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文学试题(一)
阅读次数:4622
一、 文学史名词解释(25分)
竹林七贤 左思风力 宫体诗 新体诗 《世说新语》
二、 填空题(5分)
a) 《哀江南赋》的作者是——。
b) “北朝三才子”是指——、——、——三位作家。
c) 《玉台新咏》的编者是——。
d) “举手长劳劳,——。”(《孔雀东南飞》)
5、 “——,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三、 词语解释(5分)
1、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世故烦其虑。(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鞅掌:
2、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王粲《登楼赋》)
仇:
3、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曹操《短歌行》)
存:
4、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审:
5、武闻之,南向号哭,欧血。旦夕临,数月。(《汉书·苏武传》)
临:
四、 简答题(40分)
a) 汉大赋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作家和作品?
b) 汉乐府现实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c) 南朝民歌《西洲曲》的艺术特是什么?
d) 《诗品》评曹植诗歌的特点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请结合作品加以阐释。
五、 论述题(25分)
试论《史记》的叙事艺术。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一、 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5分):
竹林七贤:魏晋间的七位作家阮籍、嵇康、刘伶、阮咸、王戎、山涛、向秀。
左思风力:西晋作家左思的创作风格,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
宫体诗: 南朝梁代出现的一种诗体,大都描写闺情,风格绮靡。
新体诗:齐朝永明年间,随着音韵学的发展,沈约等人将汉语四声运用到诗歌创作上来,提出一系列理论,形成了新体诗。这是格律诗的开端。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编著的笔记小说集,分36门,主要记载汉末到东晋的轶事和言谈。
二、 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
1、庾信 2、温子升、邢邵、魏收(答对三个给1分,否则不给分)3、徐陵
4、两情同依依。 5、丈夫志四海。(4、5填空有错别字不给分)
三、 词语解释(每题1分,共5分):
1、繁忙。 2、匹敌。 3、省视、问候。
4、明白。 5、哭、哭吊。
四、 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 体制宏大;采用问答形式;铺陈文采;歌颂为主。主要有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羽猎赋》《长杨赋》、《甘泉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2、 婚姻爱情;战争徭役;苦与乐的深刻揭示;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
3、 委婉细腻;以情为核心展开动态描写;多用顶真手法和双关语。
4、 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结合作品进行简要分析)。
五、 论述题(25分)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因果关系的探索展开;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结合作品进行论述)
(四、五题鼓励学生创新,不必面面俱到)
汉魏六朝文学试题(二)
阅读次数:3972
一、文学史名词解释(25分)
乐府 古诗十九首 七体 建安七子 玄言诗
二、填空题(5分)
a) 《五噫歌》的作者是——。
b) 文学史上的“阴何”是指——、——两位作家。
c) “永明体”产生在——时代。
d) “蝉噪林愈静,——。”(王籍《入若耶溪》)
e) “——,澄江静如练。”(谢灵运《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三、词语解释(5分)
1.荣纳由于闪榆,孰知辨其蚩妍。(赵壹《刺世疾邪赋》)
闪榆:
2.武安者,貌侵,生贵甚。(《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侵:
3.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觉:
4.乃瞻衡宇,载欣载奔。(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衡宇:
5.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汉书·苏武传》)
降之:
四、 简答题(40分)
1.《史记》在文学史上有何地位和影响?
2.曹操《短歌行》一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
3.“大小谢”的山水诗在风格上有什么差异?
4.陶渊明诗歌有哪些风格特征?
