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知识点归纳超级奥力给意思是什么意思
精简版
单选题
1、曾指出:“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主义旧教条,主张科学和民主,是很对的”,但是它有“形式主义看问题”的缺点,即坏的就是绝对的坏,好的就是绝对的好。”他认为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珍贵历史遗产,“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在此.
A.赞扬了新文化运动反侵略的功绩B.肯定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C.反思了儒家伦理道德观的局限性D.强调应全盘否定新文化运动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主义旧教条,主张科学和民主,是很对的”、“形式主义看问题”“对于指导当前的
伟大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及所学知识可得,这是在肯定了传统文化,同时这种传统文化对当前的伟大
运动产生积极作用,也就是肯定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新文化运动的反侵略性,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儒家道德观有局限性,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也对新文化运动做出肯
定的评价,并未全盘否定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小提示:
2、20世纪初,《湖北学生界》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号召剪发易服,指斥传统发式服饰“于时为不宜于民为不便”。清王朝采取了各种措施严禁剪发易服的“逆举”,但仍无法阻抑“欧化东渐,翩翩少年多有易装以炫人者”的趋向。
这表明当时
A.革命思潮促进社会习俗变革B.批判传统礼教成为时代潮流
C.民权主义观念逐步深入人心D.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答案:A
解析:
20世纪初,由于民主革命思潮和运动的勃兴,在新一代青年学子中,剪辫易服的呼声也日趋高涨。由此出现材
料所述现象,A项正确;B、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国民共识”与“欧化东渐,翩翩少年多有易装以炫
人者”不符,排除。故选A项。
3、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未能对省制及中央与各省权限予以规定。1923年,孙中
山认为,“临时约法既知规定人民权利义务,而于地方制度付之阙如,徒沾沾于国家机关,铸成大错者也。”孙中山这一反思
A.有利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B.意在强调维护革命统一战线
C.分析了军阀割据出现的根源D.认识到人民众力量的伟大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地方制度付之阙如”“未对省制及中央与各省权限予以规定”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局限性,并
为后来的军阀割据混战埋下隐患。孙中山在1923年进行这一反思,将革命的斗争目标指向军阀,推动了国民革
命运动的兴起,A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在1924年建立,B项时间错误,排除;近代军阀割据的根源在于小农
经济的存在和帝国主义国家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排除C项;D项结论在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故选A项。
4、1912年,孙中山自豪的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
A.辛亥革命的爆发B.中华民国的成立C.清朝统治被推翻D.义和团运动
邓家佳宣布离婚答案:B
解析:
江南石肆会所根据所学,“变局”和“创举”是指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B项正确;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排除A项;清朝统治被推翻史属于变局,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是1900年,排除D项。故选B项。小提示:
5、据统计,1912-1928年,全国有1300多个大小军阀,一共发动了140次以上的省内及省际战争;1916-1928年,总统、执政、大元帅多次更换,内阁总理的更换更加频繁,12年中就有39届内阁,最短的两届只有6天。这反映了北洋时期
A.政治上剧烈动荡B.深受一战的影响
C.完善了共和制度D.加强对地方管理
答案:A
解析:
司藤的孩子是谁材料“一共发动了140次以上的省内及省际战争”体现的是当时军阀割据混战;材料“1916-1928年,总统、执政、大元帅多次更换,内阁总理的更换更加频繁”体现的是党派纷争,政局不稳定。因此整个材料说明的是北洋时期
政治上剧烈动荡,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一战的影响,排除B项;当时的共和制度并不完善,排除C项;材料
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小提示:
6、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到会者约有100人,除甘谢尚未派留日学生外,其余
关内17省均有人参加。大会通过中山起草的《同盟会宜言》和《同盟会对外宜言》以及黄兴起草的会章。下列
关于中国同盟会的表述错误的是
A.提出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
B.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C.其成立有力地促进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D.孙中山在其机关报发刊词上提出三民主义
答案:B
解析:
同盟会是清末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A、C、D
三项对于同盟会的描述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
7、1912年9月11日,黄兴在前清皇族欢迎会上发表演讲说:“二十世纪之国家,须赖国民共同护持,专制政体不
