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关定义
(一)考试焦虑的界定 大片排行榜
Sarason把考试焦虑定义为在考察学过的知识时对不理想的表现所带来后果的担忧。(Aida,1994)还有的研究者认为由于学生过去体验过失败,在未来的课程上和考试中会精力不集中,想一些与上课内容和考试无关的事情。由此,我们认为考试焦虑,即是由各种考试、测验所产生的焦虑,是一种相对未定的个性特征。 (二)国内外关于考试焦虑的研究
关于考试焦虑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14年费林的研究。费林等人以医学院的学生为对象,测定他们期未考试前后尿中糖分的增加。前苏联鲁利亚(1932)也注意到考试状态中学生的言语,他"测验焦虑问卷"的问世,致使后来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考试焦虑问题进行研究。Cassady and Johnson从认知范围进行测量,得出考试焦虑度高的学生情绪不,是神经质的;Strom等还从课堂性格特征方面对课程程度和考试焦虑的相关性进行了测定;Calvo and Carreira研究了考试焦虑对学生阅读过程的影响,发现考试焦虑度高的学生比焦虑
度低的学生在理解同一篇文章上花费的时间要多,表现出低效的特点。 近十年,国内对考试焦虑问题也进行了探讨。叶仁敏等人(1989)研究发现,中国大部分中学生,成就动机很高,考试焦虑度不高,智力水平较好。程念祖等人(1996)研究发现,情绪不稳定的学生有产生考试焦虑问题的倾向;家庭教育中过度期待及粗暴干涉和不尊重孩子的做法,对考试焦虑的发生有明显的诱发作用。张承芳等人(1992) 研究发现,能力自我知觉越高,考试焦虑度越低。葛明贵、鲍奇(1995)研究发现,外向不稳定型和内向不稳定型学生,考试焦虑度测验显示,前者高于后者。阴国恩等人(1996)对96名教师和1022名中学生及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51.3%的学生一提到考试就精神紧张,54.6%的 学生做过考试成绩不好的梦,有近1/3的学生睡觉不踏实,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考前吃不好饭。
二、考试焦虑的症状
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景激发下,受个体认识评价、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
制约,以防御或逃避的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景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包括认知、心理、行为三种基本成分。考试焦虑对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发挥有重要影响,适度的考试焦虑对学习有促进作用,过度的考试焦虑一般会分散学生注 意力,瓦解
思维进程,使学生不能正常发挥,对学生成绩产生消极影响。其症状主要表现在:
1、情绪激动、慌张、担忧、焦虑、烦躁不安。有的 伴随手足发冷、心跳加速、肌肉紧张,甚至头昏。
2、感知障碍。如视听困难,感受性降低,甚至把试 题要求看错等。 3、注意障碍。即注意力不集中。
4、记忆障碍。平时熟悉的东西回忆不起来,但一出考场又想起。
5、思维迟钝、混乱,不能正常分析、归纳、判断、推理,本来能做的题目也做不出来。同时考试焦虑还会对身心健康产生危害。我在给学生的辅导中,许多学生经常非常苦恼地说:"我平时练习并不吃力,同学问我难题,我也会做,但一遇到考试就十分紧张,唯恐出错,考试分数就像一块巨石压在我的心上,久久不能搬去,有时让我喘不过气来。"
三、引起考试焦虑的原因
Aida(1994)认为,考试焦虑的起因是学生过去经历了过多的失败,而回忆中只注意到
自己失败的经验,因此愈回忆愈痛苦,焦虑程度也随之上长以致于在考试之前和考试过程中产生负面的想法。 (一)内源性因素
内源性因素,即来自学生个体内部的影响因素,能对学习者内在的自尊心和价值感直接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 1、认知评价能力