五、论述题(25分)
试论曹植诗歌的风格及其成因。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5分):
乐府:原是音乐机关,后来人们将这个机关所唱的歌叫乐府歌,因此,乐府就由一个音乐机关变成了一种诗歌体裁。
古诗十九首:东汉时期一批无名氏的作品。内容上充满感伤情绪。标志着五言诗的成熟。
七体:西汉枚乘《七发》,用七件事情启发太子,大肆铺陈,后人模仿这种形式,如《七激》、《七启》等,形成“七体”
建安七子:建安时期七位作家: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应玚、陈琳、徐干。
玄言诗:西晋末年出现的一种诗歌,以谈玄说理为主。代表人物是孙绰、许询。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
1、梁鸿 2、阴铿、何逊 3、南朝齐永明时期
4、鸟鸣山更幽。 5、余霞散成绮。
三、词语解释(每题1分,共5分):
1、佞邪貌。 2、丑陋。 3、醒。
临安中学胡金戈4、旧宅(贫贱者的居处)。 5、使之投降。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史记》在历史真实基础上刻画人物,成为传记文学的开端;是对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汇;人文精神的弘扬;对后代散文、小说、戏剧等产生重要影响。
2、 《短歌行》的特点:情调低昂回旋;化用《诗经》成句;多用比喻。
3、 大谢对山水景物作客观描摹,小谢通过山水景物抒发感情,情景交融;小谢在语言上避免了大谢的晦涩、平板之弊,还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4、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平易自然,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情景事理的浑融。另外,陶诗还有金刚怒目式的风格。
五、论述题(25分)
曹植诗歌的风格,《诗品》评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前期创作表现建功立业的愿望,后期表达理想与现实矛盾所激起的悲愤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他的个人经历有密切关系。(结合作品进行论述)
(四、五题鼓励学生创新,不必面面俱到)
汉魏六朝文学试题(三)
阅读次数:4365
一、文学史名词解释(25分)
汉赋四大家 建安风骨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骈文 北朝三才子
二、填空题(5分)
1、《论衡》的作者是——。
2、文学史上的“元嘉三大家”是指——、——、——三位作家。
3、玄言诗的代表作家是——、——等人。
4、“落地为兄弟,——。”(陶渊明《杂诗》)
5、 “——,世乱识忠良”(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三、词语解释(5分)
1、 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曹植《赠白马王彪》)
造:
2、辟倪两宫间,幸天下有变而欲有大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辟倪:
3、今当涂之人,既不能昭练贤鄙,然又却于贵人之风指。(王符《潜夫论》)
练:
4、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汉书·苏武传》)
乳:
5、其余六人老,归家,赐钱人十万,复终身。(《汉书·苏武传》)
复:
四、简答题(40分)
1、枚乘《七发》在汉赋发展史上有何地位?
2、《孔雀东南飞》在叙事诗发展史上有何意义?
3、南北朝民歌在内容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4、王粲《登楼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五、论述题(25分)
前人评价司马迁有“爱奇”倾向,请结合《史记》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一、 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5分):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建安风骨:建安时期文学,深刻反映现实,表现建功立业的抱负,风格刚健清新。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西晋作家张载、张协、张亢、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
骈文:一种讲究对偶、辞藻、用典、声律的文体,在南朝时达到兴盛。
北朝三才子:指北朝的三位作家:温子升、邢邵、魏收。
二、 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
1、王充 2、谢灵运、颜延之、鲍照(答对三个给1分,否则不给分)3、孙绰、许询
4、何必骨肉亲 5、时危见臣节 (4、5填空有错别字不给分)
三、 词语解释(每题1分,共5分):
1、到、到达。 2、窥视、斜眼看。 3、选择。
4、产子。 5、免除赋税徭役。
四、 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以七件事情启发太子,大肆铺陈,讲究文采,标志着汉大赋的成熟。对后来的辞赋创作产生重要影响。。
2、《孔雀东南飞》在叙事诗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结构;生动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对话;环境渲染。
3、南朝多为情歌,北朝内容广泛;南朝委婉含蓄,多用双关语,形式短小;北朝粗犷豪放,直率,形式多样。
4、 借登楼抒发思乡之情、怀才不遇之情。
五、 论述题(25分)
司马迁的“爱奇”,既有神奇鬼怪之事的记载,更重要的是对特异性人物的推崇与偏爱。建功立业、隐忍就功名、悲剧人物、游侠刺客等。体现司马迁的历史观和审美观,寄托自己的理想,体现褒贬倾向。使《史记》文章具有浪漫主义彩。(结合作品进行论述)
(四、五题鼓励学生创新,不必面面俱到)
汉魏六朝文学试题(四)
阅读次数:4162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汉大赋
2、互见法
3、《古诗十九首》
4、游仙诗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司马迁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____________。”
2、《乐府诗集》的编者为______。
3、《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__________。
4、“刚肠疾恶,遇事便发”的诗人是__________。
5、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诗人是_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汉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2、简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史记》的文学成就
