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英雄榜-元帅:Ray Miles and Dick Rumelt
今天继续掰饬我的《战略管理英雄榜》。上⼀次简单地回忆了⼀下学科的先驱在早期的贡献。这⾥主要回顾⼗⼤元帅的丰功伟绩。这些学者在战略管理领域做过原创性的贡献,开创某个研究分⽀或者⾃创⼀个学术流派,并且基本上在过去的30年间⼀直保持在学术⼀线的⽔平。
限于篇幅,今天先介绍两位元帅。
Raymond E. Miles
出道最早的⼤概应该是Ray Miles, 1963年Stanford的Ph.D., 毕业后⼀直任教于伯克利Hass商学院。早年研究组织⾏为学, 组织理论和⼈⼒资源管理。曾任著名⽼牌期刊Industrial Relations主编。1975年出版专著Theories of Management:Implications f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1978年与其博⼠⽣Chuck Snow(以及Alan Meyer和Henry Coleman Jr)发表了Organizational Strategy, Structure, and Process (1978), 推出了著名的Miles and Snow Typology,奠定了他在战略管理领域宗师的地位。
Miles and Snow Typlogy⽐Michael Porter的基本战略分类早两年出版,对早期的战略管理研究影响巨⼤。Hambrick和Venkat 在1980年代早期以及Shaker Zahra等众多学者在稍后曾致⼒于这⼀分类法的检验和拓展应⽤。这个贡献的伟⼤之处在于它是完全取材并根植于管理学本⾝的素养和基础⽽建⽴的,不
依靠任何其它社会科学的mother disciplines的概念框架和⽅法,⽐如典型的⼼理学(OB),社会学(OT)和经济学(Strategy)。该分类法不尽展⽰了Typology作为理论构建⽅法的魅⼒,⽽且⾸次成功地将企业战略、组织结构、运作过程和经营绩效等与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的核⼼要素糅合在⼀起,是战略管理学科理论发展的典范和早期的重要⾥程碑。
Ray在1983年⾄1991年曾是Hass的院长。1990年代就荣修了,到现在还是Hass的emeritus faculty。值得尊敬的是,⽼爷⼦终⽣致⼒于学术研究,尤其是relevant的学术研究。如果按照常规的评价标准,应该把他尊列于学科先驱的地位。但他不仅在学科成⽴早期功勋卓著,影响⾄今,⽽且在过去的30年⼀直持续地关注组织管理⽅⾯的重⼤问题。与Chuck Snow和Grant Miles(记不清是否是他⼉⼦)等合作,在⽹络组织、组织设计、知识管理与创新等⽅⾯有所建树。因此,我没有把Miles像贡献主要在于学科建设的Schendel那样列为先驱,⽽是放在了颇有战功的实⼒派元帅的位置上。
⼤概是1991年左右,Miles在我们UT Austin做了⼀年的访问学者。我从⽽得以见识⼤家风采。这位从德州⾛出去的学术英雄⾮常nice,待⼈真诚地温和友善,完全的unpretentious,甚⾄保持着⼏分令⼈难以置信的naivite和humility。偶尔还像Junior ⼀样半是调侃,半是抱怨:为什么我的paper⽼是被reject?我希望办⼀个期刊,专门发那些被reject的papers!所以,你看,他的很多papers就发在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Long Range Planning 或者 Organizational Dynamics等偏重practitioner读者的刊物上,甚⾄在Journal of Management Inquiry上。
人们根据动物发明了什么
但⽼派学者研究的问题都是真问题,不会去玩⼀些fabricated concepts。⽽且,他们所做的⼯作也是⾮常的Solid,读起来舒服,如沐春风。就像Robert De Niro⽼来擅演喜剧,也很有意思。总之,能以⾃⼰的名字命名⼀个理论的战略管理学者,除了Michael Porter,就只有Miles and Snow了。Miles是那个Typology研究项⽬的精神领袖和学术导师。因此,他是元帅级别的。令⼈尊仰。再说⼀遍,他的⼯作完全是依靠管理学领域内⾃⼰的东西做出来的!Miles and Snow分类法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含义,⽽且具有强烈的实践⾊彩和启发。
Richard Rumelt
Dick Rumelt曾被《麦肯锡季刊》标榜为“战略家中的战略家” ,可谓学术⼤师中的⼤师,战略管理英雄中的英雄。⼏⼗年
来,Rumelt的巨⼤影响总共也就靠三、五篇论⽂,⼀、两本书,⽽且引⽤也不是那么特别多。Rumelt的地位,可以说跟Ron Coase在经济学的地位相媲美。他本科和硕⼠学的都是Double E,1972年哈佛商学院的DBA。76年到UCLA任教,⼀直到我读博⼠的时候,1990年左右,还是副教授。后来跑到INSEAD在枫丹⽩露晃荡3年,于1996年王者回归,成为UCLA战略领域镇宅之宝。
高考分数出来的那天Rumelt的博⼠论⽂于1974年发表,接承Alfred Chandler Jr对多元化战略的研究,聚焦“结构跟随战略”的命题,研究美国《财富》500强公司战略和组织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他对公司战略的分类法
