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固定句式的特点和翻译(上)
固定句式,又叫“固定短语(词组)”或“固定结构”。固定句式是指文言中某些词语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其用法和格式已经形成固定的形式,成为大家公认的习惯用语。这种凝固结构的中间或后面可以加入词、短语,使句子结构更加完整。这种凝固结构在句子里一般可以当作一个整体来解释,翻译时也有固定的意义。如果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固定句式,有时就能快速准确答题。前面也有不少的例子,下面再举一些。
1、无以,无从,可译为“没有办法、无法、没有什么人、没有什么用(拿)来……的、不能”等。例如: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不能恬淡寡欲就没有办法(或“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没有办法(或“无法”)达到远大目标。(或“不恬淡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明,形使动;使······明确、坚定;远,形作名,远大目标)
(2)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我如果没有祖母,不能活到今天;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终:使……结束),
(3)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取乐的,请让我用舞剑来取乐。(“请以剑舞”后承前省略谓语“为乐”)
(4)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致,取得,这里指买到。假借,同义复词,借。状语“于藏书之家”后置)
2、是故,以故,是以,以是,是用,译为“因此,所以”。例如: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不必:不一定)
(2)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荆轲刺秦王》)――(秦王)正处在危急时刻,来不及召唤台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能追赶秦王。
(3)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众人都昏醉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是以”即“以是”,宾语“是”前置;见,表被动)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书。(《送东阳马生序》)――所以,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广泛阅读各种各样的书。(因,连词,于是)
(5)不谷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左传·成公十三年》)――楚王厌恶他们反复无常,因此公之于众,用来惩罚那些前后不一致的人。(不谷,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词,指楚王。壹,数词作动词刘福洋为什么退赛
3、为……所,为所,见……于,均表被动,可译为“被”。例如:
(1)今不速往,恐先。(《赤壁之战》)——现在如不赶快前往,恐怕就会曹操抢先。(“所”后面的形容词“先”活用为动词:抢先)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清·沈复《童趣》)——舌头一伸,两只小虫都(它)吞掉了。(译文应补出省略的施动者“它”)
(3)吾常大方之家。(《庄子·秋水》)——我将永远地有道德修养的人取笑。
4、……之谓也,其……之谓也,均表判断,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恐怕、难道)说的(就)是……吧(吗)”。例如:
(1)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夫子之谓也”,既是宾语前置句,又是判断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谓,动词,说;用“也”表判断)
(2)俗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啊。(我之谓也,即“谓我也”,宾语“我”前置。“莫己若”即“莫若己”,宾语“己”前置)
5、是……也,斯……也,此……也,典型的判断句格式。“是”“斯”“此”均为指示代词,在句中作主语;“也”,语气助词,表判断。可译为“这(就)是……呢(啊)”。例如:
(1)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赤壁赋》)――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啊。(造物者:大自然)
方脸剪什么发型好看(2)固百世之遇。(《五人墓碑记》)――这确实是百代难得的际遇啊!
(3)何声?(欧阳修·《秋声赋》)――这是什么声音呢?
6、以为,是一个动词时,译为“认为”;“以为”之间插入其它词语,称为“以……为(动词)”的格式,可译为“把……作为(当做、看作)”(此时“以”是介词);也可译为“任命……为”(此时“以”是动词)。例如:
(1)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廉颇蔺相如列传》)――我私下鹿晗疑与关晓彤分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可以出使秦国。
(2)六合家,殽函为宫。(《过秦论》)――天下当做一家私产,把殽山、函谷关作为宫墙。(六合,天地四方,即“天下”)
(3)赵王因将,代廉颇。(《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于是任命赵括将,代替廉颇。
7、然则,表承上启下的连词,可译为“既然如此(这样),那么……”或“那么”等。例如:
(1)然则何时而乐也?(《岳阳楼记》)——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却永远不会满足。(厌,通“餍”,满足)
(3)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那么,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吧?
8、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表示凭借或手段,可译为“用来……的(方法)”。例如: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隆的原因(判断句)(2)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我知道用来对付你的方法了。(距,通“拒”,抵挡,抗拒)
(3)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召公谏厉王弭谤》)――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大概就是用来使(百姓)财物衣食丰富的办法。(也:表判断;阜:动词的使动用法。其:语气词,表推测)
9、虽然,可译为“虽然这样”和“即使这样”。例如: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虽然这样,(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这块土地,希望始终守住它,不敢交换。
(2)虽然,公输盘为我云梯,必取宋。(《公输》)――即使这样,公输盘替我造了云梯,一定要攻下宋国。
10、“……孰与”“与……孰”和“孰如”“孰若”
表示比较和选择取舍的固定结构,表询问或反问语气。只表比较时,可译为“与(和、跟、同)……相比(比较),谁(哪一个)……”,“比……怎么样”等。表示比较之后进行取舍时,可译为“倒不如”、“还不如”、“不如”或者“哪(里)比得上”。例如:
(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zhǎng)?”(《鸿门宴》)——沛公说:“你跟项伯比,哪一个大?”(少长,偏义复词,义在“长”)
(2)吾与俆公侯佩岑母亲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与俆公特殊家庭漂亮?
(3)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后?(《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当面受到赞誉,还不如背后无人诋毁?(“于前”、“于后”,介词结构后置)
11、“奈何、如何、若何”和“如……何、奈……何、若……何”
都是表示询问或反问的固定结构。前者可译为“为何、为什么、怎么、怎么办、怎么样、怎样”等。后者中间插入的成分作“如、奈、若”的宾语,可译为“对……怎么办”、“把……怎么样(办)”或“怎样对付(对待、处置)……”。例如:
(1)奈何忧崩坠乎?(《杞人忧天》)——为什么头像国旗怎么来的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2)地坏?(《杞人忧天》)——地陷下去怎么办?(奈······何:把······怎么办)
(3)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能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或译为:怎样对付太行、王屋两座大 山呢?)
(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沛公非常震惊,说:“对这件事怎么办呢?”(为,介词, 对;之,代词,指项羽欲击刘邦之事)
(5)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痛苦平静后(再)回想当初的痛苦,那是怎样的痛苦啊!(何 如,即“如何”)
(6)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史记·滑稽列传》)——巫婆、三老不回来,怎样对待他们呢?(或“对他们怎么办?”或“怎么办呢?”)
12、其……乎,表示诘问,译为“难道……吗”;表示揣测、估计,译为“大概(恐怕)……吧”。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