2、南北朝民歌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汉大赋:汉大赋用反复问答的问答体形式,以铺叙渲染帝王、贵族生活为手段,以微刺帝王、贵族淫奢为旨归,结构宏大,铺陈渲染了大汉帝国无可比拟的气魄与声威。
2、互见法:太史公在选材时为突出某一人物形象,体现某一创作意图,往往在《史记》中采用“互见法”。即在写一个人的本传时,往往只将传主的主要事迹、性格写入本传,而将他的其它事迹、性格分置于他传中。这样既保证了各篇的完整性,又使得各篇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3、《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初载于萧统所编的《文选》。因为作者的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所以编者题之为“古诗”,一共为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集体创作的一组抒情短诗,其主题多半是写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与文人们人生苦短的生命慨叹,曲折地反映了东汉覆灭前动荡不宁的社会生活。
4、游仙诗:游仙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而以“游仙”为诗名,则始于曹植《游仙诗》。也就是指作者自己或和神仙游历仙界的情景及感受,游仙诗内容尚有两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另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成一家之言 2、郭茂倩 3、《文选》 4、嵇康 5、庾信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汉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答:汉乐府民歌在《诗经》以后继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⑴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精神的影响。建安时代的三曹七子以乐府旧题写时事,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感于哀乐”的现实主义精神,唐代天宝时期杜甫又进一步因事立题,创作了《三吏》、《三别》等一大批现实主义诗篇。中唐时期,白居易又提出了“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新题乐府诗。所有这些,都是对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
⑵在形式上,汉乐府民歌为后代诗歌创作确立了五言、杂言这两种主要诗体。在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下,东汉出现了文人五言诗创作的兴起,此后建安文人又掀起了创作五言诗的高潮。鲍照的五言与杂言,又是在继承汉乐府民歌基础上的进一发展。至于盛唐大诗人李白的乐府歌行体,更是在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可以说后代诗歌在艺术形式上受汉乐府的影响很大。
2、简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
答:就诗歌语言来说,陶诗语言特点是朴实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钟嵘说“文体省净,殆无长语”(《诗品》卷中),指出陶诗语言简洁纯净。他不用夸张的铺排,不用刻意的雕琢的对仗和生僻的典故,他诗句的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的自然流露,在于内在的感情力量。他向往的是闲适淡泊的人生,而非矫饰的感情世界,所以他选择的只能是这种纯净的去尽华饰的语言。但是,陶诗的语言又不是未经加工的粗糙平俗的民间口头语言,而是语言巨匠剥落浮华后高度凝炼所能达到的更高境界。试看他的《闲情赋》:写的多么绮丽多姿,说明他不是不会使用华美的辞藻和细腻的绘声绘;但他的审美趋向并不在于此,所以他在诗文创作中洗尽铅华,以质素自然的语言创造出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留的拼音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史记》的文学成就
答:《史记》不但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历史,成为中国传记文学的千古典范作品。
㈠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一部《史记》,相当篇目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史记》象一道漫长的人物画廊,其中有特的人物几百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近百人,为后代小说、戏剧创作提供了写人的楷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表现在精心选材上。作为史书,《史记》不能象小说那样虚构,必须按照真实的材料刻划人物。因此,精心选材是传记文学写作的关键。太史公在选材时为突出某一人物形象,体现某一创作意图,往往采用“互见法”。即在写一个人的本传时,往往只将传主的主要事迹、性格写入本传,而将他的其它事迹、性格分置于他传中。这样既保证了各篇的完整性,又使得各篇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如写刘邦,刘邦本传《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的历史功迹及其作为政治家的不凡个性,而刘邦的一些“无赖”行径则可见于其它一些相关的人物传记中。这样既通过《高祖本纪》正面肯定了刘邦的历史功业,又以他传对刘邦的一些不好的品行作了揭露,从而使后人能对刘邦的事迹、性格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
其次,太史公为了突出人物的某一思想品质,往往在一些篇章中集中只写几件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为突出蔺相如、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一思想品质,主要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
此外,太史公还通过情节描写特别是戏剧性的情节场面;某些心理特征的描绘;对比衬托;细节描写;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等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㈡谋篇布局,匠心独运
全书一百三十篇是经过作者精心安排的一个整体,互相补充照应,同时又独立成篇。而这些独立成篇的传记,有的是人物传;有的是叙事文;有的象抒情文;有的象单篇的专论。在文章的组织方面首尾呼应,组织严密,常以某些穿插贯穿全篇。而在穿插中又有灵活的变化,使人感到神秘莫测,波澜起伏。这些穿插有情节的穿插,议论的穿插,奇闻轶事的穿插,而结尾又往往耐人寻味,给人以余音绕梁的感觉。
