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2021年4月20日Apr.20, 2021
第41卷第4期
发怎么操作
Vo1.41  No.4
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4.032
中国神话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字幕翻译研究
——基于文化预设视角
廖 颖 刘启晗
(西南石油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摘 要: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各国文化交流日益增强。影视作品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部以中国神话故事为背景的动漫电影,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给字
幕翻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为了有效提升翻译质量,译者应注重文化预设视域下中国神话故事翻译。
关键词:《哪吒之魔童降世》;文化预设;字幕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4-0073-03
一、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中国神话传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的重要性已被提升到崭新高度。
神话作为最重要的人类文化成果之一,体现了先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探索和理解,其研究对当代的历史文化研究、文学创作以及文化多样性的保护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1]。中国神话源远流长,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是民族文化的本质体现,是在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学形式。中国的神话故事在中国民间脍炙人口,展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和文学素养,它既是中华文化的文明图腾之一,也是中国的文学艺术瑰宝。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趋势下,中国神话亦借翻译之舟远游
海外。但是,近年来,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的“文化赤字”现象仍较为严重,中国引进的西方书籍、文献、影视作品要远远多于西方引进的中文文献和影视作品。在被西方引进的文献中,小说和科技类读物占绝大多数,影视作品除了少许动作片外,其他的寥寥无几。中国的神话故事,无论是在文献还是在影视作品中,都很少出现在西方读者和观众的视野中。因此,以中国神话故事为背景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在海外的放映无疑在中国文化输出和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有着重要意义。
二、《哪吒之魔童降世》简介
《哪吒之魔童降世》于2019年7月26日在中国内地上映。该部国产动画电影由霍尔果斯彩条屋影业有限公司出品,饺子执导兼编剧。《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伊始就备受好评,票房破50亿,位居内地影视票房榜第二名,更有“国漫之光”的称号。影片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人物哪吒。在该片中,编剧在传统神话故事的原型上进行改编,讲述了哪吒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反抗命运、正视自己,最终拯救苍生的故事。
2019年8月29号,《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文配音版被美国灰狗扬声公司(Well Go USA)引进北美,并于同年9月6日在北美大规模上映。2020年1月31号,《哪吒之魔童降世》英文配音版在北美院线登陆。《哪吒之魔童降世》虽是国产动画,但并没有太“水土不服”,其凭借优秀的制作和丰富的故事情节,获得了欧美观众的喜爱,英语配音版更是打破语言壁垒走出了华裔体,走进了美国观众,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文化输出。
三、文化预设
文化预设(cultural presupposition)也叫文化前提,德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弗雷格是第一个将预设作为逻辑概念加以研究的学者。他在《论意义和指称》  中提出:“如果人们陈述某些东西,当然总要有一个预设,即所用的简单的或复合的专有名词有一个意谓。”[2]预设可以理解为在交际过程中,交
收稿日期:2021-03-18
