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的“领导”中西方领导差异比较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

中西方的“领导”中西方领导差异比较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领导”动词的意思是率领并引导朝一定方向前进;名词意思为担任领导的人,这和英语中的领导――kader基本相同(1eader的意思是领袖、首领、指挥者甚至首席演奏者)。在美国,“领导”指的是行动者,常常是企业经理。聊天记录可以同步到另一个手机吗
  可在汉语口语中,“领导”的意思却演变了很多,它不单指某位领导,也指级别、官阶、权力,形象地讲,是自己依赖于或者有求于的人。这些人主要是官员,无论中央还是地方的官员,只要他们有权力或者代表权力,也可能是级别很小的人。他们受感谢多,被人推崇,连讲话时间都长,尽管他们不太会演讲。在公众场合,观察东西方这方面的差别很有点意味深长。周冬雨被批没礼貌
  领导最先登台
  开场会需要致辞。在中国,领导总是第一个上台,如果是行业会议就是行业的主管领导,如果是地方会议就是地方领导,谁官大谁讲话时间最长。这成了长久以来形成的规矩。而在西方,讲话长短、上台先后是根据参会者与会议关联大小而定的。
  几个月前我在纽约参加一个有关中国的投资会议,纽约市的副市长是参加那次会议最大的官,相当于中国的副部级干部,坐在前排。他是主题发言者之一,却没有被安排第一个出场。轮到他发言时,他稍微拖延了点时间。这时那个温文尔雅的主持人出现了,他故意站在讲台前,明确地暗示副市长超时了。见副市长仍然没有结束的意思,他就了一个提问的间歇,对话意正浓的副市长说:我现在需要你下台了!
  主持人说这话时面带微笑但语气坚定,让所有听众都明白了他维护会议秩序的决心,他不会因为副市长而破例。那副市长也很配合,匆忙结束自己的演讲,安静地走下台坐回到自己座位上。
  看到这个大个子顺从地走下讲台,我当时感触特别深。这让我看到了美国人不崇尚官僚的
传统以及做事效率,任何被邀请的人都要遵守时间,美国人在这点上做的甚至比其他西方国家还好。在国内开会往往都不能按时开始和按时结束,常常是领导迟到,或者主持人不敢维护正常的秩序,让领导们讲废话时间太长,压缩的都是一些小人物但却是实质性的发言。
写雨的诗句  领导被感谢最多
郑爽的胸  在国内会场上,主持人讲话千篇一律。首先是感谢一大堆在坐的各位来宾,而且一定要从头衔说起,当然也是从最大的说起。他会逐一念每个出席会议领导的名字和职务,那常常是最耗费时间并且最乏味的时刻。
  国内的领导无论在何人口中都是被引述的对象。领导的影响力无处不在。无论是行业会议还是颁奖大会,或者运动员表彰大会,领导都是被重点提及的。好像那些个人通过长期研究发明的成果与运动员通过刻苦训练取得的成绩,都和那些不知在岗位上呆了多久的领导有关似的。
  在同样的场合下,西方人要简单得多。他们开场白即使提及领导也仅仅是几个位居前列的
显要人士,而不是像我们那样恨不得把每个要人都提一遍。西方人的名字写出来、念出来都比中国人的长,如果每一次会都要说出领导和嘉宾的名字,念起来也要几分钟,枯燥无味。
  法国人比较喜欢简单提及被邀请的官员,但不是一味地感谢。美国人开会则很少提及,对他们来说官员远没有那么重要,至少比起企业家来如此。但不论怎样,西方人都不会忘记以女士们先生们开头,总是把女士放在前面。这一点和中国人只分官阶大小不分男女性别的开场白截然不同。
  领导致辞而不是讲几句话
  请嘉宾发言时,国人显得格式化,只要是领导都叫致辞或者讲话,无论其发言是两分钟还是半个小时,无论他们有无书面准备,无论他们的发言是否与会议主题相关。西方人则简单,就说请某某人讲几句话,而不像中国人那样一定要把“致辞”这个词说出来。其实国人的讲演能力普遍逊于西方,即使讲几句话都得要发言稿,而法国人什么都不要就可以站在那儿说半天。
人的起源
张嘉倪
  我曾经参加了美国马里兰州商学院的商业计划书大赛,是在清华大学举行的。美国人邀请的几乎全是企业界的,没有一个国内教育部门的领导,甚至没有清华的系领导,自然也就没有中国式的领导讲话。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小人物的态度,这和中国举行大型会议时的情形正好相反。会议结束前,他们首先感谢的不是领导,而是临时招来为会议服务的学生、同声传译以及其他服务人员,让大家以掌声向他们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