㈢悲愤慷慨,有强烈的抒情性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一部《史记》,是作者用他的全部心血和生命铸成的,饱含了自己的爱憎善恶。《史记》就象《离骚》一样是一部长篇悲愤诗。我们从《史记》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浓重的个人身世之悲与历史悲痛的同体整和、同体震颤。可以说,《史记》的情事之悲愤是中国史书千古以来绝无仅有的。
㈣语言艺术的高度成就
《史记》总的风格是朴拙雄浑,有感情,有气势,有力量。《史记》各篇随着内容的不同又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时而雄姿悲壮,时而冷峻深刻,时而又低回婉转,总之,能尽其语言巧妙传神之能事。
2、南北朝民歌有何不同
答:a. 从题材看,吴声西曲专写男女爱情,北歌则充满了批判现实的精神,视野广阔得多,战争惨景、贫富对立、民风土俗、英雄人物等都有涉及,老女、孤儿、寡妇、穷汉、战俘,骑射称雄的健儿,背井离乡的游子,种种人物都在诗中出现,歌辞描写的也正是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b.从风格看,南北乐府民歌的风格同样显著不同。南歌专写缠绵婉约的情爱,风格委婉细腻;北歌则抒发了一种慷慨悲壮的情绪,风格直率粗犷。它的语言也不像南歌那样清丽,而在质朴中带有俚俗粗野的气息。
c.南北民歌内容、风格的不同,同它们的声调是大有关系的。“梁陈尽吴楚之音,周齐皆胡虏之曲。”,吴声西曲是侑酒佐饮的女乐,声调软,内容风格自然婉曲;而鼓角横吹则是军中马上的武乐,声调以雄浑悲忼为特,北歌的风格正同这种声调互为谐合。
d.从艺术形式看南北乐府民歌的形式体制相对比较接近,北歌也大都是短小的抒情诗,五言四句的最多。北歌有一部分本用外族语言写成,曾经过汉译;一部分则直接用汉语写,南北朝同是五言诗的昌盛时期,民间歌辞也多五言本是不难理解的。加上北方民歌再由北入南时经过南方作家的翻译润,在体制上更容易同南方民歌接近了。不过南歌有五言三句、五句和六句者,北歌的七言二句、四句体也不见于吴声西曲。
2018跨年演唱会节目单汉魏六朝文学试题(五)
阅读次数:3838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赋
2、汉乐府
3、骈文
4、玄言诗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标志着汉大赋正式形成的作品是__________。
2、司马迁在__________一文中说明了他遭受“李陵之祸”的经过。
3、《孔雀东南飞》最早见载于徐陵所编__________。
4、正始时期四言诗写作别开生面的诗人是__________。
5、《哀江南赋》的作者是_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
2、简述志怪小说兴盛的原因。
向太炮轰周星驰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班马异同论
2、“建安风骨”是指什么样的文学风貌?
评分标准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赋:赋形成于西汉初期,代表作家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与淮南小山的《招隐士》。大体而言,汉初的赋重在抒发一种凄恻哀怨的情感,并使用“兮”的语气词,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对屈原的继承,因此被称为赋。不过,汉初赋在形式上也开始趋向散文化,同时又大量使用四字句,句法比较整齐,显示了由向汉大赋的过渡。
2、汉乐府:汉代的乐府诗,主要有郊庙歌辞、相和歌辞、鼓吹曲辞与杂曲歌辞四类,其中以相和歌辞最多。汉乐府尤其是汉乐府民歌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艺术上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优秀传统。
3、骈文: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它实际上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但它与散体单行的狭义的散文相对比而有明显的区别,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4、玄言诗:玄言诗主要流行于东晋时期,它的特点在内容上以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代表性的诗人有何逊、孙绰。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七发》
纪律委员职责2、《报任安书》
3、《玉台新咏》
4、嵇康
5、庾信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
答:①善于抒情,融情入景,寓景于情。如《迢迢牵牛星》,通篇描绘牛女形象,而男女离别之情,已隐含其中。
②善于以事传情,通过某些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使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如《西北有高楼》通过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情的描述,抒写了一个怀才不遇、失路徘徊的下层文士的苦闷。
③善于运用比兴手法以衬映烘托,能达到一种虽着墨不多却语短情长的艺术效果。
④语言上具有浅近自然、意蕴丰厚的特点。
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不仅是汉末抒情文学兴起的产物,也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2、简述志怪小说兴盛的原因。
答:志怪小说的兴盛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原因。第一是中国的原始宗教和巫术以及方士的活动和神仙信仰;第二是当时道教和佛教的流行;第三是社会的混乱与黑暗使人们只能用志怪一类的小说来曲折的表达自己的反抗和理想。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班马异同论
答:“班马”指的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与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两人在史学上、文学上都取得了重要成就,既有类同之处,又有不同特点。
司马迁所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而班固所著《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在体制上承袭《史记》,只是把“书”改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汉书》前半部照抄《史记》,武帝以后是新作。
司马迁及其《史记》在思想上既吸取了各家学说,又自成一家之言,具有卓越的思想和批判精神。班固及其《汉书》在思想上尊奉儒家,有明显的正统观念。《汉书》从儒家伦理道德出发,肯定了一些正直之士,批判了一些奸佞小人,这与《史记》有类似之处,但不具有《史记》那样强烈的思想锐气和广泛的人民性,有时还表现出与《史记》针锋相对的观点。
《史记》与《汉书》在史传文学上都有高度成就。《史记》开创了中国史传文学的先河,成为中国史传文学的千古典范。《汉书》在描写手法上继承了《史记》的一些传统,又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它没有《史记》那样的奇崛多姿,但文章组织严密,语言受到汉辞赋散文影响,繁富绮丽,凝炼整饬,具有一种雍容典雅之美。
2、“建安风骨”是指什么样的文学风貌?
