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新⽣——七年就是⼀辈⼦》(上篇)
何舒卉/⽂
李笑来《新⽣——七年就是⼀辈⼦》
我们⼀⽣可以活很多辈⼦的。
硬盘装系统只有靠⾃⼰的⾏动才能改变⾃⼰。
我们相信通过学习获得重⽣ —— 对我们来说,七年就是⼀辈⼦。每⼀辈⼦都要⾄少习得⼀个重要的技能,进⽽获得不可逆的重⽣。第⼀年可以像苍蝇⼀样左冲右突,⼀旦到了突破⼝就要像蜜蜂⼀样,朝着既定的⽅向不断飞⾏。习得任何技能的过程中,我们都知道刻意训练并不依赖任何运⽓,只要付出就有收获。越是早期,越应该花更多时间精⼒去学习(磨练技能)。我们就是相信学识决定⼀切。
我们相信⼀切的努⼒都遵循复利效应,只要有耐⼼,通过积累,就可以达到之前⽆法想象的效果。
学习其实很简单,核⼼只不过是深⼊理解最重要的概念,不断总结与之相关的⽅法论。这样的朴素总结,使得我们很容易量化⾃⼰的进步 —— 看看⾃⼰过去⼀段时间⾥习得、打磨的概念与⽅法论数量就可以了。衡量学习效果的标准也很清楚:⽣活没有随之改变,就是没学会、没学好 ——因为只有践⾏才是唯⼀有效的学习⼿段。我们不需要榜样,我们要成为他⼈的榜样。
我们要经常全⽆功利地学习 —— 只有这样才有更多的意外好运。我们向任何⼈学习,只要他们有长处,我们知道研究别⼈的失败⽐研究别⼈的成功更有价值。
我们珍爱家⼈,知道那是我们与这个世界最重要的关联。我们珍惜朋友,清楚他们的价值,也时时刻刻在寻战友;我们寻共同的价值取向,我们渴望改变⾃⼰,也渴望与战友共同参与到这个世界的
逐步变好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努⼒把学习变成乐趣,不仅是为了⾃⼰,更是为了下⼀代—— 聪明不能通过基因遗传,但绝对靠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
我们不会把时间浪费在⽆谓的情绪之中,我们会⽤时间精⼒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事情。
“新⽣”,在这⾥是双关语:
* “新的学⽣”:我的⼀⽣只有⼀个职业 —— 学⽣,这个社⾥有很多跟我⼀样的⼈……
* “新⼀辈⼦”:我们相信七年就是⼀辈⼦,⼀⽣可以有很多辈⼦ —— 可以做很多事情,过很多不⼀样的⽣活……
很多年来,我⾃⼰就是这么认为的:掌握任何⼀项新的重要技能,都相当于重⽣。
学了却没有改变⽣活,那其实就是根本没学会。
重⽣的⼿段倒也简单:学习。
学习新技能、⾛⼊新领域,循环往复。
因为时间其实不可管理,所以还是最好管管⾃⼰罢。⽽所谓的成功,其实只不过是⽤正确的⽅式去做
正确的事情,耐⼼等待正确的结果出现。
刘德华黑社会电影我是⼀个长期主动持续升级⾃⼰的⼈,我也乐此不彼。并不觉得这有多⾟苦,这有多枯燥 —— 还有什么能⽐进步更令⼈开⼼的呢?