足以独立于地球之上,非建设共和,无以保全我五族同胞”。这一演讲意在表达
A.民族平等已是社会共识B.前清皇族排斥民主共和
C.构建民族共同体的要求D.实行三权分立制的主张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二十世纪之国家,须赖国民共同护持,专制政体不足以独立于地球之上,非建设共和,无以保全我五
族同胞”,并结合所学可知,黄兴在演讲中强调,要想保住中国,必须废止满洲贵族的专制政体,实现五族共和,这一演讲意在表达构建民族共同体的要求,C项正确;“民族平等已是社会共识”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前清皇族排斥民主共和”,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排除D项。故选C项。
8、1916年,一位思想家写下了《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
痛苦……然自今已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
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这篇文章,最有可能发表在
A.《时务报》B.《新青年》C.《新申报》D.《革命军》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1916年”、“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然自今已往,共和国体,果
李若彤电影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可知,该思想家期待民众觉悟以巩固共和政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新
青年》为主要阵地发动新文化运动,宣传西方民主与科学,以启发民众,B项正确;《时务报》是梁启超等人创办的刊物,宣传维新思想,排除A项;1916年正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主要刊物是《新青年》,排除C项;《革命军》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邹容的著作,排除D项。故选B项。
9、192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初中国文《新学制教科书》,其题材统计如表(其中,白话文课文占选篇的35%)。由此可知,当时
A.新的价值理念正在形成B.文化转型已经基本实现
C.传统伦理道德得到弘扬D.上海成为文学革命中心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数据可知,“生活类、国家类”题材的课文在《新学制教科书》的比重较大,说明的是新的价值理念正在形成,A项正确;当时文化尚未实现成功转型,排除B项;材料与弘扬传统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文学革命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二胎产假小提示:
10、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
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A.《新青年》B.《时务报》C.《共产党宣言》D.《申报》
答案:A
解析:
本题的关键词是胡适和陈独秀。这两个人的文章使得不再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也就是说抛弃了立宪派的思想。因此是有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主站点就是《新青年》,A项正确;《时务报》是梁启超等人创办的刊物,排除B项;《共产党宣言》不是陈独秀等人写的,排除C项;《申报》不是陈独秀和胡适发表文章的阵地,排除D项。故选A项。
11、为防止袁世凯专制,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的临时参议院制定的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民国宪法》
C.《中华民国约法》D.《钦定宪法大纲》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袁世凯专制,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律文件,A项正确;《中华民国宪法》是南京国民政府于1946年颁布的宪法,排除B项;《中华民国约法》是1914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颁布的法律文件,排除C项;《钦定宪法大纲》是清政府于1908年颁布的一部宪法性文件,排除D项。故选A项。
小提示:
12、1917年,民国北京政府欲以烟酒公卖抵押借美款,安徽省长倪嗣冲得此消息于5月31日通电全国:“对于此款不能承认,属奸党擅借。地方所有烟酒公卖局概应暂行停办,或归地方官直接办理,免资利用。”山西省长阎锡山声援倪嗣冲的同时借机将原属于中央的烟酒公卖收益归于地方。由此可知
A.地方军阀开创了多种收入渠道B.地方势力膨胀导致中央权力式微
C.地方财政与中央财政完全分离D.地方有效反抗了帝国主义的侵略
答案:B
解析:
由晋系军阀阎锡山“借机将原属于中央的烟酒公卖收益归于地方”可知,地方军阀截留中央税收款项,侵犯了中央政府的税收权限,体现了地方势力膨胀导致中央权力式微,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多种收入渠道”,排除A 项;材料并不能说明“完全分离”,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地方的“有效反抗”,排除D项。故选B项。
13、民国初年,大小政党团体六百余家参加国会选举,对此,当时评论家黄远庸曰:既已聚千奇百怪之人而相率为党,……乃复演为千奇百怪之崇拜政党论,或毁谤政党论,以相攻于一隅。他抨击了
A.皇权专制的腐败B.军阀混战的动荡
C.思想观念的保守D.政党政治的乱象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评论家黄远庸认为杂乱的局面完全失去了政党的存在意义,抨击了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乱象,D 项正确;专制皇权已经被推翻了,排除A项;袁世凯死后,民国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局面,排除B项;材料并不是思想观念保守,而是强调政党政治的乱象,排除C项。故选D项。
小提示:
14、晚清,星期制传入中国。1902年至1911年夏,各学堂、中央各部和地方衙门陆续实行星期日公休制度。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