答:“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建安时代的文学以风骨遒劲著称,被后人尊为文学的典范,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首先是指建安时代的文学(主要是诗歌)内容充实、感情丰沛的特点。建安时代的作家,由于摆脱了儒学的束缚,本来就很注重作品的抒情性,又由于他们久经战乱,思想感情表现的就更加慷慨激昂。
其次,“建安风骨”是指建安诗文所突出具有的明朗刚健的艺术风格。建安诗歌是从乐府诗歌和“古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虽然也讲究辞采,但仍然保持了乐府民歌质朴爽直的本,不像后来文人诗那样过分地追求富丽的辞藻,因此明朗刚健的风格就更加突出。
第三,它是指建安诗文风骨和藻饰恰当的结合。这方面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是曹植。
此外,“建安风骨”还可以从志深笔长和梗概多气来理解,政治理想的高扬、悲凉慷慨的风格、鲜明的个性彩和对人生短暂的哀叹是“建安风骨”的具体体现。
汉魏六朝文学试题(六)
阅读次数:3738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汉赋四大家
2、《史记》体例
3、永明体
4、乐府
二、名句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年不满百,_____________。
3.自古圣贤皆贫贱,_____________。
4.池塘生春草,_____________。
5.老骥伏枥,_____________。烈士暮年,_____________。
6.奇文共欣赏,_____________。
7.平畴交远风,_____________。
8.大江流日夜,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汉赋演化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2、晋宋之际为什么山水文学发达起来?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论述《古诗十九首》的思想主题、艺术特及其意义。
2、钟嵘为什么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正确吗?
评分标准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汉赋四大家:汉赋四大家分别指的是西汉的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的班固、张衡,这四人均为汉大赋的代表性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为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赋》、(或举《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之一种),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
2、《史记》体例:《史记》由五种体例组成: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全书以本纪为纲,其它各部分互相配合补充,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上至黄帝、下迄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奠定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基础。
3、永明体: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代表诗人是谢朓等人。
4、乐府:“乐府”本是汉武时期所建立的音乐官署名称。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往往将乐府所采集的歌诗也称为“乐府”。这样,“乐府”一词又演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至唐,人们又将一种具有批判现实精神的徒诗称为“乐府”。由此,“乐府”一词又演变为一种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2、常怀千岁忧
3、何况我辈孤且直
4、园柳变鸣禽
5.志在千里 壮心不已
6.疑义相与析
7、良苗亦怀新
8、客心悲未央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汉赋演化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特点
答:汉赋的演变与发展经历了赋、汉大赋、抒情小赋这三个时期:
㈠赋
赋形成于西汉初期,代表作家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与淮南小山的《招隐士》。大体而言,汉初赋作多近乎屈原的,重在抒发一种凄恻哀怨的情感,并使用“兮”的语气词,因而汉初的赋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对屈原的继承。不过,汉初赋在形式上也开始趋向散文化,同时又大量使用四字句,句法比较整齐,显示了由向汉大赋的过渡。
㈡汉大赋(新体赋、散体大赋)
汉大赋始兴于景、武之世并成为汉赋的主要样式。枚乘的《七发》是汉大赋的奠基之作,代表作家作品为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汉大赋用反复问答的问答体形式,以铺叙渲染帝王、贵族生活为手段,以微刺帝王、贵族淫奢为旨归,内容上改变了那种哀怨愤激感情的抒发,形式上改变了楚辞多用语气词的特点,成为结构宏大、句式以四言为主、专事铺陈描写的散文。
㈢抒情小赋
抒情小赋产生于东汉中后期。东汉中后期的赋,重在抒情述怀,篇制短小,故称之为抒情小赋。代表作家、作品为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2、晋宋之际为什么山水文学发达起来?