很多道理上清楚正确的事情,却很少有⼈真的去做。
努⼒和坚持真的并不算资本,因为那本来就是应该的。
我做过七年的⽼师,那些年的经历告诉我,绝⼤多数⼈,差的其实只是⼀个机会和⼀点点的训练 —— 如若他真的有⼀颗不⽢的⼼。恰当的机会、恰当的训练,就是可能让⼀个⼈脱胎换⾻的 —— 就是我们反复提及的“重⽣”。
在我眼⾥,所谓的鸡汤,其实正确的概念名称应该是:进步⽅法论。
⼀、⼈⽣最重要的概念:复利
爱因斯坦说过这么⼀句:
“Compound interest is the eighth wonder of the world. He who understands it, earns it ... he who doesn't ... pays it.” 复利是世界第⼋⼤奇迹。知之者赚、不知之者被赚。
万幸的、也是公平的是,每个⼈都⼀样,在智⼒上、知识上、经验上,复利效应依然存在的 —— 这是多么令⼈喜出望外的事实啊!只要能积累的东西,基本上最终都会产⽣复利效应。如果没有继承资产,那么就持续积累知识罢,我们运⽓真的很好。
我们恰恰活在⼀个知识变现很容易、且越来越容易、且变现⾦额越来越⼤的时代。
商业的核⼼就是赚钱,赚⼤钱的模式就是寻这样(复利模式)的曲线。
⼆、最根本的学习与创作:践⾏银行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
践⾏就是实践与⾏动。想到了,就去做,做到了,才算践⾏,做不到,没⽤。
每天都要成长,每天都要进步 —— 这就是我的⼯作。
想到了,就按照正确的想法做了 —— 不管别⼈是否理解 —— 这就是践⾏。这并不是什么需要“坚持”的事⼉,这只是“是否对得起⾃⼰”的事⼉⽽已。
想要看到复利的效果,就必须有⾜够长的时间,⽽且越往后效果越显著。时间是不可管理的,于是,就只能想办法提⾼⾃⼰的⼯作效率和⽣活质量。
有⼀句话,特好玩,也是对的:
每个⼈都是出⽣的时候,都只能是原创。结果,绝⼤多数⼈活着活着就⼀不⼩⼼把⾃⼰活成了盗版。
践⾏才是真正的学习与创作。
三、我是如何获得财务⾃由的?
上学的时候,我的书看起来⼀直都是新的,因为我习惯了开学拿回来新书之后,先把每⼀章的概念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下来,⽽后就把书扔在那⾥,偶尔听听课,偶尔跟着做做题就完事⼉了。
那时候我就跟朋友说,赚钱⼀定要快,不是因为我们贪,是因为我们懂道理,物理书上说的,想要摆脱地⼼引⼒飞出去,得超过第⼆宇宙速度。
赚钱慢是⼀种罪,原罪。
因为财务上的“重⼒加速度”相对来看太狠了,⼤多数⼈不知道⽽已;你赚钱少,你赚钱慢,你就永远“飞不起来”,更别提“飞出去”了。
财务上的“重⼒加速度”,林林总总包括很多,主要包括:
* ⽆继承资产
* 债务与利息
* 欺骗与背叛
* 间或⼀定发⽣的灾难
* 税务与保险
* 必需品开⽀
到了今天,我常常与创业公司的创始⼈聊天,如果⼀定要让我分享什么有⽤的经验的话,我就会告诉他们:
利菁“赚钱⼀定要快,要快到超越“第⼆宇宙速度”,不然你飞不出去。”
既然商业计划就是赚钱计划,这样朴素的描述,使得衡量商业计划的标准特别简单:
* 你可能赚到多少钱?
* 你最快多久可能赚到那么多钱?
那时候⾃⼰太笨,乃⾄于在创业、投资的时候竟然没有把赚钱的数量和速度放在第⼀位…… 愧对投资⼈不说,更愧对的是⾃⼰啊!
四、我在互联⽹上度过的那两辈⼦……
许多年过去,我最正确的判断之⼀是:
我⼀直认为使⽤实名是划算的。
“个⼈品牌”的积累,从使⽤实名那⼀瞬间开始。
这是 2007 年 2 ⽉份,寒假班结束,我开始写《管理我的时间》—— 就是后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 这个名称的改变,体现了⼀个有趣的过程:在写作过程中幡然醒悟。所以,写作常常是给⾃⼰创造灵感的过程;⽽⼈们总以为要有灵感才能写作,⼤错啊!
