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空调机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一、能效限定值:按空调分类及能效测试标准,有以下两种:
1、能效比制冷能效比EER制热能效比COP),指空调器在制冷(热)运行时制冷(热)量与有效输入功率之比。能效比数值越大,表明该产品使用时所消耗的电功率就越小。一般情况下空调器的制热功能只是冬季取暖的一种辅助手段,其主要功能仍然是夏季制冷,所以一般所称的空调能效比通常指的是制冷能效比EER
  按压机的运行控制原理有定频空调和变频空调之分:
空调能效比EER =额定制冷功率/耗电量,为单位时间内的能效参数
变频空调能效比SEER=制冷季节期间空调器进行制冷运行时从室内除去的热量/总耗电量,为季节性能效参数
  EER适用于定频分体机和风冷机、水冷机,但测试标准不同;SEER适用于变频分体机。
2、综合性能系数IPLVIPLV是国标GB18837专门针对多联机能效等级的考核指标,分别
100%负荷、75%±10%负荷、50%±10%负荷、25%±10%运转负荷情况下的EER值(或COP值)进行一次权重平均计算科尼赛克agera r,从而得出的一个综合性能的季节性评价参数
二、能效等级
为区别空调产品能效高低差别国家标准空调的能效比划分为1、2、3、4、5五个等级,见下表:
空调机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标准
类型
名义制冷量(CC)W
能效等级
测试标准
备注
1
2
3
4
5
分体机
(定频)
CC4500
3.60
3.40
3.20
GB 12021.3-2010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值表,能效比EERGB/T 7725-2004相关规定测试
⑴能效比EER/(W/W)
⑵1、2级能效等级为节能型产品。
4500CC 7100
3.50
3.30
3.10
7100CC 14000
3.40
3.20
3.00
分体机
(变频)
CC4500
空调变频和定频的区别
5.20
4.50
3.90
GB21455-2008转速可控型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值表,能效比SEERGB/T 7725相关规定测试
⑴制冷季节能源消耗效率SEER/(W·h/W·h)
⑵1、2级能效等级为节能型产品。
4500CC 7100
4.70
4.10
3.60科技小制作大全最简单
7100CC 14000
4.20
3.70
3.30
风冷机
不接风管
3.20
3.00
2.80
2.60
2.40
GB 19576-2004单元式空调能效限值表,能效比EERGB/T 18836GB/T 17758 JB/T 8072相关规定测试
⑴能效比EER/(W/W)
⑵1、2级能效等级为节能型产品。
接风管
2.90
2.70
2.50
2.30
2.10
水冷机
不接风管
3.60
3.40
3.20
3.00
2.80
接风管
3.30
3.10
2.90
2.70
枣庄旅游景点
2.50
多联机
CC≤28000
于小卉
3.60
3.40
3.20
GB 21454-2008多联式空调(热泵)机组能效限值表,制冷综合性能系数IPLV(C)GB/T 18837相关规定测试
⑴制冷综合性能系数[IPLV(C)]/ (W/W)
⑵1、2级能效等级为节能型产品。
28000CC ≤84000
3.55
死机原因3.35
3.15
84000CC
3.50
3.30
3.10
三、经济性对比
1、在考虑空调使用经济性时,不能简单地以能效等级或能效值进行比较,还应根据设备使用运行需要综合考虑确定。
1.1定频机与变频机比较:以50Hz工频运行,控制温度只有/两种状态,其冷/热输出量是恒定的;而变频机在开机之初以110~130Hz高速运转耗电量远大于定频机在达到设定温度后就转入低速持续运行,以此来维持室温(控制精确可达±0.5度),所以变频机的运行特点决定了其经济性只有通过长时间连续运行才能体现,否则不一定比机节能
1.2不同能效产品比较:同类产品,1级能效产品比2级能效产品价格高,但综合经济性能否达到最佳还与使用习惯有关。例如,若每天使用空调时间不长,就不需要刻意选择1级能效产品。
2、在相同使用条件下,中央空调与分体空调的能耗两种情况对比分析:
2.1满负荷运行时,因分体空调的总用电负荷大于中央空调(一般在选择中央空调的外机容
量时,相比分体空调会有一个同时使用系数的差量,其外机的总负荷小于分体空调总负荷),若长时间连续运行,中央空调一般比分体空调省电。
2.2若考虑仅一个房间使用空调,对于中央空调来讲,即使外机使用的是变频压机,能通过变频控制器降低压机转速从而减小耗电量,但一般不会无限减小,况且中央空调的室内机离室外主机一般较远,管路的阻力所造成的能效损耗也相对较大,并且其控制系统本身也比分体空调更耗电,再者有的厂家因成本问题没有对室外机的风机(有几百W功率)做变频处理,所以不能简单地判断中央空调系统与分体空调哪个更省电。
对于不同类别空调系统的经济性分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结论。众多分析资料结论不一甚至完全相反,而厂商因有其商业侧重,很难提供客观意见。所以在选择产品时还是要根据经济条件、使用习惯(针对不同的客户对象)和建筑安装条件综合考虑。(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