即个体对刺激情境性质的认识程度、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及自身对付刺激情境能力的估价。人的认知可以是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非理性的、不合理的。歪曲的、不合理的信念或思想往往导致情绪障碍或非适应性行为。对考试的认知评价是造成考试焦虑诸多内在因素中的首要因素。一般来说,过度考试焦虑或者往往带有以下不合理信念: (1)要求的绝对化。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这种信念通常与"必须如何""应该如何"这类字眼联系在一起。比如"我必须考好"、"我应该考过"、"今年高考,我必须上本科"等,怀有如此绝对化信念的考生极易陷入紧张情绪的困扰,因为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具有一定规律的,不可能按某一个人的意志去运转。当某些事物的发生与他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他们就会感到受不了,不能接
受。影响考试的因素很多,考生不可能完全控制,当考生意识到自己没有绝对的把握取得考试成功时,紧张焦虑的产生成为必然。
(2)思维的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过分概括 关于疫情的诗歌
化就如同根据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一本书的好坏一样,是不合逻辑的。过分概括化表现在人们对自己的不合理评价以及错误的归因上。因为一次考试的失败,就完全否认自己,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生活中没有常胜将军,总是纠缠在考试失败阴影中的考生,特别容易产生过度考试焦虑。 最强地震
(3)情绪推理。情绪推理是指一个人把自己的情绪感受当作推理的依据。人的情绪带有很大的情境性,伴随外界事物变化而变化,如果把情绪感受当作推理的依据,其结果一般是不合理的。情绪推理逻辑是"我觉得我是一个失败者,所以我一定是个失败者",或者"我感到心烦意乱,所以我一定是毫无准备"。如一名高中生有一次数学考试成绩不理想,搞得他心里很难受,于是他怀疑可能是自己的智力有问题,智商高的人,脑瓜聪明,数学能学
好,智商低,脑子反应慢,数学肯定学不好。以后一学数学就紧张,心里越紧张,遇到难题头脑就混乱,结果可想而知。 何美钿八卦
(4)糟糕至极。糟糕至极即认为一件事情的发生会非常可怕、非常糟糕,是一场灾难。于是,终日愁眉苦脸、自罪自责而难以自拔。糟糕至极常常是与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及对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相联系而出现的。当他认为"必须"、"应该"的事情没有发生时,就无法接受这种现实,以致认为糟糕到了极点。例如,一个要参加中考的考生有这样的信念:"我一定要考好,千万不能考砸了,否则我的人生就没戏了。"所有的希望集中在这三天。当中考这样过度夸张的决定性时,考试能不产生焦虑吗? 2、遗传素质
现代遗传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的特点决定着神经系统,由于每个人受父母遗传基因的影响而在神经类型的强弱上有所不同,所以每个人对刺激产生的紧张程度有所区别。神经系统比较脆弱的人,对刺激环境极易产生紧张反应,而神经系统较强的人即便有着较强的刺激,也只产生微弱的反应。 3、知识准备
一般来说,平时学习刻苦努力,基本功扎实,复习全面,准备充分的学生,自然会信心十足,考场上也会情绪稳定,精神饱满,自控力强。否则,便可能会信心不足,情绪紧张,
坐卧不安,焦虑加剧。 4、应试技能
立夏时间有关研究表明,了解题型,掌握解题思路、答题要点、答题顺序的学生,在考场上大多沉着冷静,稳扎稳打,分配时间合理,题做得井然有序。而不具备一定应试技能的学生,在考场上常易出现手忙脚乱,情绪紧张等焦虑现象。 (二)外源性因素 外源性因素,即指伴随考试活动中的、来源于教师、家长、环境等的外在因素。主要有: 1、期望。望子成龙的父母对子女的高期望值,无形中会增加考试焦虑。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几天一大考,每天一小考,一味地追求高分数、排名次,使一些学生终日陷于考试焦虑的苦恼之中。