答:南朝晋宋之际,文学发展出现了一个崭新的转折,这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庄老告退,山水方滋”。当时的玄学很兴盛,庄老是玄学的主要思想。而庄老哲学本来就具有修真出世和消极隐遁的思想,所以两晋有很多游仙诗和招隐诗,无论是修炼还是隐遁,都要在山林中进行,神仙不容易修炼成功,所以隐遁就成为逃避现实的一种途径,这种生活方式又是文人的通病,于是当时的一部分文人就隐遁山林,寄情山水,以显示自己的高洁。这些人中有的是真正的归隐,如陶渊明,有的却把归隐当作一种手段,以求显贵。而南方秀丽的山水,使这些文人在隐居欣赏之余,不免发于吟咏,有的高门士族在政治上失势,也常常回到自己风景佳胜的庄园,以游山玩水为消遣,并在诗歌和文章中加以表现。因此在文学中就出现了描绘山水的内容。在这一时期,山水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如谢灵运的诗歌等,这标志着山水文学产生和发达起来。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论述《古诗十九首》的思想主题、艺术特及其意义
答:《古诗十九首》是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集体创作的一组抒情短诗,其主题多半是写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与下层文士人的生命慨叹,曲折地反映了东汉覆灭前动荡不宁的社会生活。《古诗十九首》充满了一种对人生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暂的悲慨。这种人生悲情的表达,后来弥漫成为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调。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主要有如下几点:
①善于抒情,融情入景,寓景于情。如《迢迢牵牛星》,通篇描绘牛女形象,而男女离别之情,已隐含其中。
②善于以事传情,通过某些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使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如《西北有高楼》通过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情的描述,抒写了一个怀才不遇、失路徘徊的下层文士的苦闷。
③善于运用比兴手法以衬映烘托,能达到一种虽着墨不多却语短情长的艺术效果。如《冉冉孤生竹》写新婚女子对丈夫别后深长的思念,即以孤竹结根泰山喻女子托身君子,为后面抒写久别之苦作了很好的铺垫。
④语言上具有浅近自然、意蕴丰厚的特点。如《行行重行行》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虚写思妇对丈夫久行不归的怨愤,以“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极写思妇刻骨的相思,以“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描写思妇对丈夫的猜度,都具有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的特点。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钟嵘《诗品》称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正说明了《古诗十九首》所取得的高度艺术成就。它在平易流畅中见清丽,极大地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抒情性;而它所流露出的生命悲情,不仅强烈地表现出特定时代里的生命意识和个体意识,也对后来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钟嵘为什么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正确吗?
答:钟嵘在《诗品》中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是就陶渊明诗歌的主要方面而眼,应该说是正确的。
古代有很多隐士,但大多是有意为之,并不是真正的归隐,其目的是为了沽名钓誉,也就是所谓的“终南捷径”。但陶渊明却是一为真正的隐士,他活了63岁,其中有五十多年 是在乡村度过的,而且从他的诗歌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隐居躬耕生活的题材,这些优美的田园诗,情感真挚,风格浑融,没有厚实的生活基础,是写不出来的。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出他对隐逸生活的由衷热爱,而且也表现了他冲淡旷达、安贫乐道的品格。在陶渊明以前,没有人像他一样把隐逸生活写得如此的生动多样,正如朱自清在《陶诗的深度》中说的:“田园诗才是陶渊明的独创,他到底还是‘隐逸诗人之宗’,钟嵘的评价没有错。”
不过,陶渊明并不像有的 人想象的那样悠然自得,他的内心还是有一定的冲突的。他的隐居是不得已而为之,他早期受的教育是纯粹的儒家教育,因此希望建功立业、大济苍生是他的追求。但是,时局的混乱以及政治的黑暗,使他的仕宦之心冷却了下来,归隐田园便成为他的必然选择,在他后来的生活中,他的归隐也就弄假成真了,而且他觉得他最适合的生存方式应该是田园的生活。而且,在他的诗歌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还有对贫苦的悲叹,对死亡的忧惧,他也并没有完全忘却政治。所以,他没有脱离他所属于的社会和时代,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渊明“并非整天正夜的飘飘然”,“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题未定草》)
权志龙说杨颖很松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