基金项目: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多模态视域下中国神话译介研究”(SCWY20-29)。
作者简介:廖颖(1978— ),女,四川荣县人,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刘启晗(1996— ),男,河北唐山人,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MTI翻译硕士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73·
际双方在共有的知识文化背景下对语境无须加以解释而自然构成的设想。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尤金·奈达认为,文化预设是指“植根于一种文化中被人们所共享但以潜在形式而存在的假设、信念和观点”[3]。文化预设是同一文化背景下人们由于特定的生活习惯、价值观、世界观和生活生产经历所造就的一种共识和体意识。有着同样文化背景的个体在交际过程中,往往会省略一些文化背景或语
境前提,但由于双方文化预设相同,这一行为并不会影响其有效交流。
翻译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不同母语环境下的人极可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即文化预设不同。如果用省略前提的方法进行交流,就会导致信息交流不对等、理解不到位甚至误解等问题。神话故事的翻译就是典型的例子。中国神话中体现了许多中华文化精髓,其故事背后包含着宗教、历史甚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这也正是中国神话故事翻译的难点所在。对中国读者来说,中国神话故事中的许多语境前提都可以激发我们的文化预设。但如果在翻译过程中不剖析文化预设和文化背景,而只是简单地进行语言层面的语义转换,可能很难让外国读者理解其中的含义,甚至会存在不同程度的歪曲理解,从而给目的语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4-8]。
四、案例分析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化,更是两种文化的传递。如何让西方观众在不了解中国神话的文化背景下,通过字幕翻译清楚准确地理解电影台词的含义是《哪吒之魔童降世》翻译的重点。本文将从文化预设视域下近似文化预设和非共有文化预设两个层次对中国神话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字幕翻译进行探讨。
(一)近似文化预设
在跨文化交际中,多数情况下交际双方文化预设不同会给翻译造成一定的难度,但是也存在一些可遇不可求的情况,即交际双方具有近似文化预设。近似文化预设是指原语观众和译语观众对某一语境或场景有着相近的假设、观点或集体心理。这种情形虽大多发生在与我国文化相近的国家中,如受中华文化影响较深的日、韩等国,但欧美国家也不是无迹可寻。译者在翻译字幕时,若能把握好近似文化预设这一“福音”,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要求译者不但要熟练掌握两门语言,也要熟知两种文化。首先,利用两种文化中的相似性到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近似文化预设或相通之处。其次,将原语译为有着近似文化预设的译语核心词汇,触发译语观众的近似文化预设。这样既确保了翻译的准确性,也降低了译语观众的理解难度。例如:(1)原文:万龙甲坚不可摧。
译文:Dragonscale armor is impenetrable.
影片中,东海龙王带领全体龙族取出自己身上最坚硬的一块龙鳞,并将它们做成万龙甲给予龙太子敖丙。在中国神话中,龙鳞坚不可摧,文化层面又可指皇帝的衮服、龙袍。龙族给予太子敖丙万龙甲有两层含义:第一,代表着送给敖丙一件无坚不摧的铠甲;第二,代表着龙族承认了太子的地位。对于“万龙甲”一词的翻译,官方字幕中译为Dragonscale。在英语中,Dragonscale也可直译理解为龙鳞。中西方文化中虽然都有龙,但龙在东方读者和西方读者脑中的文化预设是截然不同的。中国神话著作《山海经》中的龙虽然性情多变,但总体上是善良的神圣的,如在大禹治水中帮助大禹等。龙被中国先民视为祖神而敬奉,有时也会代表权力,例如,古代的皇帝称自己为龙子。而在西方文化中,
龙是邪恶的沾满鲜血的,直接将“万龙甲”翻译为Dragonscale 很可能让西方观众曲解其中的引申含义。如果采用音译+注释的方法,将其译为Wang long jia (a magic armor),虽然可以保留中文的特,并揭示词的意义,但在观影过程中,观众可能会来不及反应,反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为此,译者可以到目的语受众所接受的近似文化预设,并用其理解的方式呈现给他们。
笔者认为,应将“万龙甲”翻译为Dragon Skiner robe。Dragon Skiner是中世纪的铠甲,其因类似龙鳞的外形而得名,又是美军现役的军用防弹衣,在西方世界有着较高的知名度。robe是袍子的意思,暗指原词龙袍的含义。通过该翻译,西方观众就可以通过近似文化预设,理解其源语含义了。再如:
(2)原文:你天生火相,我就教你控火术。
译文:Since your element is fire, I’ll teach you fire control.
