民和善。“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受天下人敬仰。连诸侯都说:“或许西伯才是真正的受命之君呀。”这时,周开始了扩张,一连消灭了几个国家。姬昌在他逝世
的前一年,终于灭了崇侯虎,报了大仇。迁都到丰(今沣河以西户县秦镇以北,长安沣西以南区域,作为扩张的大本营。
这段历史《诗经》也有记载:“既伐于崇,作邑于丰”。 
这就是先秦时期,《史记》涉及到户县的三件重大历史事件。但户县的灿烂历史,远远不止于此,从秦始皇一统天下,汉武帝狩猎上林苑,到后秦高僧鸠摩罗什在草堂寺设立国立谢娜大张杰几岁译,再到王重阳创立全真教,生活在户县这片沃土上的子子孙孙,仍在不断书写着历史的传奇。
秦之后户县大事件
统一后,改"扈"为"雩阝 "。秦孝文王时在户县建萯阳宫。秦王嬴政九年(前238),嫪毒作乱灭族,秦始皇将太后就迁到了户县的萯阳宫。
    汉初建置雩阝县。汉武帝入户县南山狩猎,扩建上林苑。著名的上林苑便以户县为主要范围:南至终南山,北达渭水滨,西到周至,东到长安浐河,广约三百余里。据《汉旧仪》称:"苑内养百兽,天子秋冬射猎,取禽兽无数实其中,离宫观七十所,皆客千骑万乘。"
    后秦弘始三年(401),皇帝姚兴由西域迎天竺高僧鸠摩罗什来长安逍遥园(今户县草堂寺)译经,建立了译场(国家编译机构),开创了我国大规模译经的新纪元。
隋大业十四年(618)"娘子军"在户县诞生。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李渊之女平阳公主在户县庄园,散财聚众起兵响应,攻下户县城。平阳公主纪律严明,远近投奔者甚众,后又攻占了周至,武功等县,军队发展到七万余人,后与李世民会师,进军长安。丈夫柴绍与其各置幕府,柴绍居左,平阳公主居右,当时号李氏营为娘子军。
    唐大历十三年(778)韦应物任户县令。唐代文人骚客来户者极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数次来户县旅游,并有诗作存世。岑参、温庭筠等也曾游历、寓居于户县,并对户县各处景多有题咏。
    宋建隆年间(960-963)户县人杨砺举进士,殿试第一名(状元)。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范仲淹曾来户县圭峰山游览。宋代教育家哲学家程颢于嘉佑二年(1057)进士及第,调任户县主簿,其弟程颐曾随兄来户县,后著有《雍行录》。   
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在户县祖庵创立创立以道教为主,兼融儒释的全真道。至元十年(1273)前后,道教全真派教祖王重阳灵柩由河南开封运至户县,葬于祖庵。
    明代户县人王九思(1468-1551),弘治九年(1496)进士,官至吏部郎中。后因刘瑾案累,被降为秦州周知,不久致仕归乡。他与李梦阳、康海等称明前七子,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改变了当时萎弱靡丽的文风。回乡后工词曲,对秦腔、眉户的发展作了很大贡献,曾写了大量诗作吟诵户县山水名胜。
崇祯九年(1636),农民起义军李自成部围攻户县,没有攻克当时户县知县张宗孟重修户县城及四门城楼,西、南、北三门外建瓮城。城内四街中心建中楼一座,共3层,最上层为文昌阁,即现在的钟楼。
    1911年10月22日,陕西响应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西安城光复。公历10月24日,户县在西安上学的青年赵济之、王生蔚、王枫阶、王拂亭等人,打着“灭清复汉”的白旗回到户县,与知县缪延福接洽后,宣布响应反
民国二年(1913)四月,陕西兵马大都督张云山,带兵数十名来户县查禁,号令森严,两天内连杀二人,四乡各村种者连夜将田中烟苗铲除净尽。张云山还明令剪除发辫,称辛亥革命后“不剪者就是留恋满清”,曾将南关各堡留有发辫者四、五十人捆绑拉到木家庄北景家坟内,剪掉辫子后释放。
 个体工商户税收  十二年(1923)户县天足会成立,进步人士张子甲、刘东堂任会长,下乡宣传、查检妇女放足。天足会指派带头放足的农村妇女童月英等女委员二人,巡视各村。他们入室查验,见缠脚妇女,不论老少,强迫解下裹脚布,收入车后大竹笼内,以扩大视听。经过两、三年的辛勤奔走,耐心工作,幼女不再缠足,青壮年妇女缠足的也相继放足。
民俗民风作文   十六年(1927)4月16日,国民大革命轰轰烈烈进行。以“中国国民党临时县党部”和农民协会的名义,在县城南关召开约有四万人参加的“拥护国民军肃清后方会师中原”大会,会后示威游行。
   十七年到十八年(1928――1929)大旱,旱地颗粒无收,受害众达七万七千多人。冬大雪,树木、牲畜冻死很多。
   张伦硕整容十九年(1930)户县县长孙国镇因贪污烟款和富户捐,被押解西安毙。
   秋,蝗虫过境,自秦渡镇至县城,再向西到祖庵。沿路宽十余里的秋苗叶子被吃光。
   二十一年(1932)4月27日,共产党员朱成义、杨地德率领户县农民五万多人,进行罢耕,以抗议户县政府,他们手持杈把、苕帚、镢头、铣等农具,包围了户县城,县长强云程闻风而逃。代署县务的石慧亭和土绅白玉堂向众作揖求饶,满口答应众代表提出的杂款粮差一概豁免等12项要求。“交农”运动胜利结束。交农运动在户县也叫驱强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