灵感更多的时候是创作过程中获得的,⽽不是创作的起点。
杜淳张嘉倪电视剧那些反对你的和辱骂你的留⾔和评论,作⽤很多:
* 给你⼀些线索去理解那些⼈的思考⽅式;
高圆圆哥哥
* 偶尔你会发现⾃⼰的表达不清楚才招致误解;
* 还有些时候恰恰因为它们的存在⽽能确认⾃⼰确实是对的……
绝对不删除任何评论,在那⼏年⾥给我带来了另外⼀个好处:性情真的淡定起来,开始变得很难⽣⽓或者难过。
我今天的写作能⼒也是通过很长很长时间才磨炼出来的。
五、我的⼏段个⼈经历以及⼀点总结
你的苦没⼈知道。所以,从此坚决不抱怨。
关键时刻,谁都帮不上忙,只能靠⾃⼰。
情绪与⽬标⽆关,相对于“达成⽬标”只有⾏动才是相关事件。 情绪这东西,百⽆⼀⽤,⾏动才是必须的。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差⼀点成功了。
六、主动选择 —— 重⽣的关键
我希望有⼀天我能够卖我⾃⼰创造的东西,⽽不是别⼈的东西。虽然我不知道我能创造什么,但我知道我要成为⼀个有创造产品能⼒的⼈。
在⾃⼰的能⼒不够的情况下,在⾃⼰依然⾮常渺⼩的情况下,⽣活不会给你什么机会让你选择,你要做的只有⼀件事⼉:⽣活给你什么你就⽤好什么,这已经是很坚强的态度了。
所有的重⽣都是主动的选择。事实上,我越来越倾向于认定,刚才已经说过:
衡量⼀个⼈是否真正活着的根本⽅法,就是看他是否有意愿、有能⼒做出主动的选择。
⼀⽣随波逐流,⼀⽣逆来顺受,算不上活着,甚⾄⽣不如死。在⼀个关键的节点上,⼈必须做出主动的选择。只有这样,活着才有意义。
七、这些年⾥我到底⼲过多少蠢事……
再后来读到 Carol Dweck 教授的理论,⼼有戚戚焉。她认为⼈对能⼒和智⼒的看法分为两种(Self-Theories: Their Role in Motivation, Personality, and Development 1999)3:
* entity view (实体论)
* incremental view(渐进论)
实体论者相信能⼒和智⼒都是固定的(⾄少是有固定上限的),⽽渐进论者知道能⼒和智⼒都是逐步积累获得的(甚⾄是没有上限的)。这两种观念带来的差异⽆法想象地巨⼤。
我应该对⾃⼰的未来⾃信,⽽不是对⾃⼰的现状⾃信……
拿着现状与他⼈相互⽐较,必然总有这样那样的不⾜ —— ⽽⽐较带来的幸福感,通常也是虚妄的。即便是要⽐较,那被⽐较的对象也应该是“⾃⼰的现状”和“⾃⼰的未来”;⽽不是“⾃⼰的现状”与“别⼈的现状”。
我能够真⼼为了别⼈的进步和成功感到⾼兴,说明我终于有了真正的⾃信。
⼋、我当初是怎样错过⼀辈⼦的
⼈与⼈的差异在哪⾥?在我看来主要是观念上的差异。上⾯让我错过⼀辈⼦的,就是个落后的观念:
别⼈做不好的,我也别做了罢……
读⼀本好书,基本上就是对操作系统的⼀次升级 ,或者起码⼀点的升级(叫“打补丁”也可以)。然后呢?有的⼈⼀年升级 50 次以上,有的⼈起码 12 次,也有的⼈好⼏年都不升级,后来⼲脆就那么对付着⽤了,却也不觉得⾃⼰落后且越来越⼼安……
出那些想当然的念头,挨个审视⼀遍,看看它对不对?有没有道理?是否应该被升级,或者被替换?这事⼉⼀定要仔细,因为那些不经审视就嵌⼊操作系统的“想当然”实在是太危险了……
九、我们必须持续地主动升级我们⾃⼰
粗糙、原始的操作系统的主要特征是:它越差就越⾃洽,漏洞百出却⼜能持续运转,最关键的是:它没有任何⾃动升级的机制。
我们从计算机上可以学到的,其实是极少数极少数聪明⼈的思维⽅式和⽅法论。
然⽽,⼈毕竟不是计算机。现在的计算机还不能像联⽹升级操作系统⼀样升级⾃⼰的硬件 —— ⼈相对来看就有优势了:
我们甚⾄可以主动升级我们⾃⼰的硬件……
