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高三语文二模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选择题 (共3题;共8分)
1. (4分) (2019高二上·潍坊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由美国科学家达尔贝科提出的,其目标是通过测定人类23对染体的遗传图谱、物理图谱和DNA序列,        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该计划由美国政府        , 随后英国、法国、中国等相继加入。这个计划的意义可以与征服宇宙        , 被称为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
基因组是一个物种遗传信息的总和,蕴藏着人的生、老、病、死的丰富信息,也是科学家们进一步探索生命奥秘的“地图”。(    )。在生命科学研究中,人类基因与人类疾病有相关性,基因研究不仅能够为利用基因和检测疾病提供可能,也为筛选和设计新药提供数据基础。
今天的基因组计划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未来?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美国知名专家范特教授给出了最好的答案:“破译基因组密码的意义就如同在刚发现电的那个时代,没有人能想像出个人电脑、互联网一样。”未来        , 但它已经越来越多地掌握在了人类自己的手中。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黄正音申请离婚
A . 进而    发动      相提并论    风云万变   
B . 进而    启动      同日而语    难以预料   
C . 从而    发动      同日而语    风云万变   
D . 从而    启动      相提并论    难以预料   
(2)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海沙与河沙的区别
A . 就其科学价值来说,从基因组水平去研究遗传,更接近生命科学的本来面目
B . 从基因组水平去研究遗传,更接近生命科学的本来面目,这是它的科学价值尚义街六号
C . 它的科学价值在于,以更接近生命科学的本来面目,从基因组水平去研究遗传
D . 从基因组水平去研究遗传,实现了它更接近生命科学的本来面目的科学价值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基因研究不仅能够为利用基因检测和疾病提供可能,也为筛选和设计新药提供基础数据。
B . 基因研究不仅能够为利用基因检测和疾病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筛选和设计新药提供基础数据。
C . 基因研究不仅能够为利用基因检测和疾病提供可能,也为筛选和设计新药提供数据基础。
D . 基因研究不仅能够为利用基因和检测疾病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筛选和设计新药提供数据基础。
2. (2分) 如何使用卷发夹(2017高二下·友谊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中小学生复习资料泛滥成灾,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业和经济负担,而且使教学走上了耗时多、效率低、质量差的恶性循环之路。
B . 新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实施,有利于完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市场化机制和并购重组的审批效率。
C . 有关统计调查显示,近几个月我市空气质量下降,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严重超标。环保专家分析认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是污染源的首要因素。
D . 国务院将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纳入政府工作内容以来,通过各项政策调整与社会各界积极推动,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3. (2分) (2019高一下·湖州期末) 下列各项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 . 司,是配合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又称曲子词、长短句或诗余。根据词牌的名称,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
B .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C . 孟子,战国时期需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宣扬“仁政”,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D . 《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且介”即取“租界”二字各一半而成,意喻中国的主权只剩下一半,这一析字式的集名隐含作者辛酸的愤愤懑。
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4分)
4. (6分) (2019高三上·徐汇期中)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帝、数据和故事(有删改)
①关于“大数据”有句名言:“除了上帝 , 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
②在这句话中,大数据俨然成了一个新的“上帝”,人容易在如此理解里被大数据所管控,不时地失去自我主体位置,最终导致认知和改造世界的迷惘与失误。
③通俗理解,“大数据”即是“大量”的数据。它解决了以往小部分数据时,必须由局部去推测整体的困难。如在大海航行时,航行者发现冰山一角,以往必须借助某种“算法”,去推测
冰山的大小;在冰山“大数据”可得到时,整个冰山便容易把握,航行者不需要任何“算法”去推测。而且,如果数据可以“大”到无所不包的“全量”时,人类就能够呔大地提高趋利避害的准确性。试想,当你一眼就看清全部冰山,你自然就能够准确地安全航行。可见,大数据特别是“全量”的数据具有直观、结构清晰的特点,人类通过它,能够迅速把握事物的整体、相互关系和发展趋势。毫无疑问,大数据是人类一种功能强大的工具。
金秀路车胜元>深圳16岁富二代④“功能强大”常常是被人们夸大的基础,而夸大的最高境界就是将被夸者置于神龛之上。当大数据经拥戴走向登峰造极时,它作为人的工具的特性便急剧弱化;相应地,它被赋予了某种超越工具的特性,大有替代人作为主体的部分作用。收集数据也好,分析数据也罢,特别是使用数据,本来都是人作为数据的主宰者所为。然而,大数据的神化,让这一切转化成了人在数据之下的被动适应——收集的数据越“大”,事物的直观性、整体性就越强,发展的趋势似乎就越容易把握,问题的解决办法似乎就越明了,数据自身的主体功能似乎就越发突出,人对数据的使用就越容易被数据对人的指挥所替代;而数据的指挥越是强势,人就越容易屈从于数据的管控,这又会刺激起人们更多地去收集“更大”的数据,进而叠加性地加固数据对人的指挥。在这样的格局之下,人退居于次位。
⑤这不是一种逻辑演论。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大数据”的人们,已经有了“宁可相信数据,也不相信人”的初步理念。例如,一些公司招聘新员工时,完全依赖于各种类型的考试成绩单和就读学校、学历、学位等组成的“大数据”,“准”比尔·盖茨、乔布斯类人士,肯定进入不了选择范围。在法律界,用“大数据”来分析人的犯罪倾向,并预测犯罪行为,提前给予监控,这实际上是对未来的犯罪可能而非实际犯罪行为进行惩罚,显然有损于人的尊严;犯罪学上有“犯罪性”和“犯罪”的区分,前者只是犯罪心理倾向,大量存在于人们之中,并非只有犯罪的人才有,即使用“大数据”分析某人的犯罪性,也不能认定犯罪行为一定发生。过于绝对地依赖和笃信数据,不仅在具体事项里会出差错,重要的,是人的主体性被侵犯,不论他们是招聘者还是被招聘者,也不论他们是“犯罪”的怀疑者还是被怀疑者。这些情况正符合西方人关于人的“异化”之说。
⑥其实,就人类说话的方式而言,除了数据,我们还有故事。故事和数据的不同,在于数据很大程度上是已经存在甚至于记录下来了的真实信息,而故事则可能含有前者,还可以去“虚构”或是“创造”。人类社会的历史表明,人们的交流和交往,少不得数据,也少不得故事。有时候,故事的重要,还在数据之上。
⑦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圣经》,它就是由故事组成的。其中有数据,有他类信息,更有某种“上帝”赋予人类的精神期盼——实质是人类对于自我的认知和价值理念的创设,或者说,是人类精神世界里的一种意识形态构建。正是这样的构建,创造了西方世界的文明史基础。《圣经》的历史地位高度,自不待言。
⑧华夏文明的历史何尝不是如此?许多历史学家,只能依据历史留下来的有限资料或“数据”,去分析、推测甚至于想象历史的过程,构建某种历史观或是意识形态。我们当下看到的华夏文明史,有真实的历史记录,更多的则是历史“故事”的创造。在某种意义上讲,历史中的大多数细节,不是历史中人的言行自然记录,一定是他人或史家的推测或“虚构”。延续着中华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传统或价值观,并不因为这些“虚构”而失。相反,正是它们,组合成了较为清晰的文明谱,让后人承接了文化的精髓而繁衍了强大的华夏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