和多元化类别的划分⾄今仍然被⼴泛应⽤和传播。他的博⼠论⽂在战略管理领域,尤其是在重视案例研究的哈佛商学院,⾸开⼤样本统计分析之先河,标志着战略管理的研究正式进⼊科学化和实证研究的时代。他的论⽂的数据处理,得益于他当时的太太(印象中好像是搞统计的)给他做研究助理。
熬的意思Rumelt最早的论⽂发表是Schendel和Hofer主编的Pittsbugh会以的论⽂集中的⼀篇(1979),讲战略的Evaluation。1981年有⼀篇AOM proceeding,证明PIMS和BCG等推崇的市场份额和⾼利率之间的正相关不靠谱。1982年的SMJ论⽂讲有限相关多元化可以带来最优绩效。1982年和Lippman在Bell Journal上发的Uncertain Imitability乃是资源本位企业观(Resource Based View, RBV)最为精致的理论基础⽅⾯的呈⽰。
中考志愿怎样填报他在Robert Lamb主编的论⽂集Competitive Strategic Management (1984)中的⼀个book chapter,Towards a Strategic Theory of the Firm,我个⼈认为是整个战略管理领域有关战略之实质要义的the single most brilliant piece of work。太有见地了,把战略(和Schumpeterian innovation)在企业管理层⾯的挑战和含义说得透彻⽆⽐。
虽然是以经济学的视⾓并且包含长篇的数理分析和证明,其核⼼的idea熠熠⽣辉。这篇⽂章也是后来Barney-Style之RBV的最为重要的奠基之作。1987年,在David Teece主编的The Competitive Challenge⼀书中,Rumelt的论⽂
Theory,Strategy,and Entrepreneurship重申了上述1984⽂章中的主要观点,⽐如causal ambiguity和isolating mechanism 等重要概念,并对组织中的创新进⾏了新的阐发。
1991年Rumelt在SMJ发表How Much Does Industry Differ? 这⼀stream的研究本来由曾任MIT Sloan院长的经济学家Richard Schmalensee(去年还有书出来讲多边市场与分享经济)在1985年发起,Michael Porter等曾积极参与。与他⼈的研究不
同,Rumelt发现产业效应和公司效应对业务的绩效影响并不明显,业务本⾝(其独特性)起着关键作⽤。这也许是RBV在正式出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最早的实证⽀持证据。
刘梓娇做为学科代⾔⼈, Rumelt与Schendel和Teece⼀起编辑了SMJ(1991)special issue 和 Fundamental Issues in Strategy (1994),战略管理第⼆次代表⼤会(西雅图华盛顿⼤学)的论⽂集。这三位在SMJ的introduction piece中雄辩地阐释了战略管理与主流微观经济学的不同。虽然Rumelt和Teece在技术上完全可以跟top经济学家们随时在他们的地盘上⽤他们的规则交锋对垒,这⼆位却⾃认是企业战略与创新的守护者。
再往后,直到2003年,还有严肃的学术研究发表, SMJ上两篇,Payment Perspective和Bargaining Perspective。Rumelt还是很⽼派的学者,惜墨如⾦,亦甚严谨。原来在光华的夏凡教授是Rumelt和Demsetz的⼊室弟⼦。有⼀次夏凡跟我说,他有个idea,Rumelt很感兴趣,两⼈说要合写paper,Ru
melt答应去数据。了⼏年,Rumelt告诉他说,对不起,没到,于是没写成。Dick Rumelt 可以严谨,Frank Xia可是等不急呀。后来去了法国的Frank最近也发了SMJ。值得庆贺!
前两年,Rumelt出了⼀本畅销书《Good Strategy,Bad Strategy》。基本的意思还是要弄清战略的实质,战略是什么,不是什么。在1984和1987精神的基础上,把idea打磨的更加具有实⽤性和操作性,直⽩简单,切⼊主题,加了⼀些consulting的案例。写得有些杂乱。但瑕不掩瑜,很多闪光点。No more bullshit!学术⼤师终于也成了世俗的⼤师。最近打交道的主要是《麦肯锡季刊》之类的。
养老保险查询个人账户
据说,Rumelt曾经⼗⼏年前就调侃道,⼀个作者在SMJ或者AMR上的纯学术⽂章平均读者估计是俩,⼀个是⾃⼰,⼀个是spouse。也难怪,Rumelt后来娶了他的学⽣Kathleen Conner,⼀个他指导的⽤qualitative⽅法做论⽂在UCLA拿到博⼠的战略学者。Conner曾经跟Rumelt合写过软件盗版的⽂章,在Michigan跟CK Prahalad亦有合作,⽽且在Jay Barney 主编的发表了他RBV论⽂的那⼀期Journal of Management(1991)的RBV专刊上有独著⽂章,⽐较IO和⼏个不同学派对RBV的影响。我上学时,我们曾经请她到UT Austin讲seminar,  我是接待者之⼀。在学术圈⾥,罕见的美⼈。Rumelt两任太太,可谓武⽂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