事实上,我们的⾝体不仅是可以升级的,⽽且升级空间实际上也是⾮常惊⼈的 —— 虽然可能有个上限。
事实上,所有的体育运动本质上都是在升级“硬件”。熟练使⽤⼯具,也是“升级”硬件的⼀种⽅法。⼀个⽐较常见的例⼦是,很多⼈学会开车⼀段时间之后,就会体验到⽅向盘好像已经是⾃⼰⾝上的⼀个组成部分⼀样,可以像使⽤⼿脚⼀样使⽤⽅向盘,“随⼼所欲”。
⼗、类⽐及其⽅法论
我们必须持续⾃主升级⾃⼰的“操作系统”),是《新⽣》中最重要的类⽐。
教育就像⼀副眼镜。
戴上眼镜之前和之后,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同样的世界;但带上眼镜之后,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
教育也⼀样,受教育之前与之后,我们⾝处的其实是同样的世界;可受教育之后,我们就能看得更清楚,想得更明⽩,选择得更有效,⾏动起来更有收获……
科学确实是由信息构成的,正如房⼦是⽤砖头盖的⼀样。可问题在于,正如仅仅⼀堆砖头放在那⾥的时候我们不能称其为房⼦⼀样,⼀堆信息放在⼀块⼉就叫科学,有点不像话……
2015 年年初的时候,我把 YC 创业课(CS183B) 反复看了很多遍,很精彩的课程,很强⼤的分享。有个好玩的现象就是,其中⼏乎所有的讲者都格外擅长类⽐。
除此之外,类⽐也常常是产⽣“融会贯通”的⼿段。 这⾥涉及到⼀个特别重要的学习技巧:
学会任何⼀个概念、⽅法论之后,都要问⾃⼰:这个道理还能⽤在什么地⽅?
这本质上来看,是⼀种反向类⽐应⽤。这种思考多了,会很⾃然地产⽣“穿透表象看到本质”的能⼒。之前提到的“重⼒加速度”与“赚钱速度”之间的类⽐,就是这种思考模式的结果。
⼗⼀、概念是⼀切知识的基⽯
我们的⼤脑⾥都有各⾃的操作系统,它需要我们⾃⼰主动地、持续地升级。⽽我们的操作系统主要由两个紧密相关的部分构成,我们要持续升级的只不过是:
概念及其相关⽅法论
概念是⼀切知识架构的基⽯。所谓的“独⽴思考” —— 少有⼈真正拥有的⾼级能⼒ —— 对其最朴素的描述⽆⾮是:
能够独⽴地、正确地使⽤正确的概念。
在这⼀点上,我⾮常幸运 —— 有个在图书馆⼯作的母亲。刚上初⼀的时候,母亲花了⼏分钟教我如何阅读教科书:
你看,这么厚厚⼀本书,其实就那么⼏个概念;讲⼀个概念就要花费⼀个章节的篇幅,从结构上来看,其实讲的都⼀样,⽆⾮是⼀个接⼀个的概念,要说清楚它是什么,它不是什么,它和别的概念有
什么异同;然后就是与它相关的⽅法论,⽐如,使⽤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怎样使⽤是正确的,怎样使⽤是错误的,容易发⽣错误的地⽅是什么…… 这些都弄明⽩了,⼀个概念就算是学透了,这些概念都弄明⽩了,这本书算是看懂了,就这么简单。
⼩时候,领回来教材,第⼀件事⼉不是去“包书⽪”,⽽是把每⼀章的重要概念都抄⼀遍,随后直接死记硬背到脑⼦⾥……
是否完全理解并不重要。那些将要通过学习、理解、应⽤、练习等⼿段消化吸收的概念早已经⼀个字不差地记在脑⼦⾥,所以我可以随时调⽤,没有死记硬背过的⼈却不⼀定能随时调⽤ —— 他们不去翻⼀下书断然想不起来完整具体的定义。
这个“可随时调⽤”很重要。这就好像信息放在内存⾥,还是硬盘⾥,抑或云端,对中央处理器来说(CPU)都是不⼀样的;别⼈要等到从云端下载到本地再处理,我却可以直接调⽤ —— 这不仅效率问题,更重要的是因为效率⽽⼤⼤提升的“累计应⽤次数”,这是看不见的差异,有着虽然完全看不见却⼜真真切切存在的巨⼤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