张敬轩与关智斌这里的火相是指哪吒五行属火。古代人民通过对世界的观察,从万事万物的形象、表象中总结出了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同时以五行这五种象为基本的骨架,将与每一行相关联的事物纳入系统。这样,整个宇宙就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为核心,成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化的体系。在这个体系当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五行之间的生克,与五行相关联的万物也根据这个原则,发生相互间的关系。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被广泛运用在中医、相术、占卜、风水等方面。“天生火相”这四个字翻译起来看似简单,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无独有偶,西方星相学中也有类
王梓芠剧照似的四大元素。西方的星相学认为,世界由土、火、风、水四大元素组成,十二星座也都来源于这四大元素。在星相学中,火相可以译为Fire signs或者Fire element。电影中将其译为Since your element is fire,笔者认为,这种翻译方式虽然可以激活西方
·74·
风筝鲁迅观众的文化预设,但也有可能给西方观众带来一定的误解。例如,对中国文化不是很熟悉的西方观众可能会误以为中国古代同西方一样具有星相学,或西方的星相学在古代便已经传入中国。为此,可将这句话译为“According to the five elements, yours is fire, so I’ll teach you fire control.”,既可以激发西方观众的近似文化预设,也可以保留中国文化。
(二)非共有文化预设
顾名思义,非共有文化预设是指两种文化中既没有共有文化预设,也没有近似文化预设,只存在一种特定文化下的共识或预设。这也是字幕翻译的难点所在。由于文化背景相同,原语受众能通过语言表象去理解背后的隐含预设,但译语观众只能按照本民族文化去解码语言表象下的信息。非共有文化预设不能触发译语受众的预设,就会造成意义真空,使译语受众错误理解字幕的真实 含义。
不同于文献书籍,字幕翻译要求在合理的时间内配合电影内人物的语速让观众理解其含义,故无法运
用注释、注解等传统方式阐述其背后蕴涵的文化背景。在以神话为主题的电影中,整个电影框架都构建在中国文化背景之上,如何通过字幕翻译的方式给译语观众塑造一个“临时”预设就成了最大的难题。例如:
(3)原文:日月同生,千灵重元,天地无量乾坤圈。急急如律令。
译文:With the power of sun and moon, of sea and sand. Qiankun hoop, obey my command.
在这句话中,“急急如律令”一词本是汉代公文用语,后来道士或巫师亦用于符咒的末尾,便演变成了道教词语。道教是发源于中国的宗教,原语观众在观影时会触发预设,知道这是一句咒语的结尾。但对译语观众而言,便很难理解其含义。此处,译者用了意译的方法,从字面上看,该翻译并不能有效体现出咒语的特点。但是,通过结合电影中的视觉模态,太乙真人的手势和乾坤圈的变化,译语观众在没有预设的情况下,也可以直观地的理解其咒语的含义。再如:
(4)原文:快来跟我学习昆仑仙术吧。
译文:Learning the immortal magic of kunlun  with me.
在该句中,“昆仑”一词源于昆仑山,位于中国西部,也是中国神话中最重要的山,又称中国第一神山或万祖山,许多中国神话故事都源于此。后来,昆仑又演变为中国道教术语,是道教的派别和分支之一,
昆仑仙术则出自道教的修仙文化,其常见于各种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在西方国家,中国的本土教派道教很少有人知晓,更不用提昆仑派了。道教并非世界大宗教之一,昆仑又是其中的一个分支,译语读者并没有相近的文化预设,如果硬要用近似文化来唤起译语读者的预设,也略显牵强。例如,用基督教的某一分支来代替昆仑,反而会混淆视听,画蛇添足。译者在这里运用音译的方法,直接将其译为kunlun,并配合the immortal magic of对其仙术本质、派别名称的解释,最大程度地还原了源语文化。
结语
高云翔董璇已离婚《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北美的成功,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将中国神话故事带出国门,提高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本文基于文化预设对《哪吒之魔童降世》进行了探讨,发现了电影字幕翻译中的亮点和不足,也到了中国神话故事翻译的新思路。未来我们应致力于注重文化预设视域下中国神话故事翻译的研究,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刘晓.《中国神话》中译英翻译实践报告[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16:23.
[2]弗雷格.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M].王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03.
[3]NIDA E A. Meaning Across Cultures [M]. New York:Otbi’s Books,1981:56.
[4]黄滨,鲁志容.双关中的文化预设与翻译[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1):117-118.
[5]林佳佳.文学翻译中原语文化预设与受众定式思维考量[J].
武夷学院学报,2020(2):49-53.
[6]彭志瑛.文化预设与字幕翻译[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2):122-124.
[7]王敏,罗选民.文化预设与中国神话的多模态互文重构:以《山海经》英译为例[J].中国外语,2017(3):92-100.
茅台飞天真假对比鉴别[8]尹青梅.文化预设的认知透视[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51-154.
(责任编辑:梁士奇)
·75·