2、教师的评估。有些学生非常在乎教师对他的考试成绩评估。教师的鼓励、赞扬会保护学生自尊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减少考试焦虑。
3、考试情境的知觉。即学生对临近的考试或对自己置身于考场中的知觉和体验。有些同学在考试中知觉到:这是一次关键的考试,考场气氛非常紧张,监考老师非常严格等,使自己产生了不必要的焦虑。
四、考试焦虑的辅导方法
(一)认知转变
美版iphone和国版有什么区别 建构合理的考试认知,赋予考试恰当的价值与定位,是考试心理辅导最重要的内容。转变认知绝非朝夕之功,很可能遭遇考生的质疑、抗拒,而引起反复,需要辅导者有足够的信心、耐心与恒心,以及对认知转变的理论与技术的准确把握。
1.考试动机的调整。根据"耶基斯(R.Yerkes)-多德森 (J.D.Doclson)定律",各种活动的最佳工作效率的动机水平为中等,但随工作复杂的程度而略有差异,简单工作的最佳动机水平偏高,复杂艰巨工作的最佳动机水平偏低。高焦虑与高能力结合可促进学习,而与较低能力或一般能力结合却会抑制学习。基于此,对大多数考生来说,当考试具有一定难度时,动机水平应保持在中等,过高的期望往往引发高焦虑。但是,中学生对自我的认识经常是模糊而摇摆的,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源自内心的期望,还受家长、老师、社会等外在因素的制约。心理辅导的任务就是要帮助高焦虑的考生客观、全面地了解自身能力与发展空间,理性听取来自他人的意见,清晰而确定地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和"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子"。
2.考试观念的认知矫正。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Ellis)创立的合理情绪疗法认为,
非理性信念是心理行为障碍的症结,心理目标就是消除非理性的信念,以理性的信念取代之。RET的具体操作法可简称为"ABCDE理论模型",其关键环节在于采用辩论的方法动摇对方的非理性信念,重新树立理性的信念。"考试认知矫正"正是在吸收RET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的。考生对考试独特的认知是多次考试经验积累的结果,消极经验会使考生形成对考试相关事物的片面认知(如"考试前不把所有的知识点看完,我肯定考砸"),当这种错误不为其意识所察觉,往往就成为焦虑的根源。认知矫正能帮****生意识到自己的偏执,与非理性信念辩论并重构理性信念,从而缓解焦虑。非理性信念的辩论可在考生与辅导者、考生与考生之间开展,也可是考生的自我辩论。以自我辩论为例,考生首先要将自己所有与考试有关的担忧写下来,逐一检查,分析担忧的合理程度,然后用事实和常理对不合理的项目逐条进行驳斥,得出合理的认知。如:"题目太偏太难,我没有复习到,肯定会考得一塌糊涂。"--针对这种-担心,可驳斥的不合理之处包括:"题目是为我一个人特定的吗?题目难了就意味着我的名次一定会下降吗?我能保证每次都能把学过的东西全复习了吗?......"通过一系 列自我质问与反思,考生能将引发焦虑的部分因素清除,从而降低焦虑程度。
3.自我教导训练与暗示。"自我教导训练"也称之为"自信训练",同样受RET原理
的启示而设计,具有明显的认知模式重建的特征,但更多指向于个体对自身特点,而不是对考试的认识。其实质是通过处理内在对话(自己说、自己听的自我沟通过程),改变对整体自我的消极评价。SIT由梅钦鲍姆(D.Meichenbaum)在70年代倡导。该法认为个人的行为和情绪受自我指导性语言控制,高焦虑者通常使用的内在对话总是带有自我批判或自毁的性质,经过长期自我强化就会打击其自信。因此需要学习新的指令,将自我否定的内在对话换成自我肯定、自我激励的正向语言。个体在想象中受到积极的暗示,就会逐渐恢复自信,达到情绪和行为障碍的目的。SIT的步骤包括:自我观察,出自己在学习与生活情景中的负向内在对话;寻相应的积极的正向内在对话;在现实情景中反复练习积极的内在对话,辅之以必要的应对技巧。正向内在对话内容相当广泛,如"上次考不好,并不代表这次也考不好。""太棒了,我又做完了一题!""别太紧张,先做一个深呼吸,放松。"...... 在认知矫正与自我训练中,无论是驳斥的论据,还是暗示的语言都应该有现实基础,不能脱离个人条件与能力,否则就是自欺欺人,对自我成长有害无益。 (二)生理调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