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格言:好学篇
好学就是喜爱学习,这是古人极力赞美的一种品质。孔子就以好学著称,他说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境界,并曾自信地说,即使有十户人家的地方,也有在“忠信”方面赶得上他的人,只是不如他好学罢了。他把“学而时习之”看成是一大乐事,并主张学与思相结合,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之后的儒家都很重视学习的作用,荀子还专门写了《劝学》一文加以论述。学习,作为人类进化的需要和个体社会化的途径,在现代社会,更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终生事业。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出处】《论语·学而》。
【大意】学了然后按时复习,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
【提示】“说”同“悦”,愉快或高兴的意思。孔子把经常不断地温习作为基本的学习要领。在他看来,学习不是一件痛苦的事,如果渴望得到知识,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应当是一种精神享受。知识是无穷尽的,每一次重新温习,都会有更新更深的体会。世界上从没有聪明到学习一次就把知识全部掌握的人。所有的人都要不断温习已学的知识,才能不断有新的心得体会。
韩国女星素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一样的美男子插曲
【出处】《论语·为政》。
【大意】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怠惰而无所成就。
【提示】孔子这句话精辟地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化作自己的认识,学得再多,也是一片混沌,懵懂茫然;反过来说,思而不学,就不能吸收前人的知识,也就没有了思的基础,必然流于肤浅,最终无所成就。孔子认为学习的理想境界是学与思的结合,要在学中勤于思考,在思考中努力学习。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出处】《论语·述而》。
【大意】努力学习而不厌烦,谆谆教诲别人从来不觉得疲倦。
【提示】这是孔子对学生讲学时关于教与学的名言。要求学习的人和教书的人都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学习是无止境的,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前进。学习者要有韧性,不怕困难,不能半途而废。教者则要有耐心,循循善诱,有认真负责的精神。明朝的徐光启从小就在家研究农业,中年后到北方从事农垦,见到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时,又对西
五格计算方法
方天文、地理、军事、机械学大感兴趣,成为精通科学的全才。他一直到老年还“下笔不休”,每天撰书到“夜半乃罢”。徐光启学习一生,著述丰赡,成为后人的楷模。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处】《论语·公冶长》。
【大意】聪明而好学,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而不以为羞耻。
【提示】学问不过是两件事,一是要学,二是要问。即使天资聪颖,如果不学习也不会成才。无论是学问不如自己多的人还是社会地位不如自己高的人,都应该虚心向他们请教,汲取他们的知识和智慧,这样才能集思广益,增长见识和才干。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出处】《论语·泰伯》。
【大意】对道德和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心,并勤奋学习,誓死保全它。
【提示】这句话所说的“信”是指信仰儒家所倡导的“道”。所谓“笃信”,就是坚定信念的意思。孔子用
这句话,称赞历史上尧、舜、禹和泰伯这些古代圣贤的高尚品德。他把诚信、好学和守道当做一个人一生都应遵守的做人准则,可见他对勤学的重视。明末的宋应星,自幼聪颖好学,几岁就能作诗,少年时代熟读经史和诸子百家之书,以后又专心研习天文学、声学、农学和工艺制造等理工科书籍。他经过一生的学习探索,写成了《天工开物》,这部书被公认为“世界科学经典著作”。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出处】《论语·卫灵公》。
【大意】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来苦苦思索,但那是没有用的,还不如去学习。
【提示】这是孔子一生学习和研究学问的经验总结:不学习而冥思苦想,花费了再多功夫也不管用,还不如钻研书本,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这里没有否定“思”的重要性,而是说一个人如果好高骛远,终日耽于幻想而不坐下来好好读书,要想有所成就是不可能的。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出处】《论语·子张》。
【大意】广博地学习以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地提问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
【提示】这是《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学生子夏的读书心得体会。在孔子的教导下,他的门人都有高深的造诣,子夏所提出的博学、切问、近思,就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他还提出学习要专注,要循序渐进,才能真正进步。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贡形容老师的博学高深“有如数仞之墙”。正因为孔子师徒都有广博的学问,而且善于思考,他们才
学有所成,成为后世所景仰的人。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出处】《孟子·离娄下》。
【大意】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解说,最后回到可以说出其要领的境界。
【提示】学习是一个由博返约的过程。“约”,即大意或要领。求学问就要博览书,而且能够详尽地解释它,然后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将广博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用简约的语言说出它的精神实质。在现代社会,这种学习能力显得更加可贵。面对浩瀚的书卷,激增的信息,汲取精华,博而能约,是每个学习者都应该具备的素质。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s1.6怎样加人 【出处】《孟子·尽心下》。
【大意】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提示】《尚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两军作战,血流漂杵。孟子认为,像周武王这样讲仁道的人,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成河呢?孟子不相信《尚书》中的这个记载,才说了这段话。意思是提醒人们,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小时候读书时,就善于独立思考。老师教他《大学》,以朱熹的解释为根据。戴震在学习过程中问老师:“您怎么知道《大学》是孔子的话,并且是曾子转述的呢?又怎么知道这是曾子门人根据曾子的意思记录下来的呢?”老师说:“这是朱子说的。”戴震又问:“朱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说:“宋朝人。”戴震又问:“孔子和曾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师说:“周朝人。”戴震于是又问:“周朝和宋朝相隔多长时间?”老师说:“一千几百年。”戴震说:“既然相隔那么久,朱子是如何知道的呢?”老师无言以对,觉得戴震这个小孩不简单。
学至乎没而后止。
【出处】《荀子·劝学》。
【大意】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终止。
【提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社会不断变化,知识不断更新,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荀子这句话体现了终身学习的思想。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理。
【出处】《礼记·学记》。
【大意】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具;人不学习,就不懂得做人的道理。
【提示】这是古代儒家论学的至理名言,以琢玉成器为喻,说明教人成才的道理,
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学记》认为,要建立国家,成就伟业,一定得“教学为先”;要教化民众,敦美风俗,“其必由学”。对于治理国家来说,教育是根本。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出处】《礼记·中庸》。
【大意】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对自己所学的东西要慎重地思考,做出精确的辨析,然后踏踏实实地去实践。
【提示】这句话道出了知与行之间的关系。“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讲的是求知的过程,“笃行”是要求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学,就要学会;问,就要弄懂;思,就要有所得;行,就要执著。从认识到实践,不断努力,就会不断增长才智和能力。
讯问者智之本,思虑者智之道也。
【出处】刘向《说苑·建本》。
【大意】好发疑问是智慧的根本,勤于思考是增长智慧的途径。
【提示】《说苑》一书主要借助于历史史实,发表议论,阐释儒家思想。《建本》一篇强调的是建立根本,重视起始。大到治国安民,小到读书做学问,都要建立在牢固的根基之上。这句话指明了学习过程中质疑和勤思的重要性。质疑是发现问题、深入理解的必要条件,勤思是形成正确认识的根本保证,所以它们是“智之本”和“智之道”。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处】《论语·述而》。
【大意】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参照自己的情况加以改正。
【提示】这是孔子论述学习的名言,从中可以看出他“学无常师”和“择善而从”的学习思想,也表现了他谦虚好学的美好品格。孔子的博学多闻,是和他这种好学精神分不开的。直到中唐时期,社会上还
流行着耻于从师的观念,所以韩愈不顾世俗偏见,写了著名的《师说》一文,盛赞孔子,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日益分化,每个人都不可能全知全能。向别人求教,对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会越来越重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出处】《论语·里仁》。
【大意】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提示】这是孔子说的话,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
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能跟着别人堕落下去。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坏邻居的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川菜家常菜 【出处】《吕氏春秋·用众》。
【大意】善于学习的人,能够借鉴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垃圾短信怎么举报 【提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能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做事才可望臻于完美。近代大学者黄侃,精通音韵训诂之学,可是经学方面很薄弱,自己常常以为遗憾。后来他听说另一个年纪与他相仿的学者擅长经学,就马上提上酒肉,登门造访,倒地便拜,要求为徒,一点儿也不在乎自己名教授的身份,这样的好学精神实在令人钦佩。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出处】诸葛亮《诫子书》。
【大意】为学必须静心,而成才必须好好学习。不学习不能使才能广博,而不专心致志的人,学术上也不会有所成就。
【提示】三国时著名政治家诸葛亮的儿子名瞻,从小受到父亲严格的教育,能文能武,史书上说他既“工书画”,又很有见识。这句话见于诸葛亮给诸葛瞻的一封书信。诸葛亮在书信中,主要讲述了修身、养德、成才、求学的大道理,把修身和勤学放在重要地位;还讲到了时光不饶人,“年与时驰,意与岁去”,不要蹉跎一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出处】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大意】读书超过万卷书以后,下笔写作就像有神佑助一样了。
【提示】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所以有杰出成就,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十分好学。他自己说,在他七岁那年就背了许多古诗,而且自己写出咏凤凰的诗。以后又熟读西汉著名赋家扬雄和三国时魏国诗人曹植的作品。“读书破万卷”以后,杜甫终于写出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这些诗句提笔就来,如有神助,都是他多年苦学的结果。杜甫用这两句诗告诉人们,只有苦读勤学,才能有真功夫,正所谓“劳于读书,逸于写作”。
行成于思,毁于随。
【出处】韩愈《进学解》。
【大意】德行由于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随声附和而毁掉。
【提示】韩愈的《进学解》是一篇专门谈学习的文章,是一篇给当时太学生入学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