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 门 大 学 图 书 馆《汉宫秋》本事流变综述
王姝
原创
-
编者按:作者为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2007级研究生.
古今往来,“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多为人们记述。生活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作家,各自挥动时代赋予他们的彩笔,推陈出新,别出心裁地描画了这
个令人同情的历史人物。随着以王昭君为故事题材的诗歌,乐曲,舞蹈,小说,戏曲也相继问世,昭君形象被赋予了越来越丰富的社会内容,而离她的历史原型越来越远。究竟“谁识明妃出塞心?”怎样历史地,本质地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本来面目,如何把握其本事流变的过程,是本文笔者讨论的主要目的。
一    王昭君的事迹,在《汉书·元帝纪》、《汉书·匈奴转》和《后汉书·南匈奴传》中均有记载。在《汉书·元帝纪》、《汉书·匈奴转》中能够看到关于王昭君的简单而明确的记载“竟年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单于来朝”“单于自言愿婿汉室以自亲,元帝以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
男伊屠智牙师……呼韩邪死,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知昭君是以宫女身份出嫁匈奴,并生一男二女,无两国相争,投水自杀等情节。《后汉书·南匈奴传》与此所记大致相同,仅多“入宫数岁,不得见御”昭君不满于汉宫对她的冷漠歧视,“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辞别的时候,“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裴徊,竦动左右。”元帝一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只得遣行。
现在我们看到的咏昭君出塞的最早作品,是收在《乐府诗集》中的琴曲歌辞的《昭君怨》: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
厦 门 大 学 图 书 馆
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
既得升云,上游曲房。
电脑电视离宫绝旷,身体摧藏。
志念抑沈,不得颉颃。
虽得委食,心有徊徨。
我独伊何,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
离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道里悠长。
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歌辞以一只在桑林里“养育毛羽,形容生光。”的鸟儿起兴,暗示昭君在家乡的健康成长。“上游曲房”指她被挑选入宫,词意到此转折:原以为选入皇宫是“升云”,“上游”,却不料“离官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抑沈,不得颉颃。”身体和精神都长期受到摧残。虽然饮食无忧,却失去了自由。这分明是用笼中鸟的处境来形容昭君的宫廷生活。“翩翩之燕,远集西羌。”指后来昭君出塞和亲,流落远方,离却故土和父母,忧心恻伤,哀怨动人。这首歌辞通过一只鸟儿被囚禁,被放逐,控诉了封建统治者对昭君出塞的迫害,抒发了昭君因失去自由和幸福而感受到的彷徨,苦闷,忧郁,哀伤,充满悲剧气氛。  汉
魏以来,把昭君故事谱成乐曲,据南宋谢庄《琴论》的记载,就有《平调明君》《胡笳明君》《清调明君》等六种。这些乐曲虽大都散失,从仅存的一首胡笳五弄《明君别》来看,还可窥其梗概。《明君别》的曲辞也已失传,但知全曲分为“辞汉,跨鞍,望乡,奔云,入林”等五段来演唱,由此推想,前三段是用写实手法描写昭君辞别汉宫,跨鞍上马,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遥望故乡的情景,后两段则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让昭君幻化为一只飞鸟,从异域奔向云中,最后飞入桑林中去。这里,表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希望昭君摆脱羁绊,自由飞回故乡。
从以上一些早期的文艺作品可看出,民间演唱的昭君题材的故事,处于萌芽状态的悲剧,这一点,有它的生活根源,这就源于史书中对于昭君出塞故事的记载。
厦 门 大 学 图 书 馆
这些记载表明,昭君在汉宫里和出塞后的两段生活都毫无自由,很不如意,昭君的遭遇饱含着悲剧的因素,在封建社会中,昭君个人的悲剧具有普遍的意义。我们注意到汉魏时期的民间艺人大都从昭君个人的不幸遭遇中选取素材,而绝少留意到昭君的出塞和亲给胡汉两族带来亲睦团结的政治影响。究其原因,决定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汉魏时期汉族王朝的力量比较强大,而北方少数民族在社会发展方面比较落后,力量分散,不足以和汉族抗衡,民族矛盾不象封建社会后期那么突出,文艺作品选材的这种趋向,是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作家在塑造人物,提炼主题时,
正是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重现当代的生活和斗争。这一点,就为元代马致远改编昭君故事提供了可能性,从此也可看出汉魏时期关于昭君的文艺作品与《汉宫秋》杂剧的不同之处。此后,汉末人蔡邕作《琴操》诗,提及昭君出塞的故事。
三 晋宋之间,文人记叙昭君出塞故事影响最大的是石崇的《王明君》歌辞和东晋葛洪编的《西京杂记》里的小说《王昭君》。西晋石崇的《王明君词》(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君为明君,后世又称明妃),则增入“马上琵琶”一节。它是依照汉代的曲而写得新歌词,歌词写昭君辞汉时悲伤和到匈奴后的怨恨,希望借大雁的双翼飞回汉家,在人物情节和表现方法方面同汉曲《昭君怨》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但主题却不大相同。石崇认为昭君到匈奴后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族类不同,“殊族非所安,虽贵非所荣。”即使贵为阏氏,也没什么光荣。所以他描写了昭君对昔日汉宫生活的怀念,通过她自叹“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一笔抹煞了汉宫对她的迫害,美化了汉王室最高统治者。同时,又把出塞后的昭君比作插在牛粪上的一朵鲜花,丑化了少数民族。这些描写,充分暴露了石崇维护封建的贵族立场和大汉族主义的思想观点。
车子被水淹了怎么办《西京杂记》里的小说《王昭君》故事继承了汉魏民间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并在原来故事基础上推陈出新,虚构了画师毛延寿这个人物和他作画索取贿赂的情节。毛延寿是一个宫廷画师,利用自己为元帝画后宫美人的职权索勒钱财。宫人们为取得皇帝的宠幸,纷纷去贿赂他,“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唯独昭君不肯拿钱去讨好,毛延寿故意将昭君的像画丑,使她长期陷身冷宫,后来匈奴单于求
婚,元帝“按图以昭君行”。临别时才发现昭君“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这时元帝才知道像失真,自己上当受骗,但
厦 门 大 学 图 书 馆
事情已无法挽回,但“穷按其事”,把利用职权营私纳贿的毛延寿杀了。这段故事突出了昭君不向恶势力屈服的洁身自好、刚正不阿的品格。主题新颖,人物性格鲜明,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立场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受,故事揭发了封建宫廷的腐败,从毛延寿身上,我们不也看到那些争权纳贿的宦官贵戚、门阀贵族们的影子吗?昭君和毛延寿的矛盾,既是封建社会现实矛盾的反映,毛的被杀又表现了人们对澄清政治的迫切愿望。另外,孔衍《琴操》添加了昭君入宫年岁和青冢二节,其余基本相同,无非是一个“红颜女子多薄命”的故事。
孙燕姿妹
唐代诗人中昭君的吟咏者不乏其人,如:杜甫《咏怀古迹》“画图省识春风面,怀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做胡琴,分明怨恨曲中论。”为昭君抒发了对压迫者的怨恨。李白“生乏黄金枉图画,灰留青冢使人嗟。”为昭君的悲剧命运发出深深的慨叹。白居易还进一步指责元帝的偏信和无情:“见疏从道迷途画,知屈那教配胡庭。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需一向恨丹青。”多为嗟昭君题材之酒杯,浇自己心头之块垒,抒发自己的愤慨。北宋王安石和欧阳修等借用昭君和汉元帝的故事,抨击了北宋皇帝的愚昧、昏
庸。继承了《国风》、《离骚》“以男女喻君臣”的传统手法。王安石《明妃曲二首》之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赛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赵欣瑜 儿子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此诗却说王之美貌本非画像所能传达,王昭君流落异域的命运未必比终老汉宫更不幸,都体现了在唐诗之外求新求变的精神。而结尾指出王昭君的悲剧乃是古今宫嫔的共同命运。
汉元帝自己埋没了昭君,却拉毛来作替罪羊,何等昏庸无能!诗中这个不辨美丑,不看活人看画图的汉元帝,不就是北宋王朝那些闭目塞听,偏信谗言而埋没人材的帝王的典型吗?欧阳修更直刺当世自以为天纵英明的帝王,他的《再
装修有味怎么办
厦 门 大 学 图 书 馆和明妃曲》“虽能杀画工,于事竞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唐宋时代诗人的吟咏,多借古讽今或寄托自己怀才不遇和天涯沦落之感。其中唐代俗讲中的《王昭君变文》才给昭君故事第一次注入了新的血液。敦煌所藏《王昭君变文》虽然残缺,但还可以看出“厌胡思汗”的爱国主义思想。描写昭君在塞外思乡心切“恨积如山,愁盈似海。”虽然单于百般体贴安慰,却只能更加增加了她的故国之思,终忧郁而死。临终时还念念不忘:“妄死若留故地葬,临时清报汉王知!”单于根据她生前的意愿,报知汉朝,汉朝派遣使节到匈奴祭祀。文中写王昭君自述说:“如今以著(慕)单于德,昔日还录(承)汉帝恩。”变文所表现的汉匈关系是团结和睦的。全文对原有情节增饰不多,但忠烈之气,已跃然纸上。中唐以后民族压迫日深,(唐末有回鹘、吐蕃及南诏之边害)。到了元代,民族矛盾达到了尖锐的顶峰,马致远接受这一主题,进行再创造,才翻成富有民族意识的爱国主义大悲剧。随着元杂剧的繁荣,昭君故事走上了戏曲舞台,关汉卿曾有《汉元帝哭昭君》,王昌龄《夜月五·昭君》,张时起有《昭君出塞》,皆佚,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只有马致远《汉宫秋》,马致远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异族的入侵,统治者的歧视和压迫政策,使一大批汉族知识分子抛向了社会的最底层,科举无门,仕途堵塞。时代的生活和斗争的实践,使他深刻认识到汉族统治集团是无所指望的,只有普遍劳动人民才能充分反对异族侵凌,借用历史人物事件来抒写自己胸中的怨愤,成了他唯一的选择。既然是借用,即不免有所改动,马致远对这一传统题材进行了特殊处理,通过对一些情节的修改补充,使之凸现出反映民族苦难的主题,寄寓了作者深广的忧思,凝结了他对现实的愤懑和感叹。吴新雷认为马致远发展原有情节的地方,至少有六点:
非你莫属 王娇洋
第一,原说昭君系“后宫良家子”《汉书》或“齐国王襄女”《琴操》;而剧中写出身“庄农人家”、“家道贫穷”,是一个农村姑娘。
第二,原说毛延寿系画工,因画像不真而被斩《西京杂记》;剧中则说他本系朝中大臣,因未得贿赂点破昭君图像,事发后卖国投敌,最后毕竟难逃法网,处以重刑。
第三,原说昭君始终未得元帝宠幸,而此则写两人相遇,情好甚笃。 第四,按史实,汉朝当时国力强盛,匈奴内争势衰,呼韩邪单于来朝,他要求做汉家女婿,故元帝以昭君赐之《汉书·匈奴传》。